购物车
我的足迹

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人民观点)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③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4日 05 版)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 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 活、创造美好未来   飞机上,有乘客把脚放在小桌板上,被乘务员劝阻后 却指责机舱管理不够人性化;女子骑电动车闯红灯与正常 行驶的出租车发生剐蹭,未受伤的情况下竟索要高额赔偿 ;小区门口,未拴牵引绳的宠物狗吓到孩子,妈妈赶狗保 护孩子,反遭狗主人拳打脚踢……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人深 思:为什么规则会被无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规则体系 日趋成熟,如何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意识、精神文明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 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 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 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 。   有时候,矛盾、误会乃至风险,常源于对规则的漠视 。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是没意识到“自己声音大会 影响他人”,稍加提醒还能改正;但也有人属于“明知故犯 ”,规则于自己有利就遵守,规则妨碍了自己就破坏;更有 甚者,认为守规则是笨拙、迂腐、怯懦,绕过规则得了便 宜,才显得聪明、灵活、有本事。凡此种种,不仅容易引 发矛盾、扰乱秩序,还会“摊薄”社会信任,带偏社会风气。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尽人皆知的俗语,今天依然发人深 省。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 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在传统熟人社会 ,人的流动性不强,熟人之间的评价,构成了“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住了 3年没跟邻居说过一句话”也不鲜见。这样的“陌生人”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彼此关系,定义“该做 什么,不该做什么”。从楼道里“不准倒垃圾”的告示,到国 家的成文法律,只有规则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润 滑剂”。也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 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