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刘雪荣同志:市场的力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市场的力量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精神的体会 (2013年12月8日) 刘雪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 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我作了 一个统计,在《决定》中,“市场”二字出现了48次,“市场 化”三个字出现了10次。可见,市场是个关键问题,是打开 全面深化改革之门的金钥匙。把市场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我们对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就会比较全面、深刻,就会 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下面,我以“市场的力量”为题,着重就市场是什么、市 场机制是什么样的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朝哪个方向改、黄 冈的改革发展怎么运用好市场等问题,谈谈自己学习三中 全会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里面有三 个关键词,即“市场”、“资源配置”和“决定性”。弄懂这三个 关键词的涵义,是理解这句话的基础。   第一个关键词——市场。市场,首先是个空间概念,即 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我们经常去的菜场、商场,就 是市场。如果把这个空间扩大,比如黄冈,就是一个地方 市场;扩大到全国,就是一个国内市场;扩大到全世界,就是 一个全球市场。其二,市场是一种交易行为,是产权发生 转移和交换的关系。其三,市场是一个历史范畴。市场并 不是与人类同时诞生的。人类在一两百万年的漫长时期 ,并不知道商品、市场为何物,后来有了社会分工,有了 交换,才产生了市场。正如列宁说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 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的出现,是一件开天辟地 的伟大事件。大家都知道,火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 个里程碑,市场的出现可以与火的发现相媲美。   第二个关键词——资源配置。什么是资源?狭义来讲 ,就是自然资源,比如说水、矿产、森林等;广义来讲,是 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企业家等 。可以说,资源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 和。从经济学原理来看,资源具有稀缺性。这就决定了任 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 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去,以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 最优质的商品和劳务。这个分配过程就是资源配置,它至 少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资源拿来做什么,二是拿多少 ,三是资源之间怎么配比。比如说,我要投资一个项目 ,首先要用地,要用多少地?一百亩还是一千亩?拿到土地后 ,这个土地上要有资本、技术、劳动力,项目是劳动密集 型还是资本密集型?这里面就有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   第三个关键词——决定性。顾名思义,决定性就是谁说 了算,是政府说了算还是市场说了算。政府说了算,就是 计划经济;市场说了算,就是市场经济。如果从数量上来理 解的话,决定性就是决定权重必须大于50%。大家都知道 ,在股份公司里,出资额占公司资本总额50%以上的股东才 能绝对控股。所以,“决定性”的底线是50%以上。那么,还 可不可以更高,高到什么程度最好呢?也就是说,政府和市 场之间的关系多少是最好的呢?自然界里面有一个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率是0.618,这是最优美和谐的比例。也许当市 场总体上能够主导61.8%的资源配置的时候,是一个最合理 的配置。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有必要追溯 到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是英国经 济学家、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他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 》,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奠基之作。这本书内容很多,但核 心的东西只有四个:分工、交换、经济人和自由竞争。他 认为,市场经济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有 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人类最初没有社会分工,是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每一个人都要靠自己去耕种、打猎。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了分工就会有 交换。二是要有利益独立、法律地位平等、为数众多的经 济主体,他们能够自由地处置属于自己的产品。亚当·斯密 所说的“经济人”就是有着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并受利益驱使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自由人。国民财富增长的原 动力在哪里?就在“经济人”,他要追求自身的利益,在追求 自身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大家都知道苹果公 司,知道乔布斯。乔布斯领导研发了iPhone、iPad,并且不 停地进行产品更新换代。他为了什么?学雷锋吗?肯定不是。 他的原动力是对财富和价值的渴求,这种渴求驱使他不停 地创新,把产品做到极致,做到完美。市场经济还要有自 由竞争。自由竞争就会优胜劣汰,鞭策“经济人”不敢随意浪 费稀缺的资源,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 低成本和价格,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自由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学皇冠上 的宝石”,至今广为流传。“看不见的手”实质就是市场机制 。它的作用机理很简单:生产的产品多了,就供过于求;生 产少了,就供不应求。怎样才能到达一个均衡状态呢?市场 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买卖双方构成了供给和需求 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和影响商品的均衡 价格,这种机制就叫市场机制或者价格机制,它可以调节 供给和需求,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价格和供给是正相关 的,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如果某种产品价格很高、很赚钱 ,那么生产的人肯定多。价格和需求是负相关的,价格越 高,需求越少。在一个坐标系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 交点,就是均衡价格,就是市场机制形成的价格。如果一 件商品价格高了,大家都去生产,生产多了以后就不值钱 了,生产商就会自动地减少生产;如果需求旺盛,赚钱多了 ,生产商就会不断加大生产量,生产多了价格就会自动降 下来。它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不需要任何人为因素。 竞争、市场和价格三位一体,竞争确定价格,价格引导市 场均衡,这就是市场机制。有位经济学家说:只要教会了 鹦鹉说“供求”,就教会了鹦鹉经济学。   为什么市场机制能够起作用呢?首先,微观经济体对市 场反应非常灵敏,并能很快地自动调节。其次,逐利的动 机。“经济人”是要追逐经济利益的。这种逐利的动机决定了 他必然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析。每做一件事情,成 本是多少?投资的回报是多少?如果不能赚钱,他是不会去投 资的。所以,这两种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市场机制这只“看 不见的手”调节资源是可行的、合理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亚当·斯密主张政府只要当个“守夜人”,让经济自由发展 ,让价格机制自发地起作用。这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理论 ,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现实。   实践证明,“看不见的手”是有缺陷的,市场经济还必须 有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市场机制虽然很好,但 是它有失灵的时候。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政府干预。 1929年10月24日是星期四,在经济史上叫“黑色星期四”。这 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大崩盘,5000多亿美元的资 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股票市场的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 经济大萧条,不仅美国,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一片 混乱之中。市场失灵了,怎么办?时势造英雄,凯恩斯主义 应运而生。凯恩斯是一位英国经济学家,他的理论就是要 矫正市场。他说:“市场是有缺陷的,单凭市场的自发调节 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的自动均衡。”这就需要国家干预,让 “看得见的手”补充和矫正“看不见的手”,把某些经济调节的 职能由市场转交给国家,这就是凯恩斯理论。在凯恩斯理 论的指导下,诞生了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就是采取一系列 经济政策,以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对经济干预的方式,极大 地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 ”的第一“药方”是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就是用赤字预算来扩 大政府的开支,增加需求,刺激经济,维持繁荣。美国的 很多基础设施,像铁路、高速公路、水电站等等,就是罗 斯福新政时期建设的,现在还继续发挥作用。在膨胀性财 政政策的推动下,美国逐渐摆脱了大萧条的噩梦,带来了 二战以后的经济繁荣。所以,美国成为“凯恩斯理论”的成功 试验田。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 的问题——滞涨。本来经济问题应该是单一的,要么通货膨 胀,要么停滞不前,但是这两种事情同时发生了,出现了 滞涨。这说明“凯恩斯理论”也出现危机了——政府干预过头 了。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两只手”——市场和政府,都 不是尽善尽美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有一个度,就好 比我们人的两只手,一般来讲右手的力量比左手要大,右 手比左手要灵活,我们干什么事主要以右手为主,左手为 辅。在微观经济领域,市场的作用应该是百分之百的,可 以完全交给市场,政府不应干预。比如菜市场中小白菜的 价格,不用政府去管,完全由市场决定。实践中,我们还 有很多应该由市场决定的事情被政府管着,所以总也管不 好。比如金融的利率,应该是完全市场化的,由资金供求 双方来决定。但是长期以来政府管着利率,所以我们的金 融问题很多,贷款难、融资难。如果利率完全市场化了 ,供求关系就能决定一个均衡价格,不需要政府操心。《 决定》指出要“推进利率市场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 从宏观上来讲,市场究竟应该发挥多大作用呢?没有标准答 案,也许是黄金分割,也许80%。这个度要把握好。政府既 不是“守夜人”,也不是“万能的干预者”。经济学家打了一个 形象的比喻:政府就是足球裁判员。裁判员是维系规则、 维护公平的,亮黄牌、亮红牌、吹哨子,主持比赛顺利进 行。如果比赛中裁判员也跑去踢球,那这个比赛还能进行 吗?肯定不能。所以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通过梳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 回到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结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 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 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 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 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市场作用不断扩大的历史   从十一大之后,党的代表大会逐步实现了常规化、制 度化。每五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在两次代表大会之间 ,要召开若干次中央全会。其中,一、二次全会一般研究 决定人事问题,三中全会一般研究重大问题,出台大政方 针政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 的伟大航程。我们国家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5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 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入推进,市场的作用不断扩大,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这 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但不是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 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总体来看,使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 业创新活力,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 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大幅度减少政 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有利于推动 我国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 体制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   下面,我们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为 主线,回顾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化对市场定位 、市场地位、市场力量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主题是改革 开放,主要任务是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过去我们一直搞计划经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有了市 场的萌芽。那个时候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最典型的就是 安徽省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一年,小岗村 的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签订“生死状”,将土地承包到 户。中央作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决策,拉开了中 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村的改革标志着市场启航。农村改 革的奇迹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蕴藏着巨大创 造力和生产力。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主题是经济体制改 革,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主要任务是:坚决地、系统地 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次全会通过了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市场地位和作用,即以计划 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那 时候还不叫市场经济,叫商品经济,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标志着全党全国人民冲破 了“左”的思想束缚,在观念上认同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