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郑德荣等7名同志事迹简介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平常时刻看得出来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郑德荣等7名同志事迹简介 郑德荣:毕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 郑德荣把一生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事业,把 传扬红色理论作为责任和使命,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 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在全国率先主持建立毛泽东思 想研究所,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 科学体系的先河。他发表的多篇论文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 ,有些则开拓了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在生命最后几 年,即便一直受结肠癌病痛折磨也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理 论的机会。“要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 他唯一的遗嘱。他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他给博士生上的 第一课不是讲授专业知识,而是明确政治标准,要求学生 首先在政治上、道德上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他致力于培养 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 交流”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前沿、开阔视野、 活跃学术思想,打好坚实专业基础,培养的49名博士,多 人成为业界的领军人才。他始终将研究创新融入生命,立 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对于党的重大纪念活动,他 均著文参会,正面发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年届九旬仍 信念弥坚,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 4部,发表学术论文21篇。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 召开前夕,他多次拔掉氧气管,在病榻上向学生口述反复 修改论文并入选理论研讨会,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事 业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钟扬:把爱的种子播撒在祖国雪域高原 钟扬同志坚定执着、不畏艰险,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 性研究与保护,每年跋山涉水数万公里盘点西藏高原植物 资源,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历时3年将全世 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 ,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攻关10年 ,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 海岸生态打造了新的屏障。他十六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宝贵 的时光献给祖国雪域高原,帮助西藏大学成功申请西藏第 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生 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培养了藏族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 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 单,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一系列空白,将西藏大学生物多 样性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他心怀大爱、因材施教,把每个 学生都当成宝贵种子,精心呵护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深受 学生崇敬和爱戴。他立志“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 学博士”,热心科普教育,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遍布西部 省份,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科研的骨干。他淡泊名利、勤勉 务实,从不追求职级待遇,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研究生院院长后,探索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受到同行广 泛关注和好评。他用逐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 生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李泉新:执纪坚如铁 担当铸忠诚 2015年3月,李泉新率领巡视组在对南昌市西湖区开展 巡视时,收到群众反映原区委书记周某的信访件。刚开始 ,各种阻力就接踵而至,家属收到匿名恐吓短信。压力面 前,他义正辞严:“一查到底,出了问题我负责!”在他 的感召和组织下,巡视组深入了解印证周某违纪违法问题 线索,并及时移交省纪委。他结合深化政治巡视的需要 ,积极探索巡视工作规律,依纪依规创新“挖老矿法 ”“捅天花板法”等多种发现问题线索的方式。每轮巡视 工作结束,他都要组织召开务虚会,总结规律,集思广益 。每轮巡视他都反复告诫组员,“巡视组是监督别人的 ,千万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2015年,在对县 (市、区)巡视“回头看”期间,所巡视地方的一名区委 书记被人举报。通过调查了解,这名区委书记在干部群众 中口碑较好,个人没有涉嫌贪腐问题。对此,李泉新既肯 定他的成绩,又一针见血指出其他问题,还结合自身实际 ,教方法、传经验。几年来,他为多名党员领导干部澄清 了问题,保护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2016年3月,李泉 新住院第二天就强烈要求出院,不顾医生反对和家人劝说 ,拔掉针头,坐4个多小时的长途车连夜赶到被巡视单位。 接连3天,他一边打点滴,一边布置工作、调阅材料、找人 谈话,天天忙到凌晨。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一边输 着液,一边叮嘱同事:“问题线索要了解印证清楚……你 们要张弛有度,注意休息……病好后,我还要和你们一起 战斗!” 许帅:生为难者解困扰 死为他人送光明 许帅同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追求,心里始终 装着困难群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奔赴 灾区参加救援工作,不顾自身安危,始终冲在应急救助、 发放物资、安置受灾群众的第一线。他放弃了稳定的机关 工作,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救助管理站工作。他说:“在地 震灾区,我亲身感受到了救助别人的意义。我愿把救助工 作作为我毕生的事业。”数九寒天,他带队24小时上街巡 逻,劝导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来站接受救助,3年救助 1.5万人次。他把受助人员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在救助站设 立了活动室、康复室等,常把自己设想成受助人员,感受 温不温暖、方不方便、安不安全,不断改进站内设施。他 敢于担当、锐意进取,提出“医助结合”的工作设想,采 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在站 内设立医疗安置区,毅然将40多名站外托养的智障患者接 回照料,为他们营造温馨、舒适的“家”。他积极与公安 部门对接,通过DNA血样比对为受助人员寻找亲人,让许多 家庭得以团圆、流浪者不再流浪。他乐观豁达、恪尽职守 ,即使身患癌症,依然顽强地与“病魔”赛跑,生命最后 时刻还想着开个班子会,研究救助站二期工程建设。他说 :“死亡并不可怕,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 生命的宽度。”他把共产党人的大爱全部奉献给了群众 ,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和眼角膜,完成了“救助生涯的最后 一站”。 姜仕坤: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姜仕坤同志是贵州大山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深知贫困 山区群众的疾苦,带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