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张桂林:中国政治学70年成就与展望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政治学70年成就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9-11-04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张桂林 一、中国政治学复建以来的四方面成就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政治学发轫于京师大学堂 1904年设置的政法学科——“政治学门”,此后一直随着国家 的社会政治变迁而曲折发展。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 国100多所大学已有40多所设立了政治学系。由于新中国借 鉴苏联的学科模式,政治学作为资产阶级“伪科学”在1952年 的院系调整中被撤销,仅有少量的基础性课程散见于法学 等学科中。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 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 抓紧补课”。随之,中国政治学会复建,专业的教学研究机 构涌现,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起步,中断了近30年的中国 政治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迅速前行。其发展成就可 以概述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第一,学科知识不断分化融合,学科体系日臻成熟完 备。 学科是知识的平台,学科体系是关于特定研究对象的 知识通过不断的内部分化与外部融合而形成的基本框架。 因而,学科体系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也是衡量学科发 展状况的第一指征。40年来,政治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和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 培养学科目录》两个权威性文件明确定位的一级学科,一 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科学的繁盛而自觉进行学科 体系建设。在传统的 “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中外政 治制度”“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等基础学科之上,新兴学科大 量涌现,知识体系空前丰满。其中包括:以不同政治主体 和主题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如农村政治学、基层政治 学、民族政治学、权力政治学、国家监察学、选举政治学 等等;借鉴关联学科的研究方法解读政治现象的交叉学科 ,如政治哲学、政治文化学、政治人类学、政治心理学等 等;运用政治学的分析范式研究重大社会现象的新兴甚或 冷门学科,如环境政治学、移民政治学、军事政治学、网 络政治学、教育政治学等等。随着政治学学科体系的日渐 成熟,其学科主要功能——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迄今,全国近130大学设立了政治学系,30多所高校具有 一级学科博士点,80余所高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完备 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建成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规范,课程体系基本合理。高等院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系统内设立了大量专 门性的教学和科研机构以及跨单位的协同创新组织,政治 学专业研究者的队伍规模、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空前增 强,国家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加大。 第二,努力服务于治国理政,学科的应用性和科学性 日益彰显。 政治学自产生伊始,便是经世致用之学。改革开放以 来的中国政治学一直将服务于治国理政做为本学科的重要 使命,自觉回应中国政治发展中迎面而来的重大问题。研 究者们先后就国家政权建设、国家职能建构、政治体制改 革、领导干部任期制、“一国两制”、民主和法制关系、德治 和法治关系、集权和分权关系、党政关系、政府职能转变 、基层民主建设、执政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 产出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政治学回应社会需求、 服务政治发展的应用性功能进一步彰显,研究者们聚焦于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反 腐败和廉政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等各个研 究领域,主动承接来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种重大 项目与委托课题,以专著、论文、成果要报、咨询报告等 形式为国家的决策立法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伴随着学术研究的拓展和应用性研究的加强,政治学 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和科学化的特色。在学科复建之 初常用的逻辑分析、历史分析、制度分析、阶级分析和利 益分析等规范性方法的基础上,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数 据分析、模型建构等实证研究方法显著增加。及至近10年 来,计算社会科学、量化历史方法、大数据分析、实验方 法、预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成了推动政治学知识 生产的重要手段,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成为中国政治学发展 的主要指征。学界虽然对过度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有质 疑的声音,但是政治学研究因为科学方法的运用而提升了 应用性和科学性的水平却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自觉推进本土化建设,创建了具有解释力和预 测力的学科基本话语。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发展,是从大量译介 西方政治学的著述而开始的,因此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于借 鉴西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式来关照中国的政治现 实。20世纪90年代后,政治学者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政治 实践和政治发展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西方的政 治学理论很难解释和预测的。由此,中国政治学自觉地开 始了学科建设“本土化”的努力,相继创建了一系列对中国政 治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本土话语。比如,在“民主话语”的 范畴内,提出了“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基本命题,将“党内民 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囊括于民主研究的视阈下,为 中国民主的发展拓宽了理论空间;在“国家话语”的范畴内 ,提出了“国家能力”理论并据此对强大起来的中国进行评估 ,再经由与现代治理理论的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崭新话语;在“体制话语”的 范畴内,提出了“新权威主义”“压力型体制”等概念以与西方 的“后极权主义”“后全能主义”等概念相抗衡;在“政府话语 ”的范畴内,相继提出“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政府创新 ”“大部制改革”等概念,为中国现代政府建设创造了自己的 理论。此类政治学本土性话语的不断提出和广泛运用,为构 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话语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 升。 随着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强大,它与国际政治学界的交 流也不断拓展,形成了常态化的国际交流机制、多样化的 国际交流形式、稳定性的国际交流渠道、标志性的国际交 流成果。一方面,中国政治学者通过邀请国外同行前来参 会、讲学、访问、合作项目、译介其有影响的著述等“请进 来”的方式及时掌握国外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另一方面,中国政治学通过积极地到国外参加各种学术 活动,发表外文学术文章和出版著作,创办政治学英文期 刊等“走出去”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和发 展状况。更尤其是,国家层面也设立了很多高层次、高规 格的人才培养和学者交流项目。在积极稳定的双向交流中 ,越来越多的中国政治学者为国际政治学知识体系贡献了 中国智慧,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对话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 提高,学科排名不断攀升。北大、清华和复旦的政治学科 进入了QS排名前50位,中国政治学者的国际期刊发文量从 1997的13篇增加到2017年的307篇。 二、中国政治学继续前行的四个着力点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建构 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要求。次年9月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正式实施。在新的历史契机下,中 国政治学若要行稳致远,实现辉煌前景,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