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夯实千秋基业 聚力学有所教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2019-09-26 民族复兴的基础在教育,而整个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 。 一部中国基础教育70年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从落后 走向振兴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受教育 年限仅有1.6年,2018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10.6年,中国 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大国教育跨越 式发展。1949年至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 0.4%(1950年)提高到81.7%,小学净入学率从20%提高到 99.95%,初中毛入学率从3.1%提高到100.9%,高中毛入学 率从1.1%提高到88.8%,在人类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 一笔。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 70年来,中国教育底子薄、基础弱的面貌彻底改变 ,其中,基础教育功不可没。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始终 与时代发展的大潮同行,为人类教育凝练了中国经验,发 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 秩序重建,迈入正轨 重建秩序、稳定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基础教 育在摸索中逐渐规整。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标志着我国从 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 根据教育总方针,1951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文 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地位、年 限和互相衔接的关系作了新的规定,专业化教师队伍初步 形成。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 规程(草案)》正式颁布,全面规范了我国中小学教育教 学,形成了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根据这 两份文件,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小学、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新中国初步建立起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然而,旧社会留给新中国教育的是一个烂摊子,文盲 、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左 右。普及教育,尤其是普及小学教育,成为新中国教育工 作的重中之重。 到1965年底,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恢复 ,中等学校学生达到1432万人,小学在校生达到11626.9万 人,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的1946年增长了6.9倍和3.9倍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5%。普通中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 2000多万毕业生和大批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级专门人才 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从1949年到1965年,全国扫除文盲 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 1977年,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春天。复出 伊始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教育和科技。学校教育摆脱混 乱局面,重新走上正轨。 中国是带着历史的负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尽管 此前在全国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扫盲运动,多次提出限期普 及小学教育,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小学教育仍未普及 。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 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宪法形式确定在我 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成为各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根本 遵循。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局面。中小学教育改革该走向何方?1983年,北京景 山学校的教改实验已经逐渐从单项实验进入到中小学教育 全面改革的新阶段。带着这样的疑问,该校师生用一封 500多字的信向邓小平发问。几天后,邓小平即为北京景山 学校回复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树立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航标,成为后来中 国教育改革的总方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 下简称《决定》)颁布。《决定》首次提出“有步骤地实行 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大目标 ,根据当时国情,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国家 调动地方发展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地方同时依靠人民群众 办教育。这一次的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快速普 及。 为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1986年,九年制义务教 育写入了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普及义务教育 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 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奋力一跃 一部教育史,就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的历史写照。 从1986年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教 育公平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意志,到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目 标,这25年里,我国基础教育开启了一段“数量弥补”和“规 模扩张”之路。 这是中国历史上闪耀的一环:一边连着中国普及义务 教育的百年梦想,一边连着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光明 未来。 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 中国教育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复兴最宏大 的奠基工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共和国面对的现实是,知识重获 尊重,教育秩序恢复不久,小学教育刚刚普及,仍有超过 两亿的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把“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90年代我国教育事 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整个90年代,中国教育都在追问:何时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走进学校?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正式将 “两基”作为新的奋斗目标。 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两基”真正从目 标变为国家行动,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以 1996年、1998年、2000年为时间节点立下了军令状。 位于鲁西北的德州,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7.4亿元 。在“普九”攻坚的3年间,共拨出8.6亿元投入教育。1997年 12月25日,随着德州最后一个县通过“普九”验收,这场历时 3年、上下齐心的“普九”攻坚全面完成。 像德州一样,上世纪90年代,“普九”在全国轰轰烈烈地 展开。当时,国家各项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财力十分 紧张的条件下,采取多渠道办学策略,广泛发动地方政府 和人民群众举办义务教育。这为基本完成“两基”目标作出了 重大历史贡献。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如 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 略目标。2000年底,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 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 由此,共和国翻开了由“基本实现‘两基’”到“完全实现 ‘两基’”的另一个篇章。2003年,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 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就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提 出了要求:2007年实现西部地区“两基”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面临极其艰苦的条件和特殊困难。在 410个未实现“两基”的县中,有215个贫困县,少数民族县 309个,边境县51个,义务教育程度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 平。 中国教育最大的分母在农村,最薄弱的环节也在农村 ,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几乎涉及教育 公平所有难点。 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为突破,2001年《国务 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 体制作出重大改革,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 ”,“人民教育人民办”开始转入“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轨道。 但在我国中西部,财力薄弱的县级财政无力支撑农村 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窘境。 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 革的通知》提出,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 财政保障范围。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 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并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 主要内容予以确立。在取消农业税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