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锻造大国工匠 奠基中国制造 ——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2019-09-27 70年前的中国,洋火、洋布、洋灰这些被老辈人冠以 “洋”字的词语,记载着工业基础薄弱、产品和技术都要依靠 舶来的日子。 7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高铁走出国门、“天宫”遨游太空 、5G技术引领潮流……“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并向“中国质 造”和“中国智造”挺进。 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千百万能工巧匠,社会的进步离不 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的摇篮 、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地方,历经70年不懈追求,奏响了 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一曲壮歌。 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拥有着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 2018年,我国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在校生2685.5万人。中 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 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庞大数字的背后,凝结着中国职业教育持续70年的艰 难求索。 “普通中学多,技术学校少,不适应恢复与发展经济的 迫切需要。”1949年,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加在一起,在校生 仅30万人。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开始工业化进程。为了 快速填补人才缺口,国家把重心放在培养周期短、人才实 用性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上。中央和地方的工业、交通、农 林、财贸等国民经济主管部门,创办了一批中等专业技术 学校,培养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劳动部门所属的企业建 立技工学校,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经过几年的 建设,一批近代中国所没有的中等地质、矿业、电机电器 、铁路交通等学校建立起来。 然而,当时的形势是大干快上,人才培养的速度仍难 满足需求。1958年,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半工半读”学校 率先在天津国棉一厂出现。这种“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的模 式,在城市和乡村广泛开展。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方式 让更多人有了受教育、学技能的机会,扩大了职业教育的 覆盖面。 到1965年,我国已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在校生 126.65万人,占当时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3.2%。 然而,探索尚未见分晓便戛然而止。“文革”期间,职业 教育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双轨制’”的标志,大量被停办、撤 并或改为普通中学。 职业教育的再度恢复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党和全 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条战线都痛感人才 匮乏。但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不少人才又因不合实 际需要而形成大量积压。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中等职 业学校在校生仅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7.6%,中等教育结 构严重失衡。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在论述“中等教育结构调整”时,通篇只说了一件事——发展 职业教育。《决定》对职业教育体系有明确阐释,提出“逐 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 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一布局影响至 今。 但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发展的重点仍是中等 职业教育。除原有的中专和技校外,一支新力量——职业 高中加入进来。当时,山东、北京、上海等地率先试点 ,将普高改为职高或在普高里办职高班。这类学校隶属离 市场最远的教育部门,却最先尝到市场的滋味——毕业生 不包分配、没有干部身份、没有上级行业企业的庇护,必 须到市场的大海里学会游泳。但很快,这便成为中国职业 学校的常态。 以政企分开、企业减负增效为背景的上世纪90年代 ,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企业教育职能剥离的推进,加 之尚处于中低端生产的企业无力为技术工人提供优厚待遇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出现下滑。与此同时,知识经济大潮 席卷而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从另一头对传统职业教育 构成冲击。 职业教育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以改革的方式解决面临 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大重视。1996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以法的形式明确了职业 教育的地位、体系构成以及政府和有关方面在发展职业教 育中的责任。另一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将发展高等职业 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 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此后短短十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数量从几十所增 加到1400余所。 然而,纵观各个时期,职业教育在国家需要和个人选 择之间,似乎总是存在错位。“低人一等”的偏见,“断头路 ”“天花板”的担忧依稀可见。 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2014年中央再次召开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职 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 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 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 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产教深度融合、中职 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同时,建立高职生均拨款制度,与本科享受同等待 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并审 议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份文件开宗明 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 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却代表着职业教 育发展的新境界。一系列制度设计给职业教育注入了底气 。纵向,在职业教育体系里,有中职、高职、本科直至专 业硕士和博士;横向,有产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 等级证书融通。职业教育不再是低人一等的那一轨,而是 并列存在的一条上升通道。 形成中国特色的职教人才培养之路 “同学们,大家穿上工装,戴上安全帽,就是一名准‘电 梯人’了。从今天起,你们要学习过硬本领,对每一位乘坐 电梯的陌生人负责。”日前,在天津机电工艺学院机电工程 系,来自企业的培训师正在给现代学徒制班的学生上课。 现代学徒制,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 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的改革,自2014年提出以来,已在全国开展366个试点。 人才的适用性是职业教育贯穿70年的课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 根据这一原则展开人才培养探索。“当时的理解,学生要参 加劳动就是真正的生产劳动。学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 习车间,每个车间都有自己的产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 院前身、原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校长俞家琦回忆说。由于 中专、技工学校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联系,“实习工厂辅导 老师大多是从工厂调来的高级技工和老师傅”。 “动手能力强”是许多老中专生引以为傲的优势。但这种 培养方式并非完美无瑕。“当时学校教育完全是计划体制 ,需要开什么专业,教什么内容,由上级来下达。比如 ,讲生产劳动,学生就要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8周,不能 轮换。为了让学生学到些本领,后来在自己学校能修订教 学计划时,我们才把生产劳动改为专业实习,并规定要轮 换工种。”俞家琦说。 改革开放后,这种培养方式只延续了短暂的时间,就 难以为继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后,为减轻企 业办社会的历史负担,行业企业纷纷与职业教育脱钩。研 究数据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