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国的治沙经验为什么会受热捧?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的治沙经验为什么会受热捧? 杜昱欣 2019年11月08日 “我们在中国学到了很多防治荒漠化的技术,使用干草 和黏土来控制移动的沙子很实用,可以在我们的国家实践 ,因为它不需要很多钱,非常经济有效。” 2018年7月,博 茨瓦纳农业官员卡博·莫戈西参加了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主 办的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培训班后,希 望能与中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进行更多的合作。 而有着“沙漠共和国”之称的毛里塔尼亚,其国土面积有 2/3被沙漠覆盖,每年土地退化造成的损失约1.92亿美元。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由中国组织实施建造的绿色防护带 给毛里塔尼亚带来了希望。 这片防护带是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国科学院地 理资源所实施、在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增强脆弱发展中国 家气候变化适应力的能力、知识和技术支持”项目援助下建 成的,中国治沙经验为非洲筑起了“绿色长城”。非洲“绿色 长城”计划是2005年由非洲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成员 国建设的一条穿越11个国家的防护林带,是应对萨赫勒地 区严峻生态危机、阻止撒哈拉沙漠持续扩张的计划。这条 “长城”的构筑正在探索学习中国的经验,“绿色长城组织”第 三届部长级会议认为“中国的经验和技术是适用整个非洲的 ”。 近年来,中国在防治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方面积累了大 量经验和技术,在治理土地沙化的同时带动了几千万沙区 人口脱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2019年2月,美国国家航天局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从 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 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 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战胜“死亡之海”不止三十六式的中国治沙 土地荒漠化也叫土地“沙漠化”,威胁着世界上2/3国家 和地区、1/5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 家,1/4国土是荒漠,全国近40%的贫困县、近25%的贫困人 口分布在西北沙区。沙漠最猖狂的时候,几乎每年都扩展 1万平方公里,如果放任25年,中国就会多出一个英国那么 大的荒漠。荒漠化,如同一柄利剑,高悬在中国人的头顶 上。 70年来,中国人是如何治沙的呢? 1954年,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 ,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 ”。麦草方格成为了全球最便捷、环保、低廉的固沙模式。 目前,在中卫市北部168万亩的沙区,已治理利用的面积有 147万亩。 位于黄河“几”字弯之南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 漠,曾经“如烟黄沙遮蔽日,生机绿木断绝地”。几十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当地群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库布其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巨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 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模式”,即通 过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 、技术持续性创新,实现库布齐沙漠治理总面积达到900多 万亩。目前,库布其沙漠已有1/3面积被绿化,植被覆盖率 由30年前的3%提高到了53%,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同时 ,库布其地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也从不足400元增长到1万 元以上,10万多沙区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今年9月,《联合 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部长级会议还特 别邀请了曾获联合国“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库布其治沙带头 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出席并分享库布其治沙经验。 王文彪说,“库布其模式”破解了“沙漠怎么绿,钱从哪里来 ,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的世界治沙难题,在治理理念 、技术、投资模式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均有创新。他希望 把库布其创造的经验向所有遭受荒漠化侵袭的国家和地区 推广。 “谈到治沙,必须要讲的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个大 型的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分别建设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 北地区,总共建设面积占406.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中 国的大小,是世界上最大的治沙工程。”中国治沙暨沙业协 会秘书长杨文斌说。据了解,在风沙荒漠区,三北防护林 建设对沙化土地减少的贡献率约为15%。 此外,在机械化治沙方面,很多地区也做出了积极探 索实践。在甘肃境内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有一片 2000多亩的草方格沙障,成为阻止沙漠化扩张的坚实防线 。这片草方格是由甘肃建投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多功 能立体固沙车”铺设的,“固沙车”拥有11项实用新型技术及 发明专利。用机械铺设草方格,其速度为一台车1小时铺设 5亩草方格沙障,插草深度15厘米,草沙障高度30厘米。立 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50倍,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速度快 于人工治沙速度的难题。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它的前锋活跃在陕西境内,面积2.4万平方公里,通称榆 林沙区。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到“大漠驼迹绝,塞 上柳色新”,榆林沙区使用飞播治沙造林的办法,累计飞播 657万亩,使人力无法到达的荒沙地带披上了“绿装”。 从“中国魔方”到“库布其模式”,从机械化治沙到“蚂蚁 森林”的数字技术绿色方案,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治理实 践,为改善区域生态、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也 给世界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治沙模式。 英雄辈出治沙人 伴沙而生的治沙精神 “治理沙漠不是消灭沙漠。”由于出色的科研水平和治理 效果,作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和 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站长的屈建军在业内被很 多人熟知;更多的人则是因为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的风沙 治理而知晓他的。 1989年12月,屈建军初到敦煌莫高窟。“那时候头上、 耳朵里都灌满沙子,但不去实地观测,根本就无法掌握风 沙运动的规律。”屈建军说。他在莫高窟东部约1公里处建了 “A”字形挡风带,随后逐渐将挡风带发展成“六位一体”的综 合防护体系。现在,吹向莫高窟的沙已减少90%。2008年 ,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屈建军发现的戈壁沙地风沙运 动规律:在戈壁地表,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不再简单地服 从指数或对数关系递减,其极值出现的高度会随风速的增 加而上移。屈建军把它形象地总结为“象鼻子效应”,这一理 论为很多沙漠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依据。 住窝棚草房、吃“莜面苦力”,不畏严寒困苦,在河北塞 罕坝,几代林场职工创造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使森林覆 盖率从建场之初的11.4%增长到2017年的80%,有林地(有 林地为树木郁闭度大于等于20%的天然、人工林地)从24万 亩增长到112万亩,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