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国为何能做到减贫贡献全球第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为何能做到减贫贡献全球第一? 赵艳红 陈远丁 黄钰 赵静 朱虹 席莉莉 2019年10月17日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1988年,习近平同志 来到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数年脱贫实践探索后,习近平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了“弱鸟先飞”“因地制宜”“扶 贫先扶志”等极富创见的扶贫思想。 经过30年不懈奋斗,昔日“老、少、边、岛、贫”的宁德 地区实现“先飞”:201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0年前的不足 160元增加到16147元,提高了百倍!这是中国脱贫样本中 的一个典型。 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 率高达97.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2013-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每 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 到1.7%。832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436个。 “中国减贫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全球减贫贡献超 过70%,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联 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评价。 一个在1949年“一穷二白”、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国家 ,何以实现减贫贡献全球第一? 举国体制造蓝图 ——不可替代的制度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 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语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启壮丽征程,福建与宁夏 结成帮扶对子。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苦瘠甲 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提议将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吊庄 ”搬迁,建设新家园“闽宁村”。 23年弹指一挥间。闽宁村从无到有,从贫到富,逐渐 发展成为常住人口达6.6万人的闽宁镇。成片的葡萄园、红 树莓园、光伏大棚……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闽宁模式”这把金钥匙,打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之门,更打开了扶贫工作的新思路:闽宁协作、苏黔情深 、粤桂“来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在世界上只 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 制度优势。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 为做好扶贫这件大事,中国还集中了哪些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先后选派挂 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1727名,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 713 .7亿元…… 自2015年“万企帮万村”活动开展以来,已有5.54万个民 营企业参与帮扶,帮扶贫困人口数达755.98万人…… 财政部数据表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财政建立“支援 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农业、乡镇企业 、基础设施等事业的发展;2001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 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440多亿元,年均增长9.4%;2019年 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1260.95亿元已全部下达 ,比2018年增长18.85%,连续四年保持每年200亿元增量。 “好钢还需用在刀刃上。”优化配置全国资源干好扶贫这 件大事,更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制度性安排:坚持 “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中西部22个省 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立 下军令状,级级传导压力,建立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 任体系。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 ,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 攻坚,我国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 体”的大扶贫格局,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 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进程。 “中国共产党,瓦吉瓦(好极了)!习近平总书记,卡 莎莎(谢谢)!”四川大凉山70岁的彝族老人吉木子洛住上 了新房子。这句彝语表达了她和村民对党和国家发自内心 的感激。 中国扶贫为什么行?“我们有一个举国体制,这是任何 国家都学不来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如是说 。 全国各地齐落针 ——因地制宜的地方实践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 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 、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明了精准 扶贫的落子方向。 “脱贫,关键是要有产业。有了产业就有就业,有了就 业就有增收。”河北省滦平县于营村第一书记、人民日报社 评论部编辑吕晓勋认为,产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口中因地制 宜的突破口之一。 滦平县是人民日报社的对口帮扶县。吕晓勋挂职的于 营村,辖区内85%以上为山坡地,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在 这座有900余人的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近1/3,村民长期 以来“靠天吃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于营村虽山多坡陡,但光照充 足。2017年,由人民日报社穿针引线,一个60兆瓦的林光 互补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在这里落地。目前全村累计已有 200多人次在光伏项目务工,人均每天可收入150到200元。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媒体平台调研时,与身 在于营村的吕晓勋进行了连线交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 ”,总书记的嘱咐被吕晓勋视为因村制宜的基本功。 驻村一年多来,吕晓勋挨家挨户走访,绘制了“于营村 引导图”,制作了各户信息表,摸清了每一户村民的情况和 想法。如今,他代步用的电动车行程已超2000公里,相当 于从北京到滦平六个来回。 落实发展光伏产业之外,吕晓勋详细研究了村里的地 形、土壤等条件,组织村民种植了秋葵,发展了小果园、 小花园、小药园等“小产业”,实现了 “种出好产品,卖出好 价钱”。目前于营村仅剩1户2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从 2014年的36.11%降至0.22%。 在大凉山扶贫的张凌也一心盘算着如何因地制宜帮村 民增收。 大凉山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 县三河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 今年是张凌任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五年。他和其 他村干部摸索出一套“短期+中期+长期”的特色产业模式 :种植马铃薯、花椒、核桃,养殖西门塔尔牛、乌金猪、 蜜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花椒种植为例,贫困户户均 种植达3亩以上,预计3年后见效益,每户年均增收15000元 以上。 此外,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三河村根据村情实际、 群众意愿,于2018年将全村151户贫困户纳入易地搬迁项目 。今年2月,距习近平总书记慰问三河村群众整一年,29户 村民从低矮的夯土房搬进了明亮的新房。有活干有钱赚 ,村民吉好也求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 谓妄行”。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贵州大数据扶贫 ,青海拉面扶贫……因地制宜的扶贫智慧突破了时空的限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