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区”? 罗知之 栗翘楚 付长超 2019年11月11日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是一个关于“春天的故事”,也是一首唱给深圳的赞 歌。 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深圳从一个“水草寮棚”的小渔 村,发展成一座常住人口逾千万,充满魅力、动力和活力 的国际化大都市。 39年前的深圳因为“经济特区”四个字,站在了世界舞台 的聚光灯下。6年前的上海,也因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 立而愈加光彩夺目。 其实,纵观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各种“区”层出不穷 ,成为中国道路的探索者、先行者和实践者。 从改革开放伊始设立的“经济特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相继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再到九十年代初期陆续出现的“国家级新区 ”;以及近年来上海等地陆续揭牌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这些“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中 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同 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历史轨迹,诠释了中国持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步 伐。 先行先试、以点带面 “区”肩负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开放使命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 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 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仍振聋发聩。 惟变所出,万变不从。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 声春雷在深圳蛇口炸响,众多突破旧有观念与体制的举措 喷薄而出,辐射全国。 此后,“深圳人”开始用“深圳速度”,缔造了一个关于 “深圳特区”的奇迹。 从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建 立第一个出口工业区……从1979年到1984年这短短5年间 ,仅深圳蛇口一隅就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则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 崭新篇章。 邓小平提出,改革伊始没有清晰具体的方案,只能在 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因此首先胆子要大,“看准了 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 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 的事业。”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为全国的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 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 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一幅以点 带面不断开放的中国画卷呈现在眼前。 这些“区”先行先试、率先示范、敢闯敢干,取得了一系 列瞩目的成绩。 鉴以往而知未来。数年来的发展成就显示,“区”的设立 是新中国发展进程中一个成功且必然的路径选择。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在接受人 民网采访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因此 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这是一种降低改 革成本、减少改革阻力的方式选择。 “先在一个地方试验,成功有经验了,向全国推广;如 果不成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大。所以我们最初选择 的就是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地区,开始市场经济的实践。”陶 一桃说。 “经济特区”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下,构成了中 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实践模式与载体。这种改革方式不仅 以创建“经济特区”的方式开启了中国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 ,而且以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方式,如各种“经济技 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推动 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这些“区”有何区别?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 ,这些“区”名称、类型不同,且设立于不同时期,但肩负着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共同使命。 这些“区”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 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缩影。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魏建国看来,“区”的设立充分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 策。如何在经济领域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放眼世界经 济特区的发展,邓小平果断拍板,中国可以开辟一个与世 界市场对接的“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 ,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 开放区”和“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中国不仅仅打开了“一扇窗 ”,更是打开了“一扇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 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标国际 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粤港澳 大湾区”等。这些“区”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停止 ,并且逐步升级,也折射出改革开放的路径和时间表。 “我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所设立的‘区’就像登上台阶一 样,每个时期都是一个台阶,这些台阶连在一块,使我国 整个经济和对外开放形成‘无限风光在险峰’。” 魏建国打了 这样一个比方。 跟跑、并跑到领跑 “区”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效。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区”扮演着改革试验田和开 放排头兵的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外开 放的重要平台和中坚力量。 可以说,推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引 擎,也是这些“区”设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民网记者在深圳采访时,当地人推荐记者沿着深南 大道自东向西游览这条“深圳第一路”。地王大厦、京基 100大厦、深圳市民广场、腾讯大厦……一张张亮丽的“特区 ”名片,见证了深圳发展40年,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 。 1979年,深圳经济总量仅为1.97亿元,人均GDP是 606元,不足香港的1%。2018年,深圳经济总量达2.42万亿 ,首次超越了2.4万亿的香港。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 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 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评价。 放眼国际社会,近年来,中国经济特区和园区的经验 不断“走向海外”,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众多 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仿效中国的发展模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