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重温党的历史牢记初心使命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重温党的历史 牢记初心使命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者按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 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 、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 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知史爱党,知史爱 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 重视历史、特别是党史和国史,把历史和历史研究置于有 关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来看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 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学习党史、新 中国史能够使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 、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 ,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传承 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增 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担历 史重任。本刊将邀请党史、国史专家撰写相关文章,与广 大读者一道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 伟大历史,回顾新中国7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共 同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 议上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 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 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一百 年历史征程的高度概括。这一初心和使命,贯穿于中国共 产党的全部历程和全部斗争中,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 的特点和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的初心和使命就包 含并孕育着日后我们党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的基因,集中表 现在“责任”“信念”“奋斗”“为民”等方面。 1.责任之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一共有58名党员,来自四面八方 。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来素昧平生,但却走到一起,揭开 了伟大历史进程的序幕。总的来看,这58个人基本都受过 中等以上教育,有的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会员 ,很多是五四运动前后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还有在五四 时期成长起来的左翼青年学生。他们大多都是五四新文化 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大部分人的职业是教师、记者或学生 。这些人有很多共同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家境都不算太 差。因此,他们投身革命、参与建党,并不是迫于个人生 计,不是因为个人或家庭吃不饱饭、穿不上衣、被逼无奈 而走上这条道路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走到这个 历史起点? 近代以来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许多多 具有民族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仁人志士都在思考中国的 命运问题。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这一批党员,就肩负着这 样的民族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以不同的方式寻求解救中 国的道路,因而沿着不同的轨迹走到了同一条道路上来。 比如毛泽东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亡国灭种危 险的历史环境下成长的。青年毛泽东曾在辞别父母时留下 这样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 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充分反映了他从小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的抱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心迹。 周恩来,早在13岁时,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鸿 鹄之志。1915年,针对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之 事,他写下《或多难以固邦国论》,疾呼“事急矣,时逼矣 ,非常之事,多难之秋,至斯亦云极矣”,“茫茫神州,已倒 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 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他还通过参与演出话 剧,希望唤醒民众,“欲重整河山,复兴祖国”。1917年,周 恩来去日本留学,临别给同学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 界时。” 李大钊是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其信念与担当的最好诠 释。1927年,他在监狱中写下《狱中自述》,总结自己一 生时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最早的初心,就包含着责任 之心。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优良传统,深觉个人之小我应为民族之大我承担责任 ,在历史的呼唤面前,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安逸生活 ,而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尽一份力量。这种救国救 民的责任感,驱动着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选择、去寻 求解救中国的道路。 2.信念之心 在近代中国,选择不同道路的人很多,确立的信念也 多种多样。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们,经过多方比较、 深入思考,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共产主义,而 这正是他们最早选择和确立的信念。 早在1898年,中国的一些书籍就开始零零散散地介绍 马克思主义、介绍社会主义学说。随后,中国出现了多种 译自日文的介绍社会主义思潮的论著。辛亥革命后,马克 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进一步在中国传播。十月革命一声 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 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 国随即兴起了一股介绍俄国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和 社会主义问题的热潮。 《晨报》副刊1919年2月改组后,连续6个月刊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著作。此后又专门开辟《马克思研究 》专栏,几乎每天都刊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翻译文章。 李大钊从1918年7月至1919年10月,先后发表了《法俄 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全面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 史观、社会发展规律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及人民群 众的作用等。 李达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和中国共产党的 重要创始人之一。他留学日本,放弃理科,专攻马克思主 义学说。五四运动期间,虽人在日本,但在《民国日报》 上发表多篇文章,为国内的爱国运动叫好,并介绍社会主 义。同时,他呕心沥血,翻译多部著作,系统地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1920年回国后,他与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上海共 产党早期组织,同时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刊《共产党 》月刊。随后又直接负责筹备召开一大,对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1920年年初,李 大钊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一文中,公开号召仿 效俄国在中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1920年,在全国多个地 方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 业路76号)正式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 湖举行。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反映在党最早的文件中。一大通 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决议和宣言。党的纲领规 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 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 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些内容体现的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一大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共产 主义的旗帜。 当然,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还要不断 进行思考和探索。我们党后来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 分析,确认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