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姜堰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姜堰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发展大会上的 讲话 孙靓靓 2021年2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专题召开全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 发展大会,回顾总结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工作,研究部署下 一阶段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聚 焦聚力目标任务,高质高效推进城市更新和建筑业发展 ,为推进“五个姜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马上,方书记还要 讲话提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根据 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越是艰难越向前”,交出一份合格成绩单 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等不利影响,在区委的坚强领 导下,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团结拼 搏,迎难而上、逆风起飞,推动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不 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抓好布局、拉开框架,承载能力变强了。结合“十 四五”规划编制,确定“一主两副三片区”功能布局,泰姜融 合步伐加快;抢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核减生态红线 范围41.83平方公里,新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4.71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至65%,城 市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 二是打通堵点、攻克难点,人居环境变美了。大力推 进棚户区改造,近三年,累计完成54个地块、120.3万平米 征收搬迁,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4个、微改造48个、惠及群 众1.6万户;全力改善水环境,新建污水管网28公里,整治 黑臭水体8条,老通扬运河东部片区水生态治理工程建成运 行,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创历史最高水平;以壮 士断腕的决心,取消开发区化工集中区定位,城市肌体更 安全、更健康。 三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生活变好了。着力完 善交通网络,建成G328海姜快速化、S229、三水大道南延 等32条道路;全市首座生态立体停车楼投入运营,年均新 增公共停车位300个以上;新、改建三水初中、实验小学幼 儿园等学校31所,人民生活的便捷度、满意度显著提升。 四是换挡升级、积厚成势,建筑业发展质量变高了。总产 值、入库税收分别达845.5亿元、8.4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5.38%、11.73%;北京、湖北市场产值突破70亿元,建筑铁 军足迹延伸至非洲、北美等14个国家和地区;江苏宇辉获 批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中泰绿色建筑产业园正 式投产,正太集团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荣获“詹天佑奖”,填 补全市空白,建筑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高质 量发展新要求,对比周边城市新变化,对照人民群众新期 盼,我区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城市功 能亟待完善,突出表现在配套设施落后于发展需要,城区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充分、不配套,快速路网体系有待 加强,部分医院、学校、小区与主干道的出入口“微循环”不 畅,出行、停车难题依然存在。城乡品位有待提升,部分 干道两侧夹杂多处城中村,城村交织、风貌老旧,都市感 不强;城市辨识度不高,特色建筑和节点景观打造不够 ,难以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记。城市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职 责不清现象依然存在,市容环境管理还比较粗放,防违控 违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建筑业发展质态还需提升,产 业结构层次不高,绝大多数本地企业缺乏轨道交通、隧道 工程等专业资质,房建类占比高达70%以上;相较于周边市 区,税收贡献度存在一定差距,姜堰“建筑之乡”的品牌效应 有所弱化,等等。下一步,我们要把存在的问题作为主攻 重点,持续加力发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时不我待开新篇”,按下城市更新快进键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迈入 新时代、开启“十四五”,姜堰发展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 更要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绝不能固步自封、停滞 不前。对姜堰而言,不抓城市更新,融合融入就会缺乏竞 争力。作为“特色三城”之一,我们必须策应泰州中心城市东 进、高铁新城建设,着力提升我区在市域中的战略地位 ,才能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全面迈入“泰姜同城”时 代,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争得“一席之地”。对姜 堰而言,不抓城市更新,转型升级就会缺乏承载力。城市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支撑产业增长、集聚资源要 素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推动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互动并进 ,着力增强人口集聚度、交通便捷度、市场繁荣度,才能 吸引人气、繁荣商气、集聚财气,打造经济发展的“强磁场 ”。对姜堰而言,不抓城市更新,民生发展就会缺乏持久力 。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必须聚焦群众呼声最强烈、意见 最集中的领域,着力解决好城市功能与群众需求不相匹配 、城市发展水平与群众感受度不相匹配的问题,让城市发 展更加符合群众的所期所盼所求,才能让群众享有更加舒 适、更加幸福的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一主两副三片区”格局,大力实施 “城市更新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十大行动、154项工程 ”,凸显“水韵古罗塘、最美金姜堰”的城市特质和发展追求 ,全力打造“幸福水天堂”的生动样本。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 作: 1.突出“功能大更新”,既要有格局、也要有格调,让城 市发展更硬核。一座城市,大处看格局,小处见格调。要 紧紧围绕功能硬核塑造,找准发力点,促进基础设施硬实 力和服务功能软实力同步提高。一是做优交通功能。凸显 “东连海安、西接泰州”区位特质,深化市区融合、城乡一体 ,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新交通体系。全力服务G328南绕城 快速化、S353、S411改扩建三大市区共建工程,启动实施 S610快速化改造,全面融入市区“20分钟通勤圈”;提升优化 区内路网,新、改建姜堰大道、励才路南延等34条道路 ,确保天目东路改造、富源路西延等10条道路年内通车 ,力争2023年底基本实现城区道路“黑色化”;提档升级镇村 公路,新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以上、县道大中修30公里 以上,加快形成“镇镇相连、互联互通”的镇村路网格局。二 是做精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学校布点建设,确保姜中西校 区一期建设年内启动,三水初中、新桥小学及幼儿园、实 小幼儿园城南园区4所学校8月份投入使用;优化医疗资源 配置,推进二人医开发区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健康 管理中心建设,新、改建城西、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以承办省 运会赛事为契机,加快文体中心二期、射箭场等比赛场馆 建设,做到以赛兴城、以赛惠民。三是做强商贸功能。合 理布局大型商业综合体,以权威平台和主力榜单为依据 ,吸引知名消费品牌以及网红业态、空白业态向大型综合 体、重点片区集聚;加快研究出台“首店”经济政策意见,吸 引“首店”品牌入驻,提升商业魅力;着力培育艺术休闲业态 ,融汇餐饮、酒店、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业态,打造更 具时尚感、更加年轻化的特色区域,让更多年轻人成为主 动打卡姜堰的“自来水”。 2.突出“品质大更新”,既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让群 众生活更舒心。城市每一处“存在”都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无论是地标建筑、安置房建设,还是生态提升、文化打 造,都要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品质塑造,力争“出手即精品 、建成即网红、见面即打卡”。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处理好 “面子”和“里子”的关系:“面子”上,要精雕细琢重要节点 ,追求个体建筑物的“造型别致”,精心打造店铺招牌、公交 站台等城市家具,让城市经得起细品、耐得住细看;实施 城市光彩工程,重点对城市广场、主次干道、水系两岸实 施亮化景观提升,让城市的夜空更璀璨、更温暖。“里子”上 ,要注重背街小巷更新,扎实推进府北新村、兴梁公寓等 10个安置区建设,综合整治府东新村、光明北村等17个老 旧小区,让群众迁有所居、住有宜居。二是彰显水城风貌 。姜堰是“三水之城”,水是城市流动的韵律。要进一步做活 城市水系,塑造水城水乡特色,让一城清水造福姜堰人民 ,围绕中干河、老通扬运河一纵一横城区水系,以运河文 化、生态景观、商务休闲、全民健身为主题,重点建设串 联老通扬运河、中干河、单塘河、姜溱河、三水河的10里 滨水长廊,丰富提升水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让城市水系“环起来、游起来、亮起来”。三是擦亮生态底 色。要把节点当景点、公园当花园、城市当景区,推动从 “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扎实推进城市“微 添绿”工程,启动中干河、励才南路等8万平米滨河绿化建设 ,新建总面积17万平米的天目山公园;加快“空转绿”,充分 利用街头巷尾零星地块,见缝插“绿”,打造一批街头游园、 街头绿地,让城市空间绿意盎然。四是提升文化内涵。文 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坚持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之 中,嵌入广场、公园、场馆等公共空间,增强百姓对城市 文化的识别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对历史街区、名人 旧居、文保建筑的修缮维护,重点实施4300平米的河西街 古民居保护项目,建成天目山石刻项目,努力把姜堰打造 成有历史、有记忆、有故事的城市。 3.突出“城乡大更新”,既要有魅力、也要有活力,让融 合发展更协调。城市更新,重点在主城区,但又不仅仅是 主城区,各镇街都要同步推进、同步更新,加快形成“亮点 纷呈、众星捧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做强城市“副 中心”。溱潼副中心,要着眼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统筹 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水上游线提升、大健康产业园等“十大 工程”,高标准建设溱湖旅游公路环,全力推动溱潼中学争 创四星级高中、溱潼人民医院硬件品质“双提升”,打造具有 传统文化风貌、时代特征景观、鲜明里下河特色的精品小 城市;张甸副中心,要积极策应主城区向西向南发展战略 ,借势高铁新城,从交通设施、功能配套入手,谋划建设 泰姜融合发展先导区。二是增强集镇“吸引力”。立足资源禀 赋、区位特点、产业积淀,精准定位集镇发展方向,做到 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旅游 、农业、生态等特色小镇;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的原 则,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集镇延伸,建立健全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城 市建设元素融入集镇;加大老集镇建设的经费投入和管理 力度,加快补齐短板,完善集镇生活配套,做好集镇主街 道店面、立面出新工作,让老集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