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伟大复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伟大复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 人民论坛网 邹广文 2021年10月09日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征程。回首百年沧桑,中 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实践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主题展开的。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与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紧密相连,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仅仅有经济的强盛,不能称其为强 盛,民族的复兴必定伴随着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之所以不可逆转,同样有赖于坚实的文化基础。中 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表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力 量的支撑,则难以自立自强。同样,一项伟大事业如果没 有文化价值信仰的支撑,更是难以长久。 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获 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同,形成了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苦 难岁月,一开始就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一般来说,文化价值观 体现的是文化的最核心层次,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 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文化价 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 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 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而正确的思 想理论,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马克思恩 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 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同志 也曾经明确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 的动力。”正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中国革命才唤起了最广大 民众的积极参与,能够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党的 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 根本政治立场。1944年9月8日,在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 悼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以《为人民服务》为题作了一次著 名演讲,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这篇演讲中,毛泽东同志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共产 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 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 益工作的。”后来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深深地影响了一代 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文化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创制一种面向人 民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 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革命的文化运动和 实践运动都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因此应该为全 中华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更是明确强调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号召文艺工作者要 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群众中来。毫无疑问,这一价值导 向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实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 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 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 是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 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要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转化来布局谋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 活的期待和向往,自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真正对人民负责、努力倾听人民的诉求与心声。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 主体,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广泛凝聚了人 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广泛调动起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尊重并紧紧依靠人民的创造实践 ,我们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坚持人民立场,永 葆人民情怀。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 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基于这种广泛性文化价值 认同前提下的和谐社会氛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 获得了持续性的发展动力,才能更有力地推动人的全面发 展和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民族解放的希望,也为中 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一大批充满进取精神 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主义和思潮的甄别比较 ,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落后中国的唯一正确道 路,从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 奋斗历程充分表明,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立足 于中国国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 中国社会,直面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 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 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 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共产 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 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这既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和 建设实践的生动体现和必然结果,也是我们不断推进社会 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 实践中,先后创造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不断开 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 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 步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并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是中 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 种在社会生活中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都应兼具民族性与 时代性的二重性特点,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 化都是如此。作为西方文明产物的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 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真正对中国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就必须努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必须具有能够 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必须不断 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 代特色。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其民族性特点是不言 而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其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但是任何传统文化都肩负着时代使命 ,文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