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 展的关键领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创 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必须大力培育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格局新 优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 家、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关部署,结合我市实际 ,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 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创 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成为拉 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1.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左右,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 业综合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和人工智能 创新应用先导区,北汽新能源汽车、空客直升机等一批重 大引领性项目落地,卡奥斯入围全国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 ”平台。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 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 、工业互联网、电力装备等10个集群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 群。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能级迅速攀升,2020年技术 合同成交额286.6亿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件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55件,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 220%、215%和417%。高新技术企业4396家,较“十二五”末 增长近4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 海基地、高速列车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山东能源研究院、北京大 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成功落户,已拥有6家国家 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6所大学、212家省级 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3.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莱西市和青岛蓝谷高新区获批 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筹 建青岛人才集团,推进市场化引才,海外、国内招才引智 工作站总数分别达到36家和14家,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30万 人,2019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创业投资体系逐步完 善,创投风投资本规模突破千亿元。 4.新经济业态加快培育。新经济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的新动能,2020年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2.6%,拥有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等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先后培育了杰华生物、聚好看、日日顺、伟东云教育、 能链、特来电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大数据、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深度演进、相互交织 ,全球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向 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速渗透,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主 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将更加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生 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市场,为商业变革、产业 转型升级等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高技术产业应用场 景广泛,对供给侧特别是高技术产品服务供给的需求持续 上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一带 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 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 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新旧动 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日韩区域合作、中德生态园、中日(青岛)地方发展 合作示范区等建设,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 遇。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新冠肺炎疫 情全球蔓延,对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一定冲击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端芯片、基 础软件、高端医疗设备、机器人核心部件等领域关键核心 技术缺乏,生物医药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人才匮乏;创新型领军企业数 量较少,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不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仍面 临很多困难和问题;金融支持、政策供给等方面还相对滞 后,统计监测数据支撑产业分析有待加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贯 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 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促进产业 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打造国家重要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攻坚关键 核心技术,加快技术创新迭代,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壮大新经济,形成新动能,培植新优势。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发 挥政府在政策引导、监管服务等方面作用,以市场的逻辑 、资本的力量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数字先导,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 度融合,促进虚拟与现实互动、线上与线下整合、技术和 产业跨界融合,全面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示范带动,集聚发展。实施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和重 大示范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规模效应。持续优化 产业布局,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 式,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 业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国家融合和全球配置。统 筹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引领作用,打 造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共同体。 (三)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软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基础设施 对创新能力增强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攻克并掌握一批关 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 群,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建设一批科技引领、自主可控 、主导行业创新能力突出的产业链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 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 平明显提升。 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 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 2.9%,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高新技术 企业突破6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000家。在新一代 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现代海洋等领域掌握一批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 水平。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 产业集群,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3-5个规模超千 亿的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力和国际 影响力。 新经济培育形成新动能。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 化、跨界融合化,推动3000家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 经济新业态模式,建设新经济新业态模式的场景培育地、 要素集聚区和生态创新区。 三、重点产业 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 础为核心任务,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重点 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 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 、生物等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相关服务业,全面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 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 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 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1.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开展5G通信测试、网络 安全防护、射频识别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IPv6应用服务建 设,开展网络体系架构、安全性和标准研究,率先部署基 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鼓励开发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应 用和服务。鼓励研制基于5G和支持IPv6规范的网络设备、 智能终端等产品。加快5G网络规模部署,构建基于5G的应 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 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2.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打造国际领先跨行业跨领域工 业互联网平台,集聚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 ,覆盖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围绕高端家电、智能 家居、橡胶轮胎、生物医疗、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 城轨、智能充电等重点行业,建设垂直行业平台,通过工 业模型沉淀,推动行业应用,实现平台服务纵深发展。围 绕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区块链以及智能制造推广、 数字化转型、供应链管理等重点领域,建设特定领域工业 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间数据共享、功能调用和服务互联 ,打破行业边界,实现平台服务横向扩张。联合国家工业 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信 息通信研究院等工业互联网领域一流院所,建设工业互联 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山东分 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实现全品 类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整体提升。 3.集成电路。实施集成电路“强芯”工程,重点发展模拟 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半导体功率器件、光通信芯片和模 组、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等细分产业,构建 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产业链,打造中 国北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地。加快超高清系统级芯片、 智能传感器、EDA/IP核、高端光电子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关 及特色工艺研发,推动面向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超高 清视频、轨道交通等行业深度应用。加快建设青岛EDA中 心、青软晶尊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争 创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 4.超高清视频。加快突破超高清成像、传输、存储、显 示等关键核心技术,建设超高清视频设备和终端产品生产 基地,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4K/8K超高清芯片、大尺寸面 板、激光器等行业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配套,引进发展 微型LED、高世代TFT-LCD项目。深度挖掘“超高清+”应用 场景,加快超高清视频技术在文教娱乐、安防监控、医疗 健康、工业制造、智能交通等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建设 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及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 新中心、内容制作基地、内容云平台,实现产业“制造、内 容、应用”融合发展。 5.高端软件。推进青岛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建设,推动高 端软件产业发展。努力做强研发设计类、生产管控类、经 营管理类、平台及工业APP类等工业软件,推动我市工业软 件从上层生产控制、运营管理类向研发设计、嵌入式应用 系统等底层环节突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 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庭、智慧教育、智慧海洋等行 业领域的应用软件,加快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平 台化发展。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软件,打造 一批场景应用示范项目,带动技术突破。 6.大数据。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大数据中心建设 ,引导数据中心进行绿色节能技术改造,严格审查新建数 据中心能耗。提高大数据中心存储能力,发展应用承载、 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服务。打造低时延数据中心核 心区,建设一批省级数据中心集聚区。大力推动政务数据 和工业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完善数据资源采集汇聚、交换 共享、开放交易等生产应用链条。加强海洋大数据统筹 ,推动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青岛西海岸新区、城阳 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面向家电、海洋、金融等重点行业 领域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服务。 7.先进计算。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超算中心升级,推动参与国家级分布式超算互联网建设。 依托超算中心等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节点,到2025年,全市 边缘计算节点数达到200个以上。推动制造业、电信、能源 、金融、商贸、农业、文化创意、公共安全等行业领域大 数据与云计算应用,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大数据 与云计算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构建完 善云计算产业链。 8.人工智能。发挥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全 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引领集聚效应,建设人工智能 超算中心,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 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 业化。到2025年,引进培育30家以上人工智能知名企业和 研究机构,形成50个左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建设 1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建成国内一流的人工智 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制造业、教育、环保、交通、商业 、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 9.区块链。推动建设区块链底层基础服务平台,支撑区 块链示范性应用落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 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侧 链与跨链等区块链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区块链技 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在金融、医疗健康 、供应链管理、产品追溯防伪、版权保护交易、电子证据 存证、信息安全等典型应用场景开展区块链应用试点示范 ,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开展“数字政府”建设。依托 市北区“链湾”、崂山区国际金融中心、青岛西海岸新区区块 链服务网络(BSN)应用创新基地等载体,引进培育区块链 独角兽企业,培育完善“区块链+”产业生态。 10.基础电子元器件。面向电路类、连接类、机电类、 传感类元器件及功能材料类元件、光通信器件等领域,加 大研发力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市场应用推广,在 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等 重点行业推动电子元器件差异化应用,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鼓励和引导化工、有色金属、轻工机械、设备仪器等企 业进入电子元器件领域,开展关键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 产,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增 强试验验证能力,提升关键环节配套水平。 (二)高端装备。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结合 青岛市产业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按照高端化、品牌化、 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方向,畅通“产品研制-示范应用-改进 提升-产业化”循环,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1.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面 向智能化、轻量化、系列化发展,围绕高速绿色经济铁路 装备、智能铁路关键装备、智慧城轨交通装备等领域,加 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建设覆盖干线铁路、城 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提升转向架、动车组轮对、 列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的研发和制造水平,提高本 地产业配套能力和档次,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研制基于 人工智能驾驶脑的智能列车谱系化产品,加快时速600公里 高速磁悬浮列车等前沿新产品产业化。建设全球轨道车辆 认证检测中心和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质量检验中心,开 展装备认证、试验检验,打造轨道交通车辆及重要零部件 出口服务基地。搭建车网路一体化核心系统智能仿真平台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智能运维服务,提升 轨道交通装备全系列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能力。 2.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突 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导向,坚持自主研发与引 进培育相结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 案的推广应用,重点支持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增材制造 装备、智能检测设备等。面向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 家用电器、化工、建材、食品医药、粮食储备和粮油加工 等行业智能化升级需求,分行业领域选树典型,推进智能 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与复制推广。加强高端智能化系统 研制应用,重点开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集散控制系统、 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系统等工控系统及自主可控的计算机 辅助设备(CAD)等系统软件。大力培育国内领先的智能 制造装备企业,加快开发更多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做大做 强“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青岛品牌。 3.机器人。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以机器人整机制 造为牵引,加快突破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 、末端执行器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 业集群做大做优。面向工业生产领域,重点发展涂胶、装 配、激光加工、焊接、智能检测喷涂、码垛、搬运等工业 机器人;面向商业、医疗、教育、生活等领域,重点发展 家庭服务、教育、护理和康复服务机器人;面向安全生产 和消防等领域,着力开发消防救援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 人。加强检测认证能力建设,参与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及 国家标准制定,鼓励机器人企业完善试验验证基础设施 ,健全机器人检测评价体系。推动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 件、集成应用、配套服务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中国北方最 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4.高档数控机床。围绕重型数控切割机床、数控特种加 工机床、金属切削机床等重点产品,加快机床制造业提档 升级,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攻克高速高效 高精加工与成形制造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实现 质量、性能新突破,补齐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支持企业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开发应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 具有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及集 成制造系统,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的自检测、 自校正、自适应、自组织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5.重大成套装备。支持重大成套装备向智能化、无人化 升级,重点加快纺织机械、轮胎成套装备、空气弹簧智能 制造生产线、锂电浆料制备成套装备等的开发及产业化 ,突破高档数控加工中心、热冲压力成型生产线等重大短 板装备,推动机械装备产品由数字化单机向智能化制造单 元和成套设备转型。鼓励企业建设成套装备的综合测试验 证平台,全面提升相关行业重大成套装备的产业化能力。 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 、智能工厂。根据民生领域重大装备需求,提升重点高档 装备制造能力,实施重大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工程,大力发 展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智能物流及 仓储装备等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三)新能源。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建设 新能源装备和应用强市,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新能源 在电力、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我市成为新能源产 业集聚示范区。 1.风能。探索在远海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加快海上风 电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3-5MW风电机组技术研发及规 模化应用,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10MW及以上风电机 组和轴承、叶片等关键部件,提升风电产业智能化加工和 质量控制水平。加快开展海域离岸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 合发展试验,健全海上风电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和用海标准 。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基地。坚持集中与分 散并举开发利用风电,有序发展陆上集中式风电。 2.太阳能。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太阳能热利用装 备、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制造等。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 化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打造品牌、做大做强,延 伸产业链条,力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整体竞争 力提升。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重点发展大型中温平板集 热器、选择性吸热体涂层材料等产品。建设一批农光、渔 光等“光伏+”综合利用示范区,促进光伏与其他产业有机融 合。 3.氢能。综合推广利用氢能源,打造国内重要的氢能产 业基地,建设“东方氢岛”。探索氢能纳入区域能源体系,拓 展氢能在工业、建筑、交通、物流等领域应用,实现多种 能源协调发展,建设绿色、智能、高效能源体系。壮大氢 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条,重点突破质子交换膜、双极板、 高性能碳纸、低铂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形成系列化燃料电 池品牌产品,实现“单电池-电堆-发动机-整车”全产业链高端 化发展。依托山东能源研究院等建设山东氢能检验检测平 台。 4.生物质能。加强生物质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推 进技术创新,提高技术集成度,突破生物质转化利用关键 技术。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沼气工程技术和设备、生物质供 热和发电锅炉、生物质成型燃料成套设备等。积极推进生 物质发电、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生物质液体燃料 和生物质燃气项目,开展生物质供热、供暖、供气示范项 目建设。 5.能源互联网。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 源、新型储能等基础设施网络及电力系统要素,构建以电 为中心的综合智慧能源供应系统。推动能源企业与大数据 通信企业相互渗透,打造能源互联网平台,鼓励以民营资 本为主体打造“能源+互联网+金融”体系。支持研发应用信 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化调控、能源大数据 集成和安全共享、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以及需求侧 响应等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基础。 (四)新材料。聚焦基础优势材料、前沿材料和行业 垄断材料,全面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性能 ,推动产业品类实现智能化、轻量化、极端化,着力构建 产学研相结合、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 1.基础优势材料。发挥董家口港口优势,做大做强轻质 烯烃深加工产业链,加强乙烯、丙烯深加工产业链和聚碳 酸酯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现先进有机材料产业化 。大力发展高端改性塑料产品、高分子复合材料产品,打 造高端医用高分子产业链。加速橡胶轮胎行业的高性能合 成橡胶材料产业化,提升全钢半钢子午胎、航空胎性能 ,扩大产业化规模。鼓励企业开发性价比优良、环境友好 的涂料品种,重点发展高性能石化防腐涂料、海洋防腐、 防污涂料等专用产品。鼓励建设水处理用高通量纳滤膜、 高性能反渗透膜以及污水治理和海水淡化用特种膜、高性 能低成本电解用离子交换膜等产品的工业化项目。 2.前沿新材料。提升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薄膜等规模化 制备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在光电子、航空装备、新能源 、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打造石墨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加快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研发,聚焦轨道交通产业需求 ,实现碳纤维制品产业化。积极发展为第三代半导体、平 板显示器、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新能源电池领域配套 的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氮化镓晶体、氮化硅半导体封装 材料、TFT液晶材料、OLED发光材料等新材料,加快品种 更替和质量升级,满足电子信息产业更新换代需求。 3.高端专用材料。加强先进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高端 装备、海洋工程及装备、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推 广应用。以满足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发展高 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发展高强度及超高强度特殊用 钢。突破发展非晶合金系列软磁材料、高强高韧铝合金材 料、高强耐热铝合金材料、特种有色晶种材料、新型铝合 金复合材料等专用材料。研发高性能铸造镁合金、高强韧 变形镁合金和低成本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推进镁合金在 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4.海洋生物材料。围绕军工、纺织化纤、健康医疗等产 业需求,建设一批海藻纤维、甲壳素/纤维素复合纤维及功 能材料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药用辅料级、创面敷料级、 体内植入级的褐藻胶、壳聚糖、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重 点开发止血材料、创伤修复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和药物缓 控释材料等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扩大产品市场规模,实现 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利用的多元化发展。 5.功能性材料。积极布局新一代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重 点研制激光、电子束、离子束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 备,开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等配套核心器件 ,突破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不锈钢镍基粉末 、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 (五)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 、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 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 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 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1.整车制造。以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兼顾发展混合动 力汽车、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为技术路线,大力引进 新能源整车大项目,补齐产业链关键短板和供应链薄弱环 节,推进整车企业产能释放、车型升级。依托青岛国际院 士港、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等机构,重点攻克整车平 台正向研发、轻量化、整车安全和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决 策、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提升整车检测及诊断能力 和智能制造水平。 2.无人驾驶。围绕无人驾驶核心算法、线控底盘、动力 执行、环境感知、平台调度等五大系统,实施精准招引 ,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链。制定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 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发展路侧感知技术,有序开放自 动驾驶测试道路,建设5G智慧交通示范道路,率先在青岛 西海岸新区、即墨区、青岛蓝谷等区域划定并建设开放或 半开放智能汽车测试区。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 莱西市、城阳区、青岛高新区等区域先行先试发展智能网 联汽车。优先开展智能交通示范路线运营,稳步推进特定 场景示范应用。开展智能汽车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完善智 能汽车测试评价体系,推动测试评价技术及验证工具研发 应用。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关键零部件。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 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 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 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基础元器件、关键生产装备、 高端试验仪器、开发工具、高性能自动检测设备等基础共 性技术研发创新。攻关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海量异构数据 组织分析、可重构柔性制造系统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充 分发挥整车企业的虹吸效应,集聚引进关键配套,完善产 业链条。重点发展车载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高 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展高性能铝 镁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车辆轻量化关键材料产业化 应用。 4.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快充为主 、慢充为辅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场、 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 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与推广 应用。根据换电模式电动汽车推广情况,有序推进换电设 施建设。依托新能源汽车综合监管平台,加强全市充电基 础设施统一监管,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充电服务网络,满 足绿色出行充电需求。 (六)绿色环保。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文明 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节能家电。引进资源改善“缺芯少面”短板,突破高性 能变频、高效节能、分布智能控制、语音交互等关键技术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高端智能家电产品,推动 家电制造业向智能家电和智能生态跨越,打造具有全球竞 争力的节能家电研发制造基地。 2.高效节能。重点研发节煤、节电、节油及余热余压回 收利用等高效节能技术,发展工业、办公生活、建筑等节 能装备产品。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强化 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倒逼能耗产出效益低的 企业整合出清。实施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提升行动,在钢 铁、电力、化工和建材等行业,全面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装 备。突破能源高效和分质梯级利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 、二氧化碳热泵、低品位余热利用、供热锅炉模块化等关 键技术和装备。 3.先进环保。加强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先进环保技 术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重点发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 装备、智慧环保装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制造产 业。建设环保产业园及环保创业孵化平台,突破环境污染 源采集及分析、电波传播检测监测分析等关键技术,开展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示 范,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等环境治理模式 。 4.资源循环利用。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及生态工 业示范园区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开发回收再利用,打造循 环经济产业链。加强园区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 ,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园区。依托董家口经济区,推动大宗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重点发展汽车零部 件和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轮胎资 源化利用。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 费试点,围绕培育“互联网+回收”模式、完善回收和周转网 点、提升拆解处理能力、创新家电消费模式等领域,畅通 生产销售回收处理产业链条。推动建设城市资源循环利用 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超前开 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装备研发。 (七)航空航天。依托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等载体,加强直升机、民用小型飞机、无人机研发和产业 化,推进航空航天产业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力 争在通用航空器研发设计、整机与零部件制造领域取得一 批重大成果,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 1.飞行器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