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 (2020年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 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 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 要讲话,全面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制定陕西省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 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 考察重要讲话为引领,开启陕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擘画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 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 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追赶超越目标和“五项要求”、“五 个扎实”,这是做好新时代陕西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 指南,必须贯穿于“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发展的全过程。 (一)“十三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五 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 峻挑战、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做好稳增长、促改 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 值预计达到2.6万亿元以上,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粮食生产 实现“十七连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持 续扩大,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 ,累计28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 ,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地方立法成果显著,协商民主不断 完善,法治陕西建设步伐加快,执法司法公信力持续提升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 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更加完善。社会建设卓有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 长8.1%和9.1%,就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各类教育普及 程度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多层次社会 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 果,平安陕西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生态环 境明显改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得到彻底整 治,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蓝天、碧水、净 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实效,学习贯彻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 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以案 促改”取得积极成效。“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的成就,为 “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陕西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 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 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 ,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 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从陕西看,我省正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关 键时期,处在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并重的阶段,发展动力 加快转换,发展空间拓展优化,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深度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机遇。但也要看到,欠发达仍然是陕 西的基本省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 合理,创新潜能释放不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 然艰巨,开放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城乡区域发 展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居民收入水平总体 偏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民生领域还有欠账,社会治 理还有弱项,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社 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环境 变化提出的新矛盾新挑战,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 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在国家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和谋划发展 ,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 局中开新局,凝心聚力、追赶超越。 (三)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 代化。建成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法 治陕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陕西建设达 到更高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科技强省、 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体育强省和健康陕西。生态环境根 本好转,美丽陕西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 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 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大 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四)“十四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统筹推进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 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扩大 开放为突破,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前提,以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 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陕西新 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五)“十四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 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党委(党组)领导作用,全面提 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新 时代追赶超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 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 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民生实事,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三秦百姓福祉。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 和各领域,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 推进共享,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 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 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协同高 效,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深度融入共建 “一带一路”,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 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 力。 ——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时与势、危与机、稳与 进、当前与长远、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统筹各区域各领域 各方面,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 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 ,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 ——坚持真抓实干。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 导向,打破僵化思维,摆脱路径依赖,树立“实干”导向,提 升“会抓”本领,锤炼“真抓”作风,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 干,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六)“十四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创新驱动发展走 在全国前列,以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数字经济成为强劲引擎,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消费的基 础性作用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经济 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形 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 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 破,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深入人心,延安精神进一步弘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供给更加丰富,文化、旅游实现更好融合发展,社会文明 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秦岭、黄河流域等生态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污染物排 放总量持续减少,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 著,森林城市实现全覆盖,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三秦大 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民生福祉得到更大改善。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高中阶段教育和学 前教育全面普及,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 康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治理效能得到大幅提升。法治陕西、平安陕西建 设卓有成效,政府行政效能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公平 正义进一步彰显,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重大风险防范 化解的体制机制日益健全,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社会 诚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基层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共建 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三、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加快打造西 部创新高地 坚持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以创新资源 开放共享为突破,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企业创新、 人才创业、政府创优,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 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 政策链有机融合,让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七)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四个面 向”,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承接国家科 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瞄准人工智能、 生命科学、空间技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发展急需的重 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创建秦岭国家实验室 ,高水平建设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 统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和西安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着力 推动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度参与国家 “一带一 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吸引国内外机构在陕设立全球性或 区域性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形成辐射带 动西部地区的创新先导区和全国科技创新增长极。 (八)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 新联合体,推广“四主体一联合”创新模式,鼓励企业加大研 发投入,推进高校、科研院所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建立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持续推进机制和全程孵化体系 ,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实施创业创新型企 业上市、创新人才创富“双百工程”。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 业,增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行业标准和核心技术控制 力,提升产业链企业聚集能力,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 业融通创新。 (九)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 创新链,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 代农业等领域实施重点产业创新链工程,在煤油气清洁高 效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制备加工、动植物育种 等方面实现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支持空天动力研究院、光电子先导技术研究院、半导体 先导技术中心、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增 材制造创新中心和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创新平台建设,促进 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培育发展无人机、工业机 器人、3D打印、先进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高 新区等经济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打造西安高新区“硬科技”示 范区。 (十)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深入实施“1155”工程 ,加强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 所和企业高效协作运转的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对接创 新源头,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积极建设环大学 创新经济圈,打造一批面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国 家级大学科技园,提升高校技术转化机构市场化、专业化 能力,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充分发挥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广 “飞地”、“离岸孵化”等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十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 施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 支持计划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 ,强化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应用人才队伍建 设,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优化人才 服务保障体系,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 卫生服务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落实在陕院士服 务保障政策。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 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科研自主权。 (十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健全全链条创新服务体 系,鼓励高校、企业建立“一院一所”模式,以西部创新港、 翱翔小镇等为核心,发展“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型 创新创业体系,打造“双创”升级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 价值评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实行科研项 目“揭榜挂帅”和科研经费“包干制”等制度,推进科技计划、 项目、资金等一体化配置。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 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富有陕西特色的现 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 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 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三)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创新 驱动、智能制造、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设关中先进制 造业大走廊,形成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战略 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 天和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氢能、核能、铝镁新材 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全国重 要的集成电路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优势明显的稀有 金属深加工基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 ,促进新型业态健康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融合发展,推广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 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 (十四)推动能源化工产业清洁化高端化发展。实施 煤化工延链强链行动,拓展煤油气盐多元综合循环利用途 径,加快发展精细化工材料和终端应用产品,延伸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推进大型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大煤炭优质 产能释放,狠抓油气产能建设,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 收率。调整优化煤电布局,积极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 发电,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输 气管网、储气库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 。高水平建设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综合 能源基地,推进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化示范,着力构 建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 工基地。 (十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坚持锻长板补短板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电子信息、 汽车、光伏、煤化工、新材料、中医药、富硒食品等优势 产业补链强链,推动机械、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 织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促进智能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围绕龙头企业构建“一企一链”集群模式,精准对接上下游 、产供销需求,构建市场多元、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体系。 开展“千企示范、万企转型”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向产业链、 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完善质量基础设 施,推动标准、质量、品牌联动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具有 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创建一批区域特色农业品牌 。 (十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跨界融合、模式 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 展。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金融、物流、 商务会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创意 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其向专业化和 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物业、 商贸服务、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元化发 展,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广西安服务业综 合改革试点经验,建设若干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 (十七)加快数字陕西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 数字化,积极发展面向汽车、装备制造、金融保险、现代 物流、网络视听等行业应用场景的大数据产品及服务,培 育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应用等新增长点。 实施数字赋能计划,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制造业、服 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强化数字基 础设施和智能化技术创新应用,建设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咸新区国家级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 地、全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 验区。加快智慧社会建设,率先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数 字化,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健全数 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和安全保护规范体系,加强个人信 息保护。 五、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立 足国内大循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增强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 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 力支撑。 (十八)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国民经济循 环,统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优化供给结构 ,适应和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优化分配释放更大消费潜力 ,打通关键堵点拓展更广流通空间,形成供需互促、产销 并进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发挥区位、能源、科教、产业等独特优势,增强全球范 围内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 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价值链中的地位。 (十九)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 构的关键作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抓好产业项 目的同时,补齐能源交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 生、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聚焦“两新一重”、科 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后劲、利 长远的重大项目。探索市县投融资新模式,一体化推进存 量债务化解、融资平台转型、优质资产盘活和市场化融资 。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 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机制、“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 机制。坚持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 海外引凤与国内承接、差异竞争与全省协同“四个相结合 ”,精准对接本地优势和招商对象需求,提高招商引资落地 率。 (二十)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增强消费对经济的基础 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激活潜在消费 ,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推动汽车 消费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积极发展健康、教育、 养老、家政、育幼等服务消费,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 质升级。创新无接触消费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 向提速,加快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引导互联网医疗、在线 文娱、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加速成长。推进 以绿色公交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建筑、新能源汽车应用等 为重点的绿色消费。加快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 育若干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健康发 展,持续推进限上单位培育扶持。加强城乡高效配送和农 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健全促进 消费的体制机制,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实施放心消费行动 ,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二十一)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化提升、协 同融合为导向,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 、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5G、物联网、人 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完善“米”字型高铁网,优化提升 公路网,加快推进西安至重庆、西安至包头、西安至十堰 高铁和岚皋至陕渝界等高速公路建设。健全机场体系,加 快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升支线机场功能,有序建设 通用机场。加快大西安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多制式、多层 次、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网。实施重点水源、水生态修复 、灌区改造、防洪减灾等工程,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 旱灾害防御能力。 六、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 地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除制约高质 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补齐开放不足突出短板,加快形 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 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二十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中央重大改 革部署落实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国企改革 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 组,全面推进竞争类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动 国有企业上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劳动、人事、分 配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 经营体制。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 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 清单制度,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 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建立现 代财税体制,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 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地方税、直接税体系。面向基 层群众,推出水电气暖、交通出行、物业管理等切口小、 见效快的改革举措。 (二十三)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健全银行信贷、风险 投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 务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增强金融 普惠性。提升国有金融资本运营水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做大“风投”、“创投”、“产投”等金融产品,创建国家西安 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完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政银担”合作模式,支持地 方法人金融机构多渠道扩充资本金。深化自贸区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试点。稳步推进数字货币试点。 (二十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 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强事 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政 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 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重大决策事前评估、事后评价制度 。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 执法,推动执法职责、执法力量进一步集中和下沉。发挥 发展规划导向作用和空间规划基础性作用,促进就业、产 业、投资、消费、环保等政策密切配合,加强经济合作 ,提高经济治理能力。完善数字政府建设运行体制,建成 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和协同办公体系,让“一网通办”加 速迈向“一网办好”,形成协同高效的跨层级、跨地区、跨部 门政府运作新模式。 (二十五)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开放 战略,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 廊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港口合作,推动形成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加强西安国 际港务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咸阳临空经济带建设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打造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航 空枢纽和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加快综合保税区 建设,强化口岸开放,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 中心,加快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 ,推进物流网络和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优化升级,打造内陆 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二十六)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深化与共建“一带一 路”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 流、国际产能、科技教育、文化旅游、金融等五大中心。 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监管体制机制和 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探索,加快自贸 区协同创新区建设。推进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国际 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快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 训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深化中俄、中哈、中韩、中欧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办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国际会议和展 会,积极申办承办高级别国家外交外事活动,形成全国重 要会议会展中心。巩固拓展国际友城关系,加强民间对外 交流,提升西安领事馆区涉外服务能力。 (二十七)推动外贸外资优化升级。实施对外贸易多 元化战略,提升一般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 产业升级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深化巩固欧美、日韩等传 统市场,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 欧、中亚南亚西亚等新兴市场。加快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 级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及西安 、延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创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 转移承接示范地,深化西安、西咸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试点。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和中小外贸企业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