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范希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202201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 追求 范希春 2022年1月21日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 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 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 始终把推动实现现代化作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探索,努力奋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 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全面开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回顾过去,立足当前,展 望未来,审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伟大实践、科学构想、不懈追求,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发先声 现代化,既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又是一个共时性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不同的目标要 求、不同的衡量标准;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 同民族,又具有不同的诉求和特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 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 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 件下创造。”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正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发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历史先声。 “四个现代化”,经历了一个历史形成过程。中国共 产党人最初提出的是“一化”,即“国家工业化”。早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 的问题。1944年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和职工 代表会议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提出:“要中国的民族 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 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 交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 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 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 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 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 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谨慎地、逐步地 、积极地引导占主要成分的个体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向 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的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规定,要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1953年6月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10到15年或者更长一些时 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实际上包含 了两个过渡的设想:一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向社会 主义社会的经济过渡;二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这 条总路线的基本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重 大措施,“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 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 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提出 ,要“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 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 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 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 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1956年11月,毛 泽东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历史观出发指出:“事物总是发 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 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 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 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 这样。”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讲到 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时,再次强调,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 时,“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 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他指出:“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 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 ”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 讲话中,毛泽东还指出,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是“为 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 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到“我们 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 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说法后来逐渐演变为“三个现代 化”的说法。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 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 上国防现代化。”1960年3月,毛泽东在同尼泊尔首相柯伊 拉腊谈话时谈到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安下心来,使我 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 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 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国过去的科学 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 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 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四个 现代化”最早的明确提法。从此,“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一直被沿用至今。 根据毛泽东的设想,1963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 议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 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 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64年 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根据 毛泽东提议,会议正式确定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 、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 告》中提出:“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 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 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 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周 恩来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了在本世 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目标。重申第三届 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的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 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1980年以前,建成一 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 ,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 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一时期,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索,最具代表性 的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 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发展理论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他的著名演讲《论十大关系》 ,吸取苏联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教训,提出了中 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构想。毛泽东提出的要处理 好国内、国外的十大关系,已经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其根本意义 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957年 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又发表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系统地论述 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问题,提出“将我国建 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 会主义国家”。 总起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 ,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到以先进科学技 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 术的“四个现代化”。同时,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划分 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 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中国共 产党人对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结果,其 意义在于,明确提出了既试图超越苏联高度中央集权模式 的现代工业化发展道路,又超越西方以高资本、高资源投 入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化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 中国国情——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东方农业大国,富有 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设立了具体、明确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探 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的、关于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奠定了思想的和物 质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前提 条件。 二、闯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 和实践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关于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得以展开的,并在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丰富、发展的。 (一)中国式的现代化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 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和目标——小康。对此 ,邓小平的表述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 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 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 ,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 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 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 ,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 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 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此后,邓小平又将现代化的目标之 一——国民生产总值调整到人均八百美元。“翻两番,国 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 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 概念。”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 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 、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 步骤,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力争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 翻两番;再经过长期的努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或达到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邓小平在集中全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的思 考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中 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的代表时提出:“我们确定了一个 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 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 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 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 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 的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开展,“三步走”的战 略设想也在逐步完善,变得更加明晰、更符合中国国情。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 府副首相格拉时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 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 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 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 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 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 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 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 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 们的雄心壮志。”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此作了总结,指出: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 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 人民温饱的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 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 的十三大报告将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用党的文 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此后,“三步走”战略成为我国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和五年计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直贯穿其中,成为一项长期战略。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是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科学概 括,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具 体步骤,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共同奋斗的目标,并为 后来党中央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和中国社会的 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邓小平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规定了 中国现代化的性质——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即社会 主义性质。他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 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 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 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 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 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 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1986年9月,在接受美 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时,邓小 平再次重申:“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 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在邓 小平的思想中,中国的一切政策和实践,都是为了实现社 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他曾经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搞四 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 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 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的 四个现代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我们是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时,实现四个现代化,也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优越性的最好体现,因此,四个 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是现阶段的政治路线。他曾多次强 调,“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我们党在现阶段 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对这一思想观点,邓小平曾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多次 作过说明,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 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 政治,是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只有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 能更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付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 颠覆,也才能比较有保证地逐步创造物质条件,向共产主 义的伟大理想前进。由此可见,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思想 中,现代化的实现本身就包含政治目标和政治意义;同时 ,现代化的实现,又离不开政治条件的保障。发展经济、 实现现代化是维护国家政治独立和安全的基础,而政治和 社会的稳定又是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经济目标、 政治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性和交互性是后发国家现代化 的一大特点,正是在此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 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论断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 意义。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和实现途径 邓小平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主要贡献之二是指明了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和实现途径。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邓小平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指明的根本方针就是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现 代化建设的道路问题。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邓小平一直强调要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 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 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 有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 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 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 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 ,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我们的政 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 ,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邓小平一再强调实现 四个现代化是党和国家长期的工作中心,而实现现代化的 关键是发展经济——强调发展经济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 基础作用,从根本上抓住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 ,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 贯彻执行,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 ,规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 改革开放的关系,邓小平特别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决定条件之一,指出:“我们的 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 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 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 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改革的实质和目标,就 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 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改革 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此,没有 改革,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邓小平指 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 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 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这一科学的结论,是邓小平整个改革开放思想的 重要基点之一。中国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 对外开放。他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 开放的对外政策。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 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 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 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对 外开放,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争取必要的外 部条件和巨大的推动力量,这是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必然选择。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思想,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 要内容是统一的,即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同四项基本 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为实 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根本方针和道路。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四个现代化提供正 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强调实现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了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强调“我 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 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 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 个奋斗目标,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 富,同时也包含着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之一,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 智力支持,从而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 力量。邓小平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出发,明 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他指出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 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邓小平全面总结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的著名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事业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政治主张和始终不渝的奋斗 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保证。邓小平把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 标联系在一起,在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发扬社 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他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 ,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 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 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 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段话,也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 任务的基本概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 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实 现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伟大进程,为新“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 基础和物质基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产生 了革命性的影响。 (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可持续 发展、全面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面对世界范围内特 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问题,尤其是关 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态问题,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党的十四 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和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对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纳入现代化 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等非社会因 素的关系,对于推动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 深远的影响和意义。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 幕时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 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 现良性循环。”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再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 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 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 境的关系,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2年3月 ,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 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越来越明 确的共识,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 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 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 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变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 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 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 资源、环境的关系”等。 2002年8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 展报告》申明,中国将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 ,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 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 竞争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 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党和政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 入新阶段的正确决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 重要保障,为我国在21世纪初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奠定政策基础。 2.全面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1995年9月,在党的十 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江泽民全面系统阐述了正 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即改 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 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 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 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即正确处理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十二大关系。这篇讲话,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关键时期影响全局的十二个关键问题,明确了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改革、发展、稳定三 者统一这一总揽全局的原则,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 略,以及解决这些复杂矛盾的基本思路,其实质就是要促 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推进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再 次强调,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 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 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步”。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 目标的建议》强调,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 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 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 、安全、文明、健康发展。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 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其中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 展战略,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策略。大 会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 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 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 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五)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 会建设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包括: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 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 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 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 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 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 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 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 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 会报告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 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和作用。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 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 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 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 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 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 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 发展。”讲话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 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2004年9月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 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社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 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 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 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 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 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 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 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 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 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 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 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全会强调,我们要构 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 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 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 、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全会指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 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 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 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 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 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 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