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年各类工作走笔汇编(共32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安阳县(示范区)软弱涣散村党支部第一 书记选派工作走笔 2021-12-09 “整顿软弱涣散村,讲的是政治、为的是群众、促的是 发展,这次能从机关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虽 苦犹荣,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12月1日,县退役军人事务 局二级主任科员陈海峰满怀信心地说。作为一名曾经在部 队服役14年的转业干部,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始终保持着 有召必应的军人本色,在前不久安阳县(示范区)召开的 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中,陈海峰率先响应组织号 召,主动报名入村任职。 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导向,安阳县(示范区 )按照省、市要求,把一批经验丰富的机关退职干部纳入 选派第一书记范畴。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工作中 ,安阳县(示范区)按照部门职能对应、专业特长相适、 优势资源互补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从组织、农业农村、乡 村振兴、水利、交通运输、医疗保障、教育等涉农惠农部 门选派退出领导岗位的同志入村任职。“与以往的驻村第一 书记相比,退职干部看问题站位更高、事情考虑更远、工 作方法更多样、可协调的资源更多元。”安阳县委常委、组 织部部长王永建说。 截至目前,14名县直机关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已全部 走马上任驻村第一书记。 被选派到安阳县北郭乡邓庄村任职的路学静曾经在北 郭乡政府工作过8年,自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后,积极熟 悉村情。路学静介绍:“邓庄村地处全县最东部,远离市区 ,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整顿任务相对较重。”作为一名既 熟悉乡村振兴政策又了解农村基层情况的干部,路学静决 心从新建村室、打造交通环线两项工作入手,大刀阔斧地 对邓庄村进行整治提升。 入村一个多月,新安装建路灯30余盏、为村里的小学 争取建设资金40多万元。这是县教育局二级主任科员李军 到瓦店乡西路村任职后交上的第一份答卷。他工作经验丰 富,协调能力强,在新岗位迅速打开局面。 县委组织部科级干部杨广玉到辛村镇辛村集村担任党 支部第一书记后,针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到位的症结 ,走访党员群众,动员4个村民小组200余人开展“大扫街、 大清理”活动,干部群众热情高涨,村容村貌很快焕然一新 。结合辛村集村地处镇区交通便利的特点,杨广玉协调职 能部门向省、市申请了柏油路项目,目前正在进行评审。 “有了事业心,才能提起精气神。”杨广玉干劲十足地说 ,“我计划在道路提升的基础上对村里的破旧院落、残垣断 壁进行整治,实现整体提升,早日摘掉软弱涣散这顶帽子 。” 选派退职领导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是优化驻 村帮扶模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举措。下一步,安 阳县(示范区)将完善“选育管用”长效机制,激励广大退职 干部再燃激情、再攀高峰,争做不断向上的“常青藤”,在农 村这片广阔天地留下奋斗身影。 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走 笔 2021-12-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河湟文化作为黄河源头文化,与河洛、关中、齐鲁文化同 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构成黄河文明的重要分支和中华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东是河湟文化的核心区、发祥地 和承载区,市域内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河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加 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深挖特色文化资源,以创新激发 活力,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全市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省前列。 政策制度日趋完善 工作机构逐步建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以 来,海东市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 法》《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管理办法(暂行)》等 政策法规,及时制定出台青海省首部《河湟文化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纳入本 地区法治化管理体系,作为《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业“十四 五”发展规划》重要内容,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条例》明确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将河湟文化特 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创建为河湟文 化生态保护区。 市县区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专家评审委员会,定期研 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协调推 动工作;市级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督导领导小组,由 市文体旅游广电局负责具体业务,按照“大文化、大规划、 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 ,着力构建河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高标准体系。 其中《海东市推动青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 编制出台,对土族盘绣、撒拉族刺绣、藏绣、回绣、河湟 刺绣等进行目标定位,明确发展内容、步骤、重点项目 ,提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名录体系逐步健全 阵地建设不断加快 目前,海东市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项 ,占全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的25%,遥居全省地市 级榜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市级226项、县级 133项,居全省同类城市前列;基本建成较为健全的国家 —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馆建设纳入构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建成国家级、省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各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 试验区2个。设立传习所(馆)38个,认定市级及以上代表性 传承人243名,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发行花儿专辑 60余本。河湟文化研究院、河湟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创办 发行《河湟人文》杂志,编纂出版《河湟民族文化丛书》 书籍,以文字形式记载宣传了河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乐都区、互助土族自治县采取文字、语音与视频图像 相结合的方式,对洪水火龙舞、黄河灯阵、土族文化等项 目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为陆续建立四级数字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探索了新路径。 宣传推介不断丰富 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在举办、承办大型文化商贸展会及文化和遗产日前后 ,海东连续举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 统手工技艺展演以及河湟文化艺术节系列主题活动,腊八 民俗、九曲黄河灯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各大网站、 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扩大了海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各县区举办的社火、庙会、美食节等系列活动,为全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提供了重要平台。非物质 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活动,使非物 质文化遗产扮靓城乡节日文化生活。民族传统工艺撒拉族 口弦制作技术、藏族唐卡——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及相关 产品亮相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观众 客商的眼球,展现了民族文化魅力。 同时,借助传统的民族民间节日、民俗节庆活动,并 开通线上地方年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项目展播,举办 抖音、快手线上活动,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 央视《魅力中国城》将青海拉面、青绣、青稞酒酿造 技艺、河湟富硒宴、黄河石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它特 色文化项目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了推介推广,提升了河湟 文化的时代价值。 业态跨界合作发展 产业融合方兴未艾 鼓励特色产业走品牌化、特色化和转型升级之路,近 年来,海东举办青绣大赛、青绣论坛,打造拉面小镇,举 办拉面文化节,相关产业规模初显效应。 在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建设、重点项目规划布局中,重 点展示河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突出大产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创建A级旅游景区28处 (其中5A级1处),形成以互助县丹麻镇土族花儿会、循化撒 拉族自治县团结村撒拉族婚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 的特色村落67处,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项目三川宴席、盘绣产品 、特色歌舞表演深受游客青睐,已成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的优秀案例。 决战脱贫聚焦发力携手共促民族团结 青海素隆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5年10月 成立,公司位于互助土族县扶贫产业园,近年来,公司以 独特的土族盘绣为切入点,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 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及时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努力做 大非物质文化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 公司法人苏晓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素隆姑辐射带动 了当地1.5万人参与刺绣手工艺品制作,其中贫困户460余人 ,平均每人年增收2万余元。同时,给贫困户增设商品销售 门店,引导贫困户经商做买卖,月增收3000元至4000元。 海东市将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群 众脱贫致富的主导文化产业进行培育,先后建成省级青绣 扶贫就业工坊13家,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25家 ,累计开展培训350余次,人数达1.8万人次,掌握刺绣技艺 的绣娘更是达到5万人之众。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以“协会 +公司+贫困户”“车间经济+炕头经济”的模式,从业人员人 均月收入达3000元至4000元,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 赢。 传承保护任重道远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虽然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 在竞争激烈、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发展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其转型升级和 长足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财政投入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所需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缺乏长期性的展示平台,除互助、乐都外,其他四县区 均没有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或文化馆,传统村落、 老街、老宅不断“空心化”,地方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缺乏传 承场所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些传承人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找不到自身价值,特别 是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人无专项扶持资 金,形成“谁生的娃谁养”的被动局面,部分口传身授的文化 遗产处在濒临灭绝的状态。 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现有人 员年龄偏大,结构断层,日常工作多为兼职人员兼顾开展 ,保护传承工作队伍力量不足,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无法 满足工作的需要。加之一些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老化,青黄 不接,技艺传承方式有限,导致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 少,后继乏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最迫 切的现实问题之一。 社会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比较模糊,探寻、保护和抢救积极性不高,还没有成为人 们的自觉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没有找准与现代生 活的融合点,美育教化作用弱化,市场开发能力还不强 ,未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充分发挥 新媒体宣传作用,舆论监督作用还不够,氛围不浓厚。 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产业规 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 、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龙头企业 少、产业带动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等问题。另外,文 化产品层次较低,总体不够丰富,在消费能力增强的形势 下,文化消费并未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 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进一步创新传播、推 介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促 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海东市着力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无论是《 河湟文化保护条例》的出台,还是拟创建的国家级河湟文 化(海东)生态保护区,对于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发展意义重大。海东市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主动融入乡 村振兴战略、三江源国家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等党和国家 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特色传统文化基地建设,促进我 市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大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合利用力度,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更好地传承。 目前,在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方面,海东 市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 传承与保护工作,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任重而道远,唯有 守正创新,砥砺前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在新的历史时 期散发出更为夺目的光芒。 辽源市招商引资工作走笔 2021-12-07 抓发展必须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必须 抓招商引资。年初以来,辽源市紧盯发展目标,聚焦招商 重点任务,全方位多举措狠抓招商,全力以赴推动经济高 质量发展。 11月22日下午,在辽源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新能源汽 车配套产业园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辽源新能源产业基础较为完善,拥有吉林中聚新能源 科技有限公司、辽源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重 点企业,并在高端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技术等领域具备技 术优势。随着产业不断发展,辽源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 领域已实现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区域配套日趋完善。 目前,辽源以“对接长春、共享发展”对接合作活动为载 体,谋划实施了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开 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17个对接项目,全面打造新 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承接平台。通过 抢抓一汽集团“六个回归”机遇,加强与一汽集团配套合作、 市场合作、产研合作,辽源汽车产业配套企业从11户增加 到20户,全生命周期订单累计达到24.6亿元。其中,龙源客 运站充换电站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是一汽集团在全 国首座采用宁德时代技术和电池2.0版建设的新能源汽车换 电站。 年初以来,辽源市聚焦招商重点任务,全方位多举措 狠抓招商,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北京、上海、浙江、江 苏、广东等地开展招商,洽谈对接招商项目,积极推动项 目落地。其中,重点洽谈的总投资10亿元的智慧风电装备 产业园及风能开发、总投资20亿元中核辽源清洁能源综合 利用及单晶硅辐照加工项目,通过多次与远景能源有限公 司、省能源投资集团、中核集团进行对接推进,目前项目 均已成功签约。 辽源市多次组织参加浙江、广东、沪苏、央企进吉林 、北京经济合作、第十三届东北亚博览会、第六届全球吉 商大会、500强高峰论坛、中德汽车大会活动、上市公司吉 林行等重大经贸交流活动;邀请远景科技集团、中国铁建 股份有限公司、IMS(天下秀)集团、中健锦绣大地企业管 理集团、中核集团等多家域外大企业来辽源考察对接。据 招商局数据统计,目前已有松籽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皓 月肉牛产销一体化等29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168.76亿元 。1至10月间,录入省签约项目调度系统到位资金128.3亿元 ,同比增长32.2%。 为持续推动招商工作深入开展,在10月末召开的全市 项目大会上,制定印发《今冬明春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 方案》,成立十大重点产业链招商专班,将招商攻坚目标 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目前,已谋划出一批新能源汽车 零部件、医药健康、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重点产业链招商项 目。 经济发展要强动力、添活力,重大项目建设和有效投 资增长是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辽源市通过抓 合作、促招商,正逐渐形成开放发展的全新格局。 辽源市创全国文明城工作走笔 2021-12-02 伴随着冬日的暖阳,走进辽源市各个公园,只见市民 惬意地散步、下棋、唱歌,三五成群的孩子嬉戏玩耍,阵 阵欢笑声此起彼伏。 “近两年,辽源建设得越来越好,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 ,为我们百姓提供了很多休闲场所,只要有时间就和家人 出来逛逛!”家住西安区仙城小区周洪艳说起现在的生活 ,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城市微景观成为靓丽风景线;斑马线上礼让行为不断 映入眼帘;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掀起环 境整治热潮……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微变化”无时无刻都让市民感受 着幸福。 而这些都源自辽源创建全国文明城给百姓带来实实在 在的获得感。 2020年6月10日,辽源“创城”工作正式启动。一年多来 ,辽源上下齐心协力,层层联动,多措并举破解难题,确 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全国文明城是一个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城市 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实现物质、 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个文明”的崇高荣誉,仅仅测评 指标就达1080项。 1080项,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国考”难度可想 而知!如果单纯陷入对这些数字的恐慌里,辽源完全有理 由不去开始。 辽源市委书记柴伟在创建动员会上一语道破了创城的 含义——“如果没有这个开头,我们就永远创不了城。”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号角吹响,辽源上下必定乘势 而上,以最大的决心、最强的干劲和最实的作风推进创城 工作取得实效。 如今,文明城市的理念已在辽源百姓心中扎根,创城 已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和自愿追求。(董博 赵蓓蓓) 龙山区——凝心聚力见成效 前不久,辽源市龙山区紫御华府小区9号楼下的建筑垃 圾影响居民出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新兴街道网格员王 丽红进行拍照留存,并协调了物业公司联系工人和车辆 ,共同把建筑垃圾清理干净。 居民石秀梅笑着说:“这些天经常能看见社区网格员出 入小区,及时劝导不文明现象,对小区绿化带、公共区域 进行环境整治。小区环境好了,我们百姓心情也好了!” 为了切实提高社区治理网格化水平,连日来,辽源市 龙山区开展了“随手拍”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各街道积极 行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 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随手拍”活动只是辽源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一 个亮点。 自“创城”工作启动以来,按照辽源市委、市政府要求 ,龙山区第一时间召开动员部署会,开展“创城攻坚月活动 ”,坚持党政“一把手”研究难题、带队晨检、区政府分管领 导每日晨检,推动环境卫生状况实现了大变化。制定下发 《龙山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手册》,刊发创城综合快 报2期,完成网上申报资料汇总上报工作,下大力气打造实 地考察点位,组织开展电话调查和入户调查工作,提高了 居民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组织开展城市清洁攻坚行动。加大街路清扫保洁力度 。主次干路和背街小巷保洁时间统一标准,均达到16小时 以上,机械化清扫率达100%。加大拆违治乱力度。截至目 前,各街道共计拆除违章建筑1212处14094.11平方米,清运 乱堆乱放1911处1186吨,清理小片荒225处9261平方米,清 理小广告795处2464平方米,清理僵尸车47台次。狠抓小区 环境卫生整治,重点对巨峰、盛世花园、水岸人家、多寿 花园、桂枫园等小区环境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全力推动 弃管小区清零。龙山区22个弃管小区中,11个已纳入今年 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剩余11个采取由安盛物业和玉圭园物 业接管的方式,于年底前实现弃管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着力解决物业飞地问题。龙山区安盛物业正式从北寿房管 处接管银河花园、银基花园及银河东等小区。 全力推进创城实地点位打造。按照《辽源市创城责任 分工及任务分解表》和创城实地考察点位及测评标准,龙 山区负责10个项目87个点位。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 系》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标准,目前 ,龙山区达到测评标准的点位数量有5个;基本达到测评标 准的点位数量有80个。 下一步,龙山区将继续把创城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以“创城必定有我”的决心,变压力为动力,坚定必胜信念 ,保持决战状态,全力以赴推进创城工作任务落实。与此 同时,立足龙山实际,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实 行销号管理,明确每项工作时序进度要求、每个项目和点 位都有包保区级领导、都有包保部门、都有专班负责,做 到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具体责任“三落实”。组织开展环境 卫生大整治行动,对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集 中攻坚,坚决确保环境卫生问题清仓见底。强化宣传抓创 城。龙山区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宣传形式,引导广 大市民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意识,积极响应政府号 召,主动参与到“创城”工作中来。(董博 赵蓓蓓 韩磊) 西安区——破题有招“创城”有道 直击痛点难点,助推文明新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 作开展以来,辽源市西安区坚持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有力 推动“创城”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如今的西安区,处处透着新气象,公益广告牌从小区 绵延到街路,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践行文明行为,处处提 醒着大家要为创建文明城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翻新后的西安公园,这里已成为人们健身休闲的天 堂,路面更加整洁、车辆停放更加有序、城市环境更加舒 心。 “城市环境变好了,享福的还是咱们这些百姓,从不乱 扔垃圾到文明过马路等小事,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 ,人文明了,城市也就文明了。”西安新苑的居民刘红霞告 诉记者。 城市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建文明城市不但可 以增加一个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凝 聚力和竞争力。 西安区依托创建文明城市的有利契机,对环境整治再 发力,加大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全区上下依照自身职责 ,坚定不移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太安街道、区住建局、环卫办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让 辖区面貌焕然一新。城管西安大队、市场监督管理局西安 分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专项攻坚行动,以执法力量力保 城市整洁明亮。 先锋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被市委宣传部审定为 全市创建模板,区商务局、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公益广 告全面铺开,其中,仙城街道因地制宜在辖区次干道显著 位置设立公益广告营造出浓厚创城氛围。富国街道不断提 升便民服务举措,让辖区居民切实增强幸福感。区教育局 将立德树人与“创城”相结合,“我爱我家乡”观念扎根学生群 体。 在创建文明城的过程中,志愿服务也成为一道亮丽的 风景线,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西安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 践中心“五大载体”:东山街道、区卫健局以志愿力量服务创 城;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文旅局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以 文化人;区老干部局、区退管中心、区关工委充分用好新 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发挥宣讲主阵地作用,推动党史学习 教育落细落实;新力村、高古村、龙背村、碾山村的四个 新时代文明实践超市也成了助推乡村新风的有利途径。 面对“创城”中的难点痛点,西安区精准对标,逐一破解 。灯塔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区政务服务局加强配套设施 建设,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活动中心功能室设施;安家街道 扎实开展入户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西安区各包联单位凝聚共识,同 向发力,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包保联动作用助力“创城 ”。同时,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形成百姓参与“创城”的良好 氛围。(庞智源 张洪伟) 辽源市文旅局——构筑文化惠民新高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全市上下 推动“创城”工作中,辽源不断加大文旅设施建设,让百姓乐 享文化红利。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辽源市作为我省唯一推荐市 成功入选,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 为民、文化惠民。辽源市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 区,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极大地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建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如熠熠生辉 的珍珠镶嵌在充满活力的南部新城,成为辽源市文化新地 标。“新四馆”外观设计简约却不失宏伟,观之使人眼前一亮 ,内装更是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极大满足了市 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追求,成为节假日全家出游的首 选之地。 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展览馆、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是辽 源历史的遗存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爱国 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旅游景区。在这 些地方,充分感受到历史带给人们的别样力量,经历一次 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使内心变得更加坚定、坚强 。 如今在辽源,无须远行,就可以游文化、品文化、学 文化。节假日约三五好友举家出游,到朝阳村感受少数民 族的风土人情,参观党建主题公园和红色党史馆,带着孩 子到水上乐园畅玩,逛吃美食坊夜市;到鴜鹭湖八铺炕看 看极具关东文化气息的关东小院,坐坐大火炕、尝尝灶台 锅;到紫梦香谷获取大自然的馈赠,感觉采摘的乐趣;到 尚骏马场,感受在马背上驰骋的快感…… “创城”以来,百姓的幸福感日渐丰盈,市民成为“创城 ”的最大受益者。市民刘女士说,希望每个辽源人都行动起 来,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一 举一动,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为辽源“创城”助力,让这座 小城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天都有奇迹。 湖南城市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走笔 2021-12-23 走进湖南城市学院,教室、寝室、广场上,随处可见 埋头苦读或一起分享学习心得的学子。 “作为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坚持 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突出课程育人,实施‘六进公寓 ’,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该校党委副书记何 旭娟介绍。 润物无声。思政工作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近5年,湖 南城市学院新增省部、厅局级科研平台17个,居全省同类 院校第一。在2019年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 ,学校综合排名从2018年的521名跃升至331名,提升了 190名,荣登全国高校进步榜榜首。 “优良学风进公寓”成全省“十大育人”示范案例 去年年初,全国高校考研结果公布,湖南城市学院土 木工程学院4-212寝室的4位同学分别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录取,成为学院热门话题。 这4名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仅相处融洽,还形成浓 厚的学习氛围。“考上心仪的学校,与她们自身的勤奋分不 开,也离不开学校的有效管理。”土木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 王立刚告诉记者,学校辅导员驻扎在学生公寓办公,每天 与学生干部一道检查学生在寝室的学习情况,提供现场辅 导。 小小寝室,成了比学赶超的大舞台。 湖南城市学院把学生公寓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的重要阵地,按照“教育到人头、管理到床头”目标与“文明 整洁、学风优良、和谐互助、安全有序”十六字方针,积极 开展“思想引领进公寓、优良学风进公寓、文明养成进公寓 、党团组织进公寓、心理辅导进公寓、自我管理进公寓”的 “六进公寓”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强化自我管理意 识。 “六进公寓”活动让学生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公寓学习 氛围日益浓厚。2020年,该校学生考研录取率是2016年的 2.6倍。这一做法,被立项为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精品项目,其中“优良学风进公寓”成为全省“十大育人”示 范案例。 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把价值观培育融入课程 长达百米的手绘画卷上,党史中100栋重要历史建筑以 时间顺序一一呈现在记者眼前,这是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历时4个多月创作的。 参与绘制的风景与园林专业学生、预备党员周伶熙说 :“描绘画卷时,我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思想上 受到教育、精神上受到洗礼。” 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 式”融入课程,做到润物细无声,是湖南城市学院开展“课程 思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夯实思政课程主渠道。湖南城市学院思政理论课形成 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理论专题教学、实践 “五微”教学+移动的思政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 理论专题教学,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近代中国历 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为线索设计专题,开展教学,该项成 果获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建设项目立项资助。突出实践教学,形成微视频、微故事 、微照片、微剧场、微宣讲“五微”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成果 被《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报道。积极 探索信息化教学,获世界大学城名师空间课堂建设与研究 项目3项、省微课资源建设项目2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 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 守好课程思政一段渠。对标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 标准,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思政”和 “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成果纳入教师个 人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评价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 、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设立18项 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读书会成为学生学习成长与追求进步的平台 12月4日下午,暖阳洒在湖南城市学院鲁班文化广场。 指导教师导学、学生自主讨论发言、击鼓传花知识问答 ……现场正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 神”专题读书会活动。 “3位指导老师的导学,加深了我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精神的理解。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将努力求真学问、练 真本领,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该校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王梦说。 2017年,湖南城市学院成立湖南省首家大学生学习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面向学生开展 思想政治引领、理论学习研讨、社会实践服务等活动,引 导读书会会员在“学思践悟、知行统一”中,成为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 范践行者。 读书会成立以来,已成立14个分会,共有4届2000余名 会员,累计汇总会员读书心得4000余份,组织会员开展“永 远跟党走,奋斗新时代”理论学习研讨会40余场、“与信仰对 话”等大型思政讲座19场,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宣讲、“关爱留守儿童”山区支教、“助力乡村振兴”等社会实 践活动80余次,累计参与达2万余人次。 读书会成为学生学习成长、追求进步的平台,300余名 会员入党,涌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徐雨萱、段绪崎 ,“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董振昊,“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 ”马德志,“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杨镜玉、黄福兴,“创青 春”大赛省级金奖获得者孙长昊,“湖南省三下乡先进个人 ”曾港,“湖南省抗疫先进青年突击队队员”杨建国等一大批 优秀学生和先进典型。 淮坊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走笔 2021-12-27 移风易俗工作是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内容,是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现实需要,是重要的民心工程和民 生工程。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推动广大 农村面貌更美、民风更好、村风更正,基层文明乡风培育取 得可喜变化。 “前几年谁家有个红白事,半个村的人都得来帮忙,一场丧 事一般要三四天,吹喇叭敲锣鼓、扯白布白衣、进饭店摆酒 席,又是酒又是烟,大操大办讲排场,办下来少则大几千元,多 则两三万元,害苦了街坊邻居。现如今有了规定,不下饭店、 不喝酒,一碗大锅菜,五元钱的烟,村里倡导丧事简办,大家伙 儿是打心里支持。”青州市圣峪口村村民蔡传仁如是说。 改陋习,首先要改观念。民风转变的背后,是移风易俗工 作的持续推进。圣峪口村组建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将婚丧 喜庆事宜纳入到村规民约中,进一步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 大办活动,发挥了良好的带头作用。“现如今,家里有婚丧嫁娶 的再也不用撑面子了,跟村里红白理事会说一声就有专人把 关。丧事简办后时间缩短到了一天,费用也减少了一半多。 大家也不再比较谁家的仪式办得大,更多的是谁家对家人更 关心、更照顾。”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德军说。 在实施婚丧改革过程中,青州市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在 组织群众摒弃婚丧陋习、倡树文明新风中的重要作用,把德 高望重、群众威信高的党员干部、老同志充实到理事会主 持办理红白事,确保组织健全、人员到位、工作正常运转,有 人管事、有章程理事。同时,积极收集整理先进地区移风易 俗工作的经验做法,编印《移风易俗资料汇编》,组织开展红 白理事会成员轮训,实现理事会成员人人培训上岗,进一步提 升农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的思想觉悟、认识和服务能力。 寿光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全力推动 移风易俗工作,有效遏制了陈规陋习,减轻了群众负担,婚事新 办、丧事简办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当地开展的“文明家庭 ”“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2020年,15处 镇(街区)评选“美家示范户”1.2万个、“好媳妇、好婆婆”1万 多名,县级文明村达标率超过97%。在2020年,寿光被确定为 潍坊市唯一的省级婚俗改革试点。 就在今年,潍城区于河街道南伦村公益性绿色公墓正式 投入使用,村民祭奠先祖更加安全文明。近年来,潍城区从群 众需求出发,因势利导,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持续深化 移风易俗,积极倡导绿色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有效解决了乱 埋、滥葬、滥占耕地、盲目攀比、重殓厚葬等丧葬陋习,减 轻了群众负担,带动了人居环境转变。 持续深入地推进移风易俗,是一项中央有指示、省市有 政策、群众有期盼的利国为民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革除陈规 旧习、提倡勤俭节约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落实落细的重要抓手。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大力推进 ,目前,婚事新办、喜事俭办、厚养薄葬等社会新风尚已在潍 坊各地蔚然成风。 贵阳高新区铸就人才高地工作走笔 2021-12-01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贵阳高新 区围绕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抢抓“强省 会”行动重大机遇,从人才盘点、引进培育、使用管理、服 务保障四个方面发力,加快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 才互融”的局面,为“强省会”行动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人才支 撑。 打造重点产业人才池 2021年“人才日”期间,贵阳高新区发布了全区2021年人 才需求目录。从区内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现代制造 等领域的重点企业中筛选出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系统集 成、软件开发等岗位242个,涉及人才近千名,不仅有高层 次人才,还有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发布后,吸引了省内外 众多人才关注。 “我们面向重点产业的500余企业开展动态人才盘点梳理 ,构建专门的人才数据库。”贵阳高新区组织人事部有关负 责人说,数据库精准掌握了重点产业人才现状、分布、结 构、岗位需求等,以期能为重点产业人才精准定位、立体 画像。 目前,通过搭建重点产业链人才池,制定重点产业人 才招引计划及重点产业人才目标库,以院校、活动、项目 招引等8种方式,为引才精准“导航”。同时,动态编制门类 齐全、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目录,通 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推送发布,引导各类人才按需流动和 高效配置,促进人岗匹配、人岗相适。 构建人才引育全链条 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向贵阳高新区 授予“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这是继“清 华——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后贵州省与国内知 名高校再次合作开展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人才 培养计划。 基地的建设,开启了区域人才培育的新模式,政府、 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深化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 。三年来,基地已为辖区31家大数据企业(机构)解决关 键技术问题22个,推动38名清华大学博导、硕导到贵州企 业开展技术交流190人次,促成清华大学与园区企业开展新 增项目合作23项,累计项目数量达60余项。 为构建完整的人才引育链条,贵阳高新区瞄准领军人 才,鼓励园区用人单位采取短期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 ,开展柔性引才。依托园区企业资源,搭建人才飞地,构 建“人才在外地,科研在高新。项目在异地,产业在高新”引 才新路径。 瞄准管理人才,依托园区猎头机构优质资源,锁定知 名企业管理人才群体,定点定向开展寻才猎才。依托园区 培训机构资源,开设能力提升课程,推动企业家培养机制 向精准化转型。 瞄准技能人才,引导区域人才参加“工匠大赛”“职业技 能大赛”等活动,实现以赛代训、以训提质。推动比亚迪等 重点产业企业与贵州装备制造等职校深化合作,探索“冠名 班”“订单班”,开发特色教材、开展“双师”教育、实行定制 培养。 精准选才精确用才 贵阳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 源汽车三大产业,着力搭建一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聚集了精密微特电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国 家工程实验室、锻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 机构,目前全区研发机构(平台)累计达241个(其中,国 家级27家),拥有院士工作站2家。 为增加选才用才精准度,贵阳高新区整合专家工作站 、重点实验室等专家资源,采取师带徒、传带帮等方式 ,为航天林泉、黎阳航空等企业培育20余名高技能人才。 同时,健全项目信用记录、评级、容错机制,为科技人才 项目经费使用“松绑放权”;健全完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联 动机制,实现招商、引智、研发协同并进;持续完善人才 认定标准,将从业经历、研发成果等要素纳入,人才认定 种类层次达200余个。 此外,该区将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计划,积极 引导青年人才各级人才计划工程,探索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积分制,助推人才提升层次。 提升环境精诚留才 精心筑良巢,引得凤来栖。为给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 、工作、生活环境,贵阳高新区先后制定《贵阳国家高新 区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方案》《贵阳高新区关于打造数博 大道科技人才小镇实施方案》等20余个政策文件。规划了 5个人才小镇(大数据人才小镇、智谷人才小镇、科技人才 小镇、太阳湖人才小镇、罗格湖人才小镇),着力打造产 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 社区功能的人才新高地。截至目前,4个人才小镇已启动建 设,首期有6.03万平方米人才住房已满足人才选房条件。 同时,该区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制定了《人 才小镇人才住房管理暂行办法》《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 分类目录》等配套政策,对引进人才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目前,已面向全区300余家重点企业、规上企业,30余个 重大项目、重点招商引资团队以及全市700余名人才服务绿 卡持有者动员申购人才小镇人才住房。 人才兴,国家兴;人才强,国家强。今后,贵阳高新 区还将继续发挥全省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特色 园区集聚效应,加快聚集专业化人才机构,提升服务人才 、集聚人才、培育人才的市场化功能。依托省部共建中国 贵阳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强国外人才引进,继续推广清华 ——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科技创新资源“虹吸效应”。不断加强各项服务能力,提升人 才就业生活环境,尽心竭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 才,为“强省会”行动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西藏自治区总工会党建工作走笔 2021-12-17 今年来,自治区总工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健全 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定不移落实全 面从严治党,不断巩固工会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增活力作为重点工作,在构建 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治区总工会始终把机关党建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全面 从严治党的“牛鼻子”来抓,梳理出台机关党建、纪检工作要 点,协助党组制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印发 《自治区总工会2021年机关党建工作重点》。通过党组理 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会议、“三会一课”等形式,组织地厅级 、县处级干部集中观看我区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忏悔录;联 合团区委、自治区妇联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主题党日活动 ,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面向职工开展宣讲和 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反分裂斗争纪律和 “党员不信仰宗教”规定,补足党员干部精神之“钙”。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 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 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规章制度,讨论研究2021年 机关党建工作重点和机关党建活动经费分配方案,贯彻落 实离退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意见。按照支部活动阵 地“九有”标准,为拉萨退休党支部、文化宫和退休党员配备 建设一处退休党员(老干部)活动室。召开落实巡视整改 专题民主生活会,高质量开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 会。严格执行党内谈心谈话制度,以党组名义修订干部职 工谈心谈话工作制度,党组书记带头谈心谈话12次,班子 成员认真落实,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及时跟进,详细掌握 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 聚焦“四种形态”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坚持挺纪在前 ,制订纪律教育计划,深入学习贯彻“六大纪律”,充分发挥 纪律的预防和警示、约束和规范、惩戒与纠错作用,坚持 抓早抓小,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纪律意识、绷紧纪律之弦 ,保持敬畏感和责任感。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 施细则精神,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要节点,坚持 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持续保持监督执纪高压态势,坚决 整治“四风”顽疾,着力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等,开展 “七一”表彰、庆“七一”主题文艺和知识竞赛等5项活动,大 力营造浓厚热烈的活动氛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 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党员包片包户包人常态长效化 工作,持续拓宽丰富“三包”、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驻 村点结对帮扶内容和形式,在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引导社 区群众基层社会治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上下功夫,凝聚 人心、汇聚力量。 龙山县市民之家投入运行以来工作走笔 2021-12-15 服务窗口依次排列,整齐有序;工作人员衣装整洁,面 带微笑;业务办理按部就班,高效快捷。走进龙山县市民之 家(政务中心),呈现出一派紧张、忙碌、有序的工作景象。 龙山县政务服务中心率先在全省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 管理体系认证;龙山作为湖南省唯一县级中心代表入选“全国 行政服务大厅典型候选案例”;湖南省“放管服”改革先进县。 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体现的是龙山政务服务 人的担当和作为。 服务百姓没有止境,龙山政务服务人没有在功劳簿上 “躺平”。今年,随着“市民之家”新落成,龙山县纵深推进 “放管服”改革,聚焦主责主业,主动担当作为,持续优化营 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增活力、为人民群众添便利,助力全 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走进市民之家 感受“家”的温馨便捷 5月6日,龙山县市民之家(政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建 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3.04亿,入驻单位68家、入驻 事项2033项、入驻人员400余人、设服务窗口186个,每天 受理办件1000件以上。 穿过市民之家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超大屏幕。 大屏幕上滚动显示“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即时办 件数据,来办事的群众纷纷发出赞叹。“一进来感觉宽敞明 亮,太高大上了!” 市民之家设置了公安、交警、人社、不动产等17个分 类服务专区,同时还设置了总服务台、24小时自助服务区 、政务公开区、免费邮政快递、文印照相室、自助打印复 印区、自助查询机、雨伞架区、中介超市、母婴室、书吧 、茶歇、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厕所等人性化便民服务设施 ,为广大办事群众提供一个安全、同场、舒适、便捷的办 事环境。 10月28日,前来换证的驾驶员张祥先生在体验过“警医 通”自助体检机后,对办证的方便快捷竖起了大拇指:“以前 换个驾驶证得跑几趟,现在我到这台‘警医通’自助体检机里 3分钟就体检完了,不用再跑医院,真方便!” “过来少带了资料,我就到自助电脑上登录微信,把材 料打印出来,不用再跑回去取,就像家里一样方便!”12月 6日,正在自助打复印区下载资料的彭吉敏说。 无差别综合受理 实现“一窗办多事” 老年证、教师资格认证、医师(护士)职业认证、门头装 修、道路挖掘、烟花爆竹存储、开业庆典审批……这些八 竿子打不着的事项都可以通过“无差别”综合受理后,在同一 个窗口办理。 龙山县市民之家1楼D区是“一件事一次办”综合受理专 区,设有6个“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由6名工作人员全科受 理全县23个单位、596项事项,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 化平台完成推送,实行前台受理、后台审批、一窗出证 ,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 推行“四个一”改革后,服务窗口由原先的19个压缩到现 在的6个,工作人员从预计的30名减少到6名,窗口、人员 精简率达43%,一改以往部门窗口忙闲不均的现象。自5月 6日运行以来,“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累计办结3206件,事 项内容涉及卫健、城管、教体、应急等多个部门,办事效 率有效提升。 “没想到我们几个的老年证同时到手了,这么快!”蔡六 英老人拿着优待证,对窗口工作人员赞不绝口。 23个单位、596项事项,一个窗口都能办。这是政务服 务的一个巨大突破,但对于窗口工作人员来说却是个不小 的挑战。 今年5月,龙山县行政审批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在通 过24:1的激烈竞争之后,6名大学毕业生脱颖而出。经过系 统操作、业务受理、窗口礼仪等一系列严格的岗前培训和 工作实践,这6名年轻人成了综合受理窗口的“全科大夫”。 “我们努力一点,是为了群众办事简单一点!”今年刚入 职的田博文这样说。 简政放权做“减法” 服务企业做“乘法” 今年来,龙山县出台系列举措,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家们打造一片投资热土、创 业沃土、发展乐土。 减少“跑”的环节。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将企业登记、 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等6个联办事项全部集中在一个专区、 一窗受理,只需提交一套申请材料,数据网端推送,信息 一次性采集,便可实现一站通办、一日办结。同时,县内 所有新开办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首套公章刻制费用全 部由政府买单,并对重点企业发放“企业开办大礼包”,让企 业家感受到政府“满满的诚意”。 “从项目签约到正式投产,我们创造了‘龙山速度’。”新 马服饰经理刘金宽说,“尤其是子公司注册只花了2个多小时 ,让总公司高层大为振奋!都为龙山的服务叫好!” 打通“办”的堵点。设立“工程项目审批改革”专区,开辟 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 、公共服务、“多测合一”6个综合窗口,优化办事流程,提 供帮办代办,加强超时预警,努力实现审批提速。 11月23日,岳麓学府的24名购房代表同时拿到新房钥 匙和不动产权证,成为“交房即交证”改革的首批受益者。岳 麓学府的开发商龙山县明锋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上周说 :“过去是‘先交房后交证’,交房后不等上个一到两年是拿 不到房产证的,现在我县推行‘交房即交证’了,不仅对我们 房产企业有利,买房的老百姓更高兴。” 优化“管”的方式。设立实体“中介超市”,涉及测绘、评 估、检测、审计、会计等类型的中介机构每种择优筛选2- 4家进驻,方便群众比选。县行政审批局加强监管,对凡是 有乱收费、办理超时、违规操作等行为的,一律予以清退 。 正在中介超市办理测绘业务的龙山县保障房公司职员 尚正玺是这里的常客,“在这里找中介公司,价格透明,降 低了我们企业办事的成本,技术达标,让我们非常放心。” 通过不断努力和耕耘,龙山县市民之家结出了累累硕 果。自正式投入营运以来,一体化平台里办件达39万余件 ,好评率100%。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龙山 县正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努力打造政务服务高地、 营商环境洼地、投资兴业宝地,让政务服务成为武陵边区 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松原市宁江区乡村振兴工作走笔 2021-12-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松原 市宁江区全力做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共治共享三篇文 章,对标区里确定的乡村振兴工作182项具体任务,纵深推 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农村有看 头。 做好特色产业文章,推动农业高质高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发展不可能千 篇一律,要充分挖掘当地优势,宜农则农,宜旅则旅,走 好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实施粮食稳产高产工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黑土 地保护、保护性耕作等高产稳产项目,着力打造西部10万 亩水稻、中东部10万亩玉米大豆两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强 化政策扶持和技术引领,扩充壮大棚膜经济规模,推动杨 家、民乐等国省蔬菜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力争棚膜果蔬产 量突破10万吨,稳步提升“菜篮子”供给能力。积极开展主要 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逐步推广“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 “机械化+数字化”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 能力和生产效率。 实施肉牛养殖增量提质工程。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确 定的“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对引进的2000头以上,且存栏 率达到80%以上的肉牛养殖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与 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力促贷款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 ,且有营业执照的养殖企业,贷款年利率降至3.85%以下。 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合作社,目前已经有3家养殖规模在 500头以上的合作社落实了地块和资金,推动打造2处专业 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 实施乡村特色游工程。始终着眼市区近郊的区位优势 ,以乡村特色游为主线,坚持穿点成线发展。主动承接龙 华寺、威尼斯水上乐园的游客资源,打造以新家村为重点 的东侧旅游线路;围绕三江口、二松、优质农业等资源 ,打造以杨家村为重点的北侧旅游线路;围绕松花江生态 景观、江鱼集聚处等资源,打造以农林村为重点的西侧旅 游线路;承接查干湖旅游资源,发展特色餐饮的南侧旅游 线路。通过四条线路,贯穿善友民俗、大洼田园、毛都稻 蟹、伯都休闲四个特色小镇,让乡村旅游潜力充分释放。 做好生态环境文章,推动农村宜居宜业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如今,放眼宁江村 屯,宽敞整洁的乡间村道,精美干净的农家院落,整齐有 序的围墙栅栏……行走间犹如沉浸在一幅美丽乡村画卷之 中。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全区共种植玉米、水稻等秸秆 作物78.5万亩,秸秆总量约47.2万吨,始终坚持“收”字为先 、“管”字跟进、“用”字发力,按照肥料化、饲料化优先,能 源化、燃料化兜底的原则,推行秸秆处置“5+1”模式,全区 秸秆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减少了污染源,提升了利用 率。 深化粪污综合转化利用。研究制定下发了《宁江区畜 禽粪污问题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方案》,建设晟弘和中源两 个有机肥厂,目前均已投入运营,积极组织有机肥厂与规 模养殖场户签订粪污消纳合作协议,拓宽有机肥厂原料来 源,提高畜禽粪污利用量,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 持在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保持 100%。 全面推开林长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绿色发 展、生态惠民、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全区所辖 5个乡镇、1个国有林保护中心所有林草资源实行林长制 ,扎实开展“千村示范”“典型示范”两类村,深入实施乡村建 设、环境提升和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打造“无山不绿、无水 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的宁江样板。 做好共治共享文章,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近年来,宁江区通过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方式 ,走出了一条支部作堡垒、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共 治共享乡村振兴新路子。 持续放大规模化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推广“六统一”“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行党支部 领办合作社,鼓励组建合作社产业联盟,把分散群众组织 起来、零散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规模经营。比如,今年 ,民乐村合作社入社群众达到全村的95%,入社土地占全村 的88.7%,实现年产值4610万元,村集体收入125万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2.36万元。 持续放大产业化优势。全区在现有德伟米业等22户企 业基础上,谋划推动10万吨稻谷综合加工、都市副食生产 基地等5个项目,改变处于产业链中下端,产品附加值低的 现状,进一步丰富拓展农副产业加工类别。大力发展农产 品精深加工、饲料加工、果蔬加工等特色产业,坚定走好 产业发展、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的合作共赢之路。 持续放大品牌化优势。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宁江 高效蔬菜、现代制种、优质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 占比逐步扩大。目前,全区“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达到 219个,其中绿色食品71个,无公害农产品52个,有机产品 9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总面积达到6100公顷“宁字号 ”农产品影响力持续扩大。 宁江区乡村振兴工作走笔 2021-12-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松原 市宁江区全力做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共治共享三篇文 章,对标区里确定的乡村振兴工作182项具体任务,纵深推 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农村有看 头。 做好特色产业文章,推动农业高质高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发展不可能千 篇一律,要充分挖掘当地优势,宜农则农,宜旅则旅,走 好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实施粮食稳产高产工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黑土 地保护、保护性耕作等高产稳产项目,着力打造西部10万 亩水稻、中东部10万亩玉米大豆两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强 化政策扶持和技术引领,扩充壮大棚膜经济规模,推动杨 家、民乐等国家级省级蔬菜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力争棚膜 果蔬产量突破10万吨,稳步提升“菜篮子”供给能力。积极开 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逐步推广“全程机 械化+综合农事” “机械化+数字化”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 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实施肉牛养殖增量提质工程。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确 定的“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对引进的2000头以上,且存栏 率达到80%以上的肉牛养殖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与 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力促贷款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 ,且有营业执照的养殖企业,贷款年利率降至3.85%以下。 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合作社,目前已经有3家养殖规模在 500头以上的合作社落实了地块和资金,推动打造2处专业 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 实施乡村特色游工程。始终着眼市区近郊的区位优势 ,以乡村特色游为主线,坚持穿点成线发展。主动承接龙 华寺、威尼斯水上乐园的游客资源,打造以新家村为重点 的东侧旅游线路;围绕三江口、二松、优质农业等资源 ,打造以杨家村为重点的北侧旅游线路;围绕松花江生态 景观、江鱼集聚处等资源,打造以农林村为重点的西侧旅 游线路;承接查干湖旅游资源,发展特色餐饮的南侧旅游 线路。通过四条线路,贯穿善友民俗、大洼田园、毛都稻 蟹、伯都休闲四个特色小镇,让乡村旅游潜力充分释放。 做好生态环境文章,推动农村宜居宜业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如今,放眼宁江村 屯,宽敞整洁的乡间村道,精美干净的农家院落,整齐有 序的围墙栅栏……行走间犹如沉浸在一幅美丽乡村画卷之 中。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全区共种植玉米、水稻等秸秆 作物78.5万亩,秸秆总量约47.2万吨,始终坚持“收”字为先 、“管”字跟进、“用”字发力,按照肥料化、饲料化优先,能 源化、燃料化兜底的原则,推行秸秆处置“5+1”模式,全区 秸秆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减少了污染源,提升了利用 率。 深化粪污综合转化利用。研究制定下发了《宁江区畜 禽粪污问题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方案》,建设晟弘和中源两 个有机肥厂,目前均已投入运营,积极组织有机肥厂与规 模养殖场户签订粪污消纳合作协议,拓宽有机肥厂原料来 源,提高畜禽粪污利用量,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 持在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保持 100%。 全面推开林长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绿色发 展、生态惠民、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全区所辖 5个乡镇、1个国有林保护中心所有林草资源实行林长制 ,扎实开展“千村示范”“典型示范”两类村,深入实施乡村建 设、环境提升和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打造“无山不绿、无水 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的宁江样板。 做好共治共享文章,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近年来,宁江区通过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方式 ,走出了一条支部作堡垒、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共 治共享乡村振兴新路子。 持续放大规模化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推广“六统一”“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行党支部 领办合作社,鼓励组建合作社产业联盟,把分散群众组织 起来、零散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规模经营。比如,今年 ,民乐村合作社入社群众达到全村的95%,入社土地占全村 的88.7%,实现年产值4610万元,村集体收入125万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2.36万元。 持续放大产业化优势。全区在现有德伟米业等22户企 业基础上,谋划推动10万吨稻谷综合加工、都市副食生产 基地等5个项目,改变处于产业链中下端,产品附加值低的 现状,进一步丰富拓展农副产业加工类别。大力发展农产 品精深加工、饲料加工、果蔬加工等特色产业,坚定走好 产业发展、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的合作共赢之路。 持续放大品牌化优势。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宁江 高效蔬菜、现代制种、优质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 占比逐步扩大。目前,全区“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达到 219个,其中绿色食品71个,无公害农产品52个,有机产品 9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总面积达到6100公顷“宁字号 ”农产品影响力持续扩大。 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笔 2021-12-28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 色,文明的程度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今年以来,盐湖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阵地 ,不断擘画文明盐湖的壮美画卷,让精神文明建设“百花绽 放”、新时代文明实践“姹紫嫣红”。 聚力量 发挥阵地核心功能 每逢周末,市民李女士都会带着孩子来到盐湖区新时 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这里度过欢乐时光。“对于我跟孩子来 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我们的‘第二课堂’,来到这里 不仅可以到‘河东书房’看书、在放映厅里重温经典电影,还 可以跳舞、听音乐、学画画,特别是下午的‘四点半课堂 ’,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帮助特别大。” 作为盐湖区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阵地,今年以来 ,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立足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 教育,发挥党建文化长廊、党员活动室、新时代大讲堂、 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先锋驿站、刘海水工作室等平台作用 ,大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利用“河东书房”、红色放映厅、 舞蹈排练厅、书画展厅等阵地,开展读红色图书、唱红色 歌曲、看红色电影等主题活动。 “确保每个功能场馆每天的档期都满满当当,用不同形 式的活动让阵地‘火’起来,吸引群众走进来。”盐湖区新时 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刘瑞红说。 与此同时,该中心积极统筹平台资源,坚持“请进来、 走出去”开展各类宣讲活动。按照盐湖区委宣传部安排,该 中心于今年4月组建了由15名道德模范组成的“盐湖区道德模 范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分赴全区21个乡镇(街道)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巡回宣讲22场。 强阵地 提升服务群众能力 “你好,凤凰小区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需要理发 ,请安排志愿者提供服务。” “收到,我们已通知志愿服务队。” “收到,我们已安排理发师,马上与老人联系。” 短短十几分钟,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调度中心 工作人员就通过“七彩盐湖”网络平台志愿服务功能,成功为 中心城区凤凰小区一位老年人送去了理发服务。 “今年,我们结合群众实际需求,积极推进‘互联网+志 愿服务’模式,利用‘七彩盐湖’客户端线上调度平台,统筹 全区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使线上线下 信息互通、部门联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 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 心工作人员李辰曦告诉记者,今年,该中心已通过群众“点 单”、中心“派单”、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接单”的“三 单”机制,为群众提供服务305人次。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 不断推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站)建设和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目前,该区已建成21个 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76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 践站和233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盐湖区新时代文明 实践中心系统平台正式注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 伍达到689支、志愿者46230人,志愿服务累计总时长达到 了84004小时。 树品牌 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立足庞大的志愿者服务体系,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 中心志愿服务总队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指导全区志愿服 务组织开展活动的同时,有重点地指导培育盐湖区第一时 间志愿者协会、盐湖区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现代妇科医院 志愿者协会等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工作 ,培育了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 是看拥有多少志愿者。志愿者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爱心大 军’,志愿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荣获全国“四个一百”最佳 志愿服务项目的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张昌勤 表示,该团队现有注册志愿者1247人,发起的“爱心早餐”项 目已经坚持运行了近2000天,服务环卫工人168816人次 ,参与志愿者32417人次,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活动中连创佳绩,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 “外在美”到“内涵美”,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把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以其独有的 方式,让城市更美好、更幸福、更有温度。 保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走笔 2021-09-19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两会后,保定发展冲锋号更加 嘹亮。 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热潮 涌动,各级同心协力,脚步不停歇、拧成一股绳,不断提 升创城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让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 感含金量更足。 9月7日,莲池区启动“城市品质大提升攻坚行动”,全力 推动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古城保护、“厕所革 命”等23项具体工作。 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抓手;每一个抓手背后,都承 载着一个梦想——抓城改征迁,旨在提升拓展城市空间 ;抓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提升城市功能;抓城区秩序,旨 在提升管理水平;抓清洁规范,旨在提升城市容颜;抓生 态治理,旨在激活城市生机;抓民生实事落实,旨在提升 为民服务质量;抓体制机制建设,旨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 去年以来,满城区为提升城区“颜值”多措并举:采取 “水洒机扫”联合作业和“前后推扫”低尘保洁方式,从早4时 到晚10时,全天巡回动态清扫保洁,路面垃圾滞留时间不 超过5分钟;对绿化带内垃圾杂物、道路两侧杂草、排污口 及水篦子等进行常态化清理。 如今在满城区,于家庄镇建成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城区62个公共 机构和西城、九州社区布放分类垃圾桶1584个;15个精心 打造的街角公园和口袋公园,让群众尽享“文明红利”。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文明程度、促进城市发展上台阶的需要。 此前,竞秀区组织召开专题工作部署会,找问题、查 隐患、提标准、回头看,聚焦各点位存在问题,明确时间 节点和工作方法,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全面整改。同时 ,对重点地段加大检查力度,强化业务培训,目的只为保 证工作有实效。 唐县加大对老旧居民小区的摸底、分类和改造力度 ,进一步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推动服务常态化;对城区和 乡镇街区道路、市场、停车场等部位进行标准划线,让车 辆停放、市民出行更有章法;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 化建设,大力整治城乡环境。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顺平县盯紧小广告清理整治、 环境卫生管理、文明社区创建、乡镇点位建设等具体工作 ,破难点、展亮点,加快补齐创建短板……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颜值”,更体现在“赠人玫 瑰,手有余香”的奉献精神。 记者欣喜看到,易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工作为抓手,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 ,打造常驻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将实践阵地建到群 众家门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 众的“最后一公里”;唐县持续加强对志愿者、党员干部培训 ,将文明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文明”擦亮窗口 单位经营秩序和服务水平;定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 活动举办在文化广场,志愿者现场向群众发放倡议书和印 有创城标语的围裙、手提袋,倡导大家支持、配合创城工 作,争做文明市民…… 迈步在创城路上,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主力军,人 人都是践行者。当前,我市已形成高位统筹指挥、层层传 导压力的良好工作态势,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总结提升、 打造亮点,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造有利条件、凝聚智慧 力量。 沧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走笔 2021-11-18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 以党建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加速度”,大力实施“党 建+集体经济”工作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 县517个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5万+”,10万以上的村394个 ,50万以上的村114个。 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提升乡村振兴“源动力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 ,助力农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2020年全县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今年到目前增速达到 16.6%。 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依托,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大力推动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 结合,成功举办傅家圈桃花节、大白洋桥香椿节、大官厅 油菜花节,逐步形成御碑苑、香海蝉林、兴济美食小镇等 11条精品休闲旅游线路,网红“打卡地”更是层出不穷。 …… 今年以来,沧县以开展“两转两促三思考”思想大讨论实 干大行动为契机,切实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补齐“三农”领域的短板弱项,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扎 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奏响 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激荡旋律。 成果巩固不掉队 初冬时节,沧县汪家铺乡彭店村48岁的脱贫户滕仁刚 正在温室大棚里忙活着,草莓即将进入采摘和销售旺季 ,他的草莓品质好,价格公道,还未到收获的季节,订单 就已经排了队。 滕仁刚2017年因为车祸造成肢体残疾,家里失去唯一 的劳动力,一家四口举步维艰。2018年他家被认定为贫困 户,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家庭享受到各项扶贫政策。在地 方党委、政府和帮扶责任人的支持下,他建起大棚,靠种 草莓成功实现脱贫,日子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自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沧县坚持把巩固拓 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动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做好政策 、产业、机制、工作等多方面衔接,强化“两不愁三保障”政 策落实,认真制定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 ,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脱贫村和脱贫人口在乡 村振兴中不掉队,也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 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严格落实五级书记负责制,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 程”,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乡(镇)党政“一把手 ”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当好“一线总指挥”,结合自身实 际谋划推动一批“书记项目”;各相关部门坚持全县“一盘棋 ”,在用地保障、资金整合、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市场流 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 口稳定就业和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 动,有效调动企业参与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主动 性,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同时,规范用好财政推进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对全县 5113万元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采取投资和入股 方式参与企业经营项目,签订稳定收益合同,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同时,对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信贷需 求开展全面摸排,并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做到“应贷尽贷 ”,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助力其增产增收。 产业兴旺促发展 在中国枣产业的地图上,沧县崔尔庄镇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这里已形成以枣制品加工为主,集商贸市场、全 国物流、冷库仓储、第三服务业等于一体的链条性产业 ,年均产值超80亿元、创利税超2800万元、带动就业超3万 人。 红枣产业逐步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华丽转 身,是沧县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展现。今年以来 ,沧县县委、县政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农 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乡 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坚持用办工业的思维搞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 建设、龙头企业引培和农特产品加工,筛选出25家特色产 业经营实体,纳入县园区建设项目库,实现了“一乡一园 ”,强力推进金丝小枣、生猪、乳品、肉鸡、蛋鸡5个产业集 群和思宏金丝小枣、杂粮、蛋鸡、生猪、桑葚五大示范区 发展,重点打造“美枣王”、“好”牌、“沛然”、“春酝”、“鑫 翰”等高端精品。金丝小枣、桑葚、杂粮等产业集群任务目 标完成,生猪、乳品、肉鸡、蛋鸡等产业集群和示范区均 实现超额完成。目前,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园区8家,全县生 猪存栏18.2万头、出栏30万头,蛋鸡存栏达到258万只、产 蛋3.35万吨,肉鸡出栏720万只;奶牛存栏1952头,生鲜乳 产量达到1.2万吨;杂粮种植面积 3.5万亩;金丝小枣种植面 积20万亩,产量达到13万吨;全县已有农产品商标近千件 ,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多元产业发展之路。 努力把“传统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利用冬春农闲和部 分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精准发力、因人施策,大规 模开展农业职业技能、电子商务综合线下和线上系列培训 ,加快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截 至目前,新增农业合作社20家,新增家庭农场47家,指导 规范运营的合作社290个;农村网络销售额9亿元,增长率 为3%。 坚持把乡村旅游嵌入乡村振兴大局。以2021年全市旅 发大会为契机,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争取打造“一 带”(大运河文化带)“四区”(捷地水利文化区、兴济美食 文化区、香海蝉林康养度假区、倒虹吸滨河公园区)的发 展格局,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谋划串联各旅游景点,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沧 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曹庄子村、宋官屯村、南堤村、 刘进士村等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人气飙升的打 卡地。 “90后”大学生张宸,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沧县兴济镇赵 庄子村,成为一名农民。在自家的万亩农场里,她陆续给 11台农业机械装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耕、播、 施肥、填土、收割的全自动化。“我这万亩农场的机械用上 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播种机不用人驾驶就可以干活啦。 ”小姑娘自豪地笑着告诉记者。她用科技打造出一幅新型农 民不用下地,在智慧农业平台上“躺着收获”的场景,让种了 几十年地的父辈们大开眼界。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就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转变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给传统农业注入 更多的‘科技范儿’,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和年轻人进入农业 产业。”沧县县委书记杨猛表示。 生态宜居生活美 今年中秋节期间,沧县兴济镇南堤村,金灿灿的稻穗 低头弯腰,螃蟹在稻田里四处游荡,白鹭灰鹤不时从头顶 飞过,村外好似江南美丽风光;平坦的路面、干净的街巷 、美丽的荷塘,村里的环境同样赏心悦目。 南堤村通过盘活低洼地种植水稻,依托稻田蟹扩宽乡 村游,收藏老种子种出“老味道”,走出一条“生态+旅游”乡 村振兴发展新路,既有美丽乡村的“颜值”,又留住了乡愁。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 “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 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沧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 ,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为重点,深入开展人居环 境“百日攻坚”行动,围绕“五清三建一改”任务,全县农村环 境面貌显著提升。 继续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目前,全县已完成20555座改 厕任务,同时改造村委会、活动广场小型公厕113座,累计 改造卫生厕所8.8万座。 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日均收运生活垃圾360余吨,所有 村庄全部实现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 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投资959.52万元,在李天木镇孙庄 子村、捷地回族乡马辛庄村、姚官屯乡干河村、风化店乡 东曹庄子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15个美丽乡村重点村基 础设施建设,涉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庄标识、巷道硬 化等9个项目。 …… 如今的沧县农村,“美颜”模式全面开启,既有都市的整 洁便利,又有田园的风光旖旎,村民们纷纷感慨:“房前屋 后干净了,居住环境舒适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越来越好 了。” 深化改革激活力 沧县兴济镇宋官屯村是运河岸边一个传统的农业村 ,年轻人以外出务工或搞个体零散养殖为主,村集体经济 较为薄弱。2017年11月,宋官屯村积极利用农村集体产权 制度改革契机,在村党支部组织带领下,用集体的800亩地 入股,将全村99%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大力发展林木种植 和林下经济,让村集体的老旧“血管”彻底“活”了起来。如今 ,村里成为安徽亳州中药材种植基地、“沧州火锅鸡”和“德 州扒鸡”原料鸡养殖基地,村集体2018年实现纯收入55万元 ,2019年纯收入突破60万元,2020年村集体纯收入达到 153万元,跻身“全国文明村镇”行列。 宋官屯的巨变,正是沧县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振 兴的一个缩影。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 展的根本方法和途径。沧县统筹谋划、突出重点、试点先 行、积极推进,初步探索出农村改革的“沧县经验”,激发农 业农村发展活力。 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全国试点工作。紧 紧围绕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促进联合与合作、提升 县域指导扶持服务能力等13项任务开展,推动农民合作社 发展显著提升,带动全县农民合作社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健 全完善,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服务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共有县级示范合作社49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3家、省 级示范合作社2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市级家庭农场 1家。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进一步扩大发展壮大村级 集体经济成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 济的意见》,明确了任务和路径。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实施“党建+集体经济”工作模 式,引导村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幸福感节节攀升。截至目前 ,在全县517个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5万+”基础上,打造白 洋桥村的香椿基地、南堤村的水稻基地、宋官屯村的林下 经济种植基地等一批“50万+”“100万+”示范村。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充分挖掘土地经营综合效益,大 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统 防统治等多种形式,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 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社会化服务、统一收购,发展壮大农 业服务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跨越。截至目前,流转土地共计81.86万亩,流转率 68.54%;全县农业托管服务组织新增5家、达到35家以上。 夙夜勤勉踏实干,明朝春色倍还人。现在,在沧县乡 村听到最多的是“发展”话题,看到最多的是“实干”场景。也 正基于此,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 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沧县大地上加速展开 。 观山湖区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走笔 2021-02-07 党的十八大以来,观山湖区把“依法治区”放在重要位置 ,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大力普法、全民 守法,制定工作要点,明确相关职责清单,科学谋划和落 实好各项任务,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构建依法行政政 府治理体系,推进高水平法治观山湖建设。 目前,全区已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9个,共申 报3个市级、3个省级及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实 现区政府及各工作部门法律顾问全覆盖,区政府法律顾问 为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意见746条;观山湖区社区 矫正中心被贵州省司法厅列为全省首批“智慧矫正“中心建设 试点,社区矫正工作在全省走前列、作表率……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社区矫正出实效 “在社区矫正中心的帮助下,我找到了正规工作,现在 每个月赚的钱足以维持生活,我觉得很知足。”早上七点 ,王师傅开始了一天的跑车工作,面对每位顾客,他都微 笑以待。 王师傅告诉笔者,他因在单位上班期间的一时贪念留 下犯罪记录,导致重找工作时频频碰壁。2019年来到观山 湖区报到入矫后,一直遵守规定、服从管理,观山湖区社 区矫正中心和司法所一方面主动引导,对他加强就业培训 ,帮助他提高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积极协调 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其在申请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 终王师傅申请到了运营网约车的资格。“我只剩半年矫正期 了,现在每周都需要到区司法局报到,每天都要通过‘矫正 通’进行打卡,懂得了很多法律知识,以后我一定会珍惜现 在的工作、好好生活。”王师傅说。 王师傅的情况在观山湖区并不是个例。建区以来,观 山湖区积极落实社区矫正工作,以机构改革和街道改革为 契机,保留了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作为社区矫正工作具体 负责执行机构,由派驻街道、镇的10个司法所具体承担和 从事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协调财政资 金200余万元打造观山湖区社区矫正中心,通过建立“智慧矫 正中心”实现省、市、区、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的四级指 挥联动;建立 “观山湖区特殊人群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 “,为有就业需求的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岗位;设立“人大代表 监督岗”,监督社区矫正工作,设立“政协委员驿站”,对矫 正对象开展心理咨询、法治教育和公益活动,向社区矫正 对象宣传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并重的刑事执行政策;还通 过社区矫正对象自助打卡报到、APP电子定位等功能,提升 社区矫正工作效力。 通过观山湖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2020年全区 全年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087人,解除878人,在册 209人,无一例脱管、漏管、重大恶性案件发生。已有 163名和王师傅一样的社区矫正对象在区社区矫正中心的帮 助下重新开始新生活。 提升法治保障水平 延伸法律服务触角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2020年10月16日 ,一场《民法典》普法讲座在观山湖区新世界胧玥社区居 委会进行,法律顾问熊剑律师为社区50余名居民现场讲解 法律知识,以此增强居民群众知法、守法意识。 近年来,观山湖区司法局在全区推行村(居)法律顾问全 覆盖制度,通过法律顾问深入基层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 律咨询,进行释法解疑等工作,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增强法 治意识。并在全区各村(居)设置有具体法律顾问电话等信息 的公示牌,为群众咨询法律问题提供便利;同时建立健全 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将律师公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 业务部门统一纳入区级中心办公,实现“一镇(街道)一司法 所”,着力解决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截至目前,全区130个村(居)已配备法律顾问,2020年 共接受法律咨询1247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73件、提供法 律意见448 条、参与法治宣传与讲座176次、审查各类合同 118件。10个司法所2020年共受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147件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429件,全区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全覆盖 。 此外,观山湖区还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建设 ,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基层民主 法治建设,通过组织开展法治讲座、利用楼宇灯光秀、电 梯楼宇广告屏、微信等平台宣传法治知识等形式,强化普 法教育,掀起全民学法、用法、守法新潮;积极搭建诉调 对接平台,按照“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和“三调联动”工作机制 要求,不断推动构建大调解工作新格局。 2016年以来,全区共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9个 ;2020年共申报3个市级、3个省级及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 范村(居)。全区155个人民调解组织2020年累计调解民间矛 盾纠纷4534件,调解成功4163件,调解成功率为91.82%。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推进依法治区现代化 “要结合全区法治建设实际,整体谋划‘十四五’期间‘法 治观山湖’建设,使政策措施、体制机制更加符合人民群众 对法治的需求 ……”1月25日,观山湖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办 召开专题会议,对全面依法治区工作进行再安排。 推进依法治区,提升法治政府能力是关键。多年来 ,观山湖区把“法治”二字贯穿行政决策的各个环节,打造出 了高效、服务、法治、阳光、惠民、和谐、满意型政府 ,全区各项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 ”改革、优化公共服务等为抓手,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 、“一窗式”办理、“一网通办”等各项政策落地,切实为群众 及企业办事提供便利;同时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将增 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至按 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 ,减至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等,全力打造高效、服务型 政府。 在加强执法方面,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行政 执法体制改革,设置12支行政执法队伍,有序推进市场监 管、生态环保、文化市场等行业领域执法,进一步配齐法 治队伍力量,以零容忍的态度重点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截至2020年底,观山湖区基本实现区级779个政务服务 事项全部网上办理,网上可办率达100%,其中736个政务服 务事项实现“零跑腿”办理;率先在全市建立社会综治服务中 心,探索创新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路径。接下来,观山湖区将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工作各 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为全区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经 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益阳市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走笔 2021-12-31 《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印发在即 ,这是益阳市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又一得力举措。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让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心里充满温暖,益阳市密织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成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困难群众基本 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了当地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绩效考核。 目前,益阳市已基本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 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 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市每年约有20万 贫困人口不同程度受益。 从“线下跑”到“网上办” “您的低保信息认证完成,区内如需办理低保相关业务 ,出示二维码即可。”11月30日,益阳市资阳区鹅羊池社区 居民黄伏娥领取了我省开出的首张电子低保证明。 自今年7月确定为省民政厅“精准救助+网上办+掌上办 ”试点以来,资阳区已建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网上低保办理流 程。 据了解,该区搭建城乡低保统一申报平台,形成了从 村(社区)初审、乡镇(街道)审批到区民政局办结的全 程网络化。通过电脑端、手机端开展“网上办”“掌上办”,困 难群众可自发式完成低保申报的一次性办结。对于无法完 成网上申报的群体,村(社区)开辟服务点,由党员干部协助 办理。该区还按照“一户一案”的工作思路,研发资阳区社会 救助精准救助评估管理模型,提供差异性、阶梯性保障。 简约的流程,优质的服务,让受保群众真正“看得懂 ”“算得清”“放得心”。 从“二传手”到“守门员” 原来,低保救助从受理申请到完成审批,一般需要 35个工作日、最长60个工作日,现在一般20个工作日、最 长不超过30个工作日。 上面这组对比数据,反应了桃江县在修山镇开展社会 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试点工作的喜人变化。 为推进这项工作,桃江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社会救助权 限下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实施方案,并选择修山镇 为试点。 审批权限下放后,乡镇被明确为救助申请、审核、审 批的主体,由原先的“二传手”变为“守门员”,主体责任进一 步压实,权责进一步明晰,真正确保“谁调查、谁签字、谁 负责”体制机制落实到位。 随着审批权限的下放,县级的监督职能后置,减少了 县级抽查和县镇两级来回返工的时间,审批时间大幅缩短 。同时,服务平台的前移,有利于破解服务困难群众“最后 一公里”难题。 从“申请救”到“主动助” 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街道红星社区低保户赵健明是一 位二级肢体残疾人,生活要靠80多岁的老母亲照料。社区 救助站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后,主动提供多元化帮扶:除常 规的送现金、送物资外,社区救助站还会定期派社工上门 做家务。此外,在社区号召下,湖南移动益阳分公司携手 多名党员,对赵健明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社区群众也提 供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以上是益阳市开展“党建+社会救助”的生动一例,展现 了社会救助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被动帮扶到主动帮扶 的模式转变。眼下,该市正在中心城区6个社区开展“党建 +社会救助”改革试点示范工作,打造“五助三单、幸福到家 ”品牌。 “五助三单”即以“党建+村社定点助、党建+吹哨精准助 、党建+部门联动助、党建+党员包保助、党建+群众相互助 ”为依托,聚合党员、网格员、社工、社会组织、慈善等多 方力量,推动“救助需求清单”“惠民联办清单”和“救助服务 清单”三单联通。 “党建+社会救助”有力推动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单一救助向多元服务转变。 从“常规化”到“专业化”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承接运营 ,以专业服务促进精准救助,这是安化县承担了村(社区 )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建设省级试点任务后,推出的创新性 举措。 安化县以马路镇马路村、东坪镇杨林社区、仙溪镇仙 溪社区、梅城镇城东社区为工作试点,向每个社会救助服 务站拨付专款5万元,再由所在乡镇提供保障资金2万元 ,用于服务站的建设与运营。 4个试点救助站实施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实现了“村 (社区)—网格(村小组、居民区)—网小格(楼栋 )—单元”四级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困难群众信息台账和建 立爱心人士数据库,实现两者有效对接。成立党员干部结 对帮扶机制,明确每名党员干部结对困难群众不少于5人。 开展“最美笑脸”评选活动,大力营造社会救助“自助+互助 ”良好氛围。仙溪社区每年年底邀请社区内的爱心人士召开 “情系家乡座谈会”,为困难群众争取爱心资金20余万元。 集安市人民法院助力依法治市工作走笔 2021-11-02 集安市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 贯彻落实集安市委和市委政法委的部署要求,以抓好审判 主业为“立足点”,聚焦“四点”发力,忠实履行职能,全力维 护国家安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集安市社会和谐稳定。 以服务保障大局为“着力点” 助力优化法治环境 集安法院牢固树立平等保护理念,坚持严格依法办案 、公正公开司法,着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可预期的营 商环境。院党组专门召开落实《关于民营企业及经营者轻 微犯罪依法免责免罚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专题会 议,组成以院党组书记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全面研究 、梳理法院在办涉民营企业刑事案件,并将《清单》中涉 及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具体情形、减轻或从轻处罚幅度等 内容落实到审判工作中,助力民营企业发展。2020年,集 安法院接到某物业与74名业主物业费久拖不付问题的群体 性纠纷,特邀调解员进行初步讨论、分析,目前已成功化 解66起。结合省法院“六走进”工作内容,集安法院开展“百 名法官深入千户企业、助推’五转’司法服务”活动,组织 25名法官干警走访各类经营主体100户,收集法律问题73条 ,拟帮助各类经营主体防范经营风险、破解法律难题,努 力在源头上减少案件。 以推进府院联动为“切入点” 助力建设法治政府 集安法院积极密切与政府的联系,与集安市政府召开 府院联席会议,开展助力法治政府建设、参与推进社会综 合治理、推进执行难综合治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工作 ;成立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选派优秀的庭长担任府院 联动专员,具体负责行政诉讼及非诉行政案件诉源治理工 作;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进诉调对接、多元化解 机制建设;坚持依法裁判和协调化解相结合,促进行政争 议实质性解决,助推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涉诉信访改 革,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以抓好审判主业为“立足点” 助力智慧法庭建设 集安法院建立了信息化诉讼服务大厅,为当事人提供 线上线下、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在立案庭设立特 殊群体绿色通道,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群做好诉讼指导工 作,提供一站式、综合性、全方位的服务。利用各种智慧 平台为群众提供24小时在线的网上立案、受理申请、联系 法官等诉讼服务。截至目前,共进行网上立案1187件,同 比增长22.62%;电子送达467次,是去年同期的5倍;网上 审理案件116次,是去年的5倍;通过微法院、电子法院证 据进行网上证据交换280次、网上调解364次、网上缴费 228笔。 建设跨域立案平台,打破管辖地域限制,使当事人可 就近选择法院办理登记立案事务。2020年,作为协作法院 进行跨域立案共计3件、作为管辖法院受理7起案件,均及 时成功办理,确保当事人迅速在最近法院办理立案,减轻 当事人在途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群众的“问累”“诉累 ”“跑累”等问题,切实为辖区群众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诉 讼服务。 以夯实主题教育为“关注点” 加强司法能力建设 集安法院以开展各项主题活动为契机,积极做好学习 培训工作,将日常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重点加强对党 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 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国法院 院长会议及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的学习,切实增强政 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和决议,确保正确的审判工作方向。 法院工作事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紧对审判人员法律适用能力、庭审驾驭能力、法律文 书写作能力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 确保法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集安法院认真抓好集中学习 和平时自学两个环节,同时结合法官廉政建设、心态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内容,开展了司法公信大讨论等形 式多样的活动,有效提高了干警的司法业务水平,增强了 为人民服务、为大局司法的意识。 集安法院将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 审判职能,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努力让人 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依法治市 贡献司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