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村志序言合集汇编(31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村志序言合集汇编 目 录 1. 《上林口村志》序言 4 2. 《新旺村志》序言 6 3. 山阴县《豆庄村志》序言 9 4. 《碧水村志》序言 13 5. 《李堂村志》序一 16 6. 《李堂村志》序二 19 7. 《岑前村志》序 21 8. 朝岭村志---序言 28 9. 马家埠村志前言 30 10. 桥河村志序言 35 11. 《札子沟村志》序言 37 12. 《札子沟村志》跋 40 13. 临城县《东柏畅村志》读后感言(代序) 42 14. 《榨南湖村志》序一 48 15. 《榨南湖村志》序二 50 16. 《榨南湖村志》后记 50 17. 《凤凰村志》序 53 18. 《华丰志》序言 65 19. 《玉龙山志》序言 69 20. “丽江研究丛书”序言 75 21.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新主村志》序言 77 22. 《纳西族妇女口述史》《丽江妇女口述史》序言 82 23. 《纳西族生态智慧故事》序言 87 24. 《丽江地名故事》序言 92 25. 《东巴叙事传统研究》序言 96 26. 《云南雕塑与民族文化》序言 102 27. 《杨福泉作品选集》自序与后记 105 28. 《石林阿诗玛文化发展史》序言 109 29. 《段渠村志》序 118 30. 山阴县张家沟村《戴氏宗谱》序言 126 31. 《贡江镇志》的序言、概述和后记 129 《上林口村志》序言 上林口村是我的故乡。 我的家在上林口是比较特殊的:既不是纯粹的农民 ,又不是真正的城里居民。爷爷奶奶在的时候,除了父母 ,还有我们兄弟四个,全家加在一起有八口成员。尽管如 此,由于工程师的父亲在金华,小学教师的母亲教书的学 校又不在本村,于是我们几个从小几天跟父几天随母,在 金华和东阳之间来回变动。寒暑假四兄弟就围在爷爷奶奶 身边。 记忆中,我们住的小院子古朴温馨,老房子门堂里有 棵高大的苹果树,屋边有海棠树、梅树、桃树、桔树,春 夏秋冬有花有果,织成了我们兄弟快乐的童年。老年的爷 爷奶奶和我们几个小孩,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如 每年的“割柴”就非常艰难,林口的伯父伯母、叔叔阿姨们、 堂兄堂嫂们平时对我们这个家庭真的是非常关照的。 我初中的时候,奶奶和爷爷相继去世。以后,我们几 个陆续外出读书,在外地工作。父母退休后也住在东阳城 里。我们回村的时间越来越少。小时候呵护我们长大的“林 口人”见到的也越来越少。父亲患病在床2年多了,母亲则已 故去二十年!林口这个家渐渐地冷清下去,留给我们记忆 的“上新屋”老房子日渐颓败下来,那些果树们也逐渐消失。 但是,林口的村貌,林口的草木,林口人的朴实的面容是 永远磨灭不去的。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好起来,各村、各姓氏 、各家族都在编簒村志、族谱、家史。要知道,居住在这 里的应、吴、朱、马、包等姓氏犹如一个大家庭,创造了 “林口索粉”这个响亮美食品牌,林口的拳师、狮子班也曾名 震乡里,林口的杰出人才在科学、医学、工程、经营等领 域也是各领风骚。所以,我们上林口迫切需要这样一部历 史记录。但说说容易,真要实施起来,就会面临诸多想象 不到的困难!在大其哥等编簒人员的牵头下苦心经营下 ,我们的《上林口村志》终于成型! 可以说,这肯定不能算是最完美无瑕的村志,遗珠粗 陋在所难免。但这是我们上林口村的第一部村志!这里记 录下自有上林口村以来历代先祖们的奋斗与劳作的历史沿 袭。我们仿佛从这里可以听到清晨微曦中吱吱呀呀的榨索 粉的声音,仿佛从这里可以看到古老的屋顶的炊烟缭绕 ;仿佛印显着前辈们晨出暮归的身影。上林口人的正直善 良、坚韧勤劳、幽默热情,孕育了今天上林口人的俭朴无 华、好学上进、自律睿智。今天的年轻一代,虽然大部分 叫不上名字,看看这部村志,记住你们的先辈和杰出林口 人的汗水与足迹,对于你们的将来也是会很有价值的。 《新旺村志》序言 大同市平城区新旺村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兴建 的村庄,先辈们在这里辛勤耕耘,生息繁衍,为建设美好 家园奉献着智慧和力量。他们筚路蓝缕,不竭追寻,涌现 出了众多仁人志士、能工巧匠以及商贾名流。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旺村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 取,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绩,几代新旺儿女在建设家乡、 奉献社会中,身手不凡,功劳卓著。 新旺村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在革命建设和发展阶段 ,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更涌现出了 令人敬佩的英模典范。如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村第一任 妇联主任武香芝,被誉为“活雷锋”的刘金,组织、宣传报道 我国嫦娥飞天事业的丁杰盔,为村民谋福利的好榜样温效 广…… 新旺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面对 自己耕种的土地日渐缩减,全体村民识大体,顾大局,不 等不靠,敢为人先,扬长避短,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 劳朴实,在各个时期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创造了一 个个时代奇迹的同时,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精 神文明。 因此,用文字的形式把新旺村人民的奋斗历程和辉煌 成就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是一件光前裕后、意义非凡的 事情。编纂《新旺村志》就是为了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 ,总结他们在前进和奋斗中的优秀经验,厘清新旺村发展 的脉络,为后人的决策和发展提供真实可贵的史料。编辑 《新旺村志》既从文化的层面上贯通了邻里的人文意识和 道德理念,更成为一项上承祖宗、下惠子孙的重大工程 ,意义深远。 观史思治,修志谋远。《新旺村志》融思想性、资料 性、知识性为一体,真实再现了新旺村的风貌,揭示了生 命延续、荣枯变迁的历史规律,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 究新旺村提供了一份可贵的借鉴资料,进而发挥其“存史、 资政、育人”的作用,培基清源,意义深远。 相信,通过这部村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人世沧桑 ,感知村庄的变迁历史,感悟生活启示,更可以从一个村 庄的发展轨迹中看到我们国家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听到 一个时代前进的厚重足音。 同时,通过这部村志,更可以凝聚和激发新旺村民们 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情怀,团结一致,奋力争先。对走 出家乡、远离故土的人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也是一份特 别珍贵的礼物。 大同市不久前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作为典型城中村 的新旺村又归属于平城区。恰在此时,历时近一年编纂的 这部《新旺村志》即将付印,它更将富有特殊的历史和时 代意义。 文化,大而言之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小而言之,是一 种品位、是一种凝聚力。但愿这部村志能给读者带来文化 上的愉悦,道德上的滋养,情感上的通融,灵魂上的升华 。从而让新旺这片美丽的田园永远保持着向善向美的力量 ,永远蓬勃着风清气正的生命。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年 代,愿新旺村人民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生生不息,发展 壮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济更加发展,人民更加幸 福,生活更加美好。 从村志里去寻找乡愁 山阴县《豆庄村志》序言 村庄是构成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中国社会最 为庞大的存在。而村志则是连接乡村与乡贤、乡村与外界 、乡村与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循流溯源、不忘来路、记 住乡愁的基本依据。 从豆庄村走出来的李惠先生,饱含对家乡的赤子之爱 ,退休之后,牵头一笔一画地深情书写家乡的一切,先是 完成了《豆庄李氏宗谱》。几经寒暑,数易其稿,现在又 把这一部朴实厚重的《豆庄村志》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有故乡的人不寂寞。我与李惠先生相识仅有数年,但 志同道合,同气相求,感佩有加先生的学识人品、道德文 章。先生对故乡的赤子之爱、对村志的倾情投入都看在眼 里,感动在心里。村志付梓在即,先生命我写篇文字充序 。我离职退休两年,本难胜任,但先生之命于情于理也不 能违不愿违,故不揣鄙陋,写下这些感想交卷,以就教于 李惠先生及读者诸君。 《豆庄村志》具有文化传承意义,是豆庄村社会变迁 和历史进程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太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情 结。村志真实地反映豆庄村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实事求是 地反映该村的全貌和特点,资料的真实可靠性把握得比较 好,对历史上发生过的错综复杂的事件也如实记录,让史 实反思好坏得失,昭示后人镜鉴,激励不断前行。村志重 点记述了本地文化与其它地域不同之处、特色之点,诸如 旧时代的盐场土盐、新时期的奶牛养殖、光伏发电,呈现 出强大的发展效益和潜力。 《豆庄村志》是豆庄村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是豆 庄村的百科全书。可以弘扬主旋律,宣传奋进开拓的时代 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广大村民服务,有利于村 民继承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忘过去,励精图治。村志 作为优秀文化的载体,是乡村地情的文书,不但可以流传 本村本乡,还可以使外地人了解豆庄村的历史与现状,成 为友谊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阅读《豆庄村志》里的《农业经济》《水利建设》《 交通通讯电力》《衣食住行》等章节,能够明确豆庄村发 展的曲折历程,更加坚定地拥护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路 线方针政策,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 性。 《豆庄村志》具有教育、启迪作用,是最深刻的乡土 教材。豆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村民有 着淳朴的古风,一代代前赴后继追求着和谐幸福。村志的 《历史遗迹》《民俗风土》章节,以客观详实的材料为村 民提供了熟悉家乡的生动教材,生动直观地牵动了村民恋 乡恋地的情结,既可教育今人缅古怀今,又可启迪后代、 激励子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创造新时代。整部志书文 笔简洁,语言生动,具有清新的乡土味和可读性,尤其是 《老物件新感受》,在本县其它村志中还没有见到。 《豆庄村志》是存史、资政、教化的文献。村志的《 人物》部分,设《本籍人物》《客籍人物》《在外人员》 《能工巧匠》等节,为当地古今名人,为对当地政治、经 济、文化等发展有贡献者留名立传,表达了对先辈勤劳质 朴的敬仰之情,肯定和褒奖了当代的辛勤工作者,也为后 继者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和楷模。村志专门设立《童年趣事 》《村人村事》等节,反映普通群众的生活、情感,充满 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教化效果透彻深远。 《豆庄村志》是按志书的规范体例来谋篇布局。内容 丰富,有历史沿革、区位环境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设十七 章近六十节,从积累、梳理一个村子的历史和文化资料方 面而言,有很好的示范性。编者坚持以史实为依据,无事 实根据的不去写。体裁以记、志、传、录为主,图文并茂 ,照片、图表作为补充。此外,附录部分所收录的16项内 容,更增加了村志的信息量。志书中所收录的一些文学作 品,如《回忆感言》、《豆庄村谣》等,除了可作为文学 作品欣赏,也包含了不少信息,可结合史料和口碑资料再 作更多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豆庄村志》是山阴县乡村文化发展中 的又一座里程碑。盛世修志,变革时代更应该修志。社会 变革,纷繁复杂,如不与时俱进,时过境迁,以后的记载 会很不准确,有些甚至会理不出头绪。史籍和文物一样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珍贵。李惠先生生于斯长于斯 ,如今又歌于斯,确属难能可贵。做人犹如写书,每个人 都在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历史,望读者在阅读《豆庄村志》 时,会有一些启迪与感悟。 值此《豆庄村志》编成之际,李惠先生嘱我写序,深 感荣幸,援笔数语,是为序。 二〇二二年年一月一日 《碧水村志》序言 以铜为镜,可正衣襟;以史为鉴,方知兴仁。罗店镇 碧水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寺庙古刹,源远流长 ,影响深远。革命战争年代,碧水村人民赤胆忠心,舍生 忘死,烈士屈高仁便是献身革命的英雄典型。社会主义建 设时期,碧水村人民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兴修水利,打 造良田,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赞歌。碧水村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众多学子考入大学,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走向各行各业,作为显赫。碧水村土地辽阔 ,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碧水村人,造 就了一批批治学名师、行政栋梁和兴业良才,使得碧水村 这颗镶嵌在荆楚大地上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改革开放以 来,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碧水村村民的思 想意识、生产建设、民房改造、村容村貌、文化教育、医 疗卫生、交通运输、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碧水村在上级党委和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开拓进取,奋勇拼搏的结晶 。 守望生养之土,根之所在也;铭记家园之地,情之所 寄也。碧水村养育、哺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引以为骄傲和 自豪,更应以赤子之心爱戴她,呵护她,建设她。 《碧水村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碧水村的基 本情况,第二部分写碧水村村名的由来,第三部分以时间 为纵线写碧水村的历史,第四部分的“附”包括碧水村衣食住 行、风土人情、历届村干部名单、碧水村名人和各种表格 等内容。我们相信,《碧水村志》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 究碧水村,乃至罗店镇的历史,激发人们热爱家乡,总结 建设碧水村的教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学习历史优秀人 物,总结历史文化精华,一定具有极大裨益。愿其对繁荣 罗店镇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增添新的一页。 壬戌年冬,从罗店镇碧水村走出的京山市名师程文至 京山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予言及《碧水村志》编纂之 事,在下虚识几字,甚感惶恐,幸得碧水村党支部全力支 持,尤其是现任党支部书记程德锋亲自主抓,带领屈志明 、屈志洪、邵友斌和屈立华等乡贤不辞辛苦,采集资料 ,又得到罗店镇史志办诸位老师的指点,予尽收资料,查 考地方史志,拾零整合,几经易稿,《碧水村志》历时半 载,终于落笔。在此,一并感谢诸位领导和仁人志士的关 心与鼎力相助。 值得欣慰的是,《碧水村志》的杀青,填补了碧水村 村志的一大空白,其意义不言而喻。但由于能力有限,时 间仓促,特别是恰逢庚子年疫情,居家隔离,山川阻隔 ,其中内容不少粗糙,有的材料没能完善,有的材料还没 能采写,成为编纂《碧水村志》的缺憾,只能寄期望于下 次编纂碧水村志者深入挖掘之,完善之。 但愿这部村志能给读者带来文化上的愉悦,道德上的 滋养,情感上的通融,灵魂上的升华。从而,让碧水村这 片美丽的土地永远保持向善、向美的力量,永远蓬勃风清 气正的生命。愿碧水村人民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生生不 息,发展壮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济更加发展,人 民更加幸福,生活更加美好!是为序。 2018 农历庚子年四月十二 2018 2018公元2020.05.04 《李堂村志》序一 村,在现代语境里,有三种意涵:一是自然村,由若 干户相对集中地居住在一起的居民构成;二是行政村,由 若干个自然村落构成最基层的行政建制;三是村民委员会 ,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 治组织。 无论从何种意涵上讲,村,都是构成中国社会的最基 本单元,是中国社会最为庞大的存在。然而,随着现代化 尤其是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子正在以加速度 消失。因此,如何保存村子的历史,留住美好的乡愁,就 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中国向有注重历史的优良传统,盛世修史更是代有佳 话。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前所未有的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梦想,文化自信分外坚定,涌现修史撰志的热潮 自在合理之中。翟幸福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从农民到 乡政府公务员,进而做到处长县长县委书记教育局长,一 步一个脚印,退休前做到郑州一家高校的党委副书记。近 几年,受村中耆老重托,幸福先生着手编写《李堂村志》 ,几经寒暑,数易其稿,写出多达两百余万字的初稿! 书稿搜罗村史中所有细节,梳理各个时期的历史脉络 ,记载村中每一个值得记录的人物事件,对与村子历史息 息相关的一草一木倾注深情,对和村子文化有关联的习俗 、典故、传说、俚语……无不搜罗殆尽,饱含对家乡的赤 子之爱,一笔一划地深情书写家乡的一切,便有了我们面 前这一部朴实厚重的《李堂村志》。 乡愁不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 、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情愫。村志,作为凝聚乡村文化、 承载乡村习俗、固化乡村亲情、传播传统根脉等的重要载 体,在当下新农村建设中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 美丽乡村、魅力乡村,归根结底依靠的还是人。 村志这一独特的文化纽带,是连接乡村与乡贤、乡村 与外界、乡村与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循流溯源、不忘来 路、记住乡愁的基本依据。《李堂村志》将会是越来越多 出现的村志中的一种,其出版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限于 新密市,甚至不仅仅限于河南省。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参 与乡村振兴的一个具体行动。 有故乡的人不寂寞。我和翟幸福先生相识相知近四十 年,志同道合,情同手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他的 学识人品、道德文章感佩有加。他对故乡的刻骨铭心之爱 、对这部村志的全力倾情投入我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村志刊布在即,幸福兄命我写篇文字充序。我才浅学疏 ,于史志更是外行,本难胜任,但兄命难违,于情于理也 不能违不愿违,故不揣鄙陋,写下这些感想交卷,以就教 于翟幸福先生及读者诸君。 著名人文学者、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守国 二O一八年春节 继承传统 正己化人 《李堂村志》序二 夏初五月,《李堂村志》编成之际,李堂村党委书记 程书彬送来样稿一套,让我品读,并托我为序。该书感人 的编写历程,让我备受感动;精彩的村史村事,令我赞叹 不已!遂欣然命笔,聊以为序。 老中青三代村民,利用业余时间,不辞辛劳地汇集史 料、参引文献、访贤寻古、摄影踏勘,研究村落历史,编 纂家乡村志。历时七年,终成大志。其心可鉴,其情可嘉 ,其精神与村志共存! 《李堂村志》洋洋洒洒百余万字、数千影像,上溯炎 黄,中录各代,下记现史,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类目合 理,资料翔实,行文流畅,做到略古详今,图文并茂,雅 俗共赏,体现了很高的编纂水准,是新密市目前编纂水平 较高、内容较全的村志之一。 该村志融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力求还原 李堂村的历史风貌,揭示生命延续、荣枯变迁的历史规律 ,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李堂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 借鉴。打开村志,一缕浓浓的乡情跃然纸上,让根在李堂 村、情系李堂村的游子们有了“家”的寄托,更好地记住乡愁 ,更加的爱家爱乡,更深的感恩祖德。 可以说,该村志既是现领导干部和编著者留给子孙后 代的一份珍贵史藉,也是献给欲知李堂村的同仁们的一份 特殊礼物,更是李堂村文化建设中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盛事、善事。 希望《李堂村志》能让更多有识之士认识、关心该村 ,给该村各项事业发展带来有益影响,让村民生活更上一 层楼,让李堂村的明天更美、更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密市委员会主席 桑萌莉 二O一六年六月 《岑前村志》序 家乡完成了《岑前村志》的编纂,伟忠书记打来电话 嘱我写个序言。阅读着这充满泥土味的书稿,怀旧的记忆 之幕油然拉开。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辈的童年时代。彼时,农业 很落后,农村很清苦,农民很贫穷,“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 二元结构很不平衡的表征。为生计奔波苦恼是大人们的事 ,少不更事的农村孩子们虽然粗衣淡饭甚至于有时食不果 腹,但童年也往往快乐的,因为有鸡、鸭、鹅、猪、牛等 禽畜为伴,也有钓鱼、摸虾、打水飘、抽陀螺、斗蛐蛐等 野趣可玩,更有请菩萨、看社戏、放鞭炮、过大年、吃“十 碗头”等四时八节的热闹场子可赶……这些童年的记忆,对 于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温馨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 这种回忆,其实就是乡愁,一种对正在逝去的乡土社 会的怀念。我们所在的越地,乃长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代表越文化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小黄山文化和 跨湖桥文化的考古发掘,奠定了越地史前文明在中华文明 中的地位。越族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 风,去则难从”,临水而居、耕读传家、终老是乡的水乡生活 和习俗代际相传,生生不息,进而形成乡土社会。 一个村落就是一个社会。“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 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 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 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 ’的社会,没有陌生的社会。”可见,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熟 人社会”,就是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依靠血缘、 亲缘、宗缘和地缘,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 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地方认同”和乡土依赖,并 由此不断延续下去。 撩拨乡愁的最大引子,无疑是舌尖上的土味与美味 ,这也是乡食最能勾起游子的乡恋,构成乡愁文化继而衍 生出乡愁产业的主要因子。《岑前村志》里记录了村民们 喜欢的“四霉”长下饭(霉干菜、霉腌菜、霉苋菜梗、霉毛豆 )和“十碗头”(三鲜、小炒、东坡肉、炒时件、扣鸭、扣鸡 、炒什锦、扣肉、糖酣排骨、醋溜鱼)。越中水乡人委实 好福气,因气候适中,环境适宜,鱼米之乡,特产丰盛 ,口惠而实至,人人都能成为美食家。鲁迅先生在《朝花 夕拾》里就说过:“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 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 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其弟周作人先生 可谓是家乡土菜的拥趸,他说:“鲞冻肉是乡下人过年必备 之品,《越谚》里说:‘为过年下饭,通贫富有之,男女雇 工贺年,必曰吃鲞冻肉饭去。’……” 正在逝去的乡土社会中,农事节气很重要。“廿四节气 ”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 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今天是 农历的冬至,“冬至如大年”。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江南水 乡的老百姓特别看重的就是冬至。《左传·僖公五年》曰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意思是说这些节气之日 的风云雨晹、灾祥祸福,朝廷和官员都必须记下来,“为备 故也”。尤其是冬至,古人认为是六阴盛极,一阳来复,是 阴阳交会之时,对于国家兴衰、人民泰否、收获丰歉都有 很大关系。 所以,历代官民对冬至这一天都很重视,周朝有祭神 仪式,汉代有贺节之俗,南宋则要全国放假七天,古籍《 野客丛书》记载:“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旦、寒食三大节 ,为七日假,所谓前三后四之说。”元、明、清亦承沿此俗 。作为农耕礼俗之乡,有关冬至的习俗亦不少。譬如,以 冬至的迟早与阴晴来占测天气,并以此积累生产生活中应 对天气变化的经验,故有了很多越谚,“冬前勿结冰,冬后 冻煞人”“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晴过年”。冬至已经到 了,春分还会远吗?! 我为什么重点说到乡食土菜和农事节气,是因为民俗 风情不光是所有村志的重要内涵,而且显然是这本《岑前 村志》的主要特色和亮点,此其一; 其二,这本《岑前村志》尽量实事求是地反映该村的 全貌和特点,资料的真实可靠性把握得比较好,对历史上 发生过的错综复杂的事件也如实记录,让史实反思好坏得 失,昭示后人镜鉴,激励不断前行; 其三,这本《岑前村志》文笔简洁老辣,语言生动活 泼,俚语俗谚用得恰到好处,自带清新的乡土味和可读性 ,尤其是以白描式散文化的风格写村志,这在其它村镇志 史中很少见到的。这种写法有点难度和风险,因为讲究言 必有据、不作评论的志书,是谢绝副词和形容词的。 稍感遗憾的是,古代岑前村的史实记载和文献资料缺 少,宗族谱牒也未能追根溯源穷究原委,致使本书信史的 力量略嫌不足。 但这并不影响其经世致用,造福后代。我一直认为 ,往昔的惟一魅力,就在于它已是过去。而对过去的回眸 和“存盘”,则不啻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次梳理和升华。 这本《岑前村志》与其说是一部记述村史、回忆乡俗 、记略乡事的史志,不如说是一幅满怀乡愁、充溢乡情、 激发乡恋的画卷,跃然纸上的是那逝去的并不遥远的我们 的童年、我们的青春和我们的农村生活。这也许就是乡土 精神,及它所包含的内涵丰富的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吧。 对于乡土精神,我曾在为一位绍兴乡土作家出版的八 卷本文集所作的跋中,引用过英国著名作家、理论家戴维 ·赫伯特·劳伦斯的话:“每个民族都凝聚在叫故乡、故土的 某个特定地区。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都洋溢着不同的生气、 有着不同的震波、不同的化合蒸发、不同星辰的不同吸引 力——随你怎么叫它都行。乡土精神是一个伟大的现实。 ”而源自农耕文明的乡土文化情结无疑是中国精神的内核 ,诚如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中 国精神从本质上讲是乡土的。” 毋庸讳言,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高岗上,我们正面临着 人类学意义上的社会结构重建。大概没有人会否认,今天 的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着由内而外的重大变革,举目四顾 ,既有让人惊讶的富有创造潜质的乡村崛起和生活富裕 ,又有令人痛心的乡村自我凋敝和传统文化消亡。 从这一方土地上成长起来或走出去的精英们似乎处于 前所未有的焦虑和不安之中,因为我们已经越来越难以找 回那个让许多人曾经离开而又想流连忘返的原汁原味的乡 土故园了。 在鲁迅先生《故乡》所描写的故乡,城市化浪潮同样 高潮迭起,重构乡村生活和乡土文明也成了许多有识之士 的守望。近十年来我多次在大学讲座和社会性演讲中谈及 “乡土精神”,曾发表的以下一些感悟和观点,被许多媒体广 泛报道:乡村也许将是今后中国社会生活中最后最大最紧 缺的一个奢侈品;不要让乡恋、乡愁成为城市精英们的自 恋式惆怅之情;乡绅不可能再“告老还乡”,乡贤可以回馈乡 村;城市化绝不能以乡村文化的消亡、乡土精神的萎缩为 代价。这些观点也许提得有点大胆,也不一定精准,但我 的本意是,城市化运动、乡村崛起与乡土家园的守护并不 是对立的,我们应当保持对乡土文化的敬畏,并致力于传 承和发展,毕竟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我回顾上述想法,无非是想说,这本《岑前村志》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纂出版的,具有较大的象征意义和引导 作用。这是重构乡村文明、重振乡土精神的基础性工作。 好多原始的风俗、风情、风景、风貌都在渐渐远去,而那 些亲历、亲闻、亲见的“三亲”史料,对于乡风民俗、乡村文 化的发掘、整理和传承无疑是一种可靠、可信的保障。从 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诸如此类的乡村史志,现在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了。鼓励和支持像诸生根老师那样堪称“乡村活 地图”的乡贤,直接从事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乡土精神的 弘扬工作,已显得尤为迫切,亟需社会各界重视。 当前,我们进入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提出和强调的振兴乡村共同 富裕战略,也为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 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广阔平台。惟此,方能“望得见山,看 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村是中国社会肌体中最小的细 胞组织。“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村志虽小,亦能“存史 以鉴兴衰成败之理,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岑前村以赵 伟忠为班长的党总支、村委“两委会”组人马,筹资金,启动 《岑前村志》的编纂,体现了办实事、做好事的一贯作风 。而主编诸生根老师更以洪荒之力调研采风,奋笔疾书 ,杖朝之年尚能老骥伏枥,“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委 实让吾辈后生感动和振奋。 感奋之余,胡乱涂鸦,聊充序言,略表寸心,以致敬 那一方生我养我的土地,致敬勤劳善良淳朴的父老乡亲 ,致敬守望原乡、传承乡土精神的乡贤前辈! 鲁锡堂辛丑冬至敬识于蠡城茗香斋 朝岭村志---序言 朝岭自百十八郎开基以来己有600多年的历史,可至今 没有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村志,问起历史一片空白。近年 来一直想编写朝岭村志,但缺乏史料未有动手。最近和几 位老乡谈起编写村志之事,众人皆认为很有必要,是一件 非常有意义的事。兰为金更是身体力行,马上把他所知道 的大事一项一项书面列出交给于我,受此之鼓舞,便欣然 着手开始编写村志。 一部村志就是一部历史,记录了一个村的变迁、发展 。近年全国各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朝岭也发生了天 翻地覆的变化,那个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乡村,那山那水 那路那人那事……离我们渐行渐远。编写村志的目的就是 要以史为鉴,留存记忆,寻根问祖,记住乡愁。 村志记录以文为主,图、表为辅。村志史料来源于官 方文件、档案、县志、史料、墓志、私人书信日记、族谱 家谱、访谈等。特定的历史无关对错,对事不对人,去除 主观的喜好,客观记录曾发生过的事和人。所记之事不是 为了挑起仇恨,只是为了避免重复错误,为了更好地前行 。 村志框架包括概况、大事记、建置沿革、基层政权组 织、经济、文化、教育、兵役、习俗、人物等。各章既独 自成章又相互印证,按照宁缺勿滥、尊重历史、先易后难 的原则进行编写,争取用3一5年的时间拿出整本村志的初 稿。凡知朝岭村史,存有族谱家谱家书日记相片等朝岭史 料的人士积极提供帮助,让我们共同参与朝岭村志的编写 。 概况主要记录村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发展变迁的 脉络及其他基本情况。 大事记主要记录发生在本村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包 括建置的变化、政权组织的变更、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领 域的重大变化或事件。 人物主要记录对国家、家乡建设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村 民的简历荣誉事迹等,包括烈士、道德模范、具有中级以 上职称的教师、医生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科级以上的国 家干部、获得县级以上表彰的先进工作者、获得硕士以上 学位高学历人才、具有某一领域专长的专才、各个领域取 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家等成功人士、村民公认对家乡建设作 出特殊贡献的人士。凡属上述的人士,请提供简历荣誉事 迹材料。 村志溯源于蓝氏念六郎的儿子百十八郎开基之时,止 于今天,历史跨度大,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个人 力量有限,更需大家共同参与。应该组建一个团队来共同 编写,凡有志于编写朝岭村志的人士可和本人联系。 是为序。 马家埠村志前言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家埠村,位于布金山前的高 埠上,南瞰大汶河支流漕浊河。古驿道和近代修建的泰东 公路斜穿村庄而过,交通方便。马家埠历史悠久,很早就 有人居住,作为埠上的一个自然村,形成于元朝以前,以 丁氏邢氏两大家族为主,后以马姓族人众多而得名。马家 埠一直是地方性的商贸中心,近代一直是行政中心。 1949年6月,从泰西县划给肥城县,1952年为十二区驻地 ,1958年撤区成立马家埠乡,同年9月成立马家埠人民公社 ,1960年合并至安驾庄公社。1985年成立马家埠乡,1995年 建镇,2001年2月并入安驾庄镇。马家埠自古人才济济,明 朝马道、马迁兄弟分别任泰州州判、庆阳府府判;岁贡生 杜璇为镇江府教授;清朝道光年间杜崇高为举人。解放后 各级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开办了肥城县最早的农业 技术教育学校,发展成为肥城县第一农技中学。现马家埠 本村村民2577人,耕地2850亩,社区居住人口4100人。2008年 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开拓创新,积极推进社区建设,使 马家埠村容村貌和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 的马家埠,教育医疗配套齐全,工商企业众多。社区文化 也开展的有声有色,以古建筑丁家庙为中心开办了民俗博 物馆,是肥城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山东省文物局确认的正 式博物馆,成为地方文化的一个亮丽名片。马家埠连续被 授于肥城市级文明社区、泰安市绿化示范村、省生态文明 村[社区],2015年7月被评选为省农村新型示范社区。马家埠 全体干部群众,正在为把村庄打造成生活方便、环境优美 的绿色花园社区,文明和谐、品质高端的幸福人文社区而 奋斗。 盛世修志,存史、资政、育人,功在当代,惠泽无穷 。 志书是考察地方情况的工具书。马家埠村志是地方志 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镇志书的延伸和补充。村志的 基本功能是资治存史、教育警示,反映普通人生活,歌颂 地方人物。村志是十分珍贵的文化产品,有着特殊的历史 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功 能。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一部历史,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 化和品格;每一个村庄的变迁,都印证着时代社会、历史 发展的轨迹。我们马家埠村是一个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村 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昔日田园相望的农村景象已被美丽社区所取代,马家埠 村落已难以看到旧有的痕迹。在这个乡村快速变化的时代 ,编修村志,全方位记录乡村状况以及村庄变化,已成为 延续和发展村庄文明的一种方式。马家埠村的飞速发展 ,迫切地要求我们把村庄的历史文化书写下来、传承下去 。新编修的马家埠村志以反映生活在村庄最基层村人的历 史与现状为主,全面盘点村庄地理、历史、经济、风俗、 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状况,追溯乡村的历史 源头,填补文献空缺,总结乡村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较详细地记录现当代乡村发展变化情况。 马家埠村志是社会变迁和历史进程的载体,具有文化 传承意义。村志编修承载着人们太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情 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乡村文化建设工程,不但是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支部和村委为村民做的 惠及子孙的一件实事。村志集乡村地域文化之大成,作为 一种文化软实力,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村志真实地反映 马家埠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记述本地文化与其它地域不同 之处、特色之点,能呈现出强大的发展效益和潜力。 马家埠村志是我们村庄的百科全书,是村庄发展、变 化的历史见证。编修村志可以弘扬主旋律,宣传奋进开拓 的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广大村民群众服务 ,有利于我村村民继承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忘过去 ,励精图治。村志能成为各级领导者重要的决策参考书。 村民阅读村志可以熟悉家园情况,砥砺村风民气。通过阅 读村志,我们能够明确村庄发展的曲折历程,更加坚定地 拥护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充分调动村民 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马家埠村志是最深刻的乡土教材,具有教育、启迪作 用。马家埠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 ,乡民有着淳朴的古风,一代代前赴后继追求着和谐幸福 。村志以客观详实的材料为村民提供熟悉家乡的生动教材 ,积极地调动村民的恋乡恋地情结,既可教育今人缅古怀 今,又可启迪后代:激励子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创造 新时代。 马家埠村志是存史、资政、教化的文献,编修村志就 是树立榜样,引领主旋律。村志为本地古今名人,为对当 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有贡献者留名立传。编修村志 表达了对先辈勤劳质朴村民的敬仰之情,是对当代辛勤工 作者的肯定和褒奖,也为后继者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和楷模 。村志反映普通群众的生活、情感,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 息,其教化效果透彻深远。 马家埠村志的编修具有促进经济的发展作用。村志是 村庄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无论在地方开发,吸引外资 ,还是在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全面关系等方面,都要对村庄 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村志作为优秀文化的载体,是乡 村地情的文书,不但可以流传本村本镇,还可以使外地人 了解马家埠村庄的历史与现状,成为友谊交流的桥梁和纽 带,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打下基础。 随着村民迁出迁入的逐渐增多,村内变化明显加快 ,社会文化急剧变革,很多马家埠特有的文化元素逐渐消 失,新的符号逐渐形成,马家埠村社会文化急需记载传承 。马家埠村历史上从没编成过村志,零星的文献资料未经 挖掘整理,很多宝贵的村史资料只是存在于老人的深层记 忆,和村民世世代代的口传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 不及时将这些零星的文献和记忆中的活资料记录下来,这 些珍贵资料很可能失传,成为我村后代人永远的遗憾。村 两委高瞻远瞩,为存史以裕后,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 我其谁的责任感来编修村志。 通过编修村志,全面、系统地记载村庄的历史和现状 ,挖掘传统文化,总结经验教训,整理出一份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习俗的村民村事实录,为后人保存一份珍 贵历史资料,其文化价值随时代推进将会更加显现。 我们相信,随着《马家埠村志》的编修和出版,马家 埠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会掀起新的高 潮。 中共马家埠村党支部书记 刘相宝 马家埠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马传庭 桥河村志序言 河北省宁晋县桥河村是一个约有400年历史的新兴村庄 ,但四百多年来,还没有一本记载本村历史的资料。对于 本村的历史,不用说其它许多地方的人不了解,就连桥河 本村的绝大部分人也不怎么了解。年近八旬的本村村民陈 学义忧心村史会从仅有的极少数人所记忆的点滴内容的流 传中逐渐遗失殆尽,从2014年开始发心搜集整理桥河村史 。几年来,他不辞辛苦拖着有病的身体,奔走于本村和周 边的邻村的村民中,寻访搜集各种有关村史的线索资料编 写素材。陈学圣进行了整理查证与补充编写。于2017年春 终于完成了我村第一部村志!这在我村的历史资料中具有 里程碑的意义。这本桥河村志条理清楚内容详尽囊括万象 ,有了它,我们现在的人及以后的人,都能得以详细的了 解桥河村的历史变迁。我们对陈学义老先生表示衷心的感 谢! 有许多年龄较大的村民提供了许多重要村史资料,对 于村志的编写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对他们 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东西桥的两位村支书陈连武李申勇对村志编写工 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一定会有许多缺点和错误。大家 读后,如果觉得还有哪些需要补充或修正的,请及时与陈 学义老先生联系或村志编写人员联系,以便日后修订。欢 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陈学圣恭序 2017年春 后跋 1943年,我村陈家疃有人挖山药窖时,曾在深约4米处 ,发现一古民宅卧室遗迹。可能是桥河村建村前的古村落 遗迹。 特别感谢刘全民魏顺通李保臣李记文刘振坡李会生刘 彦明李凌霄等人为本资料的搜集提供了许多珍贵信息。 本村志编辑过程中,参考了《宁晋县志》、《束鹿县 志》、《冀州志》、《新河县志》、《正定府志》、《河 北省志》、《中国古方志考》等书籍。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难免错谬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 正,亦欢迎大家多提供关于我村的历史资料,以便修改。 陈学义 陈学圣 2018年冬 《札子沟村志》序言 盛世修村志,村志载盛世。 古村札子沟,春秋留青史。 古往今来,国有史,府县有志,家有谱。史、志、谱 者,载治乱,知兴替,考世系,传风化也。国之史书博大 ,未必尽录其祥,故府县之志补之。府县之志周详,未必 尽载其细,家谱补之。盛世修史,治臣补志,贤达续谱 ,此乃善举。 故华夏子孙,世代沿袭,青史永垂,根脉有维。人生 有家,家之有所。人群聚集,形成村落。村落之肇始,为 先民披荆斩棘而成。守望生养之土,根之所在也。铭记家 园之地,情之所寄也。无论达官显贵,抑或大家百姓,孰 不以此开步、受此厚蒙也 ! 故记村庄之变迁,循家风之传承 ,知乡俗之绵远,感贤达之聪惠,诚为众望所归,百姓所 愿矣。 札子沟村,地处中岳嵩山之东,溱洧交汇之西,伏羲 仙山之南,海山马岭之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农工发 达,人文荟萃。贤达辈出,孝友蜂涌。惜自古至今,尚无 村志传世,浩浩村史,任其湮没,岂不憾哉! 时逢盛世,岁在乙未,村村编纂村史,留下山水乡愁 。幸有札子沟村两委之鼎力支持,退休贤达及有识之士之 倾力撰稿,更有全村父老乡亲之合力相助,编史虽难,却 难中见易也。 编写《札子沟村志》,乃札子沟村首次以村志形式记 载本村悠久历史、乡土文化、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姓氏 家族、古今名人、乡风民俗、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变迁与发 展,是一项保存和传承古老村落文化、世代子孙记住乡愁 之大事。 此次编撰村志,系 2015 年 7 月 20 日郑州市委办公厅 下发文件,要求在本年底前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编 写札子沟村志,既可以提高札子沟村的知名度,又能使村 民从中了解到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爱乡爱土之 情。 因此要把这部村志编好,以向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 ,替未来着想的态度,真正起到“资政、教化、存史”之功效 ,对推动我村的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作 用。 编写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入户采访、搜集口碑、 查阅档案资料,完成初稿,然后经过修改润色,不断充实 内容,数易其稿,最终完成编撰工作。 札子沟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勤劳 质朴的札子沟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处,为 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境内的历 史事件,庙宇建筑,名胜古迹,民歌民谣,民间文化体育 活动等,都是村志采集的范围。 本村志包括大事概要、源流繁衍、社会变迁、史迹遗 存、宗教信仰、民俗民谣、家乡风貌、古今人物等。全书 十万余言,从拍摄、收集札子沟村千余幅图片中,精选收 入百余幅,具有图文并茂的特色。《札子沟村志》算不上 严格意义上的村志,而是一本记载札子沟村乡土文化的综 合性史料。 当然,这样也有长处,行文更活泼,增强了可读性。 大事概要记载札子沟村境内所发生的事件。时间跨越近两 千年,空间遍布札子沟村境域。源流繁衍记载札子沟各小 自然村概况、姓氏繁衍史及民居建筑等,并对各姓氏族谱 进行概述。村民椐此可以寻根问祖。社会变迁记载札子沟 村千余年来区划管辖、制度变革、家乡建设等各方面重大 变化。 史迹遗存记载札子沟村境内文物古迹、山川、地名等 珍贵史料。有些地名如海山寺、海山寨、沟东、沟西、沟 北、海山寺、店家、惠沟等已淡出人们的记忆。特别是自 古以来世代沿用的“札子沟”这个村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后被人误写为“扎子沟”,木字旁的“札”错写成提手旁的“扎 ”。这次编写村志,追根寻源,予以拨乱反正。 宗教文化主要记载札子沟村民间信仰、海山寺及境内 各庙宇的保护、修缮情况。民生民俗、传说民谣,记载有 关札子沟村的民事民生、民俗民谣、民间节日等,将札子 沟村陶器制作工艺、木工制作工艺等编写出来,重现当时 的情景。 札子沟诗文收录周边山川、地名、风物的古今诗文选 及本村诗人的诗词作品。琴棋书画记录札子沟文化艺术的 复兴。戏曲舞蹈记述本村的民间文艺活动。教育医疗记载 札子沟村教育文化、莘莘学子、农村医疗卫生等。古今人 物记载札子沟各时期的名人、札子沟村籍工作人员及寿星 榜等。 一部《札子沟村志》,要将札子沟村近两千年来所发 生的方方面面,搜罗归类编撰出一部有价值的村志,实非 易事。由于资料缺乏,笔者略通文墨,定然会存在诸多不 足之处,敬请村民、方家、读者指正。并嘱札子沟后人在 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的变迁中,详细记载史实,为后人续编 村志提供翔实史料,以便于子孙万代 , 薪火相传。 《札子沟村志》编纂委员会  主编 田德恩 编辑 张尽卿 王小武 王英杰 2017 年 12 月 28 日 《札子沟村志》跋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札子沟村两委的关心和 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札子沟村志》这部记载札子沟自古 至今沧桑变迁的村志,历经两年时间,在全体编委夜以继 日、废寝忘食、上下寻访、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搜集资料 ,拍摄照片,拟定大纲,撰写文章,再将文字录入电脑、 将图片拷贝到电脑,反复斟酌,在文档需要之处插入图片 ,以求图文并茂。经数易其稿,认真修改,终于脱稿付梓 印刷。札子沟第一部村志也终于诞生了。这无疑是札子沟 村民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札子沟村志》,对远离故土的 游子,可引以绵绵乡愁的眷恋,对后世万代子孙,可引以 自豪骄傲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编委特别是主编才疏学浅,对自古以来编 志尤难于编史这个领域刚刚涉足,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各种纰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诚请方家和广大干群予以指 正。 望后世子孙莫忘先辈创业之艰辛,牢记宗族家规之训 戒,尊纪守法,忠厚为人。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艰 苦奋斗,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奋图强,再创辉煌,大展宏图 ,贡献力量! 《札子沟村志》编委 2017 年 4 月 20 日 临城县《东柏畅村志》读后感言(代序) 临城县泜河岸边的东柏畅村,风光优美,古风浓郁。 据专家考证,泜河两岸于5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类逐 水而居,并拥有了相当成熟的部落文明。尚属人类童年的 原始先民,充满了探索精神、充沛想象力与无限创造力。 他们焚茅断草,披荆斩棘,开垦土地,营造屋舍,凿井掘 渠,种植粮食草木,一代代延续,成就了临城悠久的人文 历史。 而东柏畅村,到汉朝时已有城郭气象。那时,这座汉 王封城名曰 “柏畅城 ”。如今村子里7 0 0余户刘姓人家 ,2000多人,皆为汉室后人。他们的祖谱显示,其始祖为 汉柏畅侯刘终古。明代《隆庆赵州志》中记载:“汉元朔五 年,封赵敬肃王之子刘终古为柏畅侯,遂建柏畅城。”另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一书引述《水经注》“泜水 东经柏畅亭,在今县西”,也点明泜水与柏畅的位置。 依山傍水、林壑尤美,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柏畅人提供 了一方生存发展的高天厚土,由此,千秋万代,瓜瓞绵绵 ;而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则让柏畅的山河田野活色生香 ,兴味无穷。正所谓,自然是舞台,人文是剧目,大幕开 启,一剧演千年。 2018年,我曾随山荆诗社到古柏畅城遗址探古访旧。 历史上的柏畅城,位于今东柏畅村南。那是阳历六月,穿 过郁郁的青苗田野,我们驻足于柏畅城残留的古城墙边。 听专家介绍,柏畅城遗址南北600余米,东西420余米,城 池面积25万余平方米,曾出土大批青铜、铁剑及陶钫、石 镞范、印玺等物。1958年,在城垣西南外800米处修乱木水 库时发现墓群,出土铜鼎、剑等,可能为战国墓群。 1984年,柏畅村民在距地表1米深处发现一处兵器窖藏,出 土铜戈4件,铜矛14件,柲镦32个,这批兵器具有战国兵器 的特征。1985年,在距兵器窖藏南约50米处,发现战国冶 炼作坊遗址。堆积内有箭镞、残刀、布币、弩机构件、铜 碴、铜棒、木炭等战国遗物。作坊之西距地表1.5米处为排 水管道,管道内已被淤土塞实,为排水堵塞之物。排水管 为泥质灰陶,外饰花纹……所有这些,凑成斑驳历史,为 我们一点点唤回远去的记忆。 站在高岗远望,心思更多地荡入了远去的历史。这里 有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家园,有蔚然大观的辉煌文明。从那 些只存断壁残垣的古城轮廓,确能触摸到当年的气势和繁 荣。那时,泜河水面开阔浩茫,官商士民出行以帆船为主 。河水滔滔,客船往来;柏畅亭外,商贾云集。 然而,沧海桑田,一切都已远去。如今,泜河一径细 瘦河流,再撑不起俯仰之间的惊奇。踏在21世纪的现代土 壤表层上,领受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在春秋战国、在秦 汉、在唐宋元明清时代一路创造的文明之光,我们感受到 的却是另一种惊奇。其间,更充塞着无尽的疑问和茫然。 在一刻不停、水波喧阗的历史长河里,柏畅城这个小 村庄,又能留住多少过往、多少传奇、多少典章、多少历 史? 2021年11月14日,《东柏畅村志》的主编刘素军老师 ,将21万字的志书电子稿发给我。我点击打开,一时愕然 ,竟是如此的浩帙鸿篇!真真令人心生敬畏。全书6篇20章 92节21万字,运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 ,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客观真实地记述了东柏畅村自新 中国建国以来(部分内容追溯到远古)至2021年政治、经 济、文化发展的历程。我滑动屏幕,一一读来,偶尔截图 研磨,只觉内容丰富,资料详实,体例完备,行文规范 ,文图并茂,装帧精美。这是一部优秀志书应该具备的模 样。 人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村志 ,为地方志的一种,志载一村,小中见大,同样具有存史 、资政、育人之功能。它同时也可以映射历史的迁延、时 代的特点,为人们留住根脉,守护乡愁。 历史厚重的东柏畅村有幸了,因为她拥有具备历史眼 光的村两委班子,有像刘素军、刘汇丰那样有文化情怀的 一班贤人志士,也有捐资支持修志、珍惜家乡历史文化的 干部村民…… 《东柏畅村志》全面记载了村子的历史演变,全面盘点 了东柏畅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 、人物等方面的状况,追溯村子的历史渊源,也总结了村子发 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较详细地记录现当代村子的发 展变化情况。可以说,这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有着特殊的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 功能。 晚间,三读村志,渐渐读出志书背后的深刻用意。这 村志,既是东柏畅人民的创业史,又是东柏畅人民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是进行爱国爱乡和革命传统教育的 生动教材。 东柏畅村之美,并不仅仅因为其环境,更主要的还有 她的历史和人文让人流连不已。   历史上的大柏畅人诚实本分、勤俭治家。他们守着 水库,渔者得其业;又有山野耕地,耕者有其田;加之与 外界相隔迢迢一水,远离尘嚣喧哗,映衬出清闲自在的桃 源世界。说东柏畅人积极进取,也是有根据的。据志书记 载,新中国建立前后,小小东柏畅村,走出去参军的有 130多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卓有成就的有70多人,近年来 ,在本县以及外县市工作的股及以上干部近40人。尤其是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东柏畅村不止一次成为临 城红色革命的大前方,涌现出许多在地方上名噪一时的红 色革命人物,如刘信臣、刘勤敬、刘勤增、刘勤儒、刘翰 书、刘书恒、刘心学、刘孟雄、刘宗昌等……他们在各自 的岗位上,为地方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后人对这些英雄人物、遗迹往事 与传说的不断追述,没有对活色生香的民间艺术的整理 ,没有前辈名人留下的典章事功,没有文学艺术作品的晕 染烘托,那么,东柏畅村也只能是一个拥有高天厚土、优 美山水而缺少精气神的古老村落。 自然与人文的重叠之美,混合之美,才称得上新时代 的乡村之美。 “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东柏畅村志,将以它完整 的历史记载,如村庄的迁徙、村人各姓氏家族的繁衍,时代 变革,村子的变化,村中的名人轶事等,留给子孙后代一份珍贵 史料。在乡村逐步城镇化的时代,如此全方位记录乡村状况 以及乡村变化,是挽救村落文明的一大方式。 而寻根归宗,历来是中华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 ,是血浓于水最至诚的精神归宿。那种流淌自祖先血管中 的神秘力量,能唤醒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促进人与人之 间的团结与融合,是一个村落、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生生 不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源动力。 基于这一点,《东柏畅村志》无疑是一种挽留,一种 守护,一种凝聚。这部志书,能使东柏畅人更深刻地认识 自己的村子,也让父老乡亲、子孙后代铭记家乡,在一卷村 志里,找到共同的根和源。 它将成为岁月图腾的“活化石”。 2010年,我曾被抽调到县地方志办公室,跟刘素军等 几位老师一同编修《临城县志》续志。一年多的工作经历 ,我深知编史修志的艰苦寂寞,这是靠一份情怀支撑的、 青灯黄卷的苦活儿。在《东柏畅村志》的序言后记以及浩 繁的文史资料、表格图片中,我们也能看到主编刘素军老 师的苦心孤诣:反反复复下乡调研搜集历史人文信息,挨 家挨户走访村民,收集有关东柏畅村的逸闻轶事、人文典 故、老物件、老照片、老票证,探古城、访旧居、进寺庙 、查族谱,记录资料…… 五年筹谋酝酿,半载伏案劳作,终使如诗般美丽的东 柏畅,在志书的丛林里开枝散叶,绽放奇葩。 衷心祝贺村志出版的同时,也深深致敬那些拥有高远 历史眼光、胸怀阔达格局的人们! 《榨南湖村志》序一 文\梁成伟 《旧唐书·魏征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 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故村志,也旨 在铭记历史,饮水思源,参照古往,借鉴未来,激励今人 ,奋发图强,贻德子孙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 《榨南湖村志》编纂工作排除万难,精心撰写,经各 方努力,终得成书。该书贯穿榨南湖村古今历史,涵盖政 治、经济、文化于一体,士、农、工、商均有所涉猎,更 着重对榨南湖村人物传记,社会名流,寒门学子做了记载 。不仅如此,该书最大特色是响应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对榨南湖村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可 行性强的乡村振兴规划,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 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立足实际 ,一步一个脚印,描绘了榨南湖村乡村振兴战略的蓝图。 成书以来,编纂工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 史,以求资治、存史、教化。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在 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难免遗漏、难免众口难调。幸而成 书历程得多方关注、广泛宣传、批评建议,方得尽善尽美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期榨南湖村再续华章。 是为序! (作者系中共沅江市琼湖街道工作委员会书记) 《榨南湖村志》序二 文\王智 法安天下,德润民心。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已由“皇权不 下县”背景下的乡绅治理,逐步演变为“乡政村治”体制下的 现代乡村治理。乡村治,百姓安,国家兴。总书记在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当代乡村治理中也显 现了诸多冲突:传统权威化管理与现代民主治理的冲突 ;传统伦理性规则与现代法治化规则的冲突;农民多元利 益诉求与村域公共权力的冲突。如何对乡村进行有效治理 ?《榨南湖村志》的编写和发行为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 相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榨南湖村志》即将付梓,煌煌数万言,字字穷千辛 。创作启动之难,资金筹集之艰,搜集资料之苦,编纂撰 写之累,都凝聚了村志成书的硕果。该志有存史之功,望 榨南湖村民和乡友等当世者珍惜之,后来者续之。 是为序 (作者系中共沅江市琼湖街道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主任) 《榨南湖村志》后记 文\聂迎春 历经半年,《榨南湖村志》即将付梓出版。我想,凡 重视和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都感到十分欣慰。 古及今,榨南湖村的历史,内涵丰富多彩,把她编写 成志,给村民们留下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本村发展脉络,给 热爱家乡的乡友们多了一种“我在这头,榨南湖村在那头”的 乡愁。无疑,在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该志 也将对于促进本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建设、发展都是 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编写《榨南湖村志》过程中,得到了榨南湖村民和 乡友们的关怀和支持,特别是一些老村民、老党员、老干 部,如谭保林、聂甫保、李佩龙、李雪亭、郭立强、聂时 英等,积极为村志的编纂献计献策,提供或收集资料,这 是本书完成的重要因素。村志仅用半年的时间就编纂完毕 ,这有赖于志书主编、国家二级作家、全国散文大赛一等 奖获得者李镇武先先的谋划布局和辛勤笔耕,有赖于国家 二级作家、著名诗人、作家、摄影家肖皓夫先先对志书主 要图片的摄影和装帧设计,有赖于原沅江市委常委、市政 法委书记崔启昌对编写志书的总协调,及沅江市委党校李 新燕老师的辛勤劳动,我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2008年12月,榨南村、马公铺村合并成榨南湖村,归 属琼湖街道管辖。新志初成,其功应归于琼湖街道工委、 琼湖街道办事处的重视和正确领导,梁成伟书记、王智主 任、人大联络组组长彭世伟,力主村志编写之事和明确提 出指导思想,并承担了写序的工作。沅江市委常委、市政 法委书记高应良,沅江市副市长吴限忠,曾任沅江县委副 书记的原益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渐辉 ,原沅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庭等老领导,在关心村 志的编写工作中,还为本志题辞题诗;老领导李建军、姚 伏良、李韵平等也为村志写下了文赋诗篇;我向他们表示 衷心的感谢! 编纂《榨南湖村志》工作,尽管我们作出了努力, 因为 诸多原因,一定还存在不少错讹漏误,诚望村民、乡友、 读者批评斧正,有待于修订再版时补充完善。 (作者系村志编委会主任、中共榨南湖村党总支书记 、主任) 《凤凰村志》序 (施均显) 因为工作的关系,最近,同事向我推荐学习浙江省杭 州市的《凤凰村志》。拿到手上仔细端详,老编辑“挑刺”的 职业毛病就又犯上了。然而,笔者发现自己尚未来得及“挑 刺”,思维一下子就被书中产生的一股磁力吸引住了。 ——仅外在的装帧就包含一定的含义,如国旗红的红 绸封面,代表新中国丝绸之乡;烫金的竖排文字,暗合该 志维系着传承着传统文化。此书精装,分上、下册,让人 过目、入手均感柔软舒适。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村志里面的最能 体现村志特质的创新性内容及其精心细致的探索性布局。 那么,这部书里面体现村志特质的创新性内容和探索 性布局又是如何让笔者发现的呢? 一、“村”色盎然,志苑独秀 笔者认为,村志 ,贵在“村”字;须是带有“村里村气 ”(里是里甲、邻里之“里”,气是乡土气息之“气”)“村人村 语”者,才能一志千金。因为村志归入志书园地,无论从内 容的广泛性还是专业性看,都无法与省志、州县志、山川 名胜志等比,欲在志书园地里上与之争妍斗艳,须极具特 色;另外,村志的读者面及发行的理论范围,本来没有上 述志书那么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客观存在,更需要我们考 虑谁在读村志,谁又在用村志,笔者认为,村志的读者 ,简言之就是村里村外的人。也许,正是为了满足村里村 外的读者的阅读需求,《凤凰村志》的设计者和编辑们在 志书的前五编就调浓了“村”的色彩。 仅就篇目看,一瞥之下就可以看到“村”色满满、“村”意 盎然!其开篇第一编即为“村庄”,正所谓开门见山、开门见 喜者,是“开卷见村”也。第二编“姓氏”、第三编“人物”、第 四编“村民访谈”、第五编“凤凰村民未来期待调查”(以上为 上册),无不见到“村里村气”“村人村语”。至于下册之“衙 前农民运动”“村政”“村区建设”“农业”“村级经济 收益分配 ”(此之前两编是为村级经济打底的“工业 建筑业”“商业 服 务业”,此安排巧妙、暗示村级经济增长的源泉)“村民生活 ”,均在一级篇目现“农”见“村”,其次“教育 卫生”“文化 体 育”“艺文”“风俗”“文献”各编,在有什么、记什么的前提下 ,亦注意在基层标题尽可能反映出其内容的农村属性。在 第十七编“风俗”第一章“岁时习俗”,以春、夏、秋、冬4字 各立一节名,也是村中气象,城市人对节序时令和不违家 时的概念绝不似咱们农村人敏感。 至于内容,不得不说的是配图,图之“村”色,琳琅满目 而又一目了然,而且是从拍摄到配合的文字编排,无不精 思巧用。其中又不得不说的是第二编“姓氏”,笔者在地方志 从业多年,过目的志书志稿以百千计,从未见过如此设计 者,尤其是以第三节“户主与家庭成员”为独特,“村民小组 ”各目,每户均以一表一图反映,配图旁让其亲手写上简短 的第一愿望。讲姓氏记百姓,倒也顺理成章,体现着这部 村志的主题就是记录农村老百姓。接下来后面的下册各编 ,又进一步记录了与农村老百姓直接相关的一切,包括近 几年才广泛应用的二维码(第十编“工业 建筑业”第四章“企 业信息化”),因为凤凰村人现在也用上了,所以也都记录 入志,可见村中也是万象更新,立在时代潮头。 再看第四、五编两篇,均主要由“村人村语”构成,正所 谓“谈笑皆村语、往来唯农民”,纪实性的记述、天然去雕饰 的语言风格,体现了村民们的朴实无华。如第四编第一章 第二目“我当村干部20年”,下面“19岁当兵”“关键是诚信 ,办事公正”“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几个标题,看似随心 ,其实着意,但又自然而又真实。第四编第二章第一目“从 日军枪口下逃生,日子由苦过到甜”,访谈户主卫松根,以 “日本人毁了我的家园”“从苦日子到好日子”两个标题、7 幅 配图(其中5幅为侵华日军在萧山的画面)构成文章,不得 不佩服其妙思巧用。同上第二章第二目“共产党真好”,访九 旬老人傅小虎,记述了一个原生态的、饱经沧桑的文盲农 民的原话“那时的人跟蚂蚁一样,命很容易就没了”“放过牛 ,承包过土地,对现在生活满意”“共产党真是好”,等等。 这些农村特色使《凤凰村志》自然、实在,又处处显光明 、充满正能量。还有第五编“凤凰村民未来期待调查”,以第 二章及本编后面的4 个“附录”的内容为村味最长;第七编第 四章“村务管理”附录了“和事佬协会”的情况,也都是村中特 色。不多举例了,只想说,这些都属于准第一手资料,甚 至村志编辑们所做的这样深入调查走访的工作,我们(广 西)在第二轮修志中多数市县志编辑都没有做过,我们基 本上用的是档案资料。诚然,编修村志是没有多少档案可 查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料,但《凤凰村志》编辑 们勤能补拙,因为是首编村志,编辑们还特地组织村里开 展了姓氏源流普查,等等。这一点巴兆祥教授在该志序言 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笔者对比了这几年阅读过的一些村志,包括手头正在 审读的村志,觉得一些村志套用或移植县区志的篇目结构 、标题者居多,有的求全略异甚至忽异,形如买椟还珠 ,不见“村”味,鲜遇“村”色,不解唐人刘恂《岭表录异》何 以用“录异”二字吸引读者。而《凤凰村志》读毕,笔者大有 他乡遇故知之感,又如孙大圣之初闻祖师说道,“喜得抓耳 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从整部《凤凰村志》看,它忠实地记录了凤凰人的苦 难与辉煌,更以第一手资料保存了凤凰人的展望与期许 ,以“村里村气”“村人村语”呈现了村志的真正本质。这是一 部尽显现盎然“村”色的村志。 除了注意体现“村”色,《凤凰村志》还特别注意展示自 身的独特自然条件,反映优秀人文秉赋。而通过体现地方特 色,又能进一步加重“村”色。 村志,当然首先客观记述“其村”“其人”所驻于斯、生于 斯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然而,此村志之所以而非彼村 志,更在于写出自己的特色,即古人所言“录异”者是也。否 则,千村一面,无法展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的特色,这既不符合地方志“特色鲜明”的原则(见《地方 志书质量规定》中指组〔2008〕3号),也很难以吸引读者 。不能吸引读者,志书“资政、教化、存史”之功能大打折扣 。为此—— 《凤凰村志》通过较多的图片和相应的文字,比较完 整地展示了本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充分地反映了村中 的文化传承与人文秉赋;说清楚了这个地方与众不同的自 然存在和历史悠久、地杰人灵的社会内涵。 历史悠久,就是说清楚了这个地方源远流长、开发较 早,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翻开《凤凰村志》 ,封二即见“凤凰村历史沿革”(图)的关键节点,随后,配 合和呼应区块是总述及紧随其后的大事记。 地杰人灵,指这里山川秀丽,自然条件有利于经济社 会发展。我们看到,地杰,《凤凰村志》充分展示了凤凰 村地处长江三角洲,“山、丘、原、河皆有”,又依山抱水、 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盛的自然条件。人灵,指有 杰出人物,禀赋山川灵秀之气,承传人物聪慧勇敢之资 ,在旧社会,有敢于奋起、善于斗争的李成虎、沈定一等 英烈;在政策好的历史时期,人民的勤劳、智慧得到最大 发挥,产生了优秀的带头人,团结一致,共同奔向美好生 活。 为体现地杰人灵,《凤凰村志》卷首图照就配置“凤凰 村在中国的位置”“凤凰村在浙江省的位置”“凤凰村在杭州市 萧山区的位置”“凤凰村平面示意图”四幅地图,以及凤凰村 全景图和多种角度的村容村貌图。当然,加上在正文部分 设计得比较前置的第三编“人物”、后面的第十六编“艺文”等 涉及历史文化和社会人文方面的内容,其独特的地杰人灵 的禀赋就基本记述清楚了。笔者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一般 的市、县、区、村志书中,人们习惯将自然、政区和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部类前置,人物编多为后置,而《凤 凰村志》打破常规,将“人物”排放在第一编“村庄”、第二编 “姓氏”之后,正是在篇目的设计上突出了地杰人灵的本地特 色和乡土情怀。 二、反映了凤凰村在大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 般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凤 凰村都经历过并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书中忠实的记录 ,已充分体现凤凰村过去与现在的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 的在农村的一个缩影,其中蕴藏着农村社会经济生活许多 规律性的东西。至于改革开放后,凤凰村参与和融入商品 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各项社会变革,其环节、 其节奏、其规模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当改革的大潮 滚滚到来,顺之则昌、逆之则困;村领导班子和带头人的 作用不可忽视,有时甚至就是村子发展的神经中枢、是灵 魂。所有这些,笔者从《凤凰村志》中一一看到了。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从地方志记述中可以把握到很多 规律性的内容,他说“我来宁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 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 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 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要求我们在编修地方志时要重视反 映事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笔者在30年前的《新志书资料 与反映规律》(见《中国地方志》1989年第4期)一文中就 强调地方志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而是需要通过资料的系 统编排、科学整合来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志书如果 不能反映规律,则其“资政、教化、存史”之功能也将被大打 折扣。 相对于历史著作,方志著述反映规律要含蓄些,也就 是说方志不能直接分析、说明,不通过评议、推导分析、 论证来达到反映规律的目的。如果方志借用写史的一些方 法——比如通过直接访谈、运用百姓口述、入户调查等这 些手段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已经过考证的党史资料 ——进行志书编纂,则无伤于方志体例和“记实”的宗旨,仍 属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凤凰村志》正是通过这样的做法 找到了史与志的结合点。在第四、五编对村民的访谈、调 查部分,在第六编“衙前农民运动”、第十二编第二章“收益 分配”等处,都运用了史志结合的办法。 那么,《凤凰村志》反映了一些怎么样的规律呢? 落后、贫困,就要挨打,国民党不能够救中国,只有 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这个历史规律,我们在村志里对老 人访谈及其相关配图中看到了。看到了日军的铁蹄踏进了 我们的村庄!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些与百姓意愿相左的 行为。编纂者通过精妙构思、巧用资料——运用历史老人 的回忆与对比,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历史规律;相信村里年 青一代的读者会从中领会这一规律。至此,我们的这部村 志也就起到了到教化育人、润物无声的作用。 家庭、村庄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现状,是和国家的命运 、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前途连在一起的,——国不强,则 百姓苦;国不靖,则村民贫;国家安定,国策英明,加上 有好的带头人,则村民生活稳定、富足。读毕《凤凰村志 》,难道不是让我们悟到了这些道理么? 人物的至圣至贤、山水的美轮美奂,都是经过奋斗和 建设出来的。没有奋斗和建设,就没有美好生活。村志体 现了:从过去的沈定一、李成虎,到当代的胡岳法等历届 村委领导,他们都选择了崇高的信仰并为之奋斗,村民们 也选择了对这些崇高信仰的缅怀与传承,选择了奋斗和建 设,选择了相信美好和善良,就有希贤希圣之心。我们从志 书中看到,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年轻人,认定和坚守了这样 的规律…… 总之,《凤凰村志》能够从多方面向读者展示的社会 发展规律,在这里,笔者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从《凤凰村志》的创新性内容和探索性布局,我 们看到村志编纂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凤凰村志》的创新与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我们从《凤凰村志》看到,编纂地方志,还有 许多灵活多变但又不失志之初衷的记述手法。在地方志的 体例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村志的篇目设置、内容构建、 体裁配合、材料取舍等方面可以不拘一格;与文字配合的 图表在比例、配置、体现形式上也可以不拘一格;在记述 形式和手段运用上可以史志结合,包括口述历史的入志 ,现实调查的入志。《凤凰村志》上册共5编,把最能体现 村志特质和读者乐见的内容推到了前台。我认为,方志学 人方亚光在《内蒙古方志》2015年第4期《一部不同寻常的 村志——读〈开弦弓村志〉》的有关评价和理论观点、论 据都适合投射在《凤凰村志》上,《凤凰村志》同样是一 个不寻常的村(连全国闻名的华西村也曾到访凤凰村取经 )在一批不寻常的人努力下编出的一部不寻常的村志。 第二,相比于其他新编地方志,《凤凰村志》加重并 前置了人文方面的内容,而把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内容 放在后面。但是,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内容不少已通过第四 编“村民访谈”、第五编“凤凰村民未来期待调查”这两编来反 映,这使得人文与经济不再是两张皮而是有了适当的结合 。——人是万物的主宰,所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现状,都是人在其中起决定作用。 村中正是有了象胡岳法书记这样一批勇于任事的带头人出 来,带动带领村民共同努力,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 及市场化、城镇化的改革东风,走上商品化、市场化和农 业集约化的正确道路,从农业联产承包到联营办加油站 ,从搞综合市场到股份制企业,把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 “牛鼻子”也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另外,村容村貌以及 村民住宅的相关照片,也是人文与经济发展的一种结合反 映形式。笔者认为,《凤凰村志》以上的创新和探索是成 功的。 第三,关于地方志书记未来,《凤凰村志》也进行了 独辟蹊径的探索。第五编“凤凰村民未来期待调查”,下设的 第二章记述了凤凰村民七大未来期待“望更富、求真知、期 乡美、希安稳、求和顺、愿参政、谋发展”。一般地说,地 方志只记过去或已经发生的事;我们也曾允许在志书的总 概述结尾处有一小段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议论,但从来 没有、也不敢在正文中写及展望、期待之类的内容。而《 凤凰村志》就敢写!因为它用了调查和访问的手段;因为 “凤凰村民七大未来期待”的上位篇目是“村民未来期待调查 ”,是调查,没错!——笔者从事修志多年,知道地方志很 需要一些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调查和访问的形式不但解 决了村志不能搜集到更多的连续不断的档案资料的困难 ,而且还能让志书正文记载了涉及关于未来的内容。这就 是《凤凰村志》编纂者的高超之处,笔者很是佩服并惊叹 于这种独辟蹊径的探索。调查得到的资料,包括对村民的 问答资料,都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手资料,它忠实地记录了 村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存环境 的真实愿望。这些调查资料,对发挥地方志的资政、教化 、存史功能无疑是积极的、是正方向的,只有增加而没有 减少的。 第四,难能可贵的是,《凤凰村志》并非只一头扎在 了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内容上,而有大部分篇目和约一半的 内容体现在与传统志书及大家认同的志书上。关于创新与 继承,它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上册内容中;继承方面的内 容,更多的体现在下册各编的设置中。上册在人物部分 ,它坚持了“生不立传”原则。 曾有人主张乡村志应该这样大胆“创新”:可以为当地名 人,为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有卓越贡献者留名 立传!因为:目前乡村志的编纂,并非财政供养的修志机 构运作,可以“以人为本”“网开一面”;有的省、市、县三级 地方志,都已搞所谓的“人物简介”(其实有为生人立传之嫌 ),村志有何不可;更有人主张,地方志要打破“生不立传 ”原则,入传人物不以“生”“死”为论,而以入传标准为依据 ,等等。因此,也许有人会主张《凤凰村志》应该为胡岳 法书记这样的时代领路人立传。其实,目前这样的处理更 好。笔者认为,立传立碑会有几种境界。下层见物,民众 往往要求实在的,摸得着看得见。中层现物,但碑与传记 占地留空、无字,留待后人评说,如武则天之立无字碑。 上层则无形无相,却让传记丰碑注在人心,精神境界,至 高至远。 四、一点和而不同的看法 唐人刘知几《史通》里将《礼记·中庸》所言“爱而知其 恶,憎而知其善”更改一字,为“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指的是爱它而晓得它有缺点,憎它而晓得它有所长。这 是大爱。笔者钟爱《凤凰村志》,并非因为它完美,而是 它属于一部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特色村志。正如村志中被 访谈的村干代表,他们也不是神,也食人间烟火,唯所言 所行均出于至诚、无假。值得笔者学习焉。因此,如果让 笔者向主编提个什么意见的话,我对第五编“凤凰村民未来 期待调查”有一点和而不同的看法,如第一章章名为“问题的 提出”,其下又设置“研究背景及意义”“个案背景及调查基本 情况”2 目,均从研究报告角度谋篇与行文。第三章“民之所 望 施政所向”虽然是与时代脉膊相接的创新,但标题及其内 容都与地方志体例体裁有些偏离。我认为,创新也好,探 索也罢,是有一定风险的,也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总的看来,《凤凰村志》不愧为一部极具创新性探索 性的特色村志。同时,它也能够成为一部进行爱国爱乡教 育、革命传统教育、传承优秀文化的活教材。仅此两点 ,就足以完成它的凤凰涅槃了。 《华丰志》序言 河北华丰煤化电力有限公司编纂的《华丰志》即将出 版,董事长魏杰先生嘱我为之作序,我翻阅书稿,抚今追 昔,与自己心目中的华丰相印证,不禁生出许多感慨。 我们的家乡武安地理上属于太行山脉,境内群山连绵 奇峰耸立,磁山便是众山之一。论高度,磁山只是一座并 不起眼的山包,但在中华史册里却有着许多辉煌。这里有 一处文化遗址号称“磁山文化遗址”,标明这里是中华民族农 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磁山”这个地名,本身便与一 个闻名世界的重大发明密切关联。据资料记载,武安在历 史上一度归属磁州,《辞海》对磁州的解释是:隋开皇十 年(590年)置慈州,唐改慈为磁。以州西北有磁石山,出 磁石,州治又为磁石集散地而得名。此处所说的磁石山便 是磁山。磁山之铁磁性很强,能够“引针不坠”,是制造司南 不可多得的原材料,有学者考察后得出结论,这里是“中国 指南针的发源之地”。上个世纪,日本人把掠夺的魔爪伸向 了磁山这座宝山,曾征用数万人为其开采这座露天铁矿 ,并修筑了通往磁山的铁路专线。解放后,磁山铁矿回到 人民手中,为共和国贡献了数千万吨矿石之后,在1983年 开采完毕宣告闭坑,磁山变成了一座空山,一度归于沉寂 。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进入新世纪初年,沉寂许久的 磁山忽然又热闹起来。我们驱车沿邢峰公路从此经过,看 到东侧山上正在大兴土木,一座座车间厂房焦炉高塔拔地 而起,于是知道这里又将有一家企业诞生,但我并未对此 过多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建设大发展大变化的 时代,整个中国都像是一处大工地,潮起潮落,大浪淘沙 ,也像是一处此消彼长的生死场,每天都有新的企业崛起 ,每天也都有旧的企业关闭。没想到,这座劈山填壑建立 起来的煤电企业,竟然真的成了气候。在武安,在邯郸 ,华丰公司和老总魏杰的名字越来越多地被送进公众的耳 际。十年走过来,它迅速发展成一家集洗煤、炼焦、化产 、煤气发电、煤炭物流、商务酒店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服 务性企业,已有在职员工近3000人,总资产达40多亿元 ,年销售收入近60亿元,被评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 武安及邯郸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冀南目 前最大的单独焦化企业。站在磁山顶上俯瞰这一片现代化 厂区,联想磁山一带曾经的辉煌,我曾经由衷赞曰:华丰 ,业界奇峰也;魏杰,人中俊杰也。 华丰让人们刮目相看,不仅仅由于他的规模扩张速度 惊人,更多的是它与众不同的品格。华丰人并不像其他企 业一样追求急功近利,而是提出打造百年焦化航母的目标 ,在规划布局设计施工上精益求精,在团队建设企业文化 等方面也有许多大手笔,呈现出一派大气象。企业还一直 努力回报社会,不仅在企业内部营造温馨和谐的发展氛围 ,以致力于打造幸福企业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而 且还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绿色文明的和谐发展理念,引领 周边企业努力肩负起企业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责任,受到 广泛尊重和赞誉,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日中天。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不少华丰人,认识他们勇于 开拓进取的领军人魏杰,也与衷心为公司效力、英年早逝 的张利永多有交道,还同其他员工相识相交,他们无不爱 岗敬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我为他们的骄人成绩而高兴 ,为他们的创业精神而感动。据说泰山玉皇顶上有一副对 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国内某知名企业 也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山高人为峰”。我喜欢这些哲 言妙语,喜欢其奋发有为后来居上的豪迈气概,喜欢其进 取不止创造奇迹的精神状态。我以为,魏杰身上就有这样 的气概,华丰人就保持着这样的状态。 十年奋斗史,一部《华丰志》。与其他企业一样,华 丰十年的途程上,当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的教训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 随便便成功。智者善于总结,善于回过头去细数自己的足 迹,使之变成继续前行的财富。以志书的形式记载自己发 展的历史,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华丰 人的远见卓识,说明“其志不在小也”,正如古人所言,“以铜 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是非。”这表明,华丰的管理团队正在走向成熟 ,他们的前程也必将越来越美好。而且据我看来,这本志 书还有另外一重价值,它通过记录华丰的现状和历史,具 体展现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创业之路和 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心路历程,这对今人后人都是是很有意 义的。 记得几年前,二十一世纪商务俱乐部小报的合订本印 行的时候,魏杰先生就请我作过序,我用“根深叶茂,源远 流长”来祝福他们。现在《华丰志》出版,魏杰先生又把作 序这件事交给我,这是对我的看重和信任。我也自信可做 华丰成长历史的见证人之一,所以没有推辞。我仍然愿意 以“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这句话来为他们加油,来为他们祈 福,祝愿华丰在经风历雨之后扎下深根,振翅高飞,以更 加矫健的姿态前行,一个十年,两个十年,三个十年,坚 定地走下去,把事业不断做向巅峰,也把《华丰志》不断 续写下去,最终成就百年企业的辉煌梦想。 本篇文章原载于《絮言》 《玉龙山志》序言 为山川立言,是人类为大自然的讴歌。丽江方志同仁 经多年努力编纂的《玉龙山志》出版了,这是中国名山胜 水幸事之一。它既是纳西人山水传奇的佳话,也是丽江人 精神文化领域里的盛事。 这部《玉龙山志》,可谓玉龙山山水人文集粹之作 ,从玉龙山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貌,古人今人歌咏玉龙山 的诗词歌赋,到当代的管理规划、旅游宏图等,兼包容其 中,一册在手,可引导读者心领神会玉龙山。是一本资料 翔实丰富,有较高史学价值的志书,也是一本解读玉龙山 山情风貌、了解玉龙山旧事今情的好书。 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衣食父母,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摇篮和精神归宿。大千世 界,群山峥嵘,万岭竞秀,而玉龙雪山以其西部奇山独有 的风神飘逸之姿态,卓然立于天下名山之中,更以其卓绝 于世的一种边地精神性灵之光,成为一座独领天下名山风 骚的人间奇山。 玉龙山之奇,在于它既是纳西人的圣山、神山,是纳 西人全民信仰的民族之神“三多”的化身;它还是过去封建社 会制度与文化冲突中无数殉情的纳西情侣将青春生命融在 其中,将他们的心与魂魄埋在白雪间,将这座山视为生命 归宿地的“情山”。一个幻化中的“玉龙第三国”爱情理想国 ,集中了纳西人爱情的至美至情和人与自然和谐如兄弟姐 妹的神秘美丽境界。如此集名山、神山、情山于一身的山 ,举世绝无仅有。 在漫漫岁月中,这座圣山与情山铸造着纳西人的心灵 ,陶冶着纳西人的精神,也记下了纳西古王国的美丽和清 纯,记下了纳西人在茫茫人世上的温馨快乐和绝世悲情。 生生死死,永生永世,玉龙山都在纳西人的心灵中,无论 是生与死,无论世路千里万里,他们的心和灵魂,最终都 要回归于这白雪茫茫的净土。这山,是丽江之魂、纳西之 魂。 玉龙山在纳西语中叫“雾鲁”(ngvlv),意为“银石 ”,因其银装素裹之状而得名,玉龙雪山的“玉龙”这个词最早 是来源于丽江明代著名的土知府木公(1499-1553)所作的 诗《释和巽隐大中承望雪山诗》中“云表玉龙长露角,雪边 银凤乍飞翰”之句。民间又有一种说法,说这座大雪山的山 峰如一把把宝剑直插长天,古代又称宝剑为“玉龙”,所以又 名之为“玉龙”。玉龙雪山蜿蜒百里,宛如横卧白雪之间的一 条万丈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