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建设统一大市场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汇编(9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建设统一大市场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发 言汇编(9篇) 统一大市场的障碍:地理、制度与文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但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仍然任 重道远。与政治视角的主权统一不同,统一大市场更多体 现为经济上的一体化,其关键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使得商品和各要素能够实现跨区畅通流动 和高效集聚。 近几年,从“十四五规划”起,多个重要会议文件均表明 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且重要性逐步升级。2022年 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 见》正式发布,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然而,为什么要建 设统一大市场?当前还存在哪些阻碍市场统一的因素?面 对种种障碍,我们又该如何着手建设?这些仍是值得进一 步讨论的问题。 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带来增长新动能 为什么需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 面来理解。一是放眼未来,实现现代化国家发展目标需要 以统一大市场作为基础;二是着眼当下,充分发挥大国优 势需要统一大市场作为必要条件。 国家发展的理想目标是有共同之处的,那就是追求长 期、全局和多维的发展。具体而言,长期发展指的是经济 增长的结构要可持续,投资与消费应当维持在一个恰当的 比例,过于依赖某一方面都会导致供需错配,经济发展后 继无力。全局发展要求我们从国家整体的视角而非局部的 区域(或个体)看地方发展,换而言之,商品和要素是可 以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流通和高效配置的。多维发展,则是 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不同的发展目标,以满足人 们越发多元化的需求,不只要经济增长,还要环境宜居、 收入均等、文化繁荣等。想要实现这三大目标,统一的市 场是前提。 更进一步,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拥有庞 大的国内市场。作为一个大国,如果过于依赖贸易盈余来 增加GDP,必然会使其他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引起 他国不满。而在统一的市场条件下,中国是可以通过国内 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释放巨大增长潜力的。纵观世界其他 两大经济体———美国和欧洲,美国几乎不存在地区间的 文化和制度性障碍,商品和生产要素也能够畅通流动,国 内市场高度一体化;而欧洲,虽然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等 障碍难以消除,但从贸易一体化到货币一体化,欧洲也在 持续推进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对比美国和欧洲,中国内部的语言文化差异是比较小 的,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制度的完善,商品的流通性也 在逐步提升,然而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生 产要素无法合理流动和配置到回报最高的地方,大国红利 难以完全实现。在当前人口红利消退,投资增长乏力,土 地城市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依赖生产要素数 量的积累来推动增长已经没有太强的动能了,因此,推进 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 增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其根本在于处理好市场与政府 的关系。市场与政府,应当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 市场的价格机制使得不同地区的商品和要素可以根据供需 自发定价,价格(例如工资、地价、投资回报)在空间的 差异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回报最高的地区,由此实现最大 化的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公平竞争 的市场,这要求我们对私有产权进行保护,破除在所有制 及其他特征上的差别对待。 当然,市场不是完美的,在面对跨界外部性和公共品 问题上,市场机制往往难以发挥好作用,这需要政府力量 进行辅助支持。比如说跨界的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中央协调。统一市场监管和准入标准的设立等等 ,也需要中央政府发挥作用,否则,全国各地容易出现各 自为政,相互“逐底竞争”。在大国治理方面,为了防止各地 形成各自封闭的小市场,也需中央从全国整体的视角调整 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使其追求整个国家的长期、全局和多 维发展目标。同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应维持恰当的权责 分配。由于对本地的信息优势,需要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 权,保持地方政策的灵活性,不能什么都一统了之。以税 收政策为例,从原则上来说,对于涉及可跨界流动的生产 要素,要求政策统一,全国要统一个人和企业所得税,但 对于不可跨界流动的生产要素,可实施差别的房地产税。 二、统一大市场面临地理、制度、观念等阻碍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本质是一体化,换而言之,就是商 品和各生产要素可以在市场供求力量的驱动下,在全国范 围内畅通流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 用越发重要,从初见端倪到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再到如今的决定性作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初步形成 。 面向更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有哪些因素 在起阻碍作用呢?我们将从地理、制度和观念文化三方面 展开讨论。 首先是地理,地理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地区间距离和自 然屏障。两地间地理距离越远,他们的经济社会交流一般 也会更低一些。直观地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货物的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随距离增长是贸易中的客观规律,但 增长的速率是存在异质性的。当地区间存在大山大河等自 然屏障时,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会急剧上升,若又没有连 通的条件和工具,就会形成完全分割的市场。 众所周知,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占比超过 60%,同时水网密布,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 有2221条。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屏障会天然地阻隔两个地 区的交流。政府很早便意识到地理障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近几十年来,通过公路、铁路、通山隧道、跨江大 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国各地区已经实现基本连通,自 然地理所带来的运输成本也急剧下降,可以说中国交通基 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然而 ,在保证基础设施连通的同时,对运输的便捷性和经济性 的持续探索与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此外,一些制度因素也不利于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 商品市场上,区域间产业同构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分工合 作不够紧密。要素市场面对的制度性障碍则更为严重,劳 动力、土地和资本三大要素的配置,都受到较为严格的制 度性制约。对于劳动力,户籍制度依然作用于特大城市和 超大城市中,社会保障全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未 完全实现,这些都会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对于土地要素 ,当前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土地开发仍根据中央设定的建设 用地指标统一配置,最终得到的配额与地区发展实际需求 有时会出现不匹配的现象,一些人口流入地所获指标短缺 的同时,另一些人口流出地可能出现建设用地指标富余和 已经开发的建设用地的闲置。对于资本,在实际的投资中 ,由于政府可能对特定产业和企业存在倾向性政策,资金 未必会有效地流入投资回报最高的地方或部门,反而出现 “僵尸企业”低效占用大量金融资源等问题。 产生以上制度性障碍的直接原因是本该由市场来主导 的资源配置,却大量被行政力量干预。地方政府为了最大 化本地经济规模与税收,人为地设置商品与要素进出壁垒 ,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不可否认,这种行为可能是 一种主动的分工占优策略,对短期、局部和单维的经济增 长有正面作用。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如果以长期、全局和 多维的发展为目标,则地方经济最大化所形成区域小循环 与国家发展目标产生矛盾,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最后,阻碍市场一体化的因素还包括人们的观念,而 这可能产生更加长期深远的影响。比如说,语言文化会塑 造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偏好,而人们又往往更加认同与自身 环境相似的事物,因此,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 现有的市场分割。更加重要的是,在长期农业社会和计划 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发展观念,也不利于构建统一大市场 ,甚至这些观念还影响了上述干预性政策制度的制定。我 们简单谈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个观念误区。一是人们混 同了平衡发展与均匀发展的概念。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 ,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恰恰是促进了人均GDP(或人 均收入)意义上的地区间平衡,单纯追求地区经济总量的 均匀分布反而会造成效率损失,甚至拉开地区间人均差距 。二是人们常常夸大了集聚的负面效应。不可否认,在要 素集聚的过程中,的确会出现拥堵、污染等问题,但与此 同时集聚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等好处更不容忽视 ,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治理解决问题,而非直接阻止集聚。 三是人们常常混淆国内跨地区间移民与国际移民的区别。 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中国内部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不应该与 欧美对国际移民的限制相比较,劳动力在一国内部的迁移 本就应该是无制度障碍的。 地理、制度和文化,都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考 虑的因素。那么,它们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有多大呢?我 们与xx评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用货车车流大数据从实证 的角度分析了以上三类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评估了当前的 省级行政区的边界效应。车流大数据的原始数据为交通运 输部车联网平台的全国大型货车基本信息及行驶坐标。通 过一系列算法处理,我们可以获得全国范围内包含方向的 每个“城市对”的车流量。车流与经济高度相关,不仅体现在 总量规模上,在空间上也与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基 本一致,因此可以很好地度量两地间经济联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百度地图API平台构造两地 间地理分割指数以识别自然地理障碍,用方言的相似度衡 量区域间的文化差异,用是否跨越行政边界估计政府行政 力量的作用。在控制距离以及其他一些城市经济社会特征 后,基于经典的贸易学引力模型,我们可以同时分析自然 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这项研究最主要的结论可以简单通过图1表示。其中横 轴表示“城市对”的地理距离(对数形式),纵轴表示“城市 对”的车流量(对数形式)。我们将所有“城市对”分为同省 和异省两类,分别做拟合线。结果表明,无论是同省还是 跨省的“城市对”,两地间距离越远,车流所代表的经济联系 均更小。进一步地,将两条线相比较,我们还能看到,如 果两个城市不属于同一个省份,即使在相同的距离下,他 们的经济联系也总要比同省“城市对”的联系更弱一些。 在我们的实证结果中,地理障碍、行政力量和文化差 异均会影响商品和要素在区域间的流通,地理和文化也是 市场分割形成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在其他因素相同的 条件下,我们发现省界的边界效应仍然存在,跨省经济联 系显著低于同省。举一个直观的例子,一对相距200km的 城市,如果他们不属于同一个省,他们之间的车流量相当 于相距302km的同省“城市对”车流。也就是说,省界大约 把这两个城市间的距离拉远了100km左右。 当然,不论是省级行政区内部还是城市群内部,我们 也看到行政力量对辖区内的市场存在促进市场整合的积极 作用。不过,从全国整体的角度来看,地区性的“小市场”和 “小循环”,无法发挥统一大市场的规模效应。 三、建设统一大市场应重点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打破当前一个个区域 内小循环。地理、制度和观念文化,是阻碍全国统一大市 场建设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 已经在减弱自然地理障碍方面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与之 相对,改变人们的观念难以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潜移默化 的影响。因此,在当前阶段,我们最应该着力的,也是潜 在成效最高的,是尽可能消除全国范围内商品和要素流动 的制度性障碍,尤其是,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 效集聚。 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以及沿海地区集聚是城乡 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且未来的集聚还会进一步加强。 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在长期、全局、多维的发展目标下 ,全国和地方都应调整和完善一些制度以促进全国统一大 市场的形成。 在全国层面,首先应逐步取消各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 障碍,要统一财税政策和市场准入、监管标准。与此同时 ,要调整地方政府激励机制,避免地方政府以重复建设和 分割市场的方式来追求本地短期GDP增长。在区域层面 ,应当区分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适用不同的发展方 向。对于人口流入地,要更多地发挥规模经济作用,促进 技术创新,为此,要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和住房供应,要实 现公共服务按常住人口配置,提高它们对于经济和人口的 承载力。而对于人口流出地,则应根据比较优势进行相应 的产业转型,比如说发展对劳动力数量需求不高的现代农 业、自然资源产业、旅游业等等。在此过程中,匹配中央 政府对人口流出地的转移支付,可以使得全国各地都能共 享统一大市场带来的发展红利。 建设统一大市场:产权、金融与高质量发 展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而金融经济的基础是产权。 金融合同虽形式各异,但抽象来看,任何的金融合同都是 一个承诺(promise),每一个承诺都由其背后的 抵押品(collateral)完成兑现。比如:借款 人承诺两年后以年化7%的利率偿还本息,就是一份典型的 贷款合约。就抵押品而言,可能是有形的房产,也可能是 无 形 的 知 识 产 权 , 更 有 可 能 是 未 来 的 现 金 流 权 (cashflowright)。从总量而言,如果一 个社会没有完备的产权保护体系,就无法创造足够的抵押 品,抵押品稀缺就会阻碍信用创造和社会资本的形成;从 结构而言,不同抵押品的占比差异对于经济发展质量有着 显著差异。我们可以分别从抵押品总量和抵押品结构这两 个视角,来理解建设统一大市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问题。 秘 鲁 经 济 学 家 赫 尔 南 多 • 德 • 索 托 (HernandoDeSoto)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 叫《资本的秘密》。他认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 ,不是因为它们缺乏资产,而是因为缺乏资本。这些发展 中国家有很多资产,比如大量的土地和房屋,但是由于缺 乏产权,这些资产不能用作抵押品,不能创造出资本来。 以拉丁美洲为例,拉美国家本国创造资本的能力不足,所 以十分依赖外商投资,如果它们本国“沉睡的资本”能被激活 ,就能创造出相当于100倍的外商直接投资。 简单来讲,任何资产除了基本的使用功能,还有抵押 功能。抵押兼有法律和金融两层含义,资产的抵押功能只 有在法治健全、产权明晰的社会里才能实现其价值。我认 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完善产权保护。 目前中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差别 很大,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产权和法治环境的差别,不同环 境下创造信用和资本形成的能力、进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 质量是很不一样的。 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迄今的经济发展奇迹?从合约 执行的角度,根据我自己的研究,改革开放早期阶段,由 于法律体系和执行并不是特别完备,政府的动员资源和“政 企关系”就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东亚 模式的一个特征,日本、韩国早年都是如此。清华大学的 欧阳敏和伦敦政经学院的张圣醒这两位学者合作的一项研 究发现,中国某些地区的“政企关系”破裂之后,当地的企业 家就失去了这种特别的抵押品。原本他们可以依靠“政企关 系”向银行借钱、创造信用,在这之后,他们被迫使用房产 作为抵押品,这些地方的房子因此变得更贵。再进一步 ,企业家的房地产抵押完之后,由于仍然缺乏信用,就会 用自己的股权做质押。股权质押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股票 价格下跌,企业家就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从抵押品的角 度来看,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仍然是一个 缺乏抵押品的国家。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GDP增长率于2012年 首次“破八”,此后逐年放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债务 太高了。在宏观层面,中国面临的,是一个抵押品稀缺、 债务积压的问题。 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这会直接影 响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不同人群间的差距、地区的差距 ,很多都跟抵押品分布有关。另一方面这也会影响创新。 高度依赖资产抵押而现金流抵押不足的金融体系,对轻资 产、创新型的企业发展并不友好。再者,这也关乎系统性 金融风险。日本之前与中国比较类似,因为相关法治并不 特别健全,日本的企业大量用土地、房产进行抵押,来创 造信用。房地产崩盘之后,日本经济就崩溃了。 美国不是这样的模式,从抵押品结构来看,美国则更 多地依赖未来的现金流做抵押品,体现的是企业的内在价 值,跟房地产关系不大。美国在100年前也是大量以土地做 抵押的,但最近这几十年里,美国资产抵押的债务占比下 降到了20%左右。如今美国企业借贷大部分基于未来的现 金流,这种运行模式只有在法治环境比较好的条件下才能 做到。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好处是增强了美国经济的韧性 ,发生金融危机后能在较短时间内重新恢复增长。 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我们研究的某个大城市 的某个银行的贷款中97%都有抵押品(包括抵押、质押和 担保),只有3.47%不需要抵押,不需要抵押品的往往也 需要政府隐性担保。所以大体上看,中国的企业高度依赖 实物抵押品,比如土地、房产等等,跟日本模式很像。这 种模式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房地产因为大 量用于抵押而价格暴涨。中央财经大学的陈斌开教授的一 项研究显示,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跟其TFP呈相反关 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幅上升 ,这跟房改是有关系的,相比于城市,农村没有独立产权 , 没 有 创 造 出 资 本 。 皮 凯 蒂 (ThomasPiketty)教授的研究指出,资本 的回报会远远超过GDP的增长率。这是因为资本可以利 用杠杆,但劳动力是不能作为抵押品的。 跟历史作比较,中国现在对抵押品,尤其是对土地房 产的依赖,相当于美国1920年代时的情况。 过去50年里美国实现了抵押品结构的动态转换,从依 赖房产等实物向依赖未见现金流的巨大转变,如今中国很 有必要继续深化改革,健全法治环境,一方面提高创造抵 押品的能力,增加抵押品总量,一方面调整抵押品结构 ,降低融资对抵押品,尤其是单一抵押品的依赖。通过这 样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前文说到的收入差距、房地产 泡沫、TFP下降、企业债务违约风险高企等等问题。 产权和抵押品问题还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执行。货币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层层都会涉及抵押品:实体经济向 银行借钱,银行向中央银行钱,不同环节会使用不同层面 的抵押品。因此,产权结构不仅会影响到资本的形成、产 业的发展,也会影响货币政策。在2014年前,中国的基础 货币发行主要基于外汇占款。国内的产权体系限制了资本 的产生。也限制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目前 中国人民银行更多地基于国内抵押品创造货币。 总的来说,产权是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产权会影响高 质量发展,影响收入差距、TFP和创新、经济和金融稳 定和货币政策执行等重要方面。中国发展至今,开始步入 人口老龄化阶段,可能更加需要创造资本的能力。正如前 文所述,资本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通过改革释放出来的 ,这要求中国继续推进法治改革、产权改革。中国整体的 发展模式已经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更加需要产 权护航,企业要能利用未来现金流进行抵押,需要有一个 更健全的法治环境。为了平稳地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中 国需要找到土地房产以外的替代抵押品。我相信通过法治 改革和金融创新,未来一定能够找到。 统一大市场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为此,在随后的几年间,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涉及社会 信用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等 方面。最近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简称《意见》),将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 有计划商品经济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 价格到双轨制再到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市场 化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市场化改革 以市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信号,强化了各类行为主 体的经济激励,为我国经济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期间保持高 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1979年至2020年期间,国内生产 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 长8.2%;扣除物价因素,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相当于1978年的27倍。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世界银行 面向最贫困国家的国家开发协会的受援国,而今已经成为 一个上中等收入国家。 既有的改革经历大多强调自下而上的探索过程,试图 以基于分权所产生的竞争效应来激发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在地区层面上的改革自主性和增长目标激励,相对于高 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在一定 时期中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但由此 也至少带来市场体系的分割,一方面导致制度规则和监管 行为的地区差异性,另一方面产生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 地区分割性。在片面追求人均GDP增长目标的推动下 ,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干预当地经济活动的倾向,通过各 种制度创新和各种优惠政策放松应有的监管、吸引资本投 入以做大分母,拒绝外来人口的本地化以减少分子,并通 过人为设置障碍保护本地市场。由此延续了地方保护主义 、政商同盟、地区经济同构等计划经济时期所存在的扭曲 现象。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些扭曲的消极效应也 越来越明显。消除市场分割、矫正市场扭曲,进而提高市 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基本目标。 统一大市场旨在联通,重在统一,消除市场壁垒,扩 展市场边界。由各种市场壁垒所导致的市场分割,阻碍了 商品、要素和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畅通流动,是形成制约 经济循环的堵点的主要原因。市场壁垒和市场分割构成统 一大市场的对立面。统一大市场需要有破有立,破市场分 割壁垒,立统一市场规则。本次《意见》强调要实现产权 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的制度规则 统一,并在市场监管、不正当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等方面 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性要求,这将有效地缩减地方政府的自 由裁量空间,避免官商合谋、地方保护进而产生市场分割 壁垒。 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形成公平的竞争秩序。平等 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 ,这是公平的竞争秩序的应有之义,也是统一大市场的重 要内容。通过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 性,降低交易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通过完善的 市场中介机制来实现,建设统一大市场是完善市场机制的 基础,是市场机制的统一,而不是政府调配的统一。维护 市场的竞争性和开放性,是统一大市场的核心。政府监管 行为的基础是维护竞争政策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不 是直接作用于资源配置过程,更不能成为商品要素资源调 配的直接力量。当然,探索合理适度的政府监管行为边界 和行为方式也将会在一定时期中持续存在,并成为推动统 一大市场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 统一市场的秩序维度 统 一 市 场 , 其 英 文 表 达 是 IntegratedMarket(整合的市场)。它 的基本特点是经济,包括生产和销售等专业化分工和市场 化高水平发展之后形成的有机统一的市场。有国内和国际 两个层面,国内层面发生在国家内部,如中国;国际层面 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欧洲经济一体化。当然,也可 以发生在国内的某个区域,如京津冀,也可以发生在两个 国家或者若干个国家的各一部分区域,如湄公河流域。区 域经济一体化,某个意义上也是统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 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这一文件中的“统一大市场”,说 的是国内市场经济的一体化,它是在中国各地区经济专业 化分工和市场化高水平发展之后所需要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统一市场的政策文本。 政策文本一般来说是目标和问题导向,它首先是提出 政策目标,接着识别政策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提出实 用有效的政策工具,以解决政策所阐述的实际问题,实现 政策目标。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 市场的意见》政策文本中,政策目标是建设整体性大大强 化的国内市场,具体地说就是完全消除市场上的地区封锁 、部门分割的问题,商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 从实际情况来看,政策工具实际上有三类:第一类是 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统一市场,其实是市场 经济本身高度发展的结果,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才是高 度统一的大市场经济。第二类是进一步促进市场社会的发 展。高度发达的市场社会,才是高度统一的大市场经济的 社会基础。第三类是各地政府的管理和政策的统一性,是 不是促进市场经济和市场社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市场经 济和市场社会的发展。这三类政策工具中,市场经济和市 场社会的发展,在时间上都有一个过程。对于成熟的市场 经济国家来说,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 家来说,大约也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 一般来说,第一个十年,发展贸易,非市场社会贸易 套利机会很多,这些机会激励企业家不断发现套利,从而 意外地刺激了贸易市场的发展,贸易发展后导致商品短缺 ,会刺激下一个十年进入生产迅猛发展阶段。第二个十年 ,发展生产,发展生产需要投资,投资需要合作,企业的 股权市场也因此而发展起来。生产的迅速发展,会出现商 品大量过剩,需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市场 的集约化发展,给城市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 量的机会,开启了下一个十年的国际贸易和国内城市以及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发展的时期。第三个十年,这个国 家会变成世界工厂,同时在基础设施和城市基建,房地产 领域,都会迎来迅猛的发展。资产市场是这个时期的亮点 。外贸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也让这个国家的人民 有机会和资金走向国际社会,大量的游客,也是这个时期 的亮点。到第四个十年,市场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直接促 进了资本市场,其重要标志是,储蓄开始降低,消费大幅 度增加,而增加的幅度主要来自消费信贷。市场经济的标 志是,不仅储蓄越多越有信用,而且消费越多也越有信用 。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或者消费信贷,更多地是看消费习 惯和消费量,假如你有50万储蓄,可以给一张黑卡,而你 有100万的贷款,同样会给一张黑卡。 从生产方面来说也是如此,企业家变成了贷款家,每 一个企业家,都有大笔的银行贷款或者其他债务,而且这 种债务有马太效应,也就是说贷款的经历越多,反而信用 越多。当然,企业的现金流量也是重要的,但企业的信用 不会按照现金流量来计算,而是按照市场信用。资产的市 值,股票的市值,营业额,还有现金流量,甚至个人的品 质,团队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信用值。 这时市场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但也可以看到市场的 韧性和灵活性也大大提升了。作为一个消费者,努力获得 的文凭,可以用来提升信用值,在资本市场获得较高的贷 款,甚至获得利率优惠,来提前住上崭新的住房,或者开 上崭新的汽车。作为一个企业家,不需要从修自行车开始 干起,即使什么都没有,但有比较好的主意,就会吸引一 样的人加盟这个团队,同时也能够从市场上找到喜欢不确 定性和偏好风险的投资家创业投资。在这个时代,可能辛 苦努力几年,依然是一个小团队,但从这一刻起,很可能 因为获得了投资,团队规模翻倍,即使企业不上市,也会 有一个估值,而作为企业家拥有很小的股份也会成为亿万 富翁。 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让市场经济逐 步获得了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秩序。可以相信,我们不适应 市场经济的社会,也逐步从秩序抗拒市场经济,到逐步适 应市场经济,最后变成市场社会。当然,也可以看到,传 统社会不会一下子消失,它作为秩序的力量,依然具有很 强的韧性。社会对抗资本,社会排斥企业家,社会排斥信 贷消费,依然到处可见,而且作为一股力量,在市场经济 的汪洋大海中,一直在捍卫传统的社会及其价值。在这种 对抗中,可以发现,对抗有时候还可以变成对冲,在某个 意义上控制市场风险,并给予每一个人社会安全港湾。在 这里,家庭和传统社区是非常典型的非市场社会单位,也 是让个人在充满机会但也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市场经济 里能够遮风避雨的安全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