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2年评论文章汇编(18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评论员:大学首设元宇宙工程系,期待务 实创新成果 2022-09-26 评论员:据媒体报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日举行揭 牌仪式,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更名 为元宇宙工程系——这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以元宇宙命名 的院系。此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企业共建元宇宙研究 院,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元宇宙从科幻作品中的虚构概念,到成为国内大学的 正式专业,用了30年时间。1992年,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 蒂芬森在《雪崩》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 虚拟世界——Metaverse,在这里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有 一个网络分身。这个人造的虚拟空间就被称为“元宇宙”。 30年来,信息技术遵循摩尔定律高速迭代演进,早已 深度嵌入与重塑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娱乐方式。一言以蔽之,数字技术重塑了人类的存在方 式,那么宣称“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的元宇宙 ,显然就成为各方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从去年美国社交巨头Facebook(脸书)公司宣布更名为 Meta(元宇宙),到此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元宇宙工 程系,每一次跟元宇宙相关的新闻,总能撩动大众关注的 目光。正因为元宇宙概念既具有引人关注的“超话”潜质,又 充满超越传统物理世界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所以许多投 机者和炒作者也常以元宇宙之名进行炒作,元宇宙土地上 的数字地块动辄卖出数百万美元的高价,旋即又大跌90%以 上,如此操作频频见诸新闻,元宇宙的概念亦平添了几分 投机的色彩。 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言,将信息工程系更名为元宇 宙工程系,这一举动本身并不值得太多褒贬,顶多意味着 学校层面对未来技术走向的一种预判。坦率地说,更名容 易,作出实质性的创新不那么容易。评判到底是与时俱进 还是“跟风炒概念”,关键就看学校是否能够真正从课程设置 、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实践等教学科研具体措施上 发力,真正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元宇宙相关 行业领域作出更多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进言之,从web1.0到web3.0,技术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滞 ,元宇宙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 ,这些领域有的需要从技术角度去深入,有的则需要从哲 学与人文学科维度来反思。元宇宙在美国科幻作家的笔下 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实质上就是现实世界 的数字孪生,这仍然是从哲学实在论的角度来看待元宇宙 。而今天有学者提出反实在论的元宇宙观,即元宇宙有可 能借助脑机接口、人工智能、VR、AR技术等,成为一个超 越现实世界的数字生活空间,技术进步有可能将人类演化 推向非自然阶段。 元宇宙的未来到底将如何,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 期待新生的元宇宙教学科研力量,能够推出更多务实创新 成果,为行业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为元宇宙未来的发展夯 实根基。 评论员:多地“地铁梦”搁浅,倒也不必气 馁 2022-09-23 评论员:据媒体报道,近日有某市市民询问当地的地 铁立项情况,官方回复,城市轨道交通仍执行2021年9月的 严控政策,国家发改委仍不受理一般地级市首轮建设规划 。而这也被媒体形容为当地的“地铁梦”搁浅。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共有 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绝大多数是地 铁线路,包括4大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23个省会城市 (海口、拉萨、西宁、银川因人口规模较小,目前未修建 地铁),以及苏州、无锡、东莞、佛山等经济大市。但地 铁审批收紧、建设趋缓也是近些年的趋势,自2017年8月某 地地铁被叫停之后,至今没有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首轮建 设规划获批。 原因也不复杂,主要是出于财政负担和运营成本的考 虑。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地铁的建设、运营成本很高,而 实现盈利却并不容易。有媒体梳理2020年的数据,在财报 列出了运营或票款收入的18家地铁公司中,14家的运营/票 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到50%。开通地铁的城市,往往需 要对线路运营进行巨额补贴,每年动辄几十亿元。这对城 市的财力是个巨大的挑战,一些规模有限的城市如果仓促 上马,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地方债务攀升等问题。 也正因如此,地铁建设标准在近年也提高了。根据 2018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管理的意见》,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GDP应在3000亿元以 上,财政收入在3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 上。而在2003年发布的文件中,GDP、财政收入的标准分 别是1000亿和100亿。 但不难想见,依然会有很多地方怀揣一个“地铁梦”,向 着这个目标努力。但细细想来,“地铁梦”这个说法本身就很 有意思。一个出行工具、一种基础设施,何以就成了一个 “梦”?基础设施多了,但似乎从来没听说过公交梦、出租梦 、共享单车梦,地铁何以让人如痴如醉? 这一方面和地铁建设的标准和难度有关,但另一方面 恐怕也是因为地铁被有意无意地定格成了一种现代化的象 征,仿佛拥有地铁,才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完整叙事。地 铁是属于钢筋水泥的,但它也是属于文化的,它能嵌入一 种对城市的浪漫想象。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调查,五成 公众认为地铁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从这个角度也能明白 ,它为什么成了一个梦。 再多的文化寓意,地铁归根结底还是现代化的一个器 物。只要是器物,就免不了冰冷的一面,比如成本和收益 、利润和负债,这些实打实地作用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数 字。从这个角度说,把地铁视作象征,也无疑让它承载了 太多。地铁里能上演精致唯美的文艺片段,但也可能变成 布满红字的数目账本,我们不能选择性地欣赏它。 所以,“地铁梦”搁浅,可能会让一些地方感到沮丧,但 也不必气馁。梦可以有很多,也不必非得对某一个器物如 此执着。比如当地民众的停车场充不充足,道路规划合不 合理,出租车市场竞争是否充分,这些和人的生活与感受 息息相关的指标,同样可以成为一地努力的“梦想”。 从这个角度说,地铁建设的收紧,也不妨视为理念的 纠偏,把重点从器物层面挪到人的层面。应该明白,现代 化的核心,当然不会是地铁,还是那四个字——以人为本 。 评论员:不必紧张“向下”的人生 2022-09-22 评论员:这两天的社交网络上,“网友们”为送外卖的浙 大博士和一心要嫁给理发师男友的硕士女生吵翻了。 在送外卖之前,浙大博士,一路从专科过关闯将,逆 袭考入名校读博,但眼下无奈选择延期毕业,为了减轻经 济压力同时不影响完成学业,选择了时间地点灵活的工作 :送外卖。 而另一位热点话题的主角南依,也在名校求学,除了 网红博主,她“云南少数民族”的标签更引人关注,她通过努 力走出大山,成为又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鲜活个案。前两 天,她在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发出声明,将休学待产,嫁 给初中毕业的同乡。 对两位当事人来说,送外卖也好,休学待产也罢,相 信都是他们各自的人生历程中一个不小的转折。人们遗憾 于送外卖浪费了在读博士的知识,质疑他自曝新闻博眼球 的动机。而对南依,不少网友“恨铁不成钢”地捶胸顿足,惋 惜之余还不忘给她扣上“叫不醒的恋爱脑”的帽子。 社交平台的讨论区中,似乎人人都化身人生导师,想 要唤醒“沉睡中”的人,为其规划完美人生。言外之意,这两 段人生的转折算是“败笔”,当事人照理就是失败者。的确 ,强悍的逆袭再加一个登上人生巅峰的结局,才是人们熟 悉的样貌。但人生本就千姿百态,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 条件和际遇,他们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生十字路口选择了 不同的去向而已。 博士毕业勇攀高峰是一种人生,送外卖也是另一种人 生;成为高知女性大放异彩是一种人生,寻求平凡幸福回 归家庭也是另一种人生。也许后一种人生并不符合世俗意 义上“成功”的模板,也没有承载起网友们的期望或者说投射 的欲望,但无论如何,都值得被尊重、被祝福。 送外卖的博士和休学生娃的女硕士引发如此强的热议 ,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从舆论场的“观感”来看,人们对他们 的人生转折似乎并不“宽容”。有观点指出,这是因为社交平 台上参与讨论的人们,长期在“同温层”交往,群体间隔膜的 加剧,让他们对不同于己的生活少了一份理解和共情。当 然有这个因素,但似乎无法完全解释舆论情绪中的那种紧 张感。 在一个目标高度单一、评价体系高度单一、竞争方式 也高度单一的社会中,人们似乎已经默认,竞争就是生活 的方式和目的。“向上”难上加难,“向下”却只要一个“稍不 留神”。而且,这是一种不允许失败、也没有退出选项的竞 争。当所有人都力争“向上”的时候,怎么可以有人主动选择 “向下”? 人们紧张两位当事人“向下”的人生,不宽容他们的选择 ,部分是因为这挑战了他们内心的道德秩序与游戏规则。 那些“遗憾”“惋惜”,当然有真诚的部分,但那种施加给别人 的道德压力,更像是一种对自我内心秩序的调适。也许 ,当“向上”的可能变得更加充裕和多元,当这场竞赛不再只 有一个方向和跑道,我们或将更松弛地面对百态人生。而 一个更松弛的社会,也一定更包容更多元。 评论员:是否追求零彩礼,值得继续讨论 2022-09-21 评论员:今年7月25日,河南民政厅同意将开封等20多 个地区确认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婚俗改革的目标是达 到“零彩礼”,节俭办婚事,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 价值取向。 近日,有媒体对河南婚俗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 查发现,在一些试点地区,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 ,大操大办的少了;红白会规范化运行,从过去的比排场 、比彩礼、比嫁妆、比阔气,到如今的比孝顺、比增收、 比文明、比节俭,村风民风呈现风清气正的面貌。 虽然调查结果呈现出积极走向,但“零彩礼”的婚俗改革 目标依旧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很多网友表示,天价 彩礼不能接受,但零彩礼也不能理解。 婚姻,是人生大事,其间有着情感因素,但也是一种 经济行为。彩礼的存在,有三层基础。首先是作为婚前娘 家养育女儿所花费的资金、情感、精力的物质补偿,其次 是作为婚姻关系中退出成本的保障,再次便是情感和面子 的定价之锚。这三个因素,哪个因素都有着现实客观性 ,而在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婚姻的竞争性增强的大背景 下,彩礼被不断推高,更有了逻辑基础。 彩礼不仅是“果”,也是“因”。民政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 据显示,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这是继 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大关后,结婚登 记对数再次跌破800万对大关。而在被专家反复提及的原因 中,绕不过的是农村高彩礼。并且,越是偏远、经济不发 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让很多农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 有社会学专家调研发现,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男方结婚费用都算不上负担 ,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男方家庭的婚姻成本开 始上涨,金额相当于当时一个农村劳动力年收入的3到4倍 。而从2000年开始,农村彩礼金额更是暴涨,现如今部分 农村地区的彩礼加上住房等硬性条件,总金额相当于一个 劳动力16年的总收入。 既然彩礼的出现有着历史的沿袭、现实的依据,并对 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是否存在着改 革的可能、取消的可行性呢? 我们看到,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彩礼已经在婚姻 中不那么被看重了。即使彩礼依旧存在,也常常被女方家 长作为启动资金的一部分,赠与小家庭,成为新娘可以自 由支配的财产。这是因为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相对富裕 ,父母更有能力靠自己养老,相较于物质补偿,他们更看 重女儿以后长期的幸福。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父母养儿 防老的想法更坚固,因而不仅看重彩礼的物质补偿作用 ,也更看重婚姻的保险这一层。 但彩礼问题,在沉没成本和路径依赖下,依靠社会本 身是很难得到改善的。同市场经济一样,婚俗问题有时候 也需要一双“有形的手”加以纠正。2019年,彩礼问题第一次 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 》第1042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这些规定的本意 是杜绝以婚姻为由骗取钱财、高价彩礼,但也成为一些地 区开展婚俗改革,降低天价彩礼甚至追求“零彩礼”的有力法 律依据。 我们也要看到,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彩礼可以蕴含 着极其复杂的含义,承载着不同人的不同权利诉求,正因 此,简单地一概而论是不可取的。关于是否保留彩礼的那 些讨论,仍可继续,仍应继续。但对过高彩礼的遏制,对 移风易俗的推进,应是政府久久为功之所在。 评论员:关照好1.7亿独生子女照顾者群体 2022-09-20 评论员:当前,中国家庭普遍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 :上要照顾老人,下要照顾小孩,同时还要工作以维持收 入。有媒体报道称,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中间的,即为 “夹心一代”。在中国,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成为“夹心一代 ”,养老与养小、工作与家庭多头难题亟待破解。媒体报道 还援引了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风笑天估算数据,在今后相当 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将有超过1.7亿的独生子女人口及 其家庭存在。 每个时代都有“夹在中间”面临上下双重照顾压力的照顾 者群体。从当前时代现状看,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 代,也即人们所说的独生子女一代,在身份转化为照顾者 群体后所面临的双重照顾压力,或为历史之最。一个最直 观的呈现是,两个单独家庭联姻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夫妻 双方将要共同赡养4名老人和最少1名子女。超过1.7亿独生 子女的人口数据,意味着多数中国家庭都将面临养老育小 及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共同挑战。 1.7亿独生子女照顾者群体,犹如沙漏最细的管道部分 ,最脆弱又最承重,他们不得不连接起代表着祖辈和晚辈 的两个“玻璃球”。沙漏中的沙子就如照顾者的付出,一端的 玻璃球涌入了沙子必然意味着另一端玻璃球中的沙子开始 减少,而那些代表付出和照顾的沙子只会留在两端的玻璃 球,极少能够停留在连接的管道之中。人们每每谈及这一 话题,都会优先考虑两个解决思路,即如何做好社会养老 和社会育小,以缓解相关家庭照顾者的生存压力。但想要 有效缓解独生子女照顾者群体的压力,除了解决养老和育 小问题远远不够,还应该推动政策去直接关照并扶持照顾 者群体自身,而这是相对而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照顾者则是家庭的核心 与支柱,因此照顾者同样需要被照顾。当照顾者被忽视 ,可能导致上下照顾的能力丧失,如同沙漏连接管道断裂 ,所有代表付出和照顾的沙子将外泄。举两例说明:一是 照顾者无法平衡家庭与事业,选择将重心放置于照顾家庭 ,导致事业带来的收入逐步减少,当家庭储蓄耗尽,又无 更多工作收入,不可避免导致无法继续双重照顾,也即“照 顾致贫”;二是照顾者为了照顾家庭,选择了放弃工作,从 而导致与社会脱节,甚至很难再度回归到社会工作中去 ,久而久之可能产生极端后果。 现实是,照顾者所面对的照顾需求,并不能通过自身 意志来选择,很多照顾者不得不面对放弃事业、生活乃至 收入。如一些祖辈患疾病需要全天候陪同照料,当无合适 养老机构和市场服务时,就只能由照顾者一力承担。此时 ,就应该由社会来承担起对照顾者的直接照顾,通过政策 倾斜和社会福利,缓解照顾者的压力。这与解决社会养老 和社会育小问题所能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 目前,中国所施行的多项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以及育 婴假等,就是对照顾者的国家照顾政策。只不过,这还远 远不够。照顾者群体的整体价值有多惊人,媒体报道援引 的一项2019年数据或可参照:“若将全球妇女所做的无偿照 顾工作交由一家公司完成,其营业额将高达10万亿美元 ——约等于43家苹果公司的总和”。显然,对照顾者的照顾 必须要拿出真金白银。 在英国,每周照顾失智失能者超过35小时,即可获得 每周69.7英镑的补贴,其他国家也有相应补贴政策。这表明 了一些国家认可照顾者的照顾不是个体纯粹的义务。养老 与育小,不仅是家庭的责任,同样也是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所囊括的范围。同理,对照顾者的照顾,也是国家公共责 任的范畴。只有重视起对照顾者的关照,加之同步推进社 会养老与社会育小的各方面问题逐步解决,独生子女“夹心 一代”的困境才有希望逐步化解,并衍生解决当前与之关联 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必然存在的阻碍。 评论员:不搞“因财施教”,应当是教育的 底线 2022-09-19 评论员:近日,“不买平板电脑就进不了‘智慧班’”事件 ,有了新进展。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消息,全国治理教育乱 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决定对山西、内蒙古、浙江、河 南、广东、云南等地以教育信息化为名乱收费事项实行专 项督办,要求有关省份逐一核查乱收费事项,逐项整改到 位。 回顾事件前情,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上述省份 的一些学校,打着“自愿”的幌子,通过设立“智慧班”“未来 班”等方式,巧立名目要求学生购买价格不菲的平板电脑及 学习软件,否则就进不了所谓的“智慧班”。一些家长虽然心 有抵触,但为了孩子能够享受更“智慧”的教学资源,只能硬 着头皮交钱。而那些实在拿不出钱的贫困家庭学生,就只 能进入普通班。 不得不说,这些学校的“神操作”也算是参透了家长的心 理,但这却亵渎了教育公平的本真精神,也引发了家长的 集体反感。这种赤裸裸的“因财施教”,挑战了人们对教育公 平性的认知,很难不让人联想在校方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面 ,到底有没有肮脏的权钱交易与利益输送。令人诧异的是 ,这种明眼人一看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在家长们频频向 主管部门举报、向媒体曝光的背景下,居然还能屡屡过关 ,足见违规收费问题的顽固性与复杂性。 例如,新闻披露,今年8月,山西省教育厅就曾将一条 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六中 学“智慧班”收费8800元的问题转办。该校自查后认为,“没 有乱收费现象发生,但是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存在不细致 、对政策的解读不到位不全面的现象,使家长产生了不必 要的误会”。太原市教育局于8月14日将此结论报告了省教育 厅。这个事例的个中细节耐人寻味。 乱收费从来都为政策所禁止,一直以来,对于规范教 育收费管理、禁止乱收费的规定从来都是明确的。2019年 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 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 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2020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 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要求“不得强制或者暗示学生及 家长购买指定的教辅软件或资料”。 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允许向学生及家长收取指定教辅 软件或资料的费用,但相关违规收费新闻仍不绝于报端。 为何?说到底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学校领导把教育信 息化当作政绩,而学校自身又缺乏相应的经费,只能变相 从学生处收取;另一种则是相关领导以权谋私,搞利益输 送,台面上是教育,台下面是生意,这种情况下,相关企 业就显得更加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吃相也愈发难看。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因财施教”是对教育的亵 渎,不搞“因财施教”是教育的底线要求。要捍卫教育公平 ,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的神圣光辉,就要从根子上 想办法,完善违规收费的治理机制,让学生及家长能够获 得监督举报的有效渠道。只有形成家长监督、社会监督、 媒体监督的合力,才能督促学校依法办学,切实维护学生 们的合法权益。 评论员:“浪费教育资源”,是一种无知的 观点 2022-09-16 评论员:9月13日, 52岁的鲁新林来到湖北轻工职业技 术学院报到,他成为该校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新生。有人称 赞他“活到老学到老”,也有人质疑他“浪费教育资源,应该 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9月15日,鲁新林回应记者称,被人质疑浪费资源是一 种误解。原因有二:很多大专高职院校完不成招生计划 ;国家倡导学习型社会。 鲁新林的回应有道理,但还不彻底,难道大专高职院 校能完成招生计划,他就算浪费教育资源了?很显然,这 是没有道理的。凭自己分数考上的学校,外人有什么理由 不让去。 但细细琢磨,“浪费教育资源”云云,是一种非常无知的 观点,甚至是一种不人道的观点,透着一股轻蔑的意味。 这种观点仿佛是说,资源是天上掉下来的,而人是对资源 的消耗与负担。在资源面前,人是要分成三六九等的,以 此来决定有没有资格去享有。 年纪大了上学是浪费教育资源,这个逻辑如果推而广 之,那么老人就不应该去医院看病,毕竟医疗资源得留给 年轻人;老人最好也不要坐地铁,交通资源也得留给年轻 人……如此一来,哪还有一副文明社会的样子? 人非但不是资源的负担,相反,人是资源的创造者 ,教育也好医疗也罢,哪个资源不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学校不是天上掉的、地下长的,它是财政经费建设出来 的,鲁新林当然也是纳税人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所有的 资源也都是为人服务的。人只要合理合法获取了资源,就 没有浪费一说,任何人当然有资格享受他应得的资源。 其实所谓的“浪费”,无非是鲁新林占了一个名额,一个 比他年轻、学习还没有他刻苦、分数没有他高的人的名额 。这个人其实是假想的,但若真出现这么一个人,他又有 什么立场去要求鲁新林把资格还给他呢?因为他分数不高 ,因为他不够刻苦,还是因为他更年轻? “浪费教育资源”的说法让人厌恶,是因为这蕴含着把人 当物的算计。这个算计就是评估鲁新林的年纪,考虑到他 不到10年可能就要退休,教育对他的“产出”提升有限,所以 不划算。但这种算计经不起推敲,因为哪怕把教育资源分 配给一个年轻人,他也可能退学,可能不学无术,可能会 辜负他的教育。到那时,又该用什么标准去筛选享有资源 的人,确保“产出”最大化? 其实这样的算计根本不可能实现,也没有意义。这是 建立在理想与想象之上的假设,没有现实可行性。一个好 的社会,只能有大的原则,而没有小的算计。所谓大的原 则就是基本的机会公平、人人平等,鲁新林考上了学校 ,那就理所应当去。至于那些小的算计,比如鲁新林还能 工作多少年、挣多少工资、纳多少税,则根本不能也不应 该在考虑之列。这不是计算机不够强大,而是不可预料的 人生不可能如此算计。 一个讲大的原则的社会,一定是个权利充分保障的社 会,人的可能性得到最大发挥的社会,这甚至根本不用算 计,一定是个更繁荣、更强大的社会。 评论员:正视“银发族”再就业问题,前瞻 应对必不可少 2022-09-15 近期,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 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 招聘需要的人才,实现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向奔赴”。据 网站相关运营方消息,目前该网站已有超过5000个中老年 求职者、超过100家招聘企业注册。 以中国老年人才网的上线为标志,促进“银发族”再就业 话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 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 所谓“慢变量”,主要指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 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8.2岁,相较1978年增加了 10岁有余。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也意味着老年人口 具备更高的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 至于“快变量”,则与我国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有关。日前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显示 ,“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 ,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 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 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虽然人口结构的变化是缓慢的过程,但接连跨越临界 点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老龄人口的增多,将进一步加 重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劳动年龄人口的大批退出,加 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构成 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不可遏制的人口趋势变化 将被视作“快变量”。 照此逻辑,“银发族”再就业虽然不能改变人口统计学意 义上的老龄化曲线,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 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迟滞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如 社会养老增负及用工难题等。不仅如此,“银发族”尤其是部 分低龄老年人口,积累有一定的人力、文化资本等,他们 重返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 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一些关于老年人口的社会讨论中,人们多在潜意识 中将老年人口等同为负担,为他们贴上“无用”的标签,将他 们视作等待供养和救济的对象。也正是基于此,老年人的 就业权利和需求不被重视,大量仍具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 员被排除出劳动市场。此次,中国老年人才网的上线,或 将提醒人们,该从权利的角度重新看待老年人口再就业问 题,走出相关观念误区,进而推动构建更具包容的老年友 好型社会。 在人口老龄化已成全球大趋势的当下,重视并开发老 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成为普遍共识,促进“银发族”再就业 、开发利用该群体人力资源成为通选之一。不论其再就业 的目的是发挥和延长个人社会价值,还是仅出于储备养老 财富的经济考虑,老年人口的就业权利需要被正视和保障 。 这不仅需要有关部门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就 业信息和机会更便捷抵达想要“老有所为”的人群;同时也应 填补针对这一人群的技能培训空白,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使他们持续积累人力资本成为可能。对于备受关注的老 年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如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也亟需 关注。传统劳动用工背景下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因时制宜 ,如何为老年再就业群体提供完备的社会支持,这些问题 已经确确实实摆在了我们面前。 深度老龄化是大势所趋,恐慌大可不必,前瞻应对必 不可少。探索实现积极老龄化社会,丰富“老有所为”的内涵 ,不妨从应对就业问题着手。 评论员:种植牙控价,突出“锚”的作用 2022-09-14 评论员:9月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开展口腔种植医 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其中明确,口 腔种植体将进行集采,牙冠进行竞价挂网,种植牙医疗服 务进行价格调控,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 目标为一颗牙4500元。要强调的是,这里的4500元是指门 诊诊查、生化检验和影像检查、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等 医疗服务价格的总和,不含种植体和牙冠。 口腔种植是缺牙修复的重要方式,与固定义齿、可摘 义齿等常规修复方式相比,种植牙的功能、结构、外观更 接近天然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 深,我国种植牙需求连续呈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种植 牙领域收费不规范、费用负担重等问题也日益成为民生痛 点之一,大家对口腔种植“天价收费”、宣传虚假补贴、用低 价广告欺骗患者、用“好处费”“介绍费”买卖客源等问题反映 强烈。 把过高的种植牙费用降下来,让有种植牙需求的老百 姓有更多机会享受到“实惠医疗”;让名目众多、雾里看花的 种植牙收费规范化、透明化,逐步实现更好评价、更好计 价、更好监督的“阳光医疗”;挤掉种植牙带金销售、买卖客 源的虚高空间,引导医疗机构通过透明价格、优质服务、 规范管理、良好口碑等实现高质量发展,引导医疗机构为 老百姓提供质价相符的口腔种植服务,是此次《通知》出 台的目的,也是大众的期待。 《通知》的出台,有三个值得延展的观察角度。 首先,种植牙限价,是针对公立医院的限价。《通知 》指出,公立医疗机构政府指导价显著高于本地区民营医 疗机构平均价格的,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专题论证、重点 降价;公立医疗机构自主定价院际差异大的,要督促价格 次序排位靠前、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的医疗机构主动回调 ,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价格对市场的参照和锚定作用 。 这表明,加强监管并没有改变民营医疗机构自主定价 的权利。口腔医疗是高度市场化的,民营医疗机构在口腔 种植体业务的市场里占大概80%,民营医疗机构根据公平合 法、诚实信用和质价相符的原则,按照成本供求变化调节 价格的方针没有发生变化。但自主定价并不代表政府无所 作为,当公立医院口腔服务费用下降,且有医保支持,必 将间接影响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收费水平。那么,民 营企业比拼的只能是更优质的服务、更精湛的技术和更适 宜的价格。 其次,虽然目的是限价,但必须因地制宜,对更好的 技术和更好的服务要放宽。《通知》提出允许经济发达、 人力等成本高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放宽医疗服务价格调控 目标,放宽比例不超过20%;对于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口腔 种植专业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医疗机构,有10%的放宽 ,对口腔种植成功率高,公开服务质量信息、承诺接受监 督和检查的医疗机构,有10%的放宽。这就意味着,在医疗 服务价格全流程一颗牙4500元的调控目标下,最大有 1800元的放宽。 一个完整的种植牙过程历时3—9个月,包括口腔CT拍 片、制定治疗计划方案、植体植入、牙冠修复、日常维护 等步骤,还会视患者的骨骼条件观察是否植骨。整个过程 ,考验医生的技术、经验,体现其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劳务 价值。对强调医疗服务价值的提倡和放宽,无疑将鼓励更 多的牙科医生钻研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创造好的口碑。 最后,医疗卫生事业公益的属性,不代表技术的将就 ,而是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服务的最高效和最优质。“十 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基本医疗卫生 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