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3年弋江镇政府工作报告(20221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3年弋江镇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 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各位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 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 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县委、县政府和 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统筹做好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年预计完成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全年固投预计增速18%,财政收入 1.35亿元。商贸业零售总额增速13.1%,其他营利服务业收 入增速2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11元。一 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聚焦“三农”、固本培元,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一年来,我们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全 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稳步 推进。积极申报省乡村振兴综合示范镇,芜湖市现代农业 产业园、市级三产融合示范带、“芜湖智慧大米”基地、农村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镇,市级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2个 (四连、弋丰)、农村改革示范村2个(新陶、弋丰)、人 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柿坝村),目前已成功获批省级乡村 振兴综合示范镇和芜湖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实现 集聚发展。推动紫云英产业发展,建设紫云英观光核心区 、紫云英博物馆,通过集中连片种植、建设景观种植带 ,实现紫云英规模种植总面积近5万亩,促进紫云英农旅融 合发展。加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青弋江种业自主选 育的“弋两优810”通过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弋粳 22”等3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红宝种 业引进开发的“红宝梗1号”顺利通过省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 定,绿肥—紫云英新品种“宝苕1号”“宝紫2号”和绿肥—萝卜 “宝萝1号”获得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稳步发 展烟草种植,种植面积达8304亩,涉及19个村,为镇村增 加经济收入747万元。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落实禁捕退 捕渔民结对帮联工作,全年入户帮联1106次,为45户退捕 渔民帮联解决实际问题累计68个,扶持8户退捕渔民转产发 展种养殖业。持续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厉打 击违法占地行为,杜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发生,镇 、村级“田长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 效,建成村级电商网点28家,实现电商网点全镇覆盖。落 实涉农补贴政策,发放粮食支持性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 各项涉农补贴1839.96万元。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产 业扶贫水平,审核验收自种自养394户达省标,发放奖补资 金139.55万元。成立28个村级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基地 ,带动422户脱贫户与监测户增产增收22.61万元。推进金融 支持乡村振兴,配合金融机构快速有效发放小额贷款总计 700万元,新增合作发展企业主体3家,带动全镇272户脱贫 户年收入增加35万元。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柿坝何古 刘美丽乡村和四连冯村美丽乡村建设全部完工,顺利通过 市、县两级验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二)提质增效、招商赋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一年来,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筑巢引凤、转换动能 ,助企纾困各项措施落地显效,经济运行企稳向好。持续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弋江镇28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 年达1534.77万元,村均54.81万元,全面消除20万元以下的 村。达到50万元经济强村标准的16个,环比新增6个,强村 占比57%,2022年完成一个10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四连 ),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赋能。投入437万元新建四连村 莲藕加工厂和蒲西村农产品收储中心,预计为村集体增收 22万元。“双招双引”动能充沛。围绕镇域功能布局和产业定 位,集中精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新引进诺冉服 装水洗、鑫和智能化PE管材亿元项目2个,开工紫阳米业、 芜湖青弋江产业研究院等亿元以上项目11个。园区土地腾 笼换鸟,盘活鑫诚绿源等存量地块约121亩。大力发展电商 园,建设完成紫云英电商产业园,推进农产品上行,助力 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党政班子成员定点联系服 务企业,开展“四送一服”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环境保 障等问题。首创“街巷长”制度,把镇区商户纳入自行管理范 畴,有效促进商户之间相互竞争、相互监督。 (三)攻坚克难、加大投入,城乡面貌再展新卷 一年来,我们以打造“生态美、环境优”的现代化美好弋 江为目标,镇村面貌不断提“颜”增“质”。实施水环境治理。 申报获批南陵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东七陈湾河项目区建 设、青弋江灌区续建配套等水利工程项目,落实项目资金 近9000万元。投资425万元完成蒲东村东大港、新陶小区东 侧坑塘清淤、直立挡墙、生态石笼建设等工程。完成市、 县两级突出环境问题整改9.25件,整改销号率100%。投资 478万元完成四连、蒲西中心村污水整治项目。推进饮用水 水源地保护。在东七自来水厂水源地上下游修建围栏和雨 水收集系统,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全面落实河长制。完成 青弋江“一河一策”问题拆除整改16处,加大堤防清障力度 ,沿河面貌焕然一新。加强水利水毁修复工作。完成新光 圩2.9千米除险加固、沿河圩抛石护岸0.6千米、中洲大桥两 侧护岸及柏山渠1.55千米支渠改造等水利水毁修复建设。新 建奚滩、姚义、排湾三处防汛指挥场所,提升应急防汛能 力。开展人民城市建设。自然村通硬化路和联网路工程全 部完工,开展4项养护工程,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城市发展红 利。持续开展项目工程攻坚。整合产业强镇项目和地标保 护项目,投入资金约1350万元,完成弋江镇紫云英农旅融 合发展项目—紫云英大道、紫云英雕塑、紫云英公园休闲 步道、紫云英人才会客厅等共计12个项目。完成王家大屋 修缮、布展建设和特色提升,现已作为青弋江书院正式开 放。马路台小区整治工程全部完工,并已完成审计。不断 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改厕等 项目,新建970座农厕和24个“美丽宜居村庄”,并通过县级 部门验收。集中整治环境卫生突出问题,发动环卫保洁人 员1500余人次,整治国省道及沿线垃圾20余吨,清理卫生 死角300余处,清理乱张贴“牛皮癣”、农村“四边”白色垃圾 近500处,乡镇“颜值”有效提升。 (四)以民为本、兜牢底线,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办实事、惠民生,织密 社会保障网。党的惠农政策落地落实。通过惠民直达平台 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民政低保优抚、计生扶助奖励、 教育帮扶等34类补贴资金8379.56万元。社会事业迈上新台 阶。加大保障力度,累计为3030个农村、城镇低保户发放 救助资金2675万元,社会保障作用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居 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筹资征缴工作,通过宣传引导 、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实现应保尽保,把惠民政策做 实做好。推进就业促进行动等“10+3”暖民心行动,推荐脱贫 劳动力和外地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就业340人,招引大学生 925人,招引高端人才2人。聚焦校园安全,对全镇11所中 小学、18所幼儿园多次开展设施、消防、食品、疫情、防 溺水等安全大检查,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全镇1606户脱贫户及监测 户开展产业帮扶等工作,常态化开展走访,落实各类帮扶 措施。丰富群众文体活动。重启《弋水风韵》编印,开展 送戏下乡28次、“送戏进万村”活动9次。推行全民健身,对 31个村居的体育场地调查更新,新增体育健身器材6套 ,6个体育项目在县级以上运动会获得佳绩。打造平安弋江 。推进“平安弋江”“法治弋江”建设,设立“一村一警”,安装 视频监控共727个。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完善群防群治队伍 建设,常态化巩固扫黑除恶工作成果,社会治安形势平稳 ,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强化重点人群管理和服务,全年 未发生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成效 ,全镇共有14名机关工作人员取得综合行政执法资格,矛 盾纠纷排查化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扎实开展,为全县成 功争创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县,做出了积极贡献。开展安全 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对镇内工贸、金属冶炼、粉尘涉爆 、危险化学品等48家重点企业监督检查,并对315条安全隐 患全部整改到位。全面排查治理食品药品、燃气、消防、 交通、自建房(2.7万余户)等各类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形 势持续稳定。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摸排外地返乡人员 28496人,境外返乡人员14人,均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落实了 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居家监测、落地核酸、三天三检等 管控措施。落实“包保”责任制,做好重点单位、重点场所的 疫情防控督查,常态化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人员排查、 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等工作,织密疫情防控保障网。 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完成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达标 建设,中心线上年办件量3万余件,办事项覆盖率超90%。 完成乳腺癌筛查诊断2248人、宫颈癌筛查诊断2228人。为 374名困难残疾人和精神疾病患者申请药品补助,为16位残 疾人申请创业扶持资金,共计40万元,真正把民生实事办 到群众心坎上。 (五)守正创新、改革发展,政府效能不断提升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倡 树“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工作作风,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政府效能明显提升。政治理论建设进一步提升。利用理 论中心组学习、干部在线教育、学习强国、专家授课、集 中研讨等载体,及时跟进学习二十大报告原文,切实用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推动工作。严抓政府效能提升,强化行政履职问责,严厉 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坚决纠正推诿 扯皮、效率低下等行为,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 ,确保政令畅通、执行高效。严格控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