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3年两会专访汇编(10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两会专访】构建新时代大学创新体系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 代表 2023年03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 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 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代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时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 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如何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服务国 家能源战略,是高校特别是能源特色高校面临的时代课题 。 我国能源转型正处于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 阶段,为此,郝芳代表建议,要坚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加大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 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大力发展非化 石能源,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要在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有效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同时 ,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发挥国内油气资源的基础 保障作用。在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基础上,强化能源领域自 主创新,在油气资源绿色高效开发与低碳清洁利用,深层 、深海、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技术研发等 方面,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 攻坚战。 郝芳代表认为,端好“能源饭碗”,关键在人才,关键在 创新。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 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构建以新 时代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为主体的 新时代大学创新体系,为端好“能源饭碗”、保障国家能源安 全和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 郝芳代表指出,高校要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必 须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要根据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 能源行业转型趋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符合高校特 色优势、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要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强 化本硕博相衔接、文体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相平衡 、多学科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要建设社会 和高校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积极采 用校企共建、订单式培养、重大项目育人等模式,推动人 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郝芳代表表示,高校要努力推动能源领域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支持 ,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打造 特色鲜明、相互支撑、更加协调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 ;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加强前瞻性布局,强化全过程管理 和全链条服务;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 、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 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始终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保 障国家能源安全为使命和责任,以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 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根据国家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学校新增设一系列本科专业和学科学位点,新 成立一批学院和研究机构;大力推进学科融合、科教融合 、产教融合,努力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 动人才团队、平台设备、创新能力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国 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 机衔接、相互支撑的平台体系;聚焦深地(深层油气)、 深海(深水油气和可燃冰)国家战略,组建“石油+X”多学 科融合的科研团队,实施政校企协同攻坚。 郝芳代表介绍,“双一流”建设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 东)承担了一批重大重点专项,10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 术奖,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 难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未来,学 校将进一步构建完善新时代大学创新体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建设勇挑重担。 【两会专访】努力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 ——访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宏代表 2023年03月13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其间中国已与 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文件。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 带一路’为国际人才培养与合作创造了条件、搭建了桥梁。 ”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宏代表接受本报记者 专访时表示。 “十年来,‘一带一路’不仅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 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也是后疫情时 代的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不仅为 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区域间的深度合作带来福音,也为 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机遇。”刘宏代表说。 十年间,大连外国语大学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以人 才培养为中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努 力绘就一幅出彩的教育画卷。刘宏代表表示:“我们要把爱 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之中 ,依托学校国际化办学平台‘走出去’,勇担时代重任,服务 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与文明交流互鉴,努力培养具有一流外语水平、广阔国际 视野、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端国际化人才。” 刘宏代表强调,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环 境,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精准对接和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先后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院、东北亚研究院、东北亚外 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与辽 宁省教育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 ,与大连市发改委合作共建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成立 东北地区首个国家语委科研机构——中国东北亚语言研究 中心;与国外友好院校及驻华使领馆合作,围绕“一带一路 ”与区域国别智库建设,建立了7个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并 在教育部门备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智库支撑。2022年 ,学校举办了中国—中亚论坛教育分论坛、上海合作组织 大学校长论坛,积极开拓教育合作新领域;今年,学校将 继续推进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筹备成立中国—中亚国家语 言文化交流中心。 刘宏代表表示,大连外国语大学将继续坚持“请进来”与 “走出去”并重的原则,不断拓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学校目 前接受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各类留学生来 校学习,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占比达63%,且人数 连年增长,来华留学毕业生活跃在各国教育、政治、经济 、外交、文化交流等领域,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传播中 华优秀文化、促进当地汉语教学、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策 出力。 “十四五”期间,大连外国语大学确立了“全面建成东北 亚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外国语大学”的战略目标 ,更加注重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在东北亚地区的延伸和 落地,全校师生积极服务大连、辽宁和东北的高质量发展 ,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刘宏代表说 :“我们将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国际文化交流合 作理念,为‘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和辽宁深度参与东亚区域合 作,提供理论支持、智库支撑和人才保障。” 面对时代大潮,刘宏代表对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信 心十足,“我们要着眼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与 宏观指导,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设 立更加务实的项目;依托各类国际合作平台,开展更多实 质性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区域人才紧缺问题 ;大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进一步搭建融产学研为一体的 教育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化转型的设施资源、信息平台建 设,发动数字化新引擎,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供需两端协 同持续发力赋能,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 态走向世界”。 【两会专访】培根铸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访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代表 2023年03月12日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部署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 强国建设的总体方略,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一流大学 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接续推进世 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代表接 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南开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守“教 育救国、兴学强国”理想,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办学宗 旨。新时代新征程,南开大学将一如既往坚守初心使命 ,以传承百年的爱国基因,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的大学强国报国之路。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南开大学如 何展现新作为?陈雨露代表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 是传承“爱国三问”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方向,始终站稳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立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时代新人;二是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把提升人才 自主培养能力作为一流大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先手棋 ”,服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三是心怀“国之 大者”,立足“四个面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有 组织科研,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四是 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发展共同体、科教创新共 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升一流大学的支撑服务能 力。 “办大学、办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做好‘培养人’这篇大 文章。”陈雨露代表说,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就是要把学校自身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着 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 要突出培根铸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师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 实践中激扬青春、铸就梦想。” 陈雨露代表介绍,南开大学近年来突出启智增能,打 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打 造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师生四同”育人品牌;突出文 化浸润,坚持以文化人、育人兴文,深入挖掘百年南开的 红色资源,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培育 塑造敦本务实、脚踏实地的学风教风校风,让师生在弘扬 主流价值、涵育优秀文化的沃土中得到沁润和滋养。 陈雨露代表认为,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 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把一流人才的培 养、引进、使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筑牢根基。“我们要把建设战略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领 军人才队伍作为重中之重,聚焦现代化建设对‘高精尖缺’人 才的重大需求,强化精准引才、事业聚才,营造有利于战 略人才担当重任、引领创新的制度环境。同时完善优秀青 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鼓励大项目、大团队吸纳更多青 年人才参与,搭建青年杰出人才成长‘立交桥’,不断创造条 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陈雨露代表告诉记者 ,南开大学始终致力于在发现、选拔、培养青年人才方面 打破常规,在人才评价机制上大胆创新。 “眼下,南开大学紧密对接教育强国建设总体部署,提 出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攻坚为导向的‘十大计划 ’,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双倍增‘1号工程’,培育了‘百项国家级 重大创新成果’,编写了‘百部核心课程精品教材’。”陈雨露 代表满怀信心地说,“南开大学正以踔厉奋发的姿态,在‘中 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建设征途上稳步前行,努力在扎 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提供创新力、服务力、支撑力。” 【两会专访】厚积薄发培养基础学科人才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代表 2023年03月12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 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这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大家非常 关注的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代表接 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加快建 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 石。高校作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始终坚持“四 个面向”,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高层次人才会聚、学科 交叉融合等优势,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厚积薄发。“人才培养是吉 林大学的立校之本。在建校70余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 校逐渐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张 希代表表示,“厚基础”是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建立扎实 、完备的知识体系。任何变革性的创新都离不开基础科学 领域的重要理论突破,培养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切不 可舍本逐末;“重实践”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 与基础研究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从应用技术研究和生产实 践的瓶颈中,可提炼出基础研究需要解决的“真问题”,以问 题为导向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严要求”是对任课教 师以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学生学业 的严格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在自己的核心研究 领域下一番实实在在的功夫,很难取得理想成绩。 “基础学科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同阶段的基础学科 人才培养亦有其规律可循。”张希代表说,在本科培养阶段 ,应淡化学科界限,重塑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帮助 学生建立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拓宽他们的未来发展空间 。老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并通过适 当拓展学术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鼓励交流与合 作,让学生突破自我局限,在思想碰撞中产生创新火花 ,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力,实现价值塑 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而在研究生培养阶 段,应当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 同时,学会转化知识。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位,也应采用不 同的评价方法,利用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潜力 ,如学术型的学位应注重考查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专业 型的学位应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等。 在谈及如何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时,张希 代表建议,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当坚定支持一批有学术理想 和学术品格的科研工作者,给予他们独立探索的空间;当 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有需要时,能够得到及时支持;同 时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积极培育良好的 创新文化和学术生态。 张希代表特别指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要以育人为本 。他说:“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的一 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价值塑造、专业志 趣和品格追求。教师要有师者情怀,用优秀的学术品格培 育学生的高尚人格,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潜心教 学、立德为师;要有学者情怀,坚守探究本源、揭示本质 、追求真理的学术初心,不断提高学术品位;更要有家国 情怀,以德育德、以才育才,引导广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 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来 。” “吉林大学将不断总结经验,推广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培养更多立场坚定、基础扎实、严谨求实、勇于创新、 善于协作的基础学科人才,努力建成关心国家命运、服务 国家战略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张希代表表示。 【两会专访】助力整体科技水平加速提升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代表 2023年03月11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今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国际国内大势,就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安排,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 力军,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 显。”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代表在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要瞄准发展全局急需、国家安全急需、产业前沿 急需,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追求卓越,推进更多关键核 心技术自主可控,勇做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尖兵”。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要想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 强,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尤为重 要。”韩杰才代表指出,新型举国体制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 强国的独特优势和自信之源,也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 下高效协同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重要法宝。一流 大学要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构建的创新联合体中把准自身角 色定位,身先士卒投身和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 度融合,助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加速提升,从跟跑向并跑 、领跑进行战略性转变。 韩杰才代表表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流大 学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抓好重大原始创新。要发挥 好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 、系统性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推 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 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 领性科技攻关。二是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敢闯无 人区、敢啃硬骨头,坐稳冷板凳,以“大师+团队”模式集聚 一大批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的科研“大兵团”,把创新主 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决打赢关键核 心技术攻坚战。三是抓好自主体系建设。一流大学要始终 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主动,加速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下 的一流大学科研组织体系,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 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助力我国科技创 新事业蓬勃发展。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一根 本大计。”韩杰才代表说,一流大学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和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建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强高质量 教育教学资源供给,协同各方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 导激励青年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舞台”上,把自由全面 发展的“个性”需求统一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共性 ”需求上来,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定不移走好杰 出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韩杰才代表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 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纵深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 项重点领域改革,瞄准“国之重器”打造和“杰出人才”培养 ,持续突破,已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神舟、嫦娥、天 宫、北斗等国家重大工程,10年累计有9项成果入选“中国高 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独立完成成果数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