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主题教育党课党史故事汇编(59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毛泽东禁徇私:亲戚排队 3 天没买到票 1949 年 8 月,韶山解放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表弟 李云凤趁着秋收后的农闲,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兴 奋地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们来看我,我很高 兴啊!” 畅谈过后,毛泽东交代两位远道而来的弟弟:“你们在 北京住上几天,还是早点回湖南去。”并解释说,“我当主席 了,是革命的需要,要替人民办事。我们是革命者,不能搞 打虎亲兄弟那一套,要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谋福利。” 阎长林派警卫战士金武森送他们去前门东火车站买票坐 火车。 当时火车站没有预售票制度,只售当天车票。警卫们带 着毛泽连、李云凤到火车站排队买票,谁知人太多了,连着 两天都没买到。当晚,阎长林把警卫班班长武象廷找来谈话,叮嘱他说: “武班长,明日你亲自到火车站送他们,一定要当作一项 政 治任务来完成。”武象廷接受“政治任务”后,第二天天不 亮,他就起了床,把兄弟俩叫上,然后一起顶着寒风,到达 了前门东火车站。 尽管这次来得比前两次都早,但售票处还是挤满了旅客 。他按顺序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要到售票口了,只听见 “啪”的一声,售票窗口关上了。 武象廷一下傻眼了,望着关掉的售票口,又气又急。他 走过去敲开了售票口的门,央求售票员说:“能不能售我两张 票,只两张,有万分紧急的事情!”还说了好多感谢的话。可 售票员把脸一板,不高兴地说:“没票就是没了,再说好话也 不顶用。” 武象廷只好找到车站办公室主任,把毛泽东两位弟弟为 回湖南老家连着三天都没买到票的情况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最后说:“实在是没办法,只好请你帮我买两张车票。”主任 听后,满口答应。 这项“政治任务”完成了,武象廷回到中南海后却始终 不 敢把这件事如实告诉毛泽东。因为警卫员们都知道,毛泽 东 不允许亲戚甚至身边的工作人员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如果工 作人员“走后门”,肯定要挨批评,并且还要写检讨。 毛主席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曾 48 次下榻东湖宾馆,主席 诗意地称这里是“白云黄鹤的地方”。那么问题来了,在湖北 停留期间,领导人每天吃什么? 在世人看来,按主席的地位,每餐都应是美酒佳肴、山 珍海味,十盘八碟是少不了的。其实,主席的生活十分俭朴 。 平时吃得最多的就是家常蔬菜。 1960 年 5 月,主席到武汉时,随行人员就特别嘱咐“不要 弄肉给主席吃。要不,主席会发脾气的。”原来,当时国家面 临经济困难,主席给自己订下了三不:不吃肉、不吃蛋、 吃 粮不超定量。在那些日子里,主席有 7 个月不吃一块猪肉, 有时工作一天只吃一盘马齿苋或菠菜之类。 有一次,厨师心里实在过不得,灵机一动做了一道“素 菜汤”。他先将母鸡清炖,然后取出鸡肉,再将鸡汤里的油 汁过滤干净,最后将青菜下进汤里。主席吃饭时似乎有所醒 悟,便询问菜汤里怎么有鸡汤味,厨师只能敷衍说是多放了 点味精。 毛主席还发明了一道“娃娃菜”,自己几乎天天吃。所谓娃 娃菜,其实就是萝卜苗的叶柄烧制而成,连农民都不吃, 因 为它清苦粗糙。主席说,“我就是爱吃它的苦味。”而且还把 这道菜推荐上了国宴。 1960 年,毛主席在武昌东湖客舍设国宴招待朝鲜客人, 他向外宾介绍,“这道娃娃菜营养价值很高,中国皇帝也吃娃 娃菜。萝卜在中药书上有名位,叫地阳参,很补人哩……” 其实,主席说的“娃娃菜”,史料无从稽考,倒把在场的好 多人逗笑了。后来,每次国宴,主席都没有忘记娃娃菜。 周总理的十条家训 周恩来和邓颖超 1925 年结婚,但膝下没有亲生子女, 故 此收养了三个干女儿,所认的三个女儿(孙炳文之女孙维世 、孙新世,弟弟周恩寿之女周秉德)都是父母和周恩来至亲 的朋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总理,周恩来家过去失去联系的一些亲戚来找的多了, 他 们有的想托周恩来帮助办一些事情,这让周恩来很伤脑筋。 同时,三个“女儿”在外面表现如何呢?在自己的亲戚和相识 的友人中,会不会有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去谋取一些违背原则 的个人私利?为此,周恩来提出,要给大家立个规矩, 三个 “女儿”都表示赞同。周恩来说:“这个规矩不光是给你们的 ,也是给我们周家所有亲戚朋友的,大家都得遵守, 谁要不 遵守你们也可帮我监督。”“你们每个人就抄一份放在身上 ,便于随时提醒自己。以后我们周家的亲戚朋友来了, 也要 发一份给他们。” 这十条家训是: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我, 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 作的由我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 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 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 炫耀 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通过这十条家训,周恩来对亲属提出了比他人更严格的 要求,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在内务部供 职时,周恩来特地向内务部部长曾山提出,要给周恩寿的干 部级别定低一点儿、工资向低标准靠。邓颖超作为党内元老 定级为行政五级,本无可非议,但周恩来仍要压低一级,按 照六级的标准给邓颖超。至于周恩来的侄辈周秉德、周秉健 等人在他生前没有额外沾上一点儿的“光”。对于孙维世、孙 新世这对烈士的女儿,周恩来对她们虽然关爱有加,但也 是 严格要求,从不许她们有一点儿特殊。 多年以后,这位开国总理逝世,他的所有亲属,特别是 邓颖超都是严格遵守这十条家训的。邓颖超逝世后,有关报 纸公布了她生前所写的一份遗嘱,其中有两条尤为引人注目 :一、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来共住的,是全民所有, 应 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馆等。这是我和周恩来同 志生前就反对的。二、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 要 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因周恩来同志的关 系,或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去依据组织原则和组 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 我 也坚决支持的。此点对端正党风,是非常必要的。我无任 何亲戚,唯一的一个远房侄子,也很本分,从未以我的 关系 提任何要求和照顾。 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 有关部门趁周恩来外出,对西花厅旧房进行保护原建筑 物的修缮,把地面方砖改成地板,墙壁粉刷,柱子油漆了一 下,还添了一些新的办公和生活用具。 周恩来回京后指着房间里的新添家具说:“把那些东西统 统搬出去。否则,我不进去!”事后,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 :“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 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对我是最熟 悉的吧!你们花那么多的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 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产生什么影 响?……” 病危中的呐喊1975 年,江青一伙又借几十年前的“伍豪事件”向周恩 来泼污水。9 月 20 日,北京 305 医院做好了一切准备 ,周恩来将在这里进行第四次大手术。他要身边的工作人员 找来一份材料,是他于 1972 年 6 月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 所作的关于国民党造谣诬蔑登载所谓“伍豪问题”的专题报告 讲话录音稿。还让邓颖超将这个讲话录音整理成书面材料。 手术前,周恩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躺在手术架上强撑着 病体,看了一遍稿子,用颤抖的手郑重地签上“周恩来”三个 字,并注明“于进入手术室(前),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日 ”。在被推往手术室时,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地说:“我 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这是周恩来对邪恶势力 的控诉,他签署的是一份留存清白在人间的重要文件。 朱德的扁担 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 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 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 非 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 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 , 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 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 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 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 21 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 1956 年 9 月 17 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 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是朱德身居 高位时严格律己的基本准则,更是他贯彻共产主义信仰的真 实写照。 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他坚决不要元帅 工资,直至他去世的 21 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 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 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在生活上,朱德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尤其 是在担任中央重要领导职务后,每顿饭也都是三菜一汤,三 盘菜是两素一荤。早上洗脸也舍不得多放水,朱德总是对服 务人员说:“要注意节约,节约一滴水、一分钱。自来水不 是自来的,不能浪费。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 平时,朱德穿的都是旧衣服,破了补上补丁继续穿。连 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二三十年的,子女们和 工作人员要给他换新的时,他总会说:“衣服被子只要整齐 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 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 !” 1959 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接见外宾较 多,考虑到国际影响,工作人员准备为他做两套新衣服,好 在参加外事活动时穿,他就是不同意:“我的衣服不是很好 嘛!把钱省下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嘛!”后来经过各方面人 员的共同劝说和动员,他才勉强同意只做一套新衣服,并且 坚持自己出钱。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家里来往的客人多,亏欠了 50 多 斤粮食,工作人员想让机关补上。虽然这是政策允许的,但 朱德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不愿意享受特殊照 顾,不愿意让国家多为他花一分钱。最后,朱德坚持和一家 人吃菜糊糊,硬是用“以瓜菜代粮食”的办法把亏欠的粮 食全 部补了回来。 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 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他还曾 对孙辈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 ,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 ,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 晚年的朱德更加珍惜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很短,到了吃 饭的时候,总得再三催促才能走出办公室。他总是说:“我 能做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样可以为毛主席分担一些工作, 年轻的同志也可以腾出手来做我做不了的事情。” 有一次,女儿朱敏劝他:“你是近 90 高龄的人了,这样会 吃不消的。”他认真地说:“人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要工 作,要革命!”有时孩子们也劝说:“爷爷,你要注意保重身 体啊!”他总是说:“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啊!时间很宝贵。共 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生死不顾,直到生命的 最后一天。” 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 刘少奇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他在家里排行老九,所以 左邻右舍都称他“刘九书柜”。 早年求学期间,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 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东方大学后,少奇 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他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 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 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 题。” 从苏联回国后,尽管他长期斗争在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 连天的烽火前线,对于读书学习他一刻也不放松,他有句名 言:“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 年底,正值抗日 战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一次新四军支队司令张爱萍去看 望刘少奇,当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进屋一看,刘少奇正 在微弱的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望去,“书页上画了 好些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 即便是病休期间,刘少奇也不放松学习读书。有一次, 刘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 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 编》塞进了行李包。刘少奇对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没什么兴 趣,整天在屋里埋头攻读。他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时坐 着读书,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动也不动,进入一种陶醉、 忘我的境界。休假结束时,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读完 了。 以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读书,是刘少奇终身坚持 的一种生活状态。 邓小平的“家书” 家书最能体现家风,但是我们好像很少见过邓小平的家 书,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邓小平的“家书”,看看邓小 平到底写了些啥。 与父母:扔了两个反封建的“炸弹” 1920 年 7 月,16 岁的邓小平怀抱“工业救国”的理想, 离 开了家乡广安,赴法勤工俭学。 初到法国,邓小平频繁与家人通信,讲述自己学习、生 活情况。后来,邓小平在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并在执委会做宣传干事,编辑《赤光》杂志。他既是杂志 的 “油印博士”,也亲自操笔写作辩论文章,宣传共产主义 思想。邓小平还把《赤光》寄回家,将革命的火种传播给万 里 之外的家人。 随着革命实践活动的深入,邓小平的思想发生变化,他 的家书也让保守的家人吃惊起来。据他的弟弟邓垦说,后来 邓小平给家里写过一封长信,扔下了两个“炸弹”:一是要求 退婚,二是自己参加了革命不能回家。据邓小平在莫斯科中 山大学填写的《自传》中回忆:自己一岁时候,父母做主 给 他订了一门娃娃亲,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接连写了若干 封信向父母请求退婚。“不两月后,父亲的回信到了,大骂 我这种行为是不孝,是大逆,并且说:‘倘故意违拗,家 庭与汝从此脱离关系任其所为可也。’”收到父亲的信后 ,邓小平再次回信,执意退婚,家里只好默认。后来邓小平 的娃 娃亲对象唐氏由邓小平的父母做主,以邓家女儿的身份 出嫁 了。 1925 年底,由于邓小平从事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法国警 方追捕而辗转奔走,就无法与家人联系了,及至莫斯科,与 家里“简直没有通信了”。1927 年回国后从事地下工作,几次 与叛徒、国民党追捕队擦肩而过,邓小平养成了把事情记在 脑子里、不随便留下字条的习惯。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 他 不再使用本名“邓希贤”,而是改名“邓小平”,自然也不能再 与家人联系。早年邓小平的家书也因为时间迁移、战乱频仍 ,都没有保存下来。 与妻子:“我让秘书写个底稿,印上几十份”1939 年 8 月,时任 129 师政委的邓小平从太行山赴延安 开会,通过战友的介绍认识了卓琳,并于 9 月与卓 琳结了婚。当时很多革命夫妇都是丈夫去根据地、妻子 留在延安, 但卓琳认为这样不像个结婚的样子,要求随军,跟着邓 小平到了前线。战争形势下,这对新人无法厮守,常常是邓 小平 在 129 师师部,卓琳在八路军总部,只有邓小平偶尔回 来开会才能见上一面。邓小平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快言快 语的 卓琳很不适应,而且两地分居,她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 ,就 提出想让邓小平给她写写信,说说每天做了什么。务实 的邓 小平不解风情,说:好,我让秘书写个底稿,印上几十 份, 每月寄给你一份吧。卓琳一听,写信的事只好作罢。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场到 解放战争,从大西南再到中央工作,每次邓小平到一个新的 地方,卓琳就带着孩子赶到那里。始终生活在一起,也就不 需要家书了。 2014 年,邓小平诞辰 110 周年时,邓小平家乡四川广安 新建的邓小平缅怀馆公开展出了邓小平写给卓琳的一张字条 ,是一封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家书”: 已批准我们同小孩们同住,在原处。孩子们是否全回, 须同他们商量。几天后才动,注意秘密。你既可见到孩子们 , 就不急于出院,把别的病也治一治。没有抬头没有落款,这是 1976 年 6 月,邓小平移住在 东交民巷时给在 301 医院住院的卓琳写的一张小纸条。 寥寥数语,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体会其间的欣喜、 宽慰。 当时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并撤销了一切职务,转移到 东 交民巷 17 号的老宅子里,这既是一种政治处理,也是 保护措施。 原本卓琳也被带来住在一起,但她眼病复发,十分严重, 无奈之下住进了 301。邓小平孤身一人,每天只能在屋里转圈 散步。6 月份,邓小平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表示一个人太孤单 ,想回去和孩子们住。两个星期后,这个请求得到了批 准。 可以回去住,就意味着人身安全无忧,意味着与家人不 再音讯隔绝。邓小平十分高兴,偷偷地给老伴递了 这张纸条。 这是邓小平和卓琳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笔纸 往来,风雨飘 摇与境遇沉浮中,爱人与家庭的温暖支撑着邓小平度过 了人 生的最低潮。这些温暖也是邓小平坚持真理、披荆斩棘 的助 力。 “文革”期间,即使一家人天各一方,甚至下落不明, 邓 小平也没给子女写过家书,以至于他们说:我们从小到大从 未见过父亲写信。鲜为人知的是,他写过十多封为子女求助 的信。 有的信是为孩子们的生活操心。大女儿邓林出生在抗日 战争时期,从小营养不良,老生病,当时还没有结婚。邓小 平做了长期在江西生活的打算,因此提出让邓林离父母近一 些,以便照顾她。在给中央写信汇报情况的时候,邓小平说 : 邓林即将毕业, 希望将她分配到靠我们近些的地方工作(1970 年 2 月 9 日的信)。 最令邓小平牵挂的是大儿子邓朴方,为此他写了好几封 信。“文革”初,邓朴方被造反派迫害致残,此后一直没有得 到合适的治疗。邓小平十分担心,他写信请求中央能让自己 照顾儿子,说:“我们做父母的,在情感上不能丢下不理。所 以我和卓琳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邓朴方接到我们住地, 同我们一块生活较好。”(1971 年 2 月 3 日的信)此时邓小平 已接近 70 高龄,卓琳也快 60 岁了,照顾一个瘫痪的儿 子其艰难可想而知,但他仍然坚定地请求“把邓朴方送来南昌 ”。 当年邓小平写下这些信,子女们并不知情。2004 年邓小 平诞辰 100 周年时,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出了部分信件 ,邓朴方才第一次看到真迹,他久久停留在信件前没有离开 。后来他充满深情地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是啊,还有什么能比“父母心”更能概括邓小平的这些 家 书呢? 与孙辈:“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作贡献” 邓小平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普通人,他曾说过 :“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平日里 邓小平和常人一样喜欢和孙辈们在一起,他自己曾不无幽默 地说:“以后如果评奖的话,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爷爷,我 可以得这个奖。”爱孩子,却从不骄纵孩子,邓小平常常带 着小孩去游泳、散步,勉励他们锻炼好身体,并激励他们 掌 握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之前有人说,1993 年初邓小平给晚辈写了一封信。实际 上,这是一次谈话,没有写信,透露出邓小平对晚辈殷切的 希望。 那天,邓小平把孙子孙女们聚在一起,边聊边说:“对中 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他回忆起自己 在法国的经历,然后说:“我十六岁时还没有你们的文化 水平,没有你们那么多的现代知识,是靠自己学,在实际工 作 中学,自己锻炼出来的,十六七岁就上台演讲。” 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 当下的一些贪腐案例显示,不少贪官背后有个贪婪的老 婆, 或者坑爹的子女。 如何避免权力滥用在亲属身上?共和国早期领导人之一 的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的故事,给所有领导干部 做了 生动的表率。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 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 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 材 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 ,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 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 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他的女儿陈伟华在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 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 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工作岗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 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陈伟华弃政从教的事迹 成为 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 待了 2 年 7 个月,“一家 7 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 10 个月”。爸爸对姊 姊说,“你在我这儿 10 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 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让姊姊把这 10 个月的工资 全部退给了单位。 陈云写信要求停发接济费 1952 年 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 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 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 请你 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 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 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 不必 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 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 1952 年 10 月 27 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 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 )主 任的陈云。 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 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 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 。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 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 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 27 日寄去一信,请于 12 月份起停 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 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 。 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 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 11 月 28 日。 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 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 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 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 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 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 、 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 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 年 4 月,又将陈星接到 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 6 个月 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 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任弼时大喊陈独秀 1927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在武昌举行扩大会议,会上 ,在团中央负责的任弼时力主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武装斗争 ,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挽救革命。会议一开始 ,年轻气盛的任弼时就要求发言。但陈独秀却说:“要发言的 人很多,你等一等吧!”一连三次都是如此,任弼时再也忍不 住了,他气愤地大声说:“不!总书记同志,你不能压制批评 ,我现在一定要说!”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意见书,郑 重地宣布:“我代表团中央,在此报告《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 意见书》。”陈独秀很生气,最后竟失态地冲上前去,伸手夺 过意见书撕得粉碎,大吼道:“这是党的会议,青年团没有资 格发言!”任弼时针锋相对地说:“谁有真理谁就有资格发言 !”接着,他简明地提出党应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坚决 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警惕新的“四 ·一二”政变的出现 ……陈独秀听不下去了,拍着桌子喊道:“不要说了,你懂得 什么?”任弼时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真理最后会胜利 的!” 彭德怀摘画像 1949 年 10 月 1 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 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 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 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 。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 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 ,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 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 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 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 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 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 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 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 就举毛 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 烈鼓掌。 彭德怀的“特权” 1940 年 4 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 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 总 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 ,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 “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 ”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 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 ?”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 决定的。”彭总的表情更加严肃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 ,难道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 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 伤病员。 刘伯承独创“重叠待伏”战法同一山沟两次歼灭 日军 1937 年 10 月,日军占领河北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 犯,妄图一举攻取太原,瓦解国共两党的晋北抗日联盟。八 路军 129 师师长刘伯承遂率兵挥戈东征。 经缜密侦察,八路军获悉日军劲旅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 ,向山西平定开进,前锋直指太原。其辎重部队千余人在 测 鱼镇驻屯,负责向前方供应弹药粮食。刘伯承断定日军将于 10 月 26 日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品,遂令部队利用七亘 村、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埋伏。 果不出所料,26 日拂晓,测鱼镇日军庞大的辎重部队, 在步兵 200 余人掩护下向西开进,结果中伏被歼。此战共毙敌 3 多 ,缴获骡马 300 多匹和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仅 伤亡 10 余人。 前方需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日军必然尽快再向平定 运输军需品。刘伯承预料日军会以为八路军不会在同一地点 再次设伏,便一面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一面果断地在 隔了一天后,于同一地点再次设伏。28 日上午,日军又从测鱼镇出动,这次警戒更加森严, 以 100 余骑兵和 300 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11 时许,早已隐 蔽于此的八路军等日军辎重进入了伏击圈后,各种武器 一齐 开火。日寇被击毙百余人,八路军又缴获一大批军需品 和骡马。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 “战史上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后来 ,不少国家将这一战法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不做“红墙里的贵族 有一天,刘伯承带着子女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才知 道园区因故不能接待参观者。刘伯承正准备返回时,中山陵 的负责干部赶来邀请他们进入参观,但他一口回绝。回家的 路上,刘伯承对子女说:“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 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 事,不能搞特殊化。” 刘伯承还对子女下农村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十分支持。 他经常说,“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 养成资产阶级意识。” 1964 年,刘伯承的小女儿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 书,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需到农村参 加 8 个月的“社教”活动。刘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刘弥群参加 ,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下农村是好事,不要让人说我们 是‘红墙里的贵族’。” 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 1960 年 8 月,苏联停止了对我国的技术援助。面对突如 其来的困境,聂帅拍案而起,大声疾呼:“我们被逼上梁山了 ,自己干吧!”“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还有自己的专家!” 两个月后,我国将发射自己仿制的 P-2 导弹。聂帅亲自 到实验基地主持发射试验,他一下飞机,顾不得一身疲劳, 径直来到发射现场,向基地负责同志了解测试情况。 聂帅抚摸着弹体,深情庄严的叮咛:“这是我国自己制 造的一枚‘争气弹’,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只 能搞好,不能搞坏。” 当火箭喷着火舌呼啸而起后,聂帅和参试人员一起尽情 鼓掌、欢呼。指挥所只是简易房,能遮风挡雨但不防震、不 防爆,要是发射出现意外,后果可不堪设想。可聂帅根本不 顾自身安危,只关心着这枚导弹的发射进程。1962 年我国自行设计 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但 3 月份的发射试验却失败了。 在那个风言风语的时代,有流言说要追查失败的政治原 因。聂帅听到后,生气地说:“科学实验和打仗一样,没有 常胜将军。不允许失败就是不讲实事求是。”由于聂帅亲 自过问,力排“左”干扰,才避免了一场无端的政治追查。 叶挺将军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 皖南事变后,叶挺同志被蒋介石羁囚于第六战区长官司 令部所在地——恩施。 叶挺同志囚居恩施期间,国民党反动派软硬兼施。一面 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派特务以“勤务兵”名义进行监视; 一 面不断指示达官要人,前来游说劝降。叶挺同志大义凛然, 予以痛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时,国民党第六 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陈诚为了“软化”叶挺同志, 曾亲 以“老同学”之名,馈送奇缺之物,叶挺同志皆拒之不受。 陈诚没办法,只能来硬的,从生活上折磨叶挺同志,日 给两餐,且为发霉之包谷与糙米。郊区杂草丛生,蚊虫成阵 , 连破旧蚊帐也不给予,迫使叶挺同志只好“赤膊抗蚊疟,睁 眼等天明”(叶挺同志在恩施所赋诗句)。但叶挺同志始终不 为所屈,常以“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自励。在艰苦 环境中,他带领独生女开荒种地,饲养猪、兔、鸡、鸭, 以 己之汗水改善生活,没有为五斗米而折断自己硬朗郎的腰。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也没有趋炎附势,而是抬头挺胸做一 个真正的人。 先行者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一袭长袍,两撇黑须,目光深邃,态度从容——临刑前, 他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 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这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定格在人民心中最后的形象 。漫 漫长夜中,他高擎火炬,在旧中国最早播下了马 克思 主义的火种。他将短暂的一生,全部倾注到建立“青春中 国” 的革命伟业中,并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中,淡青色花岗石 纪念碑上这样镌刻着:“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 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为我国开创和 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 的光辉典范。” 1889 年 10 月 29 日,李大钊生于河北乐亭县。1907 年考 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 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开 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 年李大钊回国 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 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彼时的中国,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仁人志士都在思 索,中华民族的路在哪里?中国人民的明天在哪里? “人生的最高理想,在于求达真理。”1917 年俄国社会主 义革命的胜利,使苦苦探求中国未来道路的李大钊备受鼓 舞 和启发。 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中,有一把淡黄色的 陈旧藤椅。这把藤椅是李大钊牺牲后,他的夫人赵纫兰从北 京运回故乡的。 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写出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著名文章和演说 ,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表达着他在 国家危亡之际的求索与呐喊。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在这把 藤椅 上,写出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我国第一篇系 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在李大钊故居管理处主任 吴瑞彬看来,李大钊的这句话,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注脚, “李大钊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他有一颗强烈 的 爱国之心,他要为这个国家找出一条强国救亡之路”。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迅速从一个爱国的民 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此,他开始了“以青 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人 生实践。 1920 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 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 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 年7月,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从此 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 主要创始人之一。 一直到被北洋军阀秘密逮捕直至行刑,李大钊的内心都 有一种强大的动力,使他不惧死亡,安然若素。在监狱时, 李大钊曾和家人见过最后一面,他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文章 中写道:“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 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种“伟大的力量”,就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对共 产主义的坚定信仰。1927 年4月 28 日临刑前,他对其他 19 位革命者说:“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辉的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他生前每月收入 240 银 元,大多用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青年学生。为了不让 李家断炊,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嘱咐会计科每月从李大钊 的工资中拿出 50 块大洋,直接交给他的夫人。在他去世后, 家里的财产仅有1块大洋。但他又留给后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 程……”不久前的一个上午,在李大钊故居中,来自天津市 铁路运输法院的23名法官、干警正在重温入党誓言。政治 处主任朱健告诉记者,此次参加重温入党宣誓的是近年 来单位新进的大学生,目的就是继承烈士的遗志,保持共产 党的 初心。 一名在李大钊纪念馆参观的党员说,95 年过去了,先驱 大钊前仆,成千上万共产党员后继。大钊先生的精神,有后 来者传承;大钊先生强国富民的期盼,有后来者完成! 高瞻远瞩:瞿秋白起草《文件处置办法》 中央档案馆内,珍藏着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 1931 年的一份手稿——《文件处置办法》。起草该 文 件4年后,年仅 36 岁的瞿秋白慷慨就义。这份中共最 早的关于档案文件管理的规定,对党的历史文献的管理保存 发挥 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 这份《文件处置办法》共7条,规定了档案分类整理、 编目、留存、销毁的原则与方法,资料的收集、保管等内容 。 在起草件末尾,瞿秋白特地写了一条“总注:如可能, 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二份,一份存阅(备调阅,即归还 ),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瞿 秋白特别在“将来”两字旁打了着重圈点,表明他在起草文件 时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信心。 1899 年1月 29 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1917 年秋 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以极大的热 情投入北京爱国学生运动。1920 年秋,瞿秋白以记者身份赴 苏俄实地采访,两年时间里,撰写了数十篇通讯和著作,以 自己的亲见亲闻,客观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状况 。1921 年5月,他在莫斯科经张太雷介绍,加入联共(布) 党组织,1922 年 2 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 1 回国后,瞿秋白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 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 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23 年6月 15 日, 《新青年》季刊创刊号首次发表了他译配的中文版《国 际歌》,法文“国际”采用音译“英德纳雄纳尔”,一直沿用到 今天。同年7月,他和邓中夏等一起筹办上海大学,任教务 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这所国共合办的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 了一大批人才。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走过了短暂又辉煌的一生。 1927 年“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 委员、常委,主持党中央工作。1928 年6月 18 日至7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瞿 秋白和周恩来等主持了大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大 结束 后,瞿秋白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 年 8月回到上海,随后再次主持党中央工作。1931 年1月,在 被王明错误打击、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后,在白色恐怖笼罩的 上海参加 领导文委和左联的工作,并翻译列宁著作,与鲁迅 建立了深 厚的友谊。鲁迅曾书赠瞿秋白联语:人生得一知己 足矣,斯 世当以同怀视之。 随着上海地下斗争日益残酷,1930 年 4 月《中共中央对 秘密工作给中央各部委同志信》强调:由于环境恶劣,各机 关不宜保存文件,凡是“不需要的文件,必须随时送至文件 保管处保存”。1930 年 9 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文件保管 处已经集中了 20 余箱文件、资料,中国共产党第一座秘密 档案库就此建立(党内习惯称之为“中央文库”)。 1931 年初,周恩来到中央秘书处视察工作并查用文件。 在视察中发现该处内储藏的文件、资料一包一捆未加整理, 当即指出“文件材料应分条理细,进行分类整理”,并对陪同 的中央秘书处负责人说:“在文件整理方面,你们可以找阿秋 (瞿秋白)去谈谈,请他给写一个文件处理办法。” 瞿秋白欣然同意,很快起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文件处 置办法》。 起草过程中,瞿秋白提出,要对所有文件“切记注明年 月日,愈详愈好”。中央及地方及各团体的机关报,需全份 保管者,应妥善置于“只有至多两人知道的地方,同时当然 要是不甚费钱的地方”,并“把历年来的机关报上之论文,编 一本分类目录(并在每篇注明写作的日期)”。 见到起草件后,周恩来批示“试办下,看可否便当 ”。这一《文件处置办法》成为中共第一个档案文件管 理制 度,由中央文库最先执行。《办法》的实施使得大量珍 贵的党史档案资料得以保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34 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中央红 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1935 年 2 月在福建长 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 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6月 18 日,他坦然走向刑场, 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 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饮 弹洒血,慷慨就义。 1950 年 12 月 31 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 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 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 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 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像瞿秋白这样勤于思考、善于总 结的人物和事例有不少,他们表现出的高瞻远瞩、对革命胜 利的坚定信心,对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 我们钦佩和敬仰。 宋庆龄入党的曲折历程 1981 年 5 月 1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次紧急会议上, 讨论通过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就此发出了 《关于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份《决定》中,中共中央称宋庆龄此 前曾经“多次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么,宋庆龄究竟 是何时要求加入共产党,又为何长期没有解决加入组织的问 题呢? 新中国成立后两次提出入党 宋庆龄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来自她多年对共产党的敬 仰。1950 年 3 月,宋庆龄第一次给中共中央写信,谈到她 20 世纪 30 年代在上海与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交 往, 同时也表达了多年向往加入共产党的心情。这封信被视 为宋庆龄首次向中共中央表达加入组织的愿望。中共中央在 收到宋庆龄的信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从当时党的最 高利益考虑,暂未作明确答复。 1952 年 10 月,宋庆龄认为前信请求入党的意思并未表 达清楚,于是决定直接给毛泽东写信,坦率地谈到了希望加 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毛泽东对宋庆龄恳切入党的两次来信 甚为感动,决定找宋庆龄谈一次。 他对宋庆龄真诚地表示:“庆龄同志,你是孙中山先生的 夫人。曾经是我和中国共产党敬爱的偶像。你要求加入中国 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光荣。因为你在政治上是完全 够格的。在革命战争的时期,实际上你已经是我党优秀的领 导者之一。今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你,有些事情我们党内的 同志做不好,你做却很合适。我在党内已经说了:党的高级 干部都要向宋庆龄同志学习,学习你的革命坚定性。对新中 国的贡献,你的作用比李济深、沈老(指沈钧儒)还要大, 所以还是留在党外好。”宋庆龄入党的问题就这样暂时被搁置 下来。 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出席莫斯科国际会议 1957 年 4 月 28 日,宋庆龄向当时正在上海的刘少奇当 面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刘少奇回京后就宋庆龄要求 入党一事,向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作了汇报。政治局对此也 相当重视,并就此事进行了讨论研究。 中央领导同志对宋庆龄的入党要求都给予赞扬与肯定, 特别是毛泽东对此事更为认真。他知道这是宋庆龄新中国成 立后提出的第三次郑重申请了。中共中央对宋庆龄靠近中国 共产党的多年夙愿历来持积极欢迎的态度,虽然一时不能吸 收她入党,却早就把宋庆龄视若党的一员。此次讨论宋庆龄 的入党问题,多数政治局委员倾向于吸收她入党。然而在权 衡宋庆龄入党对党的事业得失之后,毛泽东则更倾向于 宋庆 龄继续留在党外。这样更加便于宋庆龄为党工作。 因此,在中央政治局就此事达成一致意见后,毛泽东委 派刘少奇和周恩来一起前往上海,向宋庆龄传达中共中央的 意见。刘少奇向宋庆龄通报了中央政治局讨论她入党问题的 经过后说:“党中央认真讨论了你的入党要求。从现在的情 况看,你暂时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你虽然 没有入党,我们党的一切大事,我们都随时告诉你。你都可 以参与。”宋庆龄听完刘少奇代表中央传达的意见后,对中 共中央让她暂时留在党外的意见表示理解和接受。1957 年 10 月底,中央决定组成一个重要代表团前往莫 斯科,参加当年 11 月 7 日举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 利 40 周年的纪念活动。毛泽东提名宋庆龄为代表团主要成 员。这 个代表团由毛泽东任团长,宋庆龄为副团长。宋庆龄 虽然是 非党人士,但毛泽东的刻意安排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 始终把 宋庆龄当成自己同志看待。 生命最后一刻被接收为中共正式党员 1981 年春,88 岁高龄的宋庆龄被确诊患上了慢性白血病 。中共中央十分关心她的病情。看到宋庆龄病重,王光美专 程前往中南海求见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谈到了宋 庆龄多次要求入党的问题,并询问说:“如果宋副委员长现在 仍然要求入党,中央是否会批准?”胡耀邦当即表示: “如果她现在还有要求,中央一定会给予考虑。”王光美 在得到中央的意见后,再次探望宋庆龄。她握住宋庆龄的手 说: “ 我记得您曾经提出过入党, 不知现在是否还有这一想 法?”病中的宋庆龄对王光美点了点头,表示她同意入党。 王光美又问了三遍,已不能说话的宋庆龄接连点了三次头。 王光美当即在宋家要通了胡耀邦的电话,把宋庆龄的意见如 实向中央作了报告。5 月 15 日,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作出接 收宋庆龄为正式党员的决议。 5 月 29 日晚 8 时 18 分,宋庆龄在京溘然长逝。宋庆龄 的追悼大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宋庆龄同志 逝世前不久,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实现了她长时 期来的夙愿。这是宋庆龄同志的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 荣……” 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 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 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 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 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 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 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 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 ,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 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 ,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 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 ,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 :“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 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 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 并亲自向 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住进了北京。董老的夫人何莲芝 怕他年岁大了,受不得风寒,就将自己在延安大生产中劳动 所得而积攒下的钱给他买了一顶帽子。董必武问花了多少钱 。何莲芝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花了二三十元钱。过了些 时 日,董老又向何莲芝问起这顶帽子的价格。 何莲芝依然没有改口说:“你怎么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 元嘛!” 董老摇了摇头说:"你呀,骗我还说我不相信你,你自 己看看。"说完,取下帽子,指了指帽子里沿的标价。 何莲芝顿时就闹了个大红脸,原来,何莲芝买帽子时, 没有注意到帽子里还有标价。 之后,董必武在开党员生活会的时候,还专门拿这个事 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评,并写了一个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1954 年,董必武率领党政代表团去东欧访问。临行时, 他 15 岁的儿子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想要一台照相机。这 位同志出国后和使馆的同事聊天时顺便提到了这件事,使馆 的同事当真给买了一台。回国后,董必武见孩子摆弄照相机 才知道这件事,并叫秘书立即带上照相机和相当于照相机市 价的钱款到外交部去作检讨,请外交部决定留照相机还是留 钱款。外交部的同志深知老董的脾气,知道他一贯公私分明 , 就留下了照相机。 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老婆 1939 年起,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豫鄂边区,孤悬敌后, 开辟抗日根据地。李先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从一件小事中 可见到他是如何走近群众的。 有一年冬天,本来是大喜的日子,但是大悟县白果树湾 的一家老百姓却犯了难。这天寒风凛冽,村里的路面已被冻 成“玻璃”,异常光滑,迎亲的队伍根本无法抬着花轿在上面 行走,老百姓一时都犯了愁。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村里的军队士兵和老百 姓聊得很热,但是大家都一筹莫展。眼看迎亲的时间就要到 了,村里的人只能干焦急。 “就让新娘亲自走上门咯。”士兵们和老百姓开起了玩笑 。显然,这是“不合礼数”的,农民们虽然平时在衣食住 行方 面不讲究,但真要到了这种重要的节日他们可不敢有半 点马 虎,毕竟这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不经意间,这个笑话传到了李先念的耳朵里,他马上脱 口而出:“这有什么难,就骑我的马,风风光光多气派,就 这么办!” 当时村里只有李先念拥有一匹枣红马,这是组织专门配 备给首长的战马,村民们和士兵们想都不敢想去碰首长的马 ,但是李先念一再坚持:“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当士兵把这个消息告诉迎亲的老百姓时,大家都乐得合不 拢嘴,禁不住感叹道:“这样的首长打心眼里为老百姓,不但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一心想着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就连这 样的小事也替老百姓着想。” 李先念下连队检查工作自称是通讯员 1943 年的一天,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到 43 团一连去 检查工作,正巧赶上连里开饭。为了不打扰战士们,他就径 直走进火房,要求炊事员给点饭吃。也是凑巧,这个炊事员 是个刚入伍的新兵,还没有见过李师长的面,而站在面前的 这个人风尘朴朴,洗得发白的灰军装上还打着几个补钉, 于 是就问他是那个连的,李师长嘿嘿一笑说:“我是通讯员。” 这个炊事员一听就火了:“通讯员只能到营部去吃,连 这个规矩都不懂?去,去,我这里是按人派的饭。” “糟!遇上铁面包公,看来要饿肚子了。”李师长心里这 么想,却并不生气,反倒笑着说:“你这个规矩自然是要遵 守的,可营部的饭吃光了。哎,下不为例,少给点吃的可不 可以?” 炊事员见此真是感到为难,正搓着两手不知如何是好, 李师长的警卫员林喜来找来了:“哎呀,师……”又是巧得很 ,这个炊事员与林喜来是同乡,不等他下面的话说出来就忙 迎上去说;“是喜来!你来办么事?”林喜来对师长歉意地一笑说:“我来护送首长。” “首长?哪个首长?” “李师长呗!” 这个炊事员一听可大吃一惊,呆呆地望着李师长。林喜 来也是一惊:“怎么,你还不认识……” 李师长忙打断他的话,哈哈大笑:“小林呀,你这位老 乡好狠啰!硬是不给我饭吃。”李师长的说笑声惊动了连里的干部战士,大家呼喊着 “师长”拥进了伙房。“好狠”的炊事员这才如梦初醒,忙擦 擦头上的汗向师长赔礼道歉。李师长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说 :“执行规章制度就是要‘心狠’,就是要坚决嘛。好,好!看 来我这个通讯员还不如你呀!” 李先念无惧“降六级” 1937 年底,李先念同志从新疆回到延安后,先后进入抗 日军政大学、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六届六中全会闭幕后,马 列学院和抗大的广大学员都陆续安排了工作,走上抗日前线 。 一天,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谭政找李先念谈话:“先念 同志,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 见吗?”李先念的回答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从军政治委员降至营长,连降六级,许多西路军干部战 士都为他感到委屈。但李先念相信组织不抱怨,他风趣地说 : “管他呢,就是一撸到底,叫我去当伙夫、马夫,也要在 我 们党和部队里干下去。” 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一定要见李先念。在延安凤凰山 麓的窑洞里,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毛泽东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处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嘛”。 黄克诚不怕拉下脸 1980 年 1 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 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 们吃饭共花去 400 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 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 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 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 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 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 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 ,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 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 ,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 勇 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 400 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