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湘潭市委关于制定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共湘潭市委关于制定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的建议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湘潭市第十二届委员会 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 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湘潭市第 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要求,深入分析形势,紧密 结合实际,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 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 ,是湘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 面对宏观环境的复杂变化、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 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 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锐意进取、砥砺奋进,携手共建“伟人故里、大美湘 潭”,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 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380亿元,人均GDP居全省第二,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日益壮 大,吉利新能源汽车、新松机器人、蓝思科技、中联重科、三 一风电等一大批“三类500强”项目落地见效,高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占GDP比重达 36%,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千亿,入选首 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 400亿元,军工城纳入国家创新示范建设计划,“智造谷”“汽车 城”“军工城”加速形成,成功获批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 型示范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全国示 范,韶山市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 的重要力量。二是三大攻坚战有力有效,决胜全面小康基础愈 加坚实。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力度前 所未有,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9.4%,在全省率先完成 河湖“四乱”问题整治,获批国家第二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绿心地区工业企业全部退出清零,森林覆盖率达到 46.4%,莲城大地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各领域风险得到有效 化解和防控,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三是创新 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纵深实施,经济新动能更加强劲。“海底 60米多用途钻机”“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等国内外领 先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省唯一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落户湘潭,高新技术产业GDP贡献率显著提升;“湘潭向北、 西拓南延”战略纵深挺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迈入崭新阶段 ,成功获批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进出口总额稳步增 长。四是重大改革落地见效,各领域活力源源迸发。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改 革举措全面实施,行政效能、发展效能显著提升,营商环境综 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荣获“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各 类市场主体年均增长40%以上。国企、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稳 步推进,多项工作走在国省前列。五是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发 展面貌日新月异。湘潭全面进入普铁、高铁、城铁“三铁时代 ”,“两干”工程竣工通车,“一轨”建设全面提速,老旧小区、 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连 续三年测评全省第一,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即将 获得命名,韶山市、湘潭县摘得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桂冠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特色小镇加快建 设,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化,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六是民生福 祉加快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 算支出比重达66.4%以上,一大批惠民利民举措落地见效,居 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保障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教育、文 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水平不断提高。七是法治湘潭建设深 化拓展,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 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扫黑除恶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安全生产 形势总体平稳,“三道防线”更加牢固可靠,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主法治建设有力推进,重点领域地方立法保障有力。八是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理论武装入心入脑 ,好干部标准坚决恪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发展,意 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落实,统战工作创新发展,国防动员建 设成效突出,连续四届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韶山市获评 “全国双拥模范县”,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 著增强。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坚决落实坚定信心 、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疫情防控取得重大 战略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 社会发展呈现加速恢复增长态势。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十三 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这在湘潭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全市上下要 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 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湘潭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研判全球态 势,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 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 进入动荡变革期。着眼全国大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 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 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省情特 点,湖南区位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厚实,集聚 诸多发展新机遇、增长新支撑,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 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赋予新时代使命 任务,成为三湘大地加速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强大引擎,激励着 全省人民以更加昂扬的状态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审视湘潭发 展,作为“一带一部”核心节点城市,随着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迈 入全方位协同、加速度推进、实质化融合的新阶段,湘潭优越 的区位交通、坚实的产业基础、雄厚的创新资源、充沛的要素 供给等方面优势愈加凸显,迎来了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区域 融合、开放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机遇,将为实现高质量发 展进一步集聚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强化新支撑,我市发展潜 能巨大、前景广阔、未来可期。同时,湘潭发展正处于转型升 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总量规模不大、产业结构质量 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人口、人才、资本、数据、技 术要素聚集度不高等短板依然存在,生态环保、风险防控等方 面仍面临较大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 升。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 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 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 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战略 性机遇期的新趋势新任务,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 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 中找准定位和谋划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循发展 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出 一批重大政策,落实一批重大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奋力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产业发展、创 新创业、改革开放、民生保障、城乡融合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区域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持续 跃升;基本建成“四区一地”,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 格局;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 法治湘潭、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全面实现;红色基因深深根植 ,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根本 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 湘潭目标基本实现;人口加速集聚,就业更加充分,中等收入 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湘潭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 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 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 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 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 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 力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上走在全省前列,深化“六个湘潭”建 设,打造“四区一地”,全面推进“一六二”工程,奋力建设“伟 人故里、大美湘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 好步。 5.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 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 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 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 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更 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 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各方面 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 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 安全相统一。 坚持目标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 的重要指示讲话精神,强化目标意识、结果导向,在落实“三 高四新”战略中展现湘潭担当、体现湘潭作为。 6.主要目标。对标中央、省委要求,结合全市发展实际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实力湘潭”建设实现新跨越。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 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三农 ”根基不断稳固,国家重要智能制造集聚区建设收获重大成效 ,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500亿元、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超260亿元、居民收入超4.8万元的“三超”目标,湘潭经 济实力、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 ——以动能转换为引擎,“创新湘潭”建设赢得新优势。创 新人才加快聚集,创新生态和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明 显提升,创新成果加速转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标准市场化体系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 活力充分涌流,开放平台不断拓展,中部科创发展示范区建设 迸发澎湃动能,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激发强劲活力。 ——以红色传承为内核,“文化湘潭”建设取得新突破。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弘扬,以红色文化为底蕴的城乡文化不 断丰富发展,市民文化素质、精神素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 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城市气质不断提升,文化湘潭更具 特色和影响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实现重 大突破。 ——以提升民生福祉为目标,“幸福湘潭”建设达到新水平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 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 战略全面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 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打造宜业宜居环境为品牌,“美丽湘潭”建设展现新 风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 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重点环境问题得到 有力治理整治,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优 美生态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 ——以增强治理效能为手段,“平安湘潭”建设得到新提升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政府 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有效防范化解,突发公共 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 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国家重要智能制造 集聚区 坚定“产业兴市、工业强市”不动摇,推进打造国家重要先 进制造业高地“双链”工程,即抓好支柱产业延链培强、新兴产 业补链做大。着力构建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及零部 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以军民融合、医疗器械及生物医 药、红色旅游、商贸物流为特色的“四主四特”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7.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力建设“智造谷”“汽车城”“军 工城”,大力发展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 矿山装备、3D打印等智能装备制造业,构建“智能技术+智能 装备+智能服务”产业生态系统。链群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打造全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汽车后市场基地。精细发展 先进金属、先进储能、先进复合、海泡石、碳基等新材料产业 。推动军工结构、材料、控制、动力等集成协调布局,加快军 民融合发展。支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中医药等大健康产业 集群发展。培育“小巨人”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支持湘钢、吉利汽车、蓝思科技、特种机器人、中联重科工 程机械配套产业园等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品 牌集群。 8.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新能源和汽车制造 、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军工、精品钢材及新材料、高 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 备、人工智能及传感器、生态绿色食品和槟榔、绿色建材和装 配式建筑、省级新兴优势产业配套等11条工业新兴产业链建实 补齐培强,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 政策链深度融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行动,加快 补齐核心技术、基础元器件等领域短板。精准对接上下游、产 供销需求,推进区域产业互补共促,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 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提高协作配套水平,提升主 导产业本地配套率,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深化“四长”联动 ,为产业链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9.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 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 、商务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 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 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居民和家庭服务等生活 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多样化升级 ,加强基础性、公益性服务业供给。 10.有效推动数字化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发 展壮大“云经济”。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互联网、大 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产业,做强做优软件服务 业,加快湘潭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湖南(湘潭)大数据产业 园、数字经济孵化基地建设,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 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创新应用,加强与华为、京东、 阿里巴巴、腾讯的战略合作,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传 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数字社会和数字 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扩大 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共享,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打 造数字孪生城市。强化数字经济信息安全,构建信息安全管理 体系。 11.积极推进园区高效集约发展。坚持“经济园区就是发展 特区”的理念,优化全市产业园区定位,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 革,推动更多政策支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资源要素向园 区集聚,为园区发展赋能减负、提速增效,打造高质量发展主 阵地。支持园区空间立足产业需求、发展实际向一区多园、跨 区合作适度拓展。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立足园区产业 发展,优化园区绩效管理考核,提高园区资金、土地、人才等 单位面积投入强度、产出水平、综合效益,提升园区产业专注 度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抢抓湘江新区布局建设九华新 片区机遇,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推 动国省园区形成各具特色、互为犄角、共生共荣、竞相发展的 新格局。 四、坚持创新引领,努力打造中部科创发展示范区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建设创新湘 潭为主攻方向,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关键抓手,推 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双先”工程、科技成果 转化“双联”工程,即突出科技领先、人才优先,促进企地校联 合攻关、产学研联合营运,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精明 式增长。 12.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重点围 绕主导优势产业和社会民生领域,依托科研资源、学科优势 ,加大集成电路及芯片研发制造、航空航天电缆、深空探测、 先进电传动、微创介入等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巩固提升先 进传感、风力发电、深海钻探、高强度钢材制备等领域技术优 势,推动先进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湖南国家应用 数学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应 用基础研究,打造数据算力算法的研发应用平台。聚焦新兴产 业和未来产业,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和进口替代清 单,部署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13.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 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 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政策性优惠。深化企地校合作 ,支持企业牵头共建创新战略联盟,推行企业为主、地方引导 、高校科研院所支持的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模式,突出以资本、 利益为纽带,建立多元投入、资源共享、深度协作的产学研联 合营运体系。充分发挥院士及院士工作站在关键技术攻关、产 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 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企业创新主 体格局。 14.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深入实施莲城人才行动计划 ,加快创新人才集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引聚培养一批高端 型紧缺型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创造条件吸引 高层次人才来潭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推行顾问指导、短期 兼职、人才租赁、项目合作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开展万名大 学生留潭就业创业行动,提升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指数。加强创 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育,建立“莲城工匠”认定制度 ,实施“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 技能人才队伍。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 系,完善人才管理、服务和激励机制。发现、引进、培养、造 就一批创新型优秀企业家人才群体。 15.厚植创新发展肥沃土壤。以北部科创发展带建设为引 领,着力打造基础性原创性科研基地、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和 科创人才培养聚集基地。深入对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 设湘江西岸大学科创走廊。推进重大科技平台、科技创新服务 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优 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 体化配置,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充分发挥潇湘科技要素市场湘 潭市场作用,让要素资源流动更自由更高效。深入推进“智造 莲城”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路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改进 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 转变,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健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 护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健全创 新激励和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和承担国省重大科技项目,争取 更多国省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湘潭。创新科技信贷 产品和服务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大力弘扬科 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 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推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 放高地“双招”工程,即突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进营商环 境“双优”工程,即着力优化政务环境、优化信用环境。推动一 批牵引性、带动性强的关键性改革,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 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 16.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稳妥推进国 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管资本为主 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实施规模企业量质“两增”行动、领 军企业上市“激励”行动、骨干企业引领“培强”行动、中小微企 业成长“扶苗”行动,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竞争实力。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尊企重企、亲商安商,构建亲清 政商关系,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机制政策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 等平台作用,推动企业间资源、信息、服务等要素深度共享。 17.提升经济治理能力。对标财政、金融、就业、产业、 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宏观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落实 执行机制。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经济治理数据库建设。 有力保障中央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等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地落 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的资本 市场挂牌上市融资,激发各类投资动力和活力。强化预算约束 和绩效管理,提高财税收入质量。 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强化担当精神、风险意识、底 线思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科学调度、有效协同,实行政 府性债务绩效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创新风险 缓释举措,妥善化解存量债务,加快推动投融资公司高效转型 、可持续发展,打好打赢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攻坚战。 18.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全面依法 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深化要素市场优化 配置改革,推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人才集聚,实行土地要素合 理配置,探索建立地方资本市场供给体系和技术创新转化体系 ,促进大数据资源高质量应用,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整合共享 ,健全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自主有序流动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落实公平 竞争审查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国家机关表率导 向作用,提升政府公信力,严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 组织遵守行业信用规约和职业道德准则,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 联合惩戒机制,改善商务信用环境,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 19.打造对外开放平台。以湘潭综合保税区为重点,全面 对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进口商品展销集散平 台。加快中国(湘潭)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为 中南地区重要国家跨境电商集聚区、电商物流仓储中心和人才 孵化基地。加快国际展会、进出口通关代理中心、内外贸结合 商品市场等贸易平台建设。发挥中国中部(岳塘)国际商贸城引 领作用,争创国家进出口贸易示范点。支持县市区、园区建设 一批特色贸易平台和基地。 20.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 展的重中之重,瞄准“三类500强”企业,围绕湘潭产业定位和 布局,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承接先进发达地区产 业产能转移。发挥潭商大会、异地商会等平台作用,实施“潭 商回流”计划,旗帜鲜明引导支持潭商把产业、技术、信息、 资本带回家乡,设企业总部、办实体企业、建生产基地、搞研 发中心。坚持引资引技引才引智相结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院所经济,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落户。依托“一带 一路”、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平台展会,组织企业走出去,深化 优势产能、优质产品、基础设施领域国际合作。推动潭品、潭 企、潭资“抱团出海”,发展多元化贸易。统筹整合外事工作资 源,深化友城合作。 2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 社会的关系,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提高政府效能。深化 “放管服”改革,健全“证照分离”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 善“大并联审批、全流程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 批制度改革,落实“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制度,推 进“一件事一次办”,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深化事业单位 分类改革,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持续落实减 税降费政策,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成本,打造市场化、法 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 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 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双新”工程,即建 设新乡村,培养新农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城 乡融合发展,走稳走好品牌强农、特色强农、质量强农、产业 融合强农、科技强农、开放强农之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2.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立足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推 进以都市农业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 力,建设长株潭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打造国家现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