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经济类时评汇编(14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发展新开局 世界经济新机遇 作者:李洁 2020年12月21日 来源:解放军报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也是今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将 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和更多发展新机遇。 新机遇,来自持续释放的消费潜力。中国拥有14亿人 口超大规模市场,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截至 11月,日本对华出口已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德国蔡司公 司中国区域最新财年营业收入达到80亿元人民币,这使得 中国超越美国和德国,成为蔡司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场 ……有报告预测,未来15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将达到8亿 ,消费升级动能强劲、潜力巨大。 本次会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强调“必 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 ”,并作出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增加投资等配套政策安排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可认为,会议提出坚持扩 大内需,注重需求侧管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 收入群体,这些对中国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实现高质量 发展都非常关键。 新机遇,来自扩大开放的坚定步伐。中国坚持互利共 赢的开放战略,持续推动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完善投资营 商环境,大幅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外商 投资目的地之一。今年,全球跨境投资受到疫情重挫,但 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呈稳中向好态势,成为全球极少数吸引 外资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彭博新闻社报道说,国 际投资巨头看好中国巨大机遇,纷纷推出专注于中国的新 战略。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高管表示,摩根士丹利就是“这种 开放的巨大受益者”。 本次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提出“加强国际 宏观政策协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 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一系 列明晰有力的政策信号,展现了中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 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决心。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 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表示,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通过 完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国投资,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 ,也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新机遇,来自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创新在中国现代 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次会议将强化国家战 略科技力量作为明年重点任务之首。未来,随着中国创新 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新产业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的活力 将进一步迸发,进而有力推动全球增长。 国际数据公司日前发布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在全球 人工智能市场的占比将达到15.6%,成为全球市场增长的重 要驱动力。沙特阿拉伯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表示,随着 沙特将数字服务扩展到整个国家,已有很多中国企业在 5G等领域助力该国发展。“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合作伙伴,并 希望在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扩大两国合作关系。”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随 着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 发展的中国经济必将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注入更多信心和 活力。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李洁) 乘风破浪 行稳致远 2020年12月21日 作者:和音 来源:人民日报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的中国,势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航道上乘风破浪、行稳 致远,在自身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的同时,携手世界各 国谱写共创美好未来新篇章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 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 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为引领中国经济航船乘风 破浪、行稳致远擘画路径、指明方向。透过观察中国下一 年经济政策总基调的重要窗口,世界更清晰地感知,具有 强大韧性和蓬勃活力的中国经济,将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 济复苏与增长注入更多信心和动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 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 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 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 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 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 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 长的主要经济体。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经济复苏范围正在扩大 ”,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评价“中国是全球增长中截 然不同的一极”,英国智库牛津经济研究院、美国高盛集团 等上调对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中国经济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秘诀是什么?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指出,“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 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 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 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五个根本”是中国在统筹国内国 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深 化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是中国 经济发展给世界的重要启示。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放眼世界,新冠肺炎疫情令世 界经济陷入衰退,社会民生遭遇重创,影响超出2008年发 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聚焦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 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明 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和 重点任务,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宏观政策要保 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等,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 经济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杜伊斯堡市政府中国事务 专员约翰内斯·普夫卢格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发 挥‘火车头’作用,助力世界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 开放牵动世界目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 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并提出产业链供应 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 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 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 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 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不久前区域全面 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 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都充 分表明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 带来更多红利。 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 年。瞩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 中国,势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航道上乘风破浪、行稳致 远,在自身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的同时,携手世界各国 谱写共创美好未来新篇章。 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作者:经济日报编辑部 2020年12月16日 来源:经济日报  “十三五”即将圆满收官,“十四五”就要起步开局。 2020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中国铺展开承 前启后的又一幅壮阔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发展 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 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对于科 学把握大势、前瞻统筹谋划、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 事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廓清迷惑、打消疑虑、保持定力、 坚定自信奠定了坚固基石。 重大判断之下,新课题亟待破题。以什么样的姿态迈 向新征程、用什么样的方式抓住新机遇、凭什么样的精神 攻克新挑战,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关乎认识论 ,明于方法论,落脚实践论。 以变应变 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 ,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观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进期。新 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带来的革故鼎新和激烈竞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 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都是“前所未有”。 变局之中有逆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保护主义 、单边主义等阴霾不散,威胁世界和平稳定,大国深度博 弈、地区冲突频仍、财富分配失衡,世界范围内安全挑战 更趋复杂严峻。 变局之中添变量——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剧了国 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大裂变,“黑天鹅”“灰犀牛”现象发生概 率明显增加,很有可能使我国传统的市场资源“两头在外”参 与国际循环的方式变成“两头夹击”,冲击我国在全球供应链 中的地位和安全,进而对经济发展自主权造成严重威胁。 看国内,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不会一帆风 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当前,中国经济已转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 工具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也面临结构性、体制性 、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挑战,更要重点防控那 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 中国是疫情防控得力的优等生,经济复苏速度也走在 世界前列。但是,面对远未结束的疫情和由此带来的一系 列问题,诸如防范疫情输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全球经济深度衰退 等,务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叠加中美经贸摩擦和全 球化逆流等因素,应对中长期风险挑战的任务更显艰巨。 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充 分把握外部环境之“变”与国内经济基本盘稳定之“不变”,擘 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蓝图。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 发展格局,不是有内无外,也不是有外无内。以国内大循 环为主体,不等于只要国内大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 闭运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因为两者包含着相 互渗透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包含着深度耦合的供应链、产 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各有侧重、缺一不可。 这是我们主动应对形势的现实之举。因为果断及时 ,才有了中国发展表现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上一抹亮色的难 能可贵——率先也是唯一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恢复经济正 增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是我们主动推进的中长期经济格局再定位。不管外 面刮风还是下雨,唯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 、深远谋划、主动调整,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事必有法 然后可成 毛泽东同志曾经把方法比喻为“桥或船”。他说,“我们 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 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 也只是瞎说一顿”。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根据发展阶 段、环境、条件变化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该怎样解决 “桥或船”的问题呢?答案,就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之中。 ——坚持稳中求进,为做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发展 设定总的基调。 2012年以来,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反复强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只有确保了“稳”这个前提,才能 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加之以奋发有为地“进”,才能不断实现新进展新突破,为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越是挑战严峻、困难重重,越要把握好“稳”与“进”的节 奏与力度,聚焦主要问题,把遵循经济规律的“稳”和科学有 序的“进”辩证统一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做 到见事早、反应快、工作细、出手准。 ——坚持系统谋划,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统 筹推进事业发展。 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运筹 帷幄、掌舵领航,无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 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擘画,还是“统筹兼顾、 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具体 要求,都体现出深刻的辩证思维和缜密的系统思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由诸多领域、诸多环节 、诸多层面构成的大系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系统性特征和要求更加突出,“全面”是重点更 是难点。顺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 ,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系统观念这一被实践证明 是行之有效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和今后 更长一个时期继续坚持和贯彻。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 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我们党要巩固执 政地位,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 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 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 都无从谈起。”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证。必须坚持统 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 和能力建设。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设置专章作出系统部署 ,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动遵循。坚持扩大内 需这个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本身也正是维护我 国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这些部署,实际上是经济治理中 的一道“加法”——在一系列事关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理念、 思想和战略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添加了“安全”考量。 接续奋斗 无往不胜 在发展的广阔场域里,在改革的复杂系统中,人们不 难发现,每一次创造、每一次对目标的超越、每一次从困 境中崛起的背后,都有着奋斗精神的力量。有学者说,“挑 战—应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一个民族的精神 ,正是在其人民应对挑战的艰苦奋斗中铸就并丰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走向伟大复兴的 中华民族,再一次面对在“挑战—应战”中把握经济发展主动 权的时代课题。如何抓重点、怎么破难点,辩证思维需要 生动实践来印证,科学方法需要奋斗精神来支撑。 让我们激扬起那么一股子奋斗精神,用迎难而上的担 当做好改革的文章。要在打造新发展格局中谋求胜利,出 路在于坚定不移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 篱、啃下难啃的硬骨头、攻克新时代的“娄山关”“腊子口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就越需要能 迈出去的脚步、能挺起来的腰杆、能扛得住事的肩膀。 让我们激扬起那么一股子奋斗精神,用敢为人先的志 向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梦想。无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内涵型增长,还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供给 体系质量和水平,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紧紧围绕经济 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 大挑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 更多原创发现,破解更多“卡脖子”难题,把更多核心技术牢 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让我们激扬起那么一股子奋斗精神,用开放包容的理 念打开崭新的局面。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增创国际合作 和竞争新优势,无疑需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用 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推进对外开放,以规则标准等制度型 开放为基础,持续改善国内营商环境,考验着我们始终站 在历史正确一边的格局与定力,也考验着携手各方共享“中 国机遇”的胸怀与智慧…… 2021年,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这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的经 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 、对大事铁画银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领导下,凝聚起14亿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的蓬勃伟力,迎难而上、因势利导,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必将谱写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雄浑乐章。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油争气” 作者:《求是》杂志经济编辑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党委 联合调研组 2020-12-16 来源:《求是》2020/24 中国经济巨轮正破浪前行  作者:张连起 2020年12月14日 来源: 《光明日报》 2020年即将过去,历史将会铭刻这非凡的一年。在突 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中国 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获得正增长的国家。着眼未来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 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着眼于我国实现更高质 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 重大战略部署。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这不仅包含劳动力、消费、产业、创新、金融、物流等各 领域,而且包括商品服务市场以及数据要素等各方面。新 一代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优势、消费市场优势、科技创新与 技术产业化应用规模优势等将加速我国经济复苏进程,为 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 风和回头浪,我国仍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 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改革开放红 利充分释放将创造经济发展强劲动能。 今年围绕“六稳”“六保”,以减负、稳就业、保市场主体 为主要发力方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产业 政策等精准协同,为经济恢复性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用改革的办法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财政资金 建立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机制,提高政策落地的时 效性和精准性,及时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 主体提供支撑。不同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超规模量 化宽松政策,我国“政策工具箱”的储备仍很充足。未来可以 根据形势变化完善和丰富政策内涵,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 头。 虽然中国经济底子好、潜力足,但要看到明年国内风 险挑战交织叠加,形势可能依旧严峻。当前投资需求内生 动力不足,需求势能减弱可能进一步向生产端传导,制约 经济反弹高度,需谨防供给需求“双萎缩”风险。同时,受疫 情冲击、市场主体经营困难以及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影 响,地方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增加。此外,潜在金融 风险不容忽视。金融机构坏账风险明显加大,企业财务费 用上升,偿债资金来源减少,企业债违约风险有所上升。 2021年既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又是两个百年奋斗目 标的历史交汇之年。因此,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意义格 外重大。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必须始终抓住改革开放这个 关键。无论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力度,还是充分利 用我国的优势条件、挖掘内需潜力,都必须抓住改革开放 这个关键。 对于基层财政收支平衡方面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未雨 绸缪,加快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建立现代财税金融制度 ,规范财政资金分配,增强预算统筹能力,保障重点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过“紧日子”的状况下念好“紧箍咒 ”。一方面取消不必要的项目,严控支出范围和标准无序扩 大;另一方面保持财政支出安排合理强度,特别是对医疗 、社保、公共事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要充分保障,提升 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短 期要补链,梳理供应链断点;中期要固链,疏通堵点,确 保产业链安全;长期要强链,根治大而不强痛点,为制造 业提质增效赋能。应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 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工业软件 等领域的产业基础能力建设,补齐短板;另一方面充分运 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部署一批5G、集 成电路、生物技术以及民生“关键小事”有关的重大项目。巩 固和拓展“工业强基”行动,建立产业基础能力评估体系,精 准评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技术的现状与动态。深 化先进制造业的增值税改革,进一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 除的所得税优惠效能。 (作者:张连起,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 会长) 以新基建增强民生领域保障能力 作者:李嘉珣 2020年12月14日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段,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我国民生领 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亟待解决。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够破除要素流动阻碍 、优化资源配置,解决民生领域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 ,短期能够稳经济、稳就业,长期来看,将有效释放经济 潜力、增加民生福祉。 “满足需求”是民生保障的逻辑起点,但受各种客观因素 的影响,民生产品供需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新基建中的数字基础设施弱化了空间限制,使优质医疗、 教育等民生供给均衡化,而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边际 成本趋近于零的特点,适合应用于大多数非竞争性和非排 他性公共产品。同时,新基建各项技术具有持续改进和迭 代的特点,催生出更多业态和模式,能够在民生领域提供 更多人性化服务,在为民众提供基本社会保障的同时,增 强公共服务的经济属性。 尽管新基建中新型数字技术和创新服务模式能够促进 民生领域快速发展,但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新基建要与传统基建协同融合。新基建中的各 项技术与基础设施并非大部分民生领域的刚需,需要通过 与传统基建融合,将新技术“嵌入”公共服务中,以达到优化 资源配置、增强保障能力的作用。新基建核心资产在于其 算法代码、软件系统和规则标准等虚拟设施,其形成的产 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非竞争性,且不会因为产 品形态的改变而耗竭,在传统基建构建的产品或服务体系 下,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优化需求识别算法,能够覆盖更 复杂的公共服务项目。例如,作为传统基建的电网系统 ,通过新技术将交通、天然气等多种复杂网络系统融合其 中,既能助力电力系统整体高效协调运行,又能为偏远地 区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其次,新基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在医疗、教育等 领域发挥作用。在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过程中,新基建应 着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新技术促 进区域间均衡发展、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我国农村的 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仍存在分配不均、购买力不 足等现象。新基建中5G带宽速率是4G的100倍,同时具有延 时低、收发信令速度快的特点,通过5G网络能够同步传输 大量医疗数据,将医疗资源分配突破空间界限,实现偏远 地区的远程诊断、远程手术。而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缺失难 题,部分地区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物联网设备实现远程 教育和人工智能解题等功能,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偏远地 区,破解教师编制不足、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 再次,要限定新基建数据的使用范围和参与主体规模 。高效的公共治理离不开海量数据的获取和积累,这就涉 及对用户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预测。在新技术应用尚存 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限定其使用范围,加大隐私保护和 信息安全的保障力度,避免因过度收集数据而产生的滥用 数据或“用户画像”歧视现象。尽管新基建一大创新之处体现 在引入“新主体”参与,通过消除不合理的准入条件,改善传 统基建领域参与主体少的局面,但在部分民生领域,应该 适度限制参与主体的规模。例如,由于乘数效应和规模效 应的存在,在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互联网领域通常最 终只能剩下数量很少的公司,存在“赢家通吃”的现象。在普 通百姓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由此产生的垄断将不可避 免地造成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不利于民生改善。 最后,新基建要“软硬兼施、虚实结合”。新基建既 包括以物质资产、设备构成的“硬性”基础设施,也包含以数 据分析、云计算、解决方案等为代表的“软性”基础设施,在 做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增加相关产品和服务 实时感知、准确预判、操作执行的能力。例如,在民众关 切的食品、药品的运输方面,相关企业既要增添以区块链 技术为核心的商品全流程追溯设备,实现从生产到售卖全 链条有迹可循,又要通过算法和数据智能识别商品种类和 温控要求,实现不同商品智能归类、区别存储和运输;在 保障民生安全方面,政府不仅要建立数据存储中心和超算 中心用以收集相关行业运行中的数据,还应该利用人工智 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回溯、实时监测、异常预警、 处理前置等功能,使我国顺利从保障生理性民生需求向破 解安全性民生需求迈进。未来,各地还应增加对软件系统 、算法代码、标准规则、人才培养等“无形资产”的政策倾斜 和扶持力度,加大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良性激励 调动机制,为新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改善民生等 方面创造便利的基础条件。 (作者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路径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研究中心 2020年12月10日 来源: 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 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 攻坚战,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 经过多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 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为实现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国现行标准 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 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 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为接续 的减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质量做好减贫 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看到 ,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实现真脱贫、脱真 贫,还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的成果;接续发力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则需要不断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并实现其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是一项重要 任务。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对此,我们需遵循系 统性原则,多措并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 ,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更加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凝聚各方力量,确保脱 贫攻坚成果的扎实巩固和拓展提升,为进一步改善人民生 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 困。以贫困程度为标准进行划分,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 和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一般是指相比较于别人而言的物质 资料占有量的匮乏和消费能力的低下。面向未来解决相对 贫困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 距,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为重要 。这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要着力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 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 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 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也就是说,解决相对贫困 问题要放在整个区域、城乡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不 能只谋一域。 二是要着力缩小低收入人口同其他群体的发展差距。 现实地看,脱贫摘帽地区和群众实现从“脱贫”到“致富”,仍 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一些地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增 收缓慢、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对 此,需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的能力,包 括设立专项财政项目、培育和扶植相关产业、提供教育和 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 制度等,让他们的收入增长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是要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民生问题。在实践 中,我们衡量脱贫与否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收入指标,但饮 水安全、卫生设施、健康保健、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指标 同样重要。更好解决相对贫困,就要关注多重维度的贫困 问题,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第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提升内生动 力。总体而言,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从宏观层面上讲主要 有自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等客观原 因;从微观层面上讲,各户有各户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 贫因。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 务依然艰巨,扶贫工作的重心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其中 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千方百计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和群 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重视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持 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优 化产业格局。同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完 善产业脱贫机制,让特色产业成为脱贫富民的强大动能。 另一方面,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相对贫困 群众的精神状态是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因素 。群众有决心、有志气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穷的现状,才 能让脱贫成果更牢固、更可持续。还要不断加强对相对贫 困群众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教育,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的 能力。 第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 设。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加强 制度保障。 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 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 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退出 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 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要筑牢防止返贫的“防护堤”,需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 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对存在返贫风险的人口分层分类制定 精准防贫办法,采取多层次、复合式保障性防贫举措,定 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要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农村低收入人 口生活困难和发展困境的成因复杂,需要持续的精准帮扶 ,重在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已经建立的农村社会保 障和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需要适应新的 形势要求,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 ,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 ,还需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因需施救、精准施救,形成覆 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 要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 大扶贫机制。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样一个涉及经 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 动员各方力量、集聚各方智慧,形成互相帮扶、先富带后 富的合力。为此,要在制度建设上发力,既要发挥好政府 在扶贫规划制订、扶贫政策执行、扶贫责任落实等方面的 重要作用,又要发挥好社会和市场力量的积极作用,凝聚 合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强大支撑。 让数字经济赋能“中国服务”品牌 作者:于倩 2020年12月11日 来源:《光明日报》 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加强,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 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与此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数字经济时代 的到来。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助推 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未来,数字 经济将为我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服务贸 易发展新空间。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服务贸易?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 提供的数字新技术让货物贸易中的服务价值得以凸显,增 加了货物贸易中的服务含量,同时增强了传统服务业的可 贸易性,丰富了贸易领域,拓宽了区域范围;另一方面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贸易行业企业的 商业形态和交易方式,提升了贸易的精准度和效率。数据 流动能够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强化产业间知识 和技术要素共享,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协同深度融合 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领传统产业转型向全球价值链条 高端延伸。再者,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巨大的贸易市场 空间,数字技术触发的颠覆性创新催生大量服务贸易新业 态新模式。而且,数字化能够有效降低贸易成本,减少贸 易壁垒,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贸易保 护主义,带动服务贸易规模的增长。 当前,我国已成为服务贸易大国,服务进出口规模连 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不过,我国数字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还不算大,仅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26%,而全球服务贸易 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实现数字化。因此说,我国数字服务贸 易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从现实来看,我国具备构建数字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 的基础,有望成为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大国甚至强国。首先 数字经济是人口经济,我国是世界上接入互联网人数最多 的国家,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数字服 务业在国内国际市场都能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其次,我国 拥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有一定规模的数字企业,能够为 服务贸易数字化和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我国拥 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数字化、服务 化转型将使得其价值链不断向服务环节延伸,进一步拓展 服务贸易增长空间。 疫情危机之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传统服务业数字 化需求快速增长,较之有形的贸易服务,无形的服务贸易 更有机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当前,应紧抓数字经济的发 展契机,撬动国内数字产业与服务业间的良性循环,依托 数字新技术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 夯实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基础。加快5G、数据中心等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数字化 的技术基础。加大数字科技研发力度,消除数字鸿沟,打 破服务贸易技术壁垒。攻克并掌握核心技术,进而掌握全 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主导权,从而占据服务贸易 制高点,重塑国际分工和贸易利益分配格局。 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序开放。加快服务贸易开放 平台建设,扩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范围,继续放宽服 务业市场准入,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满足国内需求的 同时,倒逼本土服务业的发展。拓展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扩大国家文化、中医药、数字技术等特色服务的出口 ,让各国分享中国市场的同时共享中国服务。加快建设国 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构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 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体制 ,推出制度创新清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积极适应和引领数字服务贸易国际规则。利用我国在 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数字前沿服务领域的实 践优势,主动对标和接轨国际经贸新规则,与此同时,在 网上消费者保护、劳工标准、数字产品征税、数据流动、 数字货币等方面,率先探索于我有利的国际经贸合作新规 则,提升我国新的服务贸易国际规则话语权。 (作者:于倩,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作者:黄守宏 2020年12月11日 来源:人民日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我 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开创性、全局性 、长远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也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良方。《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此,我们要深入学习 ,全面理解和把握。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十三五”之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 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 力,全球贸易低迷,保护主义上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 常态,经过多年快速发展,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渐凸 显,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 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 生概率上升。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周期性、总量性因 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 实体经济结构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 实体经济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刺激需求难以解 决结构性矛盾,必须更多地从供给侧发力。在综合分析世 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基础上,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作 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 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 ,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 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 必然要求和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要 论述,回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 等重大问题,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 方向、本质属性、战略战术、主要任务、重大原则、实现 途径,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系统的理论创新,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理论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有本质的区别。它既强调 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 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 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 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经过艰苦努力,“十三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 化。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目标完成,一批落后产 能和僵尸企业出清,重点行业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传 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企业制度 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不断降低。重点领域补短板力 度加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迅速成长,在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 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 平显著提升。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改 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 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十四五 ”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 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供给侧,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 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结构,提 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结构 发生深刻调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 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市场有效需求萎缩,单边主义 、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经贸 摩擦加剧。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 临调整和重塑,部分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 制造业向要素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迁移。在这个大背景下 ,我们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 ,因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以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供给,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继续发展具有 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 交织叠加的困难和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三大失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供需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