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开会时如何用三分钟吸引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开会时如何用三分钟吸引人? 开会和讲话能体现出一个单位的作风和效率。因此,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 们平时开会与讲话的质量,以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  开会是在酿造新思想  会议有各种类型,传达会、报告会、汇报会、研讨会等等,但不管有多少会 ,一律要有新思想。与会者到会场来就像人肚子饿了进食堂,总不能再空着肚子回 去。但是很可惜,我们的许多会议就像一张没有上菜的餐桌,大家只能拿着筷子空 比划。  会议是酿造新思想的,是制作精神之餐的,一个好的会议,连会场中的空气中 都充满着思想。一个好的报告会,报告人要能牵着人的思维走,就像一面聚焦镜 ,能将人的思维从会场的各个角落聚拢来又发射出去,使每一个与会者都感到一种 共鸣的力量,整个会场有一种共振的效果。一个好的讨论会,会场像一场无形的足 球赛,每个人的思维之足都伸向那个唯一的球,激烈地争夺,充分地交锋。如果与 会者言不及义,言不由衷,就像一场没有球的球赛,有什么踢头?一个好的汇报会 ,每一个汇报者就是一团吐着新焰的火苗,听者是一锅平静的冷水,得用你的温度 去使他激动,使他沸腾,直到整个会场万焰跳动,热气腾腾,思想气化、升华,贯 满会场的每一个角落。  开会是一件很严肃、很郑重的事。解放前我们在根据地开一次重要会议,常常 要让干部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回来,有的同志就牺牲在来开会的途中。但是没有 办法,不开会就不能统一思想,革命会损失更大。现在世界上每年不知道有多少双 边、多边甚至全球性的会议。人们总是带着原来的想法来到会议室,又带着新的想 法离开会议室,去工作,去实践。可以说是会议在推动着各方面的工作,推动这个 地球。  人类文明史的进程只记录那些新的创造、新的思想,而把重复的东西统统甩掉 。比如科学史上记住了牛顿、爱因斯坦,社会科学史上记住了马克思、恩格斯等 ,因为他们有创造。  一个会议也是这样,历史只记住了那些划时代的有开创意义的会议,比如中共 党史上的一大、七大、遵义会议,因为这些会议产生了新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党 的路线,胜利地指导了党的实践。  大会如此,小会也是这样,我们开一次会总要能产生一点新的思想,对工作有 一点推动,这样的会议才值得开。可惜就像大吃大喝已经失去了吃饭充饥的意义一 样,现在许多会议也早已失去了酝酿新思想的意义。会议的浪费是一种更大的隐形 的浪费。  要想切实提高会议的质量,有两条应该做到。  一是主持者要精心选题。要摘熟瓜,不要摘生瓜。既然会议是酿造新思想的 ,就先要看酿造的时机是否成熟,先找到突破口,选准题,会前要做细致的调查准 备工作。  会议题目选准了,这个会也就成功了一半。会议应急社会之急、工作之急和与 会者之急,有的放矢。  党的历史上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等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因为 时局危急,不开不行。这种会,绝不会空泛,不会说旧话、套话,它逼着我们必须 得产生一个新思想、新方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会。  现在有些会议之所以质量不高,就是因为它不急,不反映工作发展到此时此刻 的话题,是一种四季歌式的例会。于是就空谈、就旅游、就吃喝,到时散会走人。   二是要调动与会者积极参与。开会如打仗,既要选战机又要鼓士气。会议开得 好不好最终要看与会者的思想变化。与会者的思想就是会议的原料,主持人的本事 就是博采众料,善掌火候,把与会者的各种想法掏出来,再酿出一个统一的新思想 。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能水过地皮湿,会议也就走了过场。本来每一个人都有 自己的观点、想法,大家凑到一起,总会有新思想、新方案,许多突然召集的会议 也有开出效果的。  可惜我们的许多主持人开会听不出、发现不了每个人的新思想,更不能像好厨 师一样巧用料,善掌火,变出一个新菜。而是像典礼上的司仪,只会刻板地宣读程 序。  讲话就是在做工作  就像写字和说话是我们表达思想的两种方式,发文件和讲话也是我们工作的两 种方式。但是常常有一种错觉,好像正襟危坐,宣读文件才算是 工作,而讲话就常被当作是应酬、客套、例行公事。于是空话、套 话,甚至假话到处可见。  现在干部的文化水平高了,我们可以通过文件、报刊来工作。解放前我们动员 打仗、搞“土改”,大多数时候都是靠讲话。那时基层干部文化水平低,不少还是 文盲,他们就只带着一双耳朵来开会,听了我们的讲话,回去一传达,工作就轰轰 烈烈地干起来了。  检验我们讲话质量的最好办法,就是问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