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区委书记:织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双面绣”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区委书记:织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双 面绣” 织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双面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 ‘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姑苏古城历来是世人看苏州、读苏州、品苏州的最重要窗口,是江南水乡的 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我们坚持整体保护古城,《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 例》等地方性法规推动出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保护性修复进展过半,最具古城韵味的平江片区重点 功能区保护修缮扎实推进,中张家巷河成为建国以来古城内第一条恢复的河道。我 们强力推进“靓丽姑苏”违法建设专项治理,仅今年第四季度拆违3万平方米,有效推 动了古城风貌保护和安全隐患消除。我们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征收搬 迁扫尾清零等专项行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环境顽疾得到有效治理,主要路段常 态化达到“可席地而坐”标准,黑臭河道全部消除。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要求,持续深化 整体保护和活态保护,全面对标借鉴上海、北京等先进城市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不 断擦亮“东方水城”“人间天堂”的金字招牌        一是以传统风貌肌理勾勒“古城之韵”。着力完善集整体保护、多元投入、 项目储备、绩效评估、考核奖励等环节于一体的“一揽子”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古城 有机更新。计划利用2—3年时间全面完成平江片区保护修缮、七里山塘全线贯通、 虎丘地区综合改造等重点项目。同步深入开展名人故居梳理保护、历史街区文化遗 存展示、绿化景观提升等三大工程,打造一批苏式传统民居老宅、吴地水乡特色街 巷,实现架空线全面整治入地、背街水巷风貌整体提升,做到“一街一特色、一巷一 品牌”,切实保护古城传统风貌景致和空间肌理,高标准做好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和 建设管养,尽早实现古城景观“旧貌换新颜”。       二是以靓丽城市品质彰显“古城之秀”。按照“城市客厅”标准,巩固扩大“两 扫”“两小”综合整治工作成果,实现启动5年以上征收搬迁项目清零。全面推进“靓丽 姑苏”违法建设专项治理行动,力争三年内拆除全部存量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新增违 建。持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围绕10余个重点片区、5条主次干道、120余条街巷试 点开展整治提升,综合实施危旧房解危改造、老旧片区交通安防、居民家庭“改厕 ”、老住宅小区整治等工程,加快农贸市场、垃圾亭、城市公厕的提标升级,逐步提 升古城城市品质。       三是以优良生态环境诠释“古城之美”。贯彻落实“美丽江苏”“美丽苏州”各项 工作部署,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系 统保护修复。常态化开展餐饮服务、废旧物资回收、五金加工、农副产品交易等“四 类行业”专项综合整治,对不适宜古城发展的低端落后业态进行挤压和清理。全面推 进垃圾分类,加快构建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良性循环,确保于年内实现 全覆盖。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快水污染防 治重点工程项目进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做到水体清澄、空气清新,让“美 ”在姑苏无处不在。 02聚焦“最现代”,打造生机蓬勃的活力古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强调:“要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 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 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保护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古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关键要立足 自身实际,找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路径。近年来,我们依据姑苏自 身特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华贸中心、中信出版、中国电子等一批具有较强辐 射力的重点项目,建成了蓝·芳华等一批具有主题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成功举办三 届苏州国际设计周,获评“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 验区”。我们加快古城文旅融合,浸入式昆曲《浮生六记》等一批品牌享誉中外,获 评“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打造文旅消费盛宴,率先启 动“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工作,积极融入“双12苏州购物节”,观前、石路、南门三大商 圈同步启动,各大商超、综合体单日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50%,观前地区获评“省级夜 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今年,姑苏区GDP、公共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正 增长,在疫情影响巨大而深刻的背景下,这对于服务业占比超过90%的主城区来说实 属不易。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质效配资源,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战略机遇,主动借力上海的城市能级、示范效应和产业带动能力,用创新赋能传统 产业转型,用改革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加速推进产城融合,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引 擎。      一是推动文化资源“创新转化”。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文积淀 深厚的优势,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推动“文化+科技”“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