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写材料应注意“接地气”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写材料应注意“接地气” 职场中的一些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高大上”,结构合理,语言流畅,文采飞 扬,头头是道,有政治高度,有理论深度。但细细品味,有时总感觉是为文而文 ,模式化、套路化明显,或高高在上、空洞说教,或一味板着脸孔、给人以高冷之 感。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就是材料没有扎根于“大地”,没有从“大地”中汲取 营养,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基层一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 句话,就是材料没有“接地气”,这是写材料时要注意克服的。  一、为什么要“接地气”  诚然,材料的特殊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其语言必须严肃、庄重、得体,但并不 意味着所有文稿都要高大上,都要阳春白雪。尤其是口语体的文稿,如果不接地气 ,反倒会拉开与听众的距离,效果并不好。相反,让材料多一些烟火气,多一些下 里巴人,反倒更符合受众需要,更反映现实,更能得到受众认可,效果也更好。  第一,“接地气”才能反映真实情况。接地气,就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 本、教条、经验、主观出发。不接地气的材料,本质上就是不与实际相结合,是一 种自说自话,重面子甚于重里子,甚至可能就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没有活力和 生命力。材料只有真正接地气了,写出来的话才可能反映真实情况,才能让人看到 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也才能体现材料的真正价值,否则就成 了食之无味的文字堆砌。  第二,“接地气”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材料“接地气”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 摸清了情况,找准了问题,弄清了原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相反,如 果不去全面、深入掌握真实情况,不去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凭经验、想当然地提 出工作思路、对策措施,或者干脆把别人的做法照搬照套过来,表面上看像模像样 ,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沦为一纸空谈,贻误良机,坏了大事,这显然是不行 的。我们常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根本上就是因为接地气,做到了实事求 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从而实现预期的效果 。  第三,“接地气”才能引起受众共鸣。为什么有的材料领导在上面念,下面的 人听之毫无反应,甚至昏昏欲睡?有的却让听的人、看的人被深深吸引、深深打动 ,为之一振、为之叫好?我想,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真正走入受众的内心 ,是否真正掌握受众的需要,是否真正反映受众的呼声。接地气的材料,必然对受 众的所思所想所念所盼有了深入了解并进行了回应,所讲的话才能说到受众的心坎 上,引起了共鸣和反响。  二、怎样才算“接地气”  材料怎样才算是“接地气”?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语言、说理和举例三个层 面。  ——对于语言,要做到“鲜活生动”。  材料的语言要灵活,不能全文一个腔调,该严肃的地方要严肃,该活泼的时候 要活泼,适合用群众熟悉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大胆地用。  比如,一位企业领导在强调为了实现目标必须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时,这样说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要坚定做强做优做大的信念,充 满迎难而上的斗志,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咬紧牙关、爬坡过坎、滚石上山。没有 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越不过去的坎;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能风雨兼程。  这里面引用的名言名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用在这里很巧妙、很恰当,也 很鲜活、生动,不像是上级教导、要求下级,倒更像朋友间相互激励,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  再比如,在年终岁尾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好廉洁关时,这样说到:  马上就到春节了,“廉不廉看过年”,要严格落实好各级关于廉洁过节的各项 规定,过一个健康、祥和、廉洁的春节。  这里的“廉不廉看过年”,就很接地气,完全是百姓语言,但很形象、很鲜活 ,也很贴切。  ——对于说理,要做到“浅显明白”。  材料在阐述道理的时候,一定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化繁为简,能用简单的 话把复杂的道理讲明白就用简单的话,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绝不用两句话,千万不能 用论文式的表达方式,有时要口语化。那些小孩子和老人都能听懂的文章,才是了 不得的大家之作。  比如,一位企业领导在讲本质安全时,这样说到:  要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重点是加强安全技术改造,真正实现本质安全。要 持续推进生产制造的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即使发生事故 也要确保不伤人”。机械制造企业要逐步推行智能制造,用机械手代替人工操作。   这里对本质安全生产就说得很浅显明白,普通工人都能听懂。  再比如,在讲成员企业是否真正落实“科技创新战略”时,一位领导提出了以 下5个判断标准:  关键看企业的主要领导是否把主要精力投入其中,企业的主要资源是否主要投 入在科技创新上,企业的资源分配是否主要按产品、技术创新这条主线来进行,企 业的运作方式是否按照本轮科技革命的特征、所处产业的本质以及用户的需要来展 开,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是否主要依靠培养和打造一批产品、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 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团队。  这里的5个标准,虽然是对成员单位领导说的,但一般的管理人员都能听明白。   ——对于事例,要注意“就地取材”。  为了让受众对某方面的情况有更直接、更切身的感受,可以适当举例子来说明 ,而且尽量多举一些周边的例子,本单位、本辖区的例子,让大家容易有亲近感 ,也可以有接地气的感觉。  比如,一位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