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如何让素材发生“化学反应”?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如何让素材发生“化学反应”? 笔者发现,在日常写作实践中,一些同志写材料,仅仅只做到文字的物理凑合 ,并未发生“化学反应”,写出来的东西很散,缺乏逻辑关联,一看就像“拉郎配 ”,纯粹是硬生生“拼”出来的,而非“写”出来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选材、用材不精上。我承认,占有素 材固然是重要的,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但必须清楚,这并不代表有素材就万事大 吉,简单拼凑就能写好文章了。这就好比有了米,不见得煮出一锅米饭,因为淘米 、下锅、水和米的搭配、火候都很关键。  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用素材、堆素材,而应该像做化学实验一样,实验前作 好充分准备,实验过程中把握实验要求,正确投放实验物质,这样才能促使不同物 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想要的新物质。  如何促成文字的“化合反应”?笔者谈三点看法。  首先,说说“化学物质”。  任何一次化学反应,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试验条件,否则反应就不会发生或不会 朝着预想的方向发生。正如铝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三氧化二铝(Al2O3),但如果 没有燃烧辅助,或选材不精,混进了铁、镁等元素,那化合反应就不会发生,铝还 是铝,氧气还是氧气,就算发生了反应,那也得不到纯净的三氧化二铝。可见,写 作前的材料加工及准备有多重要。具体的方法有几种,供大家参考。  方法一:阅读梳理,由粗到精。对于选好的素材,还要进行必要的阅读分析 ,看素材哪些可用,哪些无用,然后剔除掉那些没用的,让素材更精炼。正如俄国 作家契诃夫讲的:“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 地方剔掉罢了。”也只有削尽冗繁留情廋,才可让主旨更鲜明。笔者起草综合文稿 时,总感觉到,很多部门报来的基础资料,大多面面俱到,既细且详,字数也多 ,少的一两千字,多的四五千,若不进行必要的概括提炼、删减压缩,写出来的稿 子就真的成“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了。  方法二:引申联想,由此及彼。事物都是联系的,有些素材表面上看起来与稿 子毫不相关,实际上却是有内在联系的。要把这些素材用好,关键要善于跨界思考 ,引申联想,找到彼此之间的相同点。譬如,笔者有一次参加了省委组织部选调公 务员笔试的阅卷工作,我对一篇文章记忆犹新,这篇文章借用了中医“望、闻、问 、切”“四诊”法来阐述脱贫攻坚工作,论证了如何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 嘴巴去问,切身感受,精准识贫的道理,深入浅出,构思巧妙。若是没有引申联想 ,由此及彼的功夫,想跨界连接起来,形成这般巧妙构思是不可能的。  方法三:立足全局,由点到面。在起草总结类文稿时,少不了总结成绩、分析 问题。这就有一个问题,如何把成绩写亮、把问题找准?若是简单地堆砌素材,是 很难写出特点的。笔者以为,材料要出亮点,写作者必须看全局,思整体,找联系 ,从点上素材入手,发现点与面的内在联系,然后由点及面,提炼出面上的特点。 很多时候,下级单位报送的材料,看似只是个别情况,但别小看了个别情况,有时 候个别情况却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帮助你总结出全局性的共性特点来。  方法四:阐幽发微,由表及里。有些素材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细枝末节的 问题,殊不知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写作者要分析研究,善于领悟素材的言外 之意,聆听其弦外之音,见微知著。笔者在“爬格子”过程中,感觉到,业务部门 提供的材料往往都很具体,甚至有些琐碎。比如,有些材料常常提及,什么产品、 工厂、园区被定为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点,或是淘汰了多少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 锅炉设备,或是如何推进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但大多都就事论事,没有高 度。实际上,这些工作后面隐藏着的是“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问题,是“绿色发 展理念”的落实问题。  方法五:挖掘创造,提炼加工。许多素材,我们能看到的信息往往只是冰山之 一角,背后还有很大开发价值。写作者一定要学会分析、归纳和对比,深入挖掘素 材背后隐藏的价值。有个材料开始这样写的:“截至2015年底,全省存量房屋面积 达19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6%。”其实1948万平方米这个数据若稍加计算 ,还有更大的发现。譬如,若按城镇居民人均40平方米需求算,可供约50万人居住 ;若再想一想一些县的人口,恐怕这面积可供1-2个县人手一套了。这样一计算 ,是不是无中生有,凭空创造了两个数据呢?  方法六:把脉时势,平中见奇。有些素材看似老生常谈、平淡无奇,其实不然 ,只要善于用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思维去加以升华,是可以平中见奇,旧貌换新颜 的。以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为例,这个剧本的素材是河北省西北部一个山村里的 真实故事,被群众当成“神怪”故事而流传,后来文艺工作掌握这个情况后,感觉 到有东西可“挖”,他们以敏锐的时代眼光,先把故事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 背景下思考,发现了“反迷信”“反封建”的创作价值,但创作者还没有浅尝辄止 ,随着创作的深入,他们继续深化,联想到了在党领导之下解放区的前后变化,最 终确定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极富时代气息的 新洞见,算是化陈腐为神奇的典范。  其次,说说“试验方法”。  素材的“可反应性”只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若想让材 料正常“反应”,生出想要的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