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如何对领导、同事以及你的下属说“不”?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如何对领导、同事以及你的下属说“不”? 中国人不善拒绝,与当今社会中的某些从众心理有关。  不敢和不善于拒绝别人的人,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就得戴着“假面具 ”生活,活得很累,而又丢失了自我,但又因为难于摆脱这种“无力拒绝症”,而 自责、自卑。  其实,学会拒绝的艺术并不难。  我们先来对日常工作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归类,通过列举真实的情景案例 ,进而对案例背后的真正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给出客观实用的解决方案。  不合理现象之一  上级对下级有问必答  传统的管理观念是上司一定要比下属有能力。  所以,很多管理者生怕下属认为自己能力低、不称职,因此事无巨细尽量满足 下属的请求,从而求得下属的依赖。  殊不知,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1.案例  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的情形:  你的一位下属在单位办公室的走廊与你不期而遇,下属忙停下脚步:“哎呀 ,老板,好不容易碰上你了。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向你请示一下该怎么办。”  接下来,他如此这般将问题汇报一番。  尽管你有事在身,但还是不太好意思让这急切想把事情办好的下属失望。  你非常认真地听着,可实际上你也是心急如焚,因为你也有很重要的事务要处 理……  几分钟后,你看了看手表:“噢,不好意思,我现在正有急事处理。这个问题 ,看来我一时半会儿答复不了你。这样吧!让我考虑一下,过两天再给你回复好不 好?”  你赶忙离开,不知不觉中也背上了一个重重的心理包袱。  两天后,下属如约打来电话:“老板,前两天向你请示的问题,你看我该怎么 办?”  忙乱中,你想了一下,才记起他讲的是哪一件事。  “哦,实在不好意思。这两天我特别忙,还没有顾得上考虑这个问题,你再过 几天来看看,好吗?”  “没有问题,没有问题。”  下属非常能体谅你。  一周之后,你又接到他的电话。  不等他开口,你已经感到十分歉意,并再一次请求下属“宽限”几日……  此刻,你似乎有些焦头烂额,因为现在你的内心已满是内疚,你不知不觉已成 为问题的真正中心……  2.对应策略  不要“问答题”,只要“选择题”。  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把前面的案例改一下:  有一天,你的一位下属在单位办公室的走廊里与你不期而遇,下属忙停下脚步 :“哎呀,老板,好不容易终于碰上你了。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向你请示该怎么 办。”  接下来,他如此这般将问题汇报一番……  你一直在认真倾听,并不时点头,几分钟后,你对他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问 题,很想先听听他的意见,并问:“你觉得该怎么办?”  “老板,我就是因为想不出办法,才不得不向你求援的呀。”  “不会吧,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你看了看手表,“这样吧,这件事我 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我现在正好有急事,不如这样,明天下午四点后 我有一点点空,到时你先拿几个解决方案来一起讨论讨论。”  告别前,你还没有忘记补充一句:“你不是刚刚受过‘头脑风暴’训练吗?实 在想不出,找几个搭档来一次‘头脑风暴’,明天我等你们的解决方案。”  第二天,下属如约前来。  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他似乎胸有成竹:“老板,按照你的指点,我们已有了5个 觉得都还可以的方案,只是不知道哪一个更好,现在就是请您拍板了。”  即使你一眼就已看出哪一个更好,此时不要急着帮他作决定。  否则,以后他对你依然会有依赖的习惯,或者万一事情没办好,他一定还是会 说:“老板,这不能怪我,我都是按照你的意见去办的。”  所以,恳请那些对下属有问必答的领导们记住以下准则:  一、该下属作决定的事,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学着作决定。  二、做决定意味着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不想做决定,常常是潜意识里他不想 承担做决定的责任。  三、下属不思考问题,不习惯做决定的根源一般有几个:  其一是有“托付思想”,自己不想承担责任,依赖上司或别人。这样的下属不 堪大用;  其二是,上司习惯代替下属作决定,或喜欢享受别人听命于自己的成就感,这 样的上司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难以胜任复杂的任务。  四、让下属自己想办法,做决定,就是训练下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 承担责任的行事风格。  但关于这一点,与上司不敢承担责任,任由“集体”来承担责任,以便自己到 时好借口于“下属办事不力”而推卸责任的“官僚”作风有本质差异。  可见,让下属作决定,意味着你已授权给下属作决定。  也就是说,作为上司无论如何你最终也还是无可争辩地要为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  以上做法的好处不言而喻:  一、打断了下属负面的“依赖”神经链;  二、训练了下属分析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让下属产生自信心与成就感;  四、会激发下属的行动力;  五、你将因此不必再事必躬亲,相反你得到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更加重 要的工作。  不合理现象之二  同事之间界限不清  作为管理者,不但要清楚自己作为一名从业者的“职责界线”,更要清楚自己 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底线”。  1.案例  某单位的两个车间主任争吵不休:甲说乙应将模具送给他,乙说甲应自己来取 。  最后闹到领导那里,究其原因:  甲说:“在我担任车间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