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 展览发表讲话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 大的梦想”。可见,中华民族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语。如何理解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围 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我们从“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展开讲解,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提出;二是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如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指出“在各民族中 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 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的组织形态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 体”,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这个“真正的共同体”,实现全 人类的最终解放和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 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我们对“共同体”并不陌生。习近平总 书记提出了很多共同体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 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其中包括 中华民族共同体。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 自秦汉时期起经过两千多年绵延至今,尽管中间经历过波 折,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梁启 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 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他在另一篇文章《历史上中国民 族之观察》里提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 合而成”。中华民族作为客观实在,是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过 程中经过自在发展、由多民族汇聚而成。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洗 礼,中华民族已发展成为共休戚、共荣辱、共命运、共存亡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 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 兼收并蓄、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 同体是拥有着几千年延续不断文明的历史共同体,是56个民族 共同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 同体。 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政治 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 必然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 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 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 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这一重要论述后,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 步阐释了相关问题,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 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 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 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 的关系。”这段话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回答了开篇提出的一个问 题: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什么关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 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正式写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 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 核心理念,这两个共同体概念一内一外。2019年9月,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 线”。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 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 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 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 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 精神力量之魂。”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上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一概念,并特别 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 教育、社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 议**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 育,中间经过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词汇的改变;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政 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广泛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深刻反映;也 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中 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对民族工作、民族教育工 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我们从两个层面分析这一问题:一是历史层面;二是现实 层面。 (一)历史层面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 提出“四个共同”: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 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个共 同”明确阐释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 “四个共同”理论的提出有其历史脉络,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民族理论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最新凝 练,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 东同志曾明确提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 献。”邓小平同志也曾谈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 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 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江泽民同 志也提出:“我们的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都是全国 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第三次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 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 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 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四个共 同”的基本核心理念。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 确提出“三个共同”,包括广袤疆域、中国历史、中华文 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提 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即增加了“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突显 出新时代各民族共创伟大精神,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凝练 的“四个共同”理论。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中国的历史是中华各族人民 共同创造的,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各族人 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以疆域 为舞台、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开拓进取,共同奠定了伟大祖国 的千秋基业。 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大 量原始文化遗存表明,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就在中华大地,中 华民族的文化根芽就生发于中华本土。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三 皇五帝”以及蚩尤、三苗、九夷等,其实是一些比较有影响 力的氏族部落或部落集团,他们在后来氏族制度瓦解的过程 中跨入了民族的门槛,继而,共生于中华大地的各民族进入文 明时代初期,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华夏”和“四 裔”为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多民族基础。发源于中原地区、以黄 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华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 开创者。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打破由各部落首领推举共 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由部落联盟向民 族过渡的过程业已完成。商人、周人相继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到西周时,我们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 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已具备同一民族共同体 的基本属性。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华夏已经发 展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先秦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 区周边的民族史称“四裔”。东边的民族被称为“夷”,西边 的民族被称为“戎”,南边的民族被称为“蛮”,北边的民族 被称为“狄”。“四裔”与“华夏”相应,逐渐形成了东西南 北中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格局,为后世中 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以来,除汉族建立的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外,在南北 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及宋辽金夏时期,都有我国少数民族 建立的政权。就全国而言,统一的历史约占三分之二,割据、 对峙的时期约为三分之一。并且,在割据、对峙的三分之一 时期内,无论是汉族内部的不同政权,还是匈奴、鲜卑、契 丹、女真、吐蕃和回鹘等许多民族建立的局部政权,他们在 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也都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每次短暂的分裂局面总是酝酿着更大或者更高程度的统一。 宋元明清,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从元代开 始,元、明、清三个朝代持续了六百多年的全国统一局面。其 中,元、清两朝统一全国的中央政权是蒙古族和满族两个少数 民族建立的。这两个统一王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代以来,各民族人民前仆后继、英勇不屈,共同参与了 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共同参与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 解放的伟大斗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聚于统 一的民族大家庭之中,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新征程。 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 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 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 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 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 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 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 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秦汉雄风、大唐 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 中国历朝历代都把维护多民族的“大一统”看作是“天 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先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 朝“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隋朝“协同内外,混一戎 华”,元朝“天下一家,一视同仁” 这种维系统一、各族一家 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精神共识。经过各 个民族、各个朝代的共同努力,最终写就了源远流长、光辉灿 烂、多元一体、赓续不绝的中华民族史。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 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 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 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比如,**特殊的丛林、草原地带造 就了独特的游猎、游牧文化区域的人文环境,而特殊的长城、 黄河地带也造就了独特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 相影响交融的人文环境。从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 尔》,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从流 行于**中西部地区的短调民歌——爬山调,到至今已有近百年 历史的漫瀚调;从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到额尔古纳河畔 俄罗斯族民众的“春节”——巴斯克节**大地上的民族文化遗 产异彩纷呈。 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学习、 吸纳汉民族的生产技术、农耕方式等,并使其广泛传播。随 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与兼 并,华夏民族内部及与四裔民族之间,在相互吸收、充实的 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景象。比如,中原上古粮食 为“粟”,俗尚“粒食”。麦子种植推广后,逐步发展为“粉 食”。而麦类的种植技术,首先来自青藏高原的羌氐民族。就 这样,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 使中华民族文化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华 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丰 富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 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交 融和集合,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各少 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如南北朝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北 魏、北齐、北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此 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边疆王朝和地方政权,都同属于 中华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中的环节,也显示和发 展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广博性和统一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最终成为悠久 灿烂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 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 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 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 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 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 精神动力。 比如,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大地上的各民族承载 着共同情感寄托、共同精神信仰、共同价值理念,留下了不 朽的历史佳话。在今呼和浩特市大黑**岸,昭君墓已矗立两 千余年——它以史言明,各民族自古以来就互相依存、休戚 与共,也时刻提醒后人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 局面。公元1247年,在“凉州”这片连接着蒙古草原和青藏 高原、中原农耕文明和边疆游牧文明的土地上,发生了“凉 州会盟”的历史佳话。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柄用汉、满、 蒙古三种文字写着“渥巴锡进”的蒙古族腰刀——见证了“土 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壮举,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 族精神。特别是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 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 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夫在内的第一批共 产党人”的产生、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锡察草原的革命武装、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 区、**骑兵挥师辽沈平津战役 **各族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了“最 好牧场为航天”“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草 原英雄小姐妹”等先进事迹以及牛玉儒、都贵玛、廷·巴特 尔等模范人物。“蒙古马精神”“**牧骑精神”等富有时代特 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 在新时代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为我们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弘扬伟大精神提供了坚实文化因子。 可见,“四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共同”的 历史根基,“四个共同”的历史传统和思维定式为中华民族 实体化提供了强大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 在“四个共同”这个牢固历史根基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 取向来源于相濡以沫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这种共同经历和 共同记忆共同合成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 命运与共的强大凝聚力。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发展变化的必然结 果。 首先从自在层面来说。在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 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客观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 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 国的历史。”把我国各民族联系起来的,有无数条纽带:自成 一体的地理单元是先天条件,由此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 的民族分布格局是现实土壤;“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 治格局是政治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中原、 草原、雪域、高原、海洋等区域之间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经 济纽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无论哪个民 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正统。欧洲从古罗马帝 国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统一过。而中国从秦汉到隋唐,再到 元明清,这三次统一每一次都比上次范围更广、力度更强,使 中华民族作为统一的整体逐步走向成熟。正因如此,费孝通先 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 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 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再从自觉层面来看。在近现代救亡图存的共同斗争中,我 国各民族产生了同属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1840年鸦片战 争之后的100多年间,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儿女团 结抗争、共赴国难,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特征更加凸显,中华 民族意识应运而生。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主张,促进了 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七七事变”以 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各民族共同投身抗日救 亡运动,东北抗日联军、大青山支队、回民支队等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奋战在抗日一线,后方各族人民募集抗日物资全力支 援前线。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华民族”成为全国各族人 民普遍认同的共同称谓。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 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开篇即以“中华民族”为题,从马克思 主义民族平等的立场出发,阐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 华民族由中国各民族组成。这些论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 中华民族的基本观点。 最后从自强层面来讲。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宏伟征程 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巩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各族人民并肩浴血奋战,推翻了内外敌人,缔造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赋予了中华民族全新的意义。各民族携手走过新民 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迎来中华民 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 不断上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极大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国 家认同感,显著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一个突出表 现,就是“中华民族”一词深入人心,不仅写进了《中国共产 党章程》和许多法律、文件,更成为全社会普遍使用的指称全 体中国人的固定用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修改党章,增 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2018年3月,第十三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中 华民族”写入宪法。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日益 深厚、纽带愈发牢固。 (二)现实层面 从历史层面我们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从现实层面来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新 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了“四个必然要求”,分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 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 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 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 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 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 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 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国家统一、安 全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国家利益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近代以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 光荣传统。在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需要各族人民继承 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全,维护祖国 的荣誉和利益。我国56个民族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大家 庭,国家利益代表着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保 持社会的安定,对于伟大祖国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对于各族人 民的富裕和安居乐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国家利益 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前提基础。近代帝国主义 列强的入侵,严重威胁着我国各民族的生存权,不仅汉族人民 处于饥寒交迫、人口锐减的生存困境之中,其他民族人口的下 降也十分惊人。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期间,把沿江居住的赫哲 族强行迁至人兽罕迹的沼泽地区。赫哲族无法捕鱼狩猎,冻饿 交加、疾病肆虐,人口大量减少。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 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各民族同胞约有3500多万人伤亡。 今天,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 民族共同发展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平均寿命大 幅度增长,各族同胞安居乐业。这个大家庭之所以如此和睦 平安,是因为这个大家庭有960万平方公里的生活基地,有 在5000多年历史中奠定的文明基石,有统一的强大的国家为各 民族提供了安全生存、不断发展的条件。对外有能力抗侵略、 抗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对内有办法抗灾害、保稳定,保护各 民族人民的安宁与幸福。因此,我们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 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 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 要思想保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各民族梦寐以求的 神圣目标,也是凝聚了深厚民族感情的庄严口号,更是中国共 产党人始终不懈的追求,极大地激励着中华各民族奋发进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代表了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关系到各民族的 根本利益及各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作出了 积极探索和努力奋斗。尤其是1840年以来,当西方列强以坚 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继而又将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