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一、案例背景 **县隶属**市,全域位于**都市圈规划核心区,是“全国农 村改革试验区”、中央农办“三农政策基层联系 县”。2019年,**县开展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 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由原10个乡镇调整为4镇2乡1街 道,71个建制村调整为38个,村级党组织数量减少46.5%,平均 户籍人口和幅员面积分别增长47.3%和54%。两项改革后,面对 服务半径扩大、人口规模增大、群众诉求多元等新变化,农村 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邻里关系日渐疏远等问题逐渐显现,给村 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带来了新挑战。 基于以上问题瓶颈,**县积极探索创新“一领四微”乡村治 理新模式——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微阵地、培育微组织、提供 微服务、开展微活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治理和服务下 沉村民家门口,大力培育群众“自组织”和“邻里”文化,有 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农民主体力量,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 的乡村治理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党建引领,夯实治理基层基础。针对两项改革后 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不畅、能力不高、供给有限”的实 际,大力实施“战斗堡垒”工程,拓展组织设置,优化运行制 度,建强党员队伍,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 斗力。一是严密组织体系。结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升格村 级党组织为基础,全覆盖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 组)348个,建立党员就近联系服务村民制度,形成“行政村党 支部(总支、党委)—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 户”的三级组织架构。采取单建、联建、区域统建等方式,推 动农村聚居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党组织应建尽建,有效扩 大党的组织覆盖。二是提升运行质效。全面完成村党组织书记 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 经济组织负责人,建立村党组织书记“权责三张清单”,开展 重点村提级监督,强化“一肩挑”村干部监督管理。建立党委 班子成员党支部联系点,县乡两级党委班子成员挂联指导村级 党组织,加强村民小组党支部运行指导。开展村党组织定期听 取村级各类组织工作报告,探索建立村干部政治体检和政治素 质考核制度,综合运用“述、查、谈、评、改”工作法,提升 党组织运行效率和工作效率。三是育强党员队伍。大力实施新 时代村干部提能工程,建立“导师帮带制”,组织农村工作经 验丰富的“老乡镇”“老支书”结对帮带新任村党组织书 记,提升“头雁”履职能力。开展“引新乡贤回乡村、引‘农 二代’回家乡、引创客回乡下”行动,实施农村发展党员专项 计划,加大从优秀农民工、致富能手、后备力量中发展党员力 度,多源头多途径吸纳真抓实干的能人参与投身乡村治理。 (二)打造“微阵地”,构筑治理“同心圆”。聚焦“阵地 行政化、村民不愿来”等问题,构建1个村级主阵地、N个村民 小组微阵地的“1+N”村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推动党群阵地和 服务下移。一是建阵地。采取“商量建、支部管、一起用”方 式,整合闲置集体土地、农户废弃房屋、村民活动广场,在每 个村民小组打造集议事、活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邻里百 家”“村民议事坝”等综合性党群“微阵地”,就近就便为党 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活动空间。如百家池村利用村民废弃圈舍 改建打造“邻里百家”,开展党群议事、代表接访等各类活 动,延展党员群众生活空间。二是搭平台。发挥好微阵地决策 议事、党群活动、便民服务等功能作用,搭建“有事来协 商”平台,建立“有事公开议”协商议事制度,常态开展村民 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活动,有效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和 主动性,微阵地成为了村民“自发来、乐意听、愿意说”的公 共空间。三是活载体。围绕干部作风、民生实事、环境治理等 热点难点问题,创新开展“书记坝坝会”“书记龙门阵”,每 月组织村“两委”干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现场听取、收集、 答复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矛盾,引导村民热 心聊村事、积极议村事、协力办村事,发动村民成为乡村治理 主力军。 (三)培育“微组织”,激发治理“新活力”。坚持自治为 基,加强农村群众性、公益性、互助性组织建设,通过组织发 动组织、组织带动群众,真正把党员组织起来,把村民凝聚起 来。一是建强自治组织。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规范建立村民 议事会、老年协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 自治组织,修订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建立村规民约“道 德红黑榜”,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党务村务财务“三 公开”等制度,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 层治理格局。二是培育群众组织。根据村民地缘、趣缘、业 缘,成立纠纷调解、养老育幼、产业发展、婚丧嫁娶等多类群 众自组织,发挥乡村“熟人社会”优势,构建村民利益表达载 体,推动农民素质提升、传统文化传承、丰富群众生活,强化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孵化社会组织。发动镇村专业 人士和党员骨干成立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