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市委书记在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座谈会上的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市委书记在打造青年发展 友好型城市座谈会上的发言 青年和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永续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近年来,面 对人口长期净流出和老龄化程度全省第二的市情实际,面对城市间日趋激烈的“抢 人大战”和周边城市带来的“虹吸效应”,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 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把做好“人”的文章作为重中之重,以青年和人 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实施方案、青年人才“聚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青年和人才8条”,在现代产业吸引 人、优越环境留住人、创新生态成就人上下功夫、求突破,努力让更多青年和人才 成为“年轻泰”的最佳“合伙人”,与市双向奔赴、共赢未来。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 总量近100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8万人;近3年,每年集聚青年人才超3万人,新 引进高层次人才约2800人;今年1—8月,集聚青年人才近2.2万人,同比增长40%。 一、锚定一个主攻方向,筑牢产才融合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 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我们牢牢把握“人随产业 走”这一基本逻辑,聚焦“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持续深化“三比一提 升”行动和“亩均论英雄”改革,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致 力实现“产业导入带动人口导入,人口增长拉动城市经济”的正向循环。 以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招才引智“蓄水池”。紧扣“1+4”主导产业融合 集群发展,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扎 实打好“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组合拳,努力让大健康产业成 为市靓丽的产业名片、引才名片,让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 件和精密制造、化工及新材料、光伏和锂电等四个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我 市集聚青年和人才的坚实底盘,加快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差异化引 才之路。疫情三年期间,我市制造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全市规上 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由2019年的40.7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48.8万人。 以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探索柔性引才新路径。针对我市创新资源相对匮 乏的实际,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导各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 需求,到科创资源富集地区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打造本土企业突破成长 天花板的“留学园”、吸引同行业同领域创新人才的“孵化园”。目前已在北京、 上海、深圳等地建设离岸创新中心14家,招引入驻项目58个,在谈项目92个。 以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增强引人聚才承载力。坚持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 展,坚持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加快完善园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生活配 套功能,推动青年和人才服务职能下沉,建设低成本园区,增强对青年和人才的 吸纳集聚能力。我市医药高新区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人才竞争力前“十强”。 二、凸显一种城市气质,打造宜居幸福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 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现在,年轻人择业既要“牛奶面包”,也要“诗和远方”。我 们积极顺应青年和人才需求新变化新特征,以承办第二十届省运会为契机,把 青春友好元素充分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 升,不断丰富“祥泰之州、健康名城”的城市内涵,努力为广大青年和人才提供 诗意栖居空间,实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连榜”、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致力提升城市宜居性。以“一轴一核三极三城”建设为引领,统筹抓好美丽宜 居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一体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创 新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从全省末位上升到全省第一方阵,“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就近健身”成为现实。 着力构建消费新场景。着眼于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作息爱 好,出台支持市区首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首店经 济、网红经济、夜间经济,华润万象城、泰福里等一批地标性消费载 体相继开业,赫莲娜、霸王茶姬等一批国际品牌和年轻潮牌纷纷“落 户”,为年轻人“解锁”了更多家门口的消费新场景,创造了“向往的生活”。 助力扩大社交圈。创新开展“泰有引力周末嘉年华”,聚焦青 年和人才普遍关注期盼的创业就业、运动健康、文娱文创等8个方 面,每周选取一个主题举办一次活动,搭建年轻人志趣相投、交流成 长的平台和“圈子”,让青年和人才周末都有好去处、更好融入我市。 三、抓实一项聚才活动,释放近悦远来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 纳天下英才”。我们自2022年11月起创新开展“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