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的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其 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六 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六个必须坚持”的视域中 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 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增进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 生福祉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格,也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遵循。生态文明关乎生产生活各个 方面,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把 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实践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发展路径。 (一)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也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指向。解决生态问 题,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回应,充分彰显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后的真诚回应。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为此,必须了解人民 群众的期待并切实满足其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 活水平显著提升,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人民群众期盼 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在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 的新期待,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性提出“两山 论”,着力推进经济与生态的双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的生 活条件与适宜的生态空间,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保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生态环境这份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最 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与受益的非竞争性,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导致温室效应剧增、酸雨频 繁、各类资源短缺等,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了民众的 生存安全,为全球敲响了生态警钟。面对生态问题导致的民心之 痛、民生之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 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在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绿色 发展之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向全民提供良 好的生态环境这类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由此,蓝天保卫战、水污 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领域的规划逐步落实 并取得重要成效,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获得的普惠福祉 越来越多。 (二)依靠人民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人民奋斗的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 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凝聚人民群众的共同力量来成就,必 须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 前,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是资源 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进入新时 代,中国人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纵深推进污染 防治攻坚,中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逐年增加,废气中污染 物排放量逐渐降低。 生态文明思想依靠人民的实践来发展和检验。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 实践创造,也是自觉向人民群众拜师、求教、问策基础上的理论 创造。生态文明思想得以形成、深化,根本上是人民深入实践推 动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民 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落地生根,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就证明了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实践取得的新经验又使其不断丰富 发展。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中国生态文明道路 自信自立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中坚强勇敢、自强不息 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 展壮大的宝贵精神的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的国 情,坚持自信自立的品格,是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能站稳脚跟 的正确思想。 (一)从自身国情出发,中国的生态问题由中国人民自己解 答 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正确的办法。面对现 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困境,必须根据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 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国情 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只有正确把握国情,制定的 路线、政策、方针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顺利落实。在新时代,我 国基于自身资源约束趋紧、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越来越强 的期盼的国情进行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但 部分生态难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现阶段,既要保证生态逐渐向 好,又要注意我国实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其一,要重视广大 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农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区,经 过长期运转,农村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循环规律,具有较强 的环境容纳能力,但一旦生态循环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其生态 修复也最困难。必须守住农村地区,不能因其具有较强的容纳能 力而忽视其保护与修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生态保护 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 的支撑点”。其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找 准当前的发展现状与目标,既不能以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 长,又不能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抑制自然资源的开发。 以独立自主的精神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坚持中国的事情中 国人民自己办,始终依靠自身力量解答时代难题,是解决中国所 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奋斗目标融入了中国 式现代化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现代化而提出 的最新的生态问题解决方案。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和 振兴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来实现。把国家和民 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体现“自信自立”精神品格的重要基点。解决中国的生态 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 压,将希望寄托于中国人民自身,将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 中。 (二)突破西方话语打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理论 在资本的支撑下,西方国家拥有着较强的话语权。但对于西 方的生态观念,中国不仅没有照搬照抄,反而在实践中形成了独 有的生态治理模式,由于中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存在差异,部 分西方政客认为中国对西方的话语权造成了威胁。在国际舆论 中,西方经常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质疑。中国必须要突破 西方的话语打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 设上站稳脚跟。 不畏惧外部势力的打压与污蔑。攫取生态环境资源以获得经 济效益是西方国家的发展路径,中国强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 调发展,跳出了西方的发展逻辑,但也打破了西方所谓的“权 威”。19xx年,xx发表了《xx》,报告中提及中国的大量人口 必然消耗大量粮食,进而会造成土地、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并且 将危及邻国,这样的中国“生态威胁论”层出不穷。同时,西方 无视甚至恶意诋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丑化中国 的生态形象。面对带着有色政治眼光的质疑与打压,我们必须始 终坚持不信邪的态度,坚定走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信心,矢志不 渝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 想,凝聚磅薄力量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成功,以美丽中国的成 就回应一切质疑、攻击与污蔑。 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强化生态话语的中国特 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精华,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理,既 符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生态的特殊性。 立足发展实际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提供坚实基 础。“两山论”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进行深刻绿 色革命,这是在生态层面对实现现代化的科学路径的拓展,超越 了西方“浅绿色”的生态治理模式。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 持以人为本的伟大创造,强化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 语,传播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好声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了 话语空间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真理闯新路 在“守正”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时代难题的一贯 态度,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在新 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 事业的领导,恪守马克思主义正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 握时代脉搏,创造新理论、走出新道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的“守正”,根本上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生态 观之正。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 分,也必须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理,扎根中国 大地展开生动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其 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洞见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科学发 展。针对资本主义将生态自然资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耗 材的现实,他们提出“两个和解”的命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 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两个和解”的命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建设生态文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共产 党人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 观,将人与自然看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整体,对如何实 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命题做出了新时代的回答。“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有着十分宽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来源或基础,而 不仅仅是局限于哲学甚或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层面。”坚持守正创 新,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挖掘精髓,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新时代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与理论借鉴。充分吸收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的论述颇丰,“天人 合一”强调了“天地和气”,是中国古人所追求天人关系的最高 境界;“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观点指出万物均来源于“天 地”,强调了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孕育者;“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则强调生态资 源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对于人类长期生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 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传承与创新,用具有 时代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等观点,在更 深层次上阐释了人与自然二者的关系及相处之道,强调人要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紧跟时代步伐,破立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改 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 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 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 创新是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一环,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一刻也离不开紧跟“时代步伐”的破旧立新。 破除西式生态治理旧模式,发展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新道 路。“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资本 主义的生产方式曾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但以资本为中 心,放任资本追逐无限增殖也必然导致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扩张式 掠夺,进而产生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对资本进行合理管 控,将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了对生态资源的恶性开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先发展后治理不归路的批判,跳出 了发展经济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的怪圈。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决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而框定自己的生 态文明建设道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 现代化建设路径。 破除只顾经济增长的老思维,建立绿色发展新方式。实现经 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以生态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思 想必须破除。面对盲目追求GDP增长而造成生态问题频出的 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也不能以国 内生产总值论英雄,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 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抓 生态治理与抓经济建设并非“虚”“实”对立的两方面,要破除 抓经济为实而抓生态为虚的观念,实现以生态投入带来绿色经济 产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 念深入人心,去除环境代价、没有水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