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3年8月党建评论汇编(11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3年8月党建评论汇编(11篇) 目录 1.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2 2. 对症下药同向协力解决干部“四怕” 4 3. 拉紧家风家教这根“弦” 6 4. 年轻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8 5. 让历史文脉在传承中永续 10 6. 思想就是力量 13 7. 心存四知以慎独 14 8. 心怀“明镜” 居安思危 17 9. 以实干之风扫除形式主义弊端 20 10. 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2 11. 走在时代前列 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25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 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 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 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 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个有 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创新,同 时也开拓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宽广场域。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理 论、制度等总是在借鉴吸收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不断向 前发展的。以历史连续性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 中国,我们方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深刻认识到当代 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任何有生命力的传 统文化基因都会在时代发展中实现自我更新,彰显时代精 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修身处世、格物究 理等丰富智慧和理念,注入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的广泛深刻 的社会变革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有了更深厚的根 基,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坚定文化自 信,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党坚定历史 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把马克 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 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植根于 中国历史文化沃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这既 使马克思主义彰显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使其 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进“第二个结 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文化主体性,让我 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为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我们党在不 断推进“两个结合”中开创和发展的,“结合”有力地 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 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拓展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 基。“结合”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途径,是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在 推进“两个结合”中,党的理论创新之源更丰富,理论 创新之力更强劲。“结合”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 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奠定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 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 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 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可以说,“中国之 制”深得人民拥护、切实有效管用,植根中国大地、具有 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是其中的关键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 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 制度创新。”历史表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会释放出巨 大创造力,都能有力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要坚 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激活并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 精神,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增添更多底气和智慧。 对症下药同向协力解决干部“四怕” ——解决好干部不敢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采取有效措 施,着力消除影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消极因素,敢于 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党的十八 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三个区分 开来”,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 机制,更好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 织路线,推动组织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生格局性变 化。“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茬接着一茬干”“干中学、 学中干”,干部干事创业的干劲足、氛围浓,一支忠诚干 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 新征程上奋发作为。 与此同时,一些干部仍然存在乱作为、不作为、 不敢为、不善为等问题。特别是“不敢为”的问题较 为突出,表现为“四怕”:认为“洗碗越多摔碗概 率越大”,怕干得越多出错越多;担心“出头的椽子 先烂”,怕触及矛盾引火烧身;信奉“多栽花、少栽 刺”,怕得罪人被举报诬陷;忌惮“到处是‘甲方’、 满地是‘雷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怕动辄被追责问 责。虽然存在“不敢为”问题的干部只是少数,但容易影 响到其他干部干事创业的心态和状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 危害不容小觑。这种风气不可长,这种状态必须改。 深究“四怕”的原因,一方面是干部主观懈怠,个人 的思想认识、能力本领、斗争精神对标新时代好干部标 准还有差距,对“担当作为”缺乏深刻理性的认识,前 怕狼、后怕虎,爱惜羽毛、精致利己,不能心无旁骛地挺 直腰杆担当、甩开膀子干事。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担当氛 围不够浓、履职环境不够优,为担当者担当护航、为干事 者撑腰鼓劲还没有真正做到位,考核评价、正向激励、监 督管理的制度体系还不够科学完善,激励“雨点小”、问 责“简单粗暴”、容错“隔靴搔痒”,不仅纵容了为官不 为“孙连城式”的干部,而且伤了一批敢闯敢干“李云龙 式”的干部,为“庸、懒、散”等不良风气的滋长提供了 土壤。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需要新作为。如何解决好 干部不敢为问题?从组织上讲,要对症下药,进一步优 化树正气、祛邪气、强激励、促担当的制度环境和政治 生态,充分调动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干 部背后有“靠”。面对干部被诬告或被恶意诽谤中伤的情 况,组织上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干部澄清正名,同时严惩 诬告遏制歪风,让“靠山”真正靠得住,营造激浊扬清的 良好政治生态。让干部身上有“甲”。对于改革创新浪潮 中冲锋陷阵的“李云龙”,不仅需要加油呐喊、吹“冲锋 号”,更需要为他们配备关键时刻能挡住“弹片”的“防 护甲”。“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和容错纠错机制就是 干部冲锋陷阵时的“防护甲”,各地在政策落地中要进一 步细化实化具体化,把“防护甲”打造得更坚硬一些,让 干部放心“闯创干”。让干部眼中有“光”。对尸位素 餐、为官不为的干部要不留情面坚决“拉下马”,对干出 样子、为官有为的干部要给他位子“扶上位”,在推进干 部能上能下中把“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 用人导向鲜明树立起来,让广大干部看到成长进步的“希 望之光”。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作为干部个人而言,要自觉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锤炼担当作为的铁肩膀、硬骨 头,涵养敢闯敢干的政治定力,提升能干事、干成事的能 力本领,勇于在看得见“炮火”、听得到“炮声”的改革 攻坚一线绽放芳华。只要组织和个人“同向发力”,协力 向“不敢为”的病灶开刀,我们的干部队伍就一定能真正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更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 拉紧家风家教这根“弦”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 党风端。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家 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 遗产。党员干部要拉紧家风家教这根“弦”,就要清白做 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坚持修身立德、严 于律己,注重家风家教,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 尚。 拉紧家风家教这根“弦”,要修身立德。党员干部要 崇尚思想品德修炼,始终不渝地把如何做一个有高尚人 格、良好操守、凛然正气的人放在第一位。古人云,非 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可以修 德,德可以促学。要始终把党性锻炼作为履好职、做好 事的压舱石,坚持学习廉政理论,保持为政清廉、工作勤 勉、公平公正、干事成事的良好作风,形成忠诚、负责、 踏实、上进、担当的品行和高尚无私的节操品质。在坚持 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 提升思想境界。做一个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明是非、讲 政治、顾大局的人。 拉紧家风家教这根“弦”,要严于律己。严于律己 既是提升自身修养的试金石,也是干事成事的法宝,更 是养成良好家风家教的前提条件。当前,社会环境纷 繁复杂,周围诱惑形形色色,党员干部必须先刻苦“修 心”,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日日掸尘”,养成一身正 气的风骨、一尘不染的节操。在严于律己中不断磨炼、赋 能、探索、总结,才能加强修养、储备知识、激发活力、 增长才干。要把修身养德的成果,体现在廉政勤政上,始 终把良好的家风家教贯穿工作始终,以此促进各项工作扎 实开展。 拉紧家风家教这根“弦”,要心系群众。人民群众是 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依靠人民,就能无往不胜;脱 离人民,则会寸步难行。拉紧家教家风这根“弦”,就 要心系群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守好 党员的初心使命,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要时刻把人民群 众放在心上、装在心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帮群众之所需,了解群众所盼、体会群众冷暖,真正做 到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在工作岗位上,坚守责任担 当,满腔热情地主动作为、服务群众,为党和人民无私奉 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良好的家 风家教是为官施政的基础,也是赢得群众支持、肯定的必 备条件。因此,党员干部当以廉立德,坚持节欲循法、察 己正身、克己慎行,自觉做到操守如兰花、品格如梅花、 气节如翠竹、风骨如菊花,保持一身正气、一身才气、一 身锐气、一身骨气,才能传承和发扬好中华民族注重家风 家教的优良传统。 年轻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 绩。”2023年第13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 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 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年轻干部 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明确要求。殷殷嘱托、深切 期望,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立 身做事、健康成长,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 的实绩指明了努力方向。 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 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 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坚持党性原则,首要的 一条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 体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组织 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 对党忠诚,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一心一意、 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 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 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 育。年轻干部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 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 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 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 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 护党、全力兴党。 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党的根基在人民、血 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世界上最 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任何时候,年轻干部 都不能忘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要想群众之所 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把为老 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什么是 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 能简单化、片面化;工作干得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 受,要由群众评判。要不图虚名,既要看眼前,也要看长 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避免“解决 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 事,也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 和人民的新业绩。 能干事、敢担事、干成事。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 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干事担当,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 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当前,强国建设、民族 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年轻干部是党和国 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面对新形 势新任务,我们要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不断解决问 题、破解难题,对当务之急,立说立行、紧抓快办,对长 期任务,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善作善成,强化精准思 维、练就绣花功夫,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 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让历史文脉在传承中永续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 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 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 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作了深入系统阐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 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在新的起点上,我 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 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肩负起继 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大青年要坚守好中华文化立 场,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好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勇 担使命、奋发有为,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 化贡献力量。 守正创新,把中华文化瑰宝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 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 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 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强调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传承发 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华夏大地呈现出“文化兴国运兴,文 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是我们党强烈文化担当和高度 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 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 明标识。只有以先进文化作引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凝 聚民族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凝望历史,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 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浩浩荡荡,历经千锤未曾偃 息,广大中华儿女始终葆有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信 念与信心,正是因为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照亮历史 的苍芎。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传 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 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 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要厚植文化情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 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新时代的 青年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珍视中 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要吸吮五千多年中 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 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 和锐气,以青春的蓬勃朝气投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伟大事业中。 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血脉,更好激发新征程上 的前进动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 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 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源 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好、发展好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新时代青年要 积极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年轻人 在新媒体方面的优势,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多创作反映中国 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好作品,加强同各国青年的 交流,让世界更好通过了解中国青年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民,更好展示中国形象。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正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刻认识 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 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要在传承 的基础上,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元素,赓续历史文脉、谱 写当代华章,切实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 铸魂,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思想就是力量 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 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引导。中国共产党为 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 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广大党员干部 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 魂,使科学理论真正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 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创新理论是立足解答时代课题和实 践问题的理论,是科学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 的大逻辑大趋势的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理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理论,是立足人民创造性实践、学习借鉴人类 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创新的理论,是指导全党担 当大任干成大事成就大业的理论。 真理只有在指导和引领伟大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现其巨 大力量、彰显其无穷魅力,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获 得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就是在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变世界的实践伟力和与时俱进的生 命活力中展现出来的。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 认识,贵在学以致用。只有顺应时代、立足实践、服务群 众,才能永葆生命力、彰显影响力。要紧密联系推动山西 高质量发展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下功夫解决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展难点痛点问题,着力将理论学习 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动能,真正实现理论学 习的知行合一。 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停滞的,而是随新时 代、新形势不断发展的,是源源不绝的“活水”,需要 及时学、跟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