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3年党建评论汇编(12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建评论汇编(12篇) 目录 1. 从“千万工程”解锁乡村振兴“三色”密码 2 2. 坚定历史自信汲取奋进力量 4 3. 聚焦重大问题 促进知识创新 6 4. 列宁党群关系思想对我国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意义 10 5. 年轻干部要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 13 6. 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力量 16 7. 深刻领悟“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内涵 20 8. 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 23 9. 惟以改过为能 26 10. 为什么要把淬炼思想放在首要位置 28 11. 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0 12. 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33 从“千万工程”解锁 乡村振兴“三色”密码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 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 决策。2003年至今,浙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久久为 功,“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 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千万工程”蕴含着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把握和传承“千万工 程”实践“规律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 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要突出“政治本色”,扭住“坚持党建引领才能实 现乡村振兴”这一关键。群众富不富,关键靠支部;支 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浙江省坚持抓党建促乡村 振兴,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村“两委”班子 的带动作用,让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的党组织有了 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村干部得到了群众的信任,让党的 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了推 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 障,是“第一工程”,也是动力引擎。坚持“大抓基层、 抓大基层”,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上下足功夫,把“政 治标准”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坚持年轻化、知识 化、专业化选用理念,从致富带头人、乡贤能人、退伍军 人等先进群体中选拔村级干部,加强教育培训,打造一支 思想作风硬、业务效率高的干事创业队伍,带动群众走出 一条振兴路。 要彰显“生态亮色”,守住“坚持绿色优先才能加快 科学发展”这一底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室 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到“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 花”,再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 饭碗”,“千万工程”让浙江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经济 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变,一幅幅山环水抱、林木葱郁的秀美 乡村画卷,一条条高质高效、富裕富足的康庄发展大道呈 现在世人眼前。实践证明了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坚持可持续 发展。实现振兴要锚定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大抓环境 治理,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乡村厕所革命、“四好”农村 路建设等民生工程;把强村富民牢牢拴在心上,聚力“生 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充分利用山水、田园、人 文等资源优势,发展好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旅融合产 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实力。 要淬炼“实干底色”,抓住“坚持笃行不怠才能不 负使命担当”这一重点。“千万工程”20年来的辉煌成 绩,靠的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118天跑遍11个地 市,一个村一个村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 科学决策;靠的是党员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事接 着一件事办,积小胜为大胜;靠的是6000多万浙江人民 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只有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推进巩固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然任重道远。要 坚持以担当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 定具体措施,细化具体目标;以实干为本,不搞贪大求 快、刮风搞运动,不走弯路、不翻烧饼。坚定“不破楼兰 终不还”的必胜信心,强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 我”的责任担当,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 风,以思促行、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凝聚起“一件事、 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磅礴力量,全力推 动乡村振兴。 坚定历史自信汲取奋进力量 在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 立102周年。一个走过百余年光辉历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正在信心百倍实 现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 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鉴 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在庆祝党的生日的时刻,我们要 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创事业发展新天地。 认知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 族危难之际,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 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 斗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没有 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经过党带领人民的不懈奋斗,中 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 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 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 间奇迹。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因为我们的党始终坚持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 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历史充分证 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把握历史大势。历史发展大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总体趋势,是历史规律的外化表现,代表了人心所向和 人类的未来。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 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党的百余年历史,正是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不懈奋斗的。中国 共产党因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而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把 握历史发展大势而建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因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而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因 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而开拓。我们要学会把握历史大势,以 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 握前进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工作、走向未 来。 掌握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 完全消极被动的,需要主动把握、主动顺应、主动作为。 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勇于担当,主 动作为,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要准确把握历史不同阶 段的特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深刻认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 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始终把责 任和使命扛在肩上,担国家民族之大任,当新时代新征程 之先锋。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 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聚焦重大问题 促进知识创新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 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 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的理念、主张、方案。”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结合中国社 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实际,谈以下三 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坚持问题导向 推动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切实回答并努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是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核心 内容和主攻方向,也是做好经济研究工作的目标追求和价 值取向。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以下两方面做了一 些努力。 一是研究提出办所理念,引导全所人员坚持问题导 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数技经所具有跨学科、强方 法、重思想的特点。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发挥学 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宏观经济、战略 规划、政策评价、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方 面。2021年9月,经所长办公会讨论酝酿、征求全所职工 意见、党委会研究,确立了“引领学术前沿、聚焦重大问 题,促进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的办所理念,这也是 我所的办刊、办学和办会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要求,旨在引导全所人员坚持 问题导向,切实回答并努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 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是以上级交办任务和纵向课题为牵引,深入开展综 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所注重引导优质科研资源优先向纵向课题配置,激发科 研人员承担各级各类交办任务和纵向课题的积极性。近 两年,我所科研人员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课题以及 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中央及院党组交办 任务数十项。这些课题任务既包括短期问题分析和对策研 究,也包括中长期问题分析和重大战略举措研究,大都属 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通过团 队作战方式对这些课题任务进行深化研究,既实现了服务 国家战略需求,解决现实重大问题,又培养了一支高水平 的人才队伍。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坚持守正创 新,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 创新。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以下两方面做了一些 探索。 首创《中国五年规划发展报告》(发展规划蓝皮 书)。编制与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 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对五年规划进行研究并进行年度跟 踪评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建构中国经济学特别是发 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7月,数 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集全所之力,首创并推出《中 国五年规划发展报告(2021—2022)》(发展规划蓝皮 书),选题全部来自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分 五篇56章,每位科研人员撰写一章,充分发挥我所研究 领域覆盖较广、学科交叉融合较深、综合研究能力较强 的优势,加强分工协作,变指头为拳头,提升了科研工 作整体效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部“发展规划 蓝皮书”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22年度重大科 研成果。目前,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已完成第二部 《中国五年规划发展报告(2022—2023)》(发展规划蓝 皮书)撰稿工作,选题除了来自《国家“十四五”规划纲 要》,还把党的二十大报告、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 报中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纳入了选题,以提高研究 工作的思想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第二部“发展规划蓝皮 书”预计于2023年7月出版发布。 创办《中国经济学》综合性学术季刊。2022年1月,我 所主办的经济学综合性学术季刊《中国经济学》创刊,初 期为集刊,这是我所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 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而做的一项探索。《中国经济学》主 要选题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国道 路、国民经济、应用经济、改革开放创新重大政策评估、 交叉融合问题等,努力推动中国现象、中国问题、中国 理论的本土化和科学化。为提高稿源质量,我所探索形成 了“以刊办会,以会办刊”的特色办刊模式,并取得良好 成效。《中国经济学》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评为2022年 度“优秀新创集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 合评价期刊报告(2022)纳入经济学“入库”期刊。 坚持质量优先 推动多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 在承担中央和院党组交办的重要研究任务和国家重大 课题过程中,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秉持质量第一原 则,坚持质量优先,努力推动多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 才。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以下两方面做了一些尝 试。 联合攻关,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能够体现我院国家 队水准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以“宏观经济形势跟踪分析研 究”项目为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是这个项目的 突出特点。该项目要求,每个季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 环境、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与重点问题、政策建议等三方 面进行综合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 可操作性的建议。课题组始终树立鲜明的质量导向,力争 每个季度均向国务院报送能够体现我院国家队水准的高质 量研究报告。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我院上报的季度经 济形势分析报告已建立良好声誉。课题组还围绕宏观经济 领域的其他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集中联合攻关,研究报告多 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或被相 关部门采纳。 注重培养锻炼青年人才,促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一 是注重使用青年人才,适时推荐选聘任用。注重培养锻 炼青年业务骨干,对青年科研人员既压担子,又加强学 术指导,在使用中带出队伍。对于成熟的青年才俊,适时 选聘任用,形成正向激励,释放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形 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局面。二是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注 重提高人才待遇。为防止横向课题挤占过多科研力量和时 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科研人员要以上级交办 任务和纵向课题优先,努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执行重 要交办任务中,注重提高人才的物质待遇和精神激励,形 成合理有效的激励相容机制。三是坚持质量第一,促进杰 出人才脱颖而出。在完成交办任务和纵向课题过程中,始 终坚持质量第一,根据研究需要选配科研人员和青年骨 干。在团队骨干成员相对稳定的同时,根据研究领域热点 难点问题变化及时调整力量,形成人员能进能出的常态化 运行机制,在重大任务中锻炼和发现人才,促进人才普遍 成长和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列宁党群关系思想对我国 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意义 理论指引前行,人民创造历史。列宁党群关系思想是 列宁根据布尔什维克执政的实际需要,在领导俄共(布)探索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 党群关系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在新 时代背景下加强服务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列宁党群关系与服务型政党的内在联系 党群关系是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体现 在党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党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 系以及党在群众中的工作等方面;服务型政党是指以提供 公共服务为核心,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需 求的政党。列宁党群关系与服务型政党的内在联系主要体 现在以下方面。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宁党群关系和服务型政党 建设的根本宗旨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 心作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确保人民群众在现代化进程 中享有更多成果。 共同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发展。随着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党群关系成为党的建设中一个历久 常新的课题,密切党群关系也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 性的重要途径。同时,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党的性质和根 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自身建设的 重要任务。 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加强党群关系有助于 更好地了解和满足群众需求,为服务型政党建设提供有 力支撑;通过服务型政党建设,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水 平,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群关系,增强 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 列宁党群关系思想为我国服务型政党建设提供借鉴 新时代背景下借鉴列宁党群关系思想,全面加强服务 型政党建设,就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从而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 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人民离不开党,坚 持党的领导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党离 不开人民,承认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密切党群关系的 基础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 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历史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坚 持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要 想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要不断提高党的执 政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 产品,实现劳动成果共创共享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坚定不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当前,我国发展进入 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 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越是 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 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 住“关键少数”,管好绝大多数,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 干部队伍;要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 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反腐败斗争 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要不断扎紧制度笼子,构建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只有制度从 严,牢牢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才能以良好的政治 生态培育人民群众拥护党执政的政治优势,以高质量党建 保障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加强服务型政党建 设,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关键在于时刻践行“群众观”。 要以扎根群众为基础。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具有首创精神 的,就是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只有扎根到群众当中,当好群众的“服务员”,想 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才能真正 架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要以心系群众为根本。针对 群众的诉求和“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要始终坚持从群 众立场出发,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 的地方改起,及时发声、及时解决,真心诚意倾听群众 意见,把工作的评判标尺实实在在地交给群众。要以服 务群众为宗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通过加强同人民群 众的血肉联系,多为群众谋实惠、办实事、解难题,与时 代共进步,与人民同呼吸。 年轻干部要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弘扬清廉之 风,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全面查找 廉洁风险点,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纪红线”。年轻干部 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赓续传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 军。党中央高度重视年轻领导干部纪律教育,在2022年春 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 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年轻干部,“要守住权力关,始 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 民用权、廉洁用权。”对年轻干部而言,如何守住权力 关,是从政之路必须回答好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 制的不断健全,一批批优秀年轻干部不断充实到领导岗 位,成为重要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中的绝大部 分正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但也有极 少数年轻干部迷失在“权力的幻觉”中,“前脚刚踏上 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没能守住廉洁底线,跌入腐 败的深渊。从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腐败年轻化”现 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值得高度警惕。心有 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年轻干部身处干事业 的黄金期、长本领的关键期,只有牢记人民重托,牢记 责任重于泰山,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才能永葆共产党人 的政治本色,才能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 畏人民、敬畏法纪,防止成长“黄金期”变成贪腐“危险 期”。 年轻干部要行稳致远,首要的是形成正确的权力 观,深刻认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共产党人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归根结底是为民造福,人民给予的权力越 多,职位越高,责任就越大,就越应该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要时刻不忘自身修养,把运用权力的过程看作是 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努力做“为大公、 守大义、求大我”的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紧 紧守住道德底线、纪律底线、规矩底线,不该说的话不 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围猎与被围猎的复杂博弈 等,就像一道道考题摆在年轻干部面前。每一位年轻干 部都应该认真掂量权力的轻重,认真思考如何正确行使权 力。一是秉公用权,把权力“用对地方”。以对党和人民 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谨慎公正地行使权力,抗得住干 扰、经得起诱惑、顶得住压力,切实为人民谋福利、谋幸 福,绝不能把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二是依法用 权,把权力“用得规范”。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 授权不可为”,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民主集 中制、重要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把权力置于党纪国法的范 围内行使,依规依纪依法用权,用制度约束自身行为。三 是尽责用权,把权力用在刀刃上。不图虚名、务虚功,在 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就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年轻干部过好权力关,就要正确认识权力必须受到监 督的合理性,自觉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习惯在“阳 光下”用权。一是强化自我监督。认真学习和遵守《中 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增强纪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做 到慎独、慎初、慎微。二是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组织监督 是对党员干部最大的关心和爱护,多一份监督就少一些漏 洞,多一份制约就少一些失误。年轻干部不论职务高低、 资历深浅,都应该积极参加组织生活,自觉向党组织汇报 思想,虚心接受组织教育,始终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 中。三是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只有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群众 批评意见的意识,并坚持在工作中改正错误,才不会让特 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滋长蔓延。 守住权力关,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历练,在急难险重 任务中担当作为,成长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这不 仅是年轻干部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乃至干部队伍建设 的迫切需要,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年轻干 部唯有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使权力运行更加阳光透 明,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走得更稳更远。 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 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统 阐述、深刻回答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及“第二个结 合”的精髓要义。“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华文化发展与中国道路、理论、制度 之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 进文化创新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 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繁荣发展先导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历史和实践证 明,文化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是一切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先 导和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积淀 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 中华大地上,数千年来形成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 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 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 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 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 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 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文化元素共同塑 造出人类文明中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正是博大精深的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 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支撑当代中国走出了一 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 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 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别于其他国家和 民族的文明形态,同样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滋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传承和汲取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 有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继续推动文化繁 荣、建设文化强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 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华文明底气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孕 育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化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史上生 动呈现的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 元明清风采……象征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连续的独特的 文明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 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 平性。中华文明之所以从未中断过,并且绵延数千年文明 演进发展,在于中华文明的独有特性。中华文明具有连续 性,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 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 在。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几 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 革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华文明具有 统一性,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交融汇聚、多元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