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探索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工业园区推进新型 工业化的实践探索报告 xx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 府间的旗舰合作项目,1994年启动开发建设,行政区划面 积27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xx自贸试验区xx片区60.15平方公 里),经过29年发展,成为世界看中国、看xx、看xx的重 要窗口。在开放创新的格局中,园区逐步构建 起“2+3+1”特色产业体系(“2”,即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即生物医药、纳米技 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即现代服 务业)[1]。近年来,园区牢牢把握产业数字化大趋势,发 挥高端制造、新兴产业集聚的禀赋优势,促进数字经济和 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按照开放创新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 产业发展政策,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打造优质的产业生 态,持续推进高端化升级、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和融 合化创新,成为“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双料国家新 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走出一条既符合园区实际又形成 示范效应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目前,园区已集聚国家高新 技术企业248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工业战略性新兴产 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74.8%、58.5%;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 达到83%、94%;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2400亿元,三大 新兴产业产值超3600亿元,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 医疗器械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引 进外资项目超5100个,10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 目166个,已有3家全球灯塔工厂,获评xx省唯一的“外资 总部经济集聚区”;建成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省级绿 色工厂,2家“零碳工厂”,万元GDP能耗降至0.16吨标 煤,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等系列绿色荣誉。在推进新型工 业化上,园区重点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升级 2021年,园区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 干意见》,确立了到2025年的制造业发展目标:一是规模 不断壮大,制造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 占GDP比重不低于40%,年均制造业投资保持在120亿元以 上,制造业企业突破12000家,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 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5个千亿级 产业集群;二是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分别超过55%、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 到45万元/人,各级认定智能工厂(车间)超过300个,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不超过0.035吨标煤/万元,工业 用地亩均税收达到58万元/亩;三是企业能级进一步提 升,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头部企 业,产值10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数量翻番,制 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突 破200家[2]。为实现这些目标,园区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企业库,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升 级“先进制造贷”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并重点推行了以 下措施: 一是全面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围绕园区产 业发展需求,加快5G基站、数据通道、卫星互联网等通信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 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协同推进两化融 合,以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为引领,以智能制造深度覆盖 为主要目标,综合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 推进制造工厂、车间实现生产机械化、过程自动化和管理 信息化,不断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提升创新应用能级。实 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专项行动[3],推动工业互联 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 励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实施“智能制造伙 伴计划”,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改造项目3000余 个,带动技改投资超2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 盖。 二是支持总部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做强研发设计、做 大采购分销、做精营运管理、做实生产控制、做高决策能 级,促进企业组织形式高端化,增强优质资源要素运筹能 力。鼓励开展高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 件首版次创新突破与示范应用,探索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模 式。鼓励对标行业先进,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 量,促进企业价值高端化攀升。鼓励加快技术升级,提高 生产效率,提升集约化水平。坚持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 能,有序推进“腾笼换鸟”。 三是发展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制造业企 业拓展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 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 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及其他服务型制造创 新业务。大力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服 务型分支机构,鼓励技术服务溢出,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 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创建一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 业、平台、项目。 四是深入推进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 系建设。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主 要目标,鼓励企业参与零碳工厂、绿色工厂、绿色产品、 绿色供应链建设,争创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持续 推动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的园区品 牌。深化“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区域能评+能效标 准”、能源规划等工作,在确保污染物排放强度、能耗强 度达标的前提下,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各类指标。 五是加强资源要素保障。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 划,保障工业用地空间规模,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 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支持土地复合利用、存量用地盘 活,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产业 载体提质增效,探索“工业上楼”以及其他工业用地灵活 供应方式。加强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应 用,全面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优先扶持评价结 果为A级、B级、无失信行为的企业;限制对评价结果 为C级、有较重失信行为的企业进行扶持;对评价结果 为D级、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原则上不予扶持。鼓 励A级、B级企业对同行业的C级、D级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二、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个一”培育机制 近年来,园区通过“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 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 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 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 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战 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 应用、人工智能等新的增长引擎。 一是选择一个特色产业。立足园区产业基础,发挥比 较优势,选择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特 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集聚最优资源、集成最强政策、营 造最优生态,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以生物 医药产业为例,园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生物 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外资 制造、内资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国内最具 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之一。根据中 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 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 全国第一方阵,环境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技术竞争力、 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等单项指标均名列前茅。 二是制定一个产业规划。分别制定生物医药、纳米技 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打造千亿 级新兴产业集群。例如,园区2020年出台《推动新兴产业 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7项重大工程、推 进20条关键举措,到2022年,实现三大新兴产业企业总 数、产值总规模、上市企业总数、上市新药总数、一类新 药临床试验批件总数实现“五个倍增”,打造世界级产业 地标“中国药谷”核心区、世界级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集 群、全国领跑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三是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发挥国资国企先行带动示范 作用,先后组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 司和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各自下属产业园区的开 发、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以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为 例,xx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是专注于 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园区国资公司,以“产业思维+市 场思维”创新产业服务与经营业务,以“打造纳米技术应 用产业生态圈”为目标,重点开展产业基地建设与服务、 产业创新资源引进与合作、产业投资与项目育成、产业平 台建设与运作、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和产业宣传与品牌塑造 等业务,为推动纳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提供一流的基础设 施、公共平台、产业服务、产业投资。 四是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围绕三大新兴产业,分别投 资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纳米城、国际科技园等创新孵化 载体。以园区倾力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众创+孵化+加 速+产业园”链条式全功能载体生物医药产业 园(BioBAY)为例,2007年6月开园,到2022年底,已建 成投用的载体总面积达126公顷,集聚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 企业550余家,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细胞治 疗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在人才集聚方面,已集聚国家级 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103位、xx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 才143位、xx市姑苏领军人才249位、园区科技领军人 才537位。在产业化成果方面,已有25款药品上市,其 中8款为一类新药,13款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累计获得 临床批件(许可)472张,12家企业18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 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在上市融资方面,17家 企业上市,自2018年港交所出台新规以来,大陆赴港上市 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1家来自BioBAY,占比超30%,园内 企业融资总规模超过500亿元。 五是引进一家大院大所。在园区已有高校的基础 上,先后引进中科院xx纳米所、中科院xx药物所、中科院 自动化所等“国家队”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 促进产业集聚,提升行业地位,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圈。 以中科院xx纳米所为例,该所前瞻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 学、功能材料等重点研究领域,建设了纳米真空互联实验 站、纳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