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意识形态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8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意识形态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8篇) 目录 1.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2 2.扎实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8 3.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四重维度............................................................15 4.以“五强化”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25 5.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意识形态教育文化根基............................................................30 6.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应坚持的原则......................................................................... 34 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42 8.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45 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 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全局高度,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 大命题,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 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 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 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 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 心力。高校是多种思潮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 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在新时代 新征程站稳、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唱响意识形态主旋 律,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 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高校作为人才培 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任务,大学生的思想 政治教育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工作。在价值取向 多元、思想文化活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 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主导,坚持以一元引领多样,多样 化要在一元的指导下、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根本立场,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旨,高校要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主 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等多元 结合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全方位深 入和拓展,将其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浸润学生心田,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社会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推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主动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通过人来做的 工作。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关键在于压 紧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是增强高校各级主体 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会带来思想上的统 一、行动上的一致,进而激发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的内生动力。二是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清 单”,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制定符 合学校校情的责任清单,不断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三 是加强对各级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考核。将意识形 态工作考核督查与学校党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 管理等工作同谋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推动高校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考核的规范化、常态化、有序化。对于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失责行为要敢于亮剑,对在课堂、论 坛、讲座等公共场合或自媒体平台上发表错误言论的师 生,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只有对突破意识形态红线的行 为实行零容忍才能全面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确保校园安全 稳定。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利于增强高校意 识形态工作相关主体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推动高校意识形 态工作的任务要求从外在赋予转变为内在自觉、从被动要 求转变为主动承担。 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及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吸引力 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适应新形势、 立足新实践,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认知规律、接受习惯 和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更新内容体系,创新工作方 法,不断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提升意识形 态工作的吸引力。一是更新话语内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要在话语主题上设置与大学生相关联的热点问题,抓住大 学生的话语风格和话语热情,不断完善话语内容,同时将 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广大学生易于接受。二是创新话语方 式,善于运用贴近青年的话语表达方式走进青年的精神世 界。当代青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越来越多的青年通 过互联网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互动、购物消 费,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在互联网世界中形成的网络 思维、网络话语影响其思想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要善于运 用青年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激发学生话语热情,拉近 与青年的心理距离,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青年学生同 频共振,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度和说服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同时,意识 形态及其工作思想也需要文化滋养和不断丰富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 范和价值理念,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是中华民族 的“根”,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巩 固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源。诞生于不同时期 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无不蕴含优秀民族 文化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 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孕育锻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在当代 中国的最新发展,是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应 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宣传、教育、研究和实践,发挥文化的教化涵养作 用,使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文化活动和校园环境中,引 导广大师生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滋润心 灵,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思想基础、提供源源不断 的智力支持。 扎实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 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新境界”。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 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工作的有益经验,把握未来一段时期 的新形势新情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 力,努力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成就与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领域 工作的发展成就,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 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 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工作成就。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作出加强党对意识 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重大工作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总体 工作格局和整个事业发展中的定位更加准确、更加清晰。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二 是建立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工作流 程;三是抓好阵地建设,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 则,完善督查考核。十年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 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 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 持续向好,有力维护了主流思想的主导地位,打赢了意识 形态领域的重大政治斗争。 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以 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 的亲自部署,得益于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得益于重要定位 明确和治理体系完善。一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 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二是确立 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 扬正能量;三是敢抓敢管、敢于斗争,坚决向歪理邪说、 歪风邪气说“不”,形成敢于亮剑是尽责、“爱惜羽 毛”是失职的健康环境;四是坚决贯彻主管主办和属地管 理原则,守住守好各类阵地,特别是加强对互联网新技术 新应用的监管,加大对各种有害信息和网络谣言的整治。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做好 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根本遵循。 第一,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学习宣传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 政治任务,也是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主要工作。《中共中 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提 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既要整体把握、全面系 统,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把着力点放到“七个聚 焦”上,这是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 第二,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新趋势。首 先,意识形态工作更具挑战性。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 幻,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 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挑战增多;其次,意识形态工作 具有全局性。要着眼于维护整个意识形态系统的安全,甚 至是整个国家安全;再次,意识形态工作更具艰巨性。我 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 艰苦的努力。因此,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要在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 过程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发 挥引领、感召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着力点 一是要持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继续落实 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切实负 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各级干部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 要求,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包括 新媒体在内的各种方式来汇集民意民智,把握舆论导 向,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矛盾问题,不断提高党治国理政 水平。 二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牢记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站稳人民立场,着 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把凝聚 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解决实际问 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 心。 三是围绕增强认同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心来自于 认同,要继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 价值认同、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增强正确认 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意义,准确对待各类发展进程中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激发人们的使命感、归属感,营 造情感认同的情绪氛围。特别要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帮 助人们正确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问题、社会矛 盾,消除社会焦虑感、不安感等。 四是围绕增强主动性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未雨绸缪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风险监测评 估预警体系,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领域,通过定期分 析整理网上信息和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尽早发现舆情动 向,主动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合理发表见解,及时发现和 化解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五是围绕发扬斗争精神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斗争 本领,既敢于战斗,又善于战斗,善于用“大道理”批 驳“歪道理”,有效抵御错误思想的侵蚀。要讲好中国故 事,善用历史思维,把我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在 全世界传播好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六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展意识形态工 作。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推陈 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协调、 同当代文化相融通。积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夯实“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 创新创造活力,发挥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四重维度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既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之举。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 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 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伴随网络意识形态而产生 的,不仅涉及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传统安全 领域,更涉及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舆论安全、传播安全、 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具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双重属性。这意味着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处理网络意识形 态安全中所凸显的问题,而应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理 念、制度、主体和技术等多维度,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的综合治理,以提高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切 实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一、理念之维: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提升主流意识 形态话语权 网络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在网络空间的映 射,它借助互联网技术以隐性的方式,向社会大众输出思 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并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 断。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合谋的助推使得各种纷杂信息和 错误思潮不断渗透进网络社会,导致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被 分化、边缘化和消解的危险;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 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在各种碎片化信息相互碰撞和 冲突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引领力被削弱。不难看 出,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和舆论内容嘈杂的实质是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因此,守护共同的精神家 园,强化阵地意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才是 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和捍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正本清 源之策。 主流意识形态要想占领网络话语的制高点,就要坚持 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地位,旗帜鲜明地同其他错误意识形态作斗争,努力提升 话语权,在话语表达中彰显中国自信。以说教为主的传统 大众传播媒体缺乏与受众对话沟通的环节,而移动网络空 间则可以充当意识形态工作中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让主流 意识形态在与网民的互动沟通中提升亲和力、感染力。一 方面,以多形式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和话语传 播,丰富话语表达方式,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大众喜 闻乐见的、更加通俗易懂和接地气的话语进行阐释,不断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吸引力、影响力。另一方 面,推动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转换,利用全媒体技术优势 通过生活化的传播题材,引领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向,重 新“缝合”社会成员精神思想的碎片,以达到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这样既降低了民众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又能发 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作用,促进凝聚社会共识。牢固 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 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增 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制度之维:以制度化、法治化规制网络管理,构 筑网络安全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 步强调要积极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并将制度优势 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促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日 趋健全,不断推进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互联 网虽是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但从来都不是法外之 地。因此,要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纳入制度化和 法治化轨道,以此净化网络空间和提高网络空间治理的制 度化、法治化水平。用制度构筑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屏 障,就要坚持建立和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网 络意识形态内容供给制度和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制度。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网络空间良性有序的运转离不开 法律的保驾护航,将良法贯彻落实于善治才能把制度优势 转化为治理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依法 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 康运行。”虽然我国现在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网络安全的相 关法律,但是随着社会实践及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于 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因此,在现有制 度和规则的基础上还应该予以调整和完善,不断推进立法 进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法律体系,使网络安全治理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还要坚持依法治网,依照法 律法规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违背和歪曲真相的自媒体、 丑化国家形象和诋毁英雄模范的散布者予以处置和追责问 责。严肃处理和坚决打击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违法违规 行为可以形成震慑效应,使得法律法规在无形之中对于网 络空间中的社会公众形成刚性约束,从而不断地促进公民 自觉依法上网。 网络治理制度化和法治化齐头并进,是网络世界安全 的防线和最后底线。它关系着网络空间能否良性有序地运 转,关系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力度和进度,同时也 关系着互联网中每一个公民合法权益能否不受侵害。只有 依靠法律和制度为网络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保驾护 航,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拥有必胜的勇气和决 心。 三、主体之维:协同多元力量,共同推进网络意识形 态安全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是由多方主体发挥各自作用、 协同推进的复杂系统治理。党和政府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治理的主导,公众是网络空间的主要参与者,而媒体则是 连接政府与公众的媒介。充分利用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 理的各方力量,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党的 领导下,将政府、媒体、公众拧成一股绳,形成网络综合 治理的最大合力,坚持贯彻落实“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 想,运用多元力量协同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做 好此项工作最坚实、最可靠的政治保障。任何一次网络意 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危机都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一次大考。 党和政府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 用,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后,往往会引起意识形态领域 的不确定因素,通常表现为群体情绪引起网络舆论形态碎 片化、信息过载引起网络舆论内容喧嚣化、谣言传播引起 网络舆论生态复杂化等。网络舆论的环境复杂多变,会导 致社会公众产生焦虑、恐慌心理并处于一种严重的“信息 饥渴”状态,而公众获得来自政府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的 公开发布信息越多,情绪恐慌程度就越低。因此就需要政 府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公众关 切,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防止其 演变成为意识形态问题。除此以外,政府还应加快网络政 务平台的搭建,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将线上管理与线 下管理相结合,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其次,社会公众是网络舆论场上至关重要的主体部 分,是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要努力争取和把握的重点对 象。在网络意识形态中,谁掌握了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力 量,谁就会取得舆论场上的最大优势,谁就会赢得最终胜 利。因此,要坚持网络群众路线和积极推进全民网络意识 形态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全民普及网络意识形态教 育,使其自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捍卫者;另一 方面,要不断提高网民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意 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敢于同网络上的错误思潮作斗争。 最后,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作为网络空间的“稳 定器”和“减压阀”,是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声 筒”。网络社会是一个液态化的社会,信息在传播流动过 程中不断地被不同主体重新解读和阐述,突发公共事件为 舆论风暴的爆发和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复杂 的舆论环境下,更需要主流媒体运用自己的专业权威,把 握舆情、还原真相,成为稳定民心和缓解情绪的“定海神 针”。 四、技术之维:以大数据赋能,精准防范意识形态风 险 网络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是一场时间抢夺 战,因此大数据的应用对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精 准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 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 展催生了以量化和预测为核心的大数据,它依托数据收 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结果的可视化呈现,能够 迅速感知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源“在哪里”。相比传统方 法和传统理念,大数据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过程中可 以起到担当“预言家”“分析师”以及“守门人”的职 责,为精准防范化解风险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 针对性提供技术支撑。 首先,作为“预言家”,大数据往往能够监测和预判 风险。大数据通过数学算法和数据追踪等工具可以对网络 意识形态的风险情况进行xx小时自动化监测。在互联网 中,用户只要点击和浏览页面就会留下带有人们实际行为 和情绪痕迹的信息,而大数据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文本识 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视频识别,从而捕捉并评估信 息背后所隐藏的网络热点和潜在风险点,并以此精准监测 和科学研判风险,可以有效避免“蝴蝶效应”,达到未雨 绸缪的效果。其次,作为“分析师”,大数据对原始数据 有深层次、多维度、立体化分析的功能,从而发挥网络意 识形态安全治理中的“数据显微镜”作用。借助这一功 能,不但可以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整体状况及发展趋 势,还能挖掘出背后操纵舆情的推手和揭开诸如历史虚无 主义、极端民粹主义等非主流思潮的虚假面目。最后,作 为“把关人”,大数据往往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