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创新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创新篇 目录 一、改革创新............................................................................................................ 2 二、辩证(哲理)....................................................................................................17 三、继承发展(新旧).............................................................................................31 四、成长(迎新)....................................................................................................47 一、改革创新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无全句,此句 是由一段中的两句拼凑而成的。 释义:时代不同,事情就会随之不同。情况变了,措 施也要跟着改变。比喻:时代不同了,情况改变了,处世 行事、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即要因 时制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法提示:曹丕说的“世殊时异”,王羲之说的“世 殊事异”,都是这个道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处颇 多,年初计划、改革方案以及平时的讲话稿中,都可以用 来说理,引出下文。比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 前世情、国情、党情,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 2.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出处:北宋·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 原文:“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 过瘗鹤铭,官奴作草欺伯英。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 始逼真。” 释义: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行动的人,永远也不会赶在 别人的前面;只有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人才会达到最高 的境界。比喻:独树一帜,方能达到大的境界。 用法提示:黄庭坚说的是书法,饱含着他自己的心酸 经历。唐代书法家李邕就曾说过:“似我者俗,学我者 死。”也是这个道理。就像那句广告词所说的:“一直被 模仿,但从未被超越。”在公文写作中,这个道理可以用 在很多方面。比如,“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 真。”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再比如,“随人作计终后 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科技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没 有希望,就没有明天。 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大 雅·文王》。 原文:“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 新。” 释义:周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不断革新。 比喻:无论国家古老与否、大小与否,都要不断创新。 用法提示:创新也罢,革新也罢,都是中国一个非常 古老的精神传统,是中华民族鲜明的禀赋。而由“周虽旧 邦,其命维新”引申、发展出来的“刚健日新”等语,则 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 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在公文写作中,这个典故表明这句 话的运用对象最好是拥有一定发展历史的,而不是新生事 物。比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 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4.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出处: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原文:“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 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释义:若是等到长安城中花开似锦之际,满城都是赏 花郊游之人。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 加反衬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 用法提示:“上林”,即上林苑,始建于秦,汉武帝 扩建为汉宫苑,盛极一时。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曾 巩也曾称赞王昭君“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 林”。在这里,上林指代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浓艳 至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这种景色人人尽 知,已无新鲜之感。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提 醒,我们要创新,争取快人一步,不断开辟新大陆。写作 也是如此,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 云亦云。比如,“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 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以填充空白、可以 补上短板。 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出处: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原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 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释义:国家世世代代都有很多有才的人,他们的文章 和名声都会流传并影响数百年。比喻:新的时代要有时代 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因循守旧。 用法提示:“风骚”中的“风”指的是《诗经》中 的“国风”,也指《诗经》,“骚”指的是《离骚》,后 来有关诗文写作的事情都叫“风骚”。赵翼当时说的也许 是诗文写作,但是这联诗的影响早已经突破那个范围了。 无论前人的智慧多么精彩,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 会渐渐地变得“不新鲜”。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不仅说 明了创新的可能性和连续性,还能给人以鼓舞,节奏铿 锵,豪气干云,颇有各位皆是“才人”之意。比如,“江 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无论个人还是国 家,只有顺应历史形势,勇于创新才能功成名就,立于不 败之地。 6.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出处: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一)。 原文:“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 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释义:即使能够预先借来五百年之后的新意,而到了 一千年之后又会觉得陈旧了。比喻:创新永无止境,应该 锐意求新,不断推陈出新。 用法提示:赵翼用设想、夸张的手法,既富有幽默意 味,又给人以启迪。中国从来不缺能工巧匠,也不缺乏贤 人志士,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曾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 展进程。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说明新时代创新 的必要性和持久性,即创新永无止境。比如,“预支五百 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7.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赵策一》。 原文:“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礼之变,能与时 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释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去等待别人;治理 现在的国家,也不一定要去效仿古代的制度。比喻:古代 的不一定适合今天的,凡事要因时而变。 用法提示:这个故事也叫《武灵王平昼闲居》,这段 话便是赵武灵王对肥义等人说的,他要让整个赵国改穿胡 服,最后也确实成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 件。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尤其适用于那些有一定发展历 史的单位,或者面对的事情是前所未有的。比如,“为己 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闭关锁国”血的经验教训 永远警示着我们:没有创新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 邦,其命维新。’” 释义: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 更新。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 革新。 用法提示:《大学》是一本很“好玩儿”的 书,它“好玩儿”在哪儿呢?它本是《礼记》中很普通的 一员,结果被朱熹相中,单独拿出来与《论语》《孟 子》,还有它的同胞兄弟《中庸》组成了一个团 队——“四书”。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在“创新界”可 以说是前辈级别的,讲的不是创新的重要性之类的,而是 以谆谆教导的语气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比如,“苟日 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 赋。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 时,没有完成时。 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 释义:往前看不见古代的先人,往后又看不到后世的 来者。“古人”“来者”一说指明君,二说指作者及其所 做之事;“后不见”,一说指后来不会再有了,二说指就 算有作者也看不到了。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可以用这联诗的第二 种解释,即创新,表示现在的情况、人和事都是空前绝后 的。比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今天我们面临 的机遇,可以说是空前的,以后就算有,我们也不一定能 看见,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次机会,奋起直上。 10.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出处:近现代·严复译、赫胥黎著《天演论》。原 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释义:生物相互竞争,只有能适应的才会生存下来。 原指自然界中生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后用于人类社会 的发展。 用法提示:不管在哪里,都需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适 应。这个“适”,不仅是你适应所处的环境,还包括周围 的人的理解、配合和互助。首先要“适”,然后才谈更好 地生存。在公文写作中,无论是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 针,还是企业自己转型升级,公文中的改革都是说不完、 道不尽的话题,对于我们自身也是一样。比如,“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 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 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 11.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出处:近现代·严复译、赫胥黎著《天演论》。原 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释义:社会状态一定是进步的,新事物总是先进于旧 事物。比喻:与时俱进,后来居上。 用法提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时候,还道出了翻 译应该遵循的三条原则:信、达、雅。所以之后的翻 译,基本都是按照这个路子在走。在公文写作中,“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观点,“世道必进,后胜于 今”是社会进步理论,两者是相通的,用法也差不多,后 面都可以接改革的措施。比如,“世道必进,后胜于 今。”我们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强制度 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1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商·姬昌《周易·系辞下》。 原文:“《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 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释义: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 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比 喻: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 革。 用法提示:“变通”二字,就是从此而来。这句话也 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说明了事物在时 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不过,朴实的 中国人从这句话中摘出了“变”和“通”两个字,表达了 更为实用主义的意思。在公文写作中,“变通”的道 理,仍然极具通用性。比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改革,便是我们对现有的不足进行改进。在调整和 变化中寻求到新的发展路径,我们不断地动态调整,以保 证工作、事业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1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小 雅·鹤鸣》。 原文:“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 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释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 喻:别国的贤才也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借助身外之 力,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错误。 用法提示:考虑到美玉非经他山之石的磨砺而不可成 型,则人之道德修养亦非经他人的教诲而不可能取得成 功。古人认为此诗是“陈善纳诲之词”,是没错的;提倡 向他人学习,采纳他人之长,是没有问题的。在公文写作 中,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也是经常说到的问题,无论是人 事、国事,利用“他山之石”皆可。比如,“他山之 石,可以攻玉。”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离不开向他 人虚心请教与学习,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更 离不开与其他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进行交流与互鉴。 1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 释义: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 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比喻:善于利 用已有的条件,是成功的一个重要途 径。“生”,通“性”。 用法提示:当内部的条件没有达到期望的助推功能 时,善于借助一切对实现目标有利的形势和机会,尽量规 避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风险,外部的力量有时候是不可想象 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适用于学习他人、引进技术、 交流互鉴等方面。比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各国应该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 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实现合作共赢。 15.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出处:春秋战国·文子《文子·上义》。 原文:“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 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释义: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如 果符合实际情况,就不一定非要遵循旧俗。比喻:改革创 新要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实际情况,不一定要“古而有 之”。 用法提示:文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人物,据说是老子的弟子。他曾指出,天道是往复变化 的,法律只能随其变化而变化,“法与时变,礼与俗 化”。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解放思想”的有 力武器,强调只要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实际情况,改革创 新没有问题,不一定要依照历史按部就班。比如,“苟利 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 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 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二、辩证(哲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义: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 己身在庐山之中。比喻: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 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 用法提示:宋朝是个理学大盛的朝代,很多诗文大家 的作品言情、叙事、写人、摹景,都会带有不同程度的理 学意味。苏轼也是如此,他的诗情理交融,是宋朝诗人的 杰出代表,尤其是这首《题西林壁》。我们小时候都学 过,几乎人皆成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还可以解释为,人们因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 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所以,想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就要摆脱主观成见,跳出传统框架,超越狭 小的范围,超越的固定思维。 2.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原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 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释义: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尽力给予 别人,他自己反而更富有。比喻:通过帮助、给予别 人,来使自己更充足、更富有。 用法提示:一说起“相对论”,我们就会不假思索地 想到爱因斯坦。其实,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对论”了,只 不过没有用在宇宙上面,那便是老子的“相对论”,也 称“辩证法”,集中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中。“为人愈 有”“与人愈多”,今天看来,还可以有另一番应用。如 果用在为人方面,主要落脚点是“为而不争”,即有作 为,但是不争,适用于每位党员、每个干部;如果用在处 事方面,落脚点可以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如谈判、合 作等场合,可以写在发言稿里。 3.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出处:清·沈德潜辑录《古诗源·古诗》,作者不 详。 原文:“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 人还自贼。” 释义:再甘甜的瓜,其所连接的瓜蒂都是苦的;再美 味的枣子,都长在带刺的荆棘上。比喻:有好的一方 面,就有坏的一方面,好坏是相生的。 用法提示:从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 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 的。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可以借中国传统的辩证审美智慧 巧喻今天的事情,如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等。比 如,“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 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 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 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长短相较”,也作“长 短相形”。 释义: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 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这句话指的是辩证法中矛盾双 方的对立与转化。 用法提示: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是处在变化 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 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 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 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相生、相 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 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了不同动 词。军事上的攻与守互相转移,也是如此,应灵活运用。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送瘟神二首》(其二)。 原文:“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 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 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释义: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 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 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用法提示:据说,当时毛泽东同志还为了这“八万 里”和“一千河”,特意致信周世钊,讨论了一番。不 过,毛泽东同志“志不在此”,他主要是想道出人民寻求 解脱灾祸的强烈呼声:人们终于找到了帮助他们解脱疾 病、消灭瘟君的救星,牛郎是劳动人民的化身,当然会关 心人民的疾苦。不过还好,一切悲欢离合都会随着时光的 流逝而成为过去。然而,这“八万里”和“一千河”都不 是我们自己走过来的,要想“踏遍天涯,访遍夕阳,歌遍 云和月”,还要一步一个脚印。 6.笑问兰花何处生,兰花生处路难行。 出处:近现代·应修人《游鄮隩问生兰处村童争以兰 赠我归后有作》。 原文:“笑问兰花何处生,兰花生处路难行。争向襟 发抽花朵,泥手赠来别有情。” 释义:我笑着问,兰花生在何处?有兰花的地方总是 崎岖难走、寸步难行。比喻:经历的磨难越多,收获也才 会越多。 用法提示:应修人是为了救丁玲而死的,那时他才三 十四岁。其实近现代的很多人都是作古诗的好手,只是他 们的古诗往往会被自己的现代诗的光芒所掩盖,比如徐志 摩和应修人。胡兰成就很喜欢应修人的这首诗,他有封写 给黎华标的信,题目就叫作“泥手赠来别有情”。在公文 写作中,除了单纯的景物描写,兰花一般都是高洁、有 德、爱国、坚贞不渝的象征,可以用来歌颂某人的美好品 质。比如,“笑问兰花何处生,兰花生处路难行。”屈原 历经国破家亡,以骨为笔,以血为墨,写出了流传千古的 《离骚》。 7.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原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 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 泪沾襟。” 释义: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 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比喻: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 变化着,今天的一切也终将会成为过去。 用法提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 的道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生老病死,悲欢 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 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在公文写作 中,可以放在纵论时事或者分析形势之前,另外,用于领 导干部离任讲话也十分贴切。比如,“人事有代谢,往来 成古今。”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足迹,是前人创造的积累。 学习历史,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 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出处: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 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原文:“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 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 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释义:春天万物复苏,树林里新长的叶子催换着老 叶;奔腾的激流中,前面的波浪主动让位给后面的波浪。 比喻:新生事物总是在不断地代替老旧事物。 用法提示:刘禹锡的很多诗在一定程度上都蕴含着超 越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这首诗就至少蕴含三个哲学思 想:一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 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三是没有陈叶 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完 全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在公文写作中,三个方面都 可以用到这联诗。比如第一个,论述事物发展的大趋 势;第二个,说明顺势而为的必要性;第三个,在说人 才、迎新、提干时用于鼓励,等等。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边。” 释义: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比喻:好的、新 生的事物都是从不好的、旧的事物中脱胎出来的。 用法提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仅是流传 千古的名句,而且在当时就已经很流行了。据说当朝宰相 张说极度赞赏,把这联诗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 上,大家来讨论政事,张说就把这联诗作为文人学士学习 的典范。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除了用在年终岁尾、烘托 节日气氛之外,还能用作鼓励之词,给人以乐观、积极、 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比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它会让我们真 正的成长。坚持奋斗下去,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10.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出处: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原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 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 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释义: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 地总是相像。表达了一种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的感叹。 用法提示:张若虚是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 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少之又少,只 有两首,但这一首《春江花月夜》足以“孤篇盖全唐”。 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体现了强烈的辩证意识,即动与 静,有限与无限,短暂与长久,等等。所以,这一联可以 用作缅怀古人或者刚刚去世的人,也可以用在中秋佳节前 后,还可以放在“惜时”条下。比如,“人生代代无穷 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时间的涓涓细流总会带走些东 西,但更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经典,通过这一件件带有岁月 痕迹的老物件,我们可以还原解读那段英雄奋斗史。 1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出处: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原文:“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 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 白头翁。” 释义: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 同。形容对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一种感叹。 用法提示:如果说张若虚是以“孤篇盖全唐”,那么 刘希夷就是以“孤句盖全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 年年人不同”在当时有多火呢?作者刘希夷就是因为这联 诗而死的。相传,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想把这联诗据为己 有,但是刘希夷不给,宋之问便派人用土囊把刘希夷给压 死了,年未三十。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的格调比较低 沉,哀情比较浓厚,比较适合悼亡和纪念。比如,“年年 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英雄的名字或许湮没在 硝烟中,但英雄的精神永续流传。 12.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 出处:南宋·陆游《读史》。 原文:“夜对遗编叹复惊,古来成败浩纵横。功名多 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万里关河归梦想,千年王霸 等棋枰。人间只有躬耕是,路过桑村最眼明。” 释义:一个人的功业大多是建立在贫穷和困苦中 的,而祸患常常从玩乐、享受中滋生。形容对立但是又互 生的两个方面。 用法提示:和《书愤》诗一样,《读史》诗也是“组 团”出现的,陆游一共写了十三首《读史》,但还不是组 诗,只是以“读史”二字命名。这只是其中一首,而无法 标注第几。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诗有两方面的含义,前 一句是说不要怨天尤人,后一句是说不要投机取巧。用的 时候可以分开用,也可以双管齐下。比如,“功名多向穷 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 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 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13.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出处:北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原文:“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 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释义:看上去似乎很平常,其实最为奇特突出,完成 得似乎很容易,其实却充满艰辛。形容对于看似“寻 常”“容易”的东西,不要轻视,不可忽视,“奇 崛”“艰辛”就隐藏在看似平常的外表中。 用法提示:王安石收到友人钱公辅送来的《木铎 集》12卷(由张籍的存诗编成的),非常高兴,并认真拜 读。这首诗便是他对张籍诗作的肯定和赞美,对张籍本人 也给予较高评价。张司业,即唐代诗人张籍。在公文写作 中,这联诗不仅适用于写诗,也适合于其他事情。它不仅 告诉我们“看”问题时不能被“似”的表象迷惑,也说明 了只有经历了艰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比如,“看似寻常 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心中 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 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三、继承发展(新旧) 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原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 纪。” 释义: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 事情。比喻:人类应该通晓和秉持古始以来就存在的 道,并使之不断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现实活动之中。 用法提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 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 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 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 发。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是如恒 河沙数,尤其是在写党建方面的公文的时候,少不了要举 例,而这句话正好可以用来引出例证。 2.前车已覆,后未知更。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成相》。 原文:“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释义:前边的车子已经倾覆,后边的车子还不知改 向。比喻:如果不汲取以往的失败教训,还是会失败。 用法提示:“前车已覆,后未知更”我们可能没有听 过,但它的地位可是鼻祖级别的,成语“前车之鉴”“前 车可鉴”“前辙可鉴”等,都是它的“子孙后代”。一种 意思,之所以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主要是因为方式不 同。就拿这句话来说吧,前面的车子已经翻了,后面的车 子还往前开——很明显是从反面说的。所以,我们用的时 候一定要反着用,后面可以接“我们不能”或者“那样只 会”等内容。 3.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传下》。 原文:“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阳平公,国之谋 主,而陛下违之;晋有谢安、桓冲,而陛下伐之。” 释义:前面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要引以为戒。比 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 用法提示:人是要有梦想的,但不是欲望,欲望像深 不见底的黑洞,吞噬你的善良、正直和一切关于美好的幻 想,让贪婪、权欲腐蚀你的内心,成为社会的罪人,变成 人们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参观过警示教育基地或者 学习过警示录的人应该都会心有所动,一张张锒铛入狱的 官员嘴脸,一幅幅悔不当初的懊恼之态,一件件痛彻心扉 的不堪往事……由于这句话是从正面说的,所以正着用就 可以了,后面直接加“我们应该”如何。 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赵策一》, 原文:“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 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 图,则臣力不足。” 释义: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 的借鉴。强调:不能重蹈覆辙。 用法提示:这句话也常写作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这句话既可以用在党建方面,也可以用在科技兴 国、增强国力等方面。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国历史学家 总结近代中国历史得出的经验教训。的确,纵观中国历 史,无数的事例都告诫着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只 有竭力发展自己,避免处于落后的地位,才能不受制于 人,才能避免挨打。很多人会把“前事之不忘,后事之 师”与“吃一堑,长一智”相混淆,两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