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工作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工作篇 目录 一、谋划部署(精准施策)........................................................................................2 二、责任(使命、担当)......................................................................................... 16 三、推进(速度、效率)......................................................................................... 32 四、法律(规章、制度)......................................................................................... 46 五、落实(实践、调研)......................................................................................... 56 六、成果(实效)....................................................................................................74 一、谋划部署(精准施策) 1.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出处: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离俗·用民》。 原文:“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 其纲,万目皆张。” 释义:一提网的大绳子,许多网眼就会张开。这句话 以渔网作喻,说明道理。比喻: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的环 节,带动次要环节,也形容文章条理分明。成语“纲举目 张”即由此而来。 用法提示:这句话本是指治理民众,后来逐渐着重做 事。在公文写作中,在部署工作时,或者陈述自己的规划 时,可以用在某段之首。当然,如果文章允许的话,“壹 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也可全用。 2.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 出处:春秋战国·文子《文子·微明》。 原文:“发一号,散无竞,总一管,谓之心;见本而 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 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 释义:观察事物的开端,就能预见其结局;抓住事物 的根本,就可以控制全体。强调要抓住关键,抓住主要矛 盾。 用法提示:文子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传奇又很神秘 的人物,但是他的著作《文子》却实实在在地给后人留下 了不小的影响。光是这句话里就有两个成语,一是“见本 知末”,或写作“见端知末”,二是“执一驭万”,或写 作“以一驭万”。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表示凡 事都要从方法论上想办法、下功夫,把握关键、剑指要 害。比如,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不少,怎么找到突破 口?地方转型发展的任务繁重复杂,如何抓住着力点?我 们应该“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把握关键、剑指要 害。 3.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 出处: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职官志八》。 原文:“自上而下,由近及远,譬如身之使臂,臂之 使指,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由是言之,支郡之 不可废也明矣。” 释义:抓住网的绳子,许多网眼就会自动张开;提起 衣领,裘服上的所有毛就都能理顺。比喻:善于抓住问题 的关键与要害。有成语“提纲挈领”,或写作“提纲振 领”。 用法提示:这一段出自北宋名臣杨亿的上疏,可以说 是“集思广益”:“提纲而众目张”出自《韩非子·外储 说右下》,“振领而群毛理”出自《荀子·劝学》。 而“振领”的“领”,特指裘服的毛领。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既可以作为一条做事的方法论,也可以用来强 调事情的关键所在,如说作风,抓住了作风建设就是抓住 了党员干部思想之变、行为之变的关键。比如,“提纲而 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凡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尤 其是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要想攻坚克难、勇攀高 峰,更需要在关键处着手、在根源上用功。 4.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出处:明·张居正《答中丞孙槐溪》。 原文:“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释义:急于开始的一定要考虑其结局,能成就功业的 总在开始的时候就精心设计。说明做事必须善始善终。 用法提示:急于开局之时,务必虑及善终;大凡成功 之事,往往源于善始。由此可见,张居正一手开创的“万 历新政”绝非偶然。黄仁宇就在《万历十五年》中给了张 居正以极高的评价。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最适合用于与 改革相关的问题,要求大家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比 如,“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前期的改革 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一些浅层次、容易解决的问题,剩下 的都是啃骨头工程,既要重视开始的规划,也要真正坚持 下去。 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出处:南朝梁·萧绎《纂要》。 原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释义: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一日的计划要 在早晨考虑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 用法提示:“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 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 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日之计在于晨”也是同 理。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可以用于提醒大家珍惜时 间,但是更贴切的意思是提醒大家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 就要抓紧。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 晨。”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的工作打 好基础。 6.万山旁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出处:清·曾国藩《复陈右铭太守书》。 原文:“一篇之内,端绪不宜繁多,譬如万山旁 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释义:万座高山广大无边,但一定会有一座最高的 峰;龙袍的结构非常复杂,但只要抓住衣领,就可以将整 件龙袍提起来。不仅仅指作文,也可比喻再复杂的事物也 有关键之处,而处理这些事物的时候就要抓住关键。 用法提示:“旁薄”,即磅礴,通假字。方向决定道 路,道路决定命运。方向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尤其是政 治方向。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 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在公文写作中,政治方向是经 常说到的问题,尤其是党建方面的公文。所以,这方面的 名言名句就需要多积累了。比如,“万山旁薄,必有主 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实践早已反复证明,只有牢 牢把握政治方向,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形势面前廓清迷雾、 心明眼亮,才能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毫不含 糊、毫不动摇。 7.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出处: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原文:“有穷尽之地者,其唯圣心乎?有穷尽之路 者,其唯圣言乎?故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 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释义:登上泰山,再看其他的山,就知道其他山峰为 什么要以泰山为尊了。比喻做学问的视野和为人处世的境 界。 用法提示:登泰山观群山,便可知山峦之本末。这句 话可以理解为:虽万象纷杂,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抓 住根本,即可驾驭全局。执本是登高的目标,登高是执本 的过程。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来表明:只有登高望 远、全局在胸、溯本求源、一以贯之,才能在更高、更自 觉的层面上实现整体把握。比如,“登泰山而览群岳,则 冈峦之本末可知也。”中国文化引导人们,在意识上要具 有海阔天空的心志和眼界,从而在行为上就有着“登高望 远”的鼓励和培养。另外,“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 会归可见也”也很棒,而且意思相近,用法相同,这里不 再赘述。 8.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鲁 问》。 原文:“子墨子谓公尚过曰:‘子观越王之志何 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 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释义:知道肚量的大小才去吃多少东西,知道身材的 高低才能穿合适的衣服。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考虑 一下自己能力的大小,根据现实情况去做事。前一句也比 喻: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加以节制,以免难堪。 用法提示:所谓“量体裁衣”,不量体而裁衣,结果 只能是不合适——就算合适也是巧合。不提前、深入了解 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如何才能做得好呢?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最适合用在制度、政策、方针等方面,包括制 定、推行等。比如,任何一种制度,都要符合所在国的历 史、现状以及人民的意志,只有“量腹而食,度身而 衣”,根据国情选择合适的道路,才会真正对人民有 益。“量腹而食”一词因为有自己的意思,也可以单独拿 出来用。比如,古人云:“量腹而食。”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适可而止,不可打肿脸充胖子。 9.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滕文 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 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释义:天下万物各不相同,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 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用法提示:这句话里的“不齐”,不是不对等、不在 一个等级上,而是“不同”。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话用 来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可以有很多目的,既可以 面向党内,也可以面向国外。如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 发,如要求尊重他国文化等。比如,“物之不齐,物之情 也。”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尊重多样性、宽容多样 性,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只有认识到差别,才能真 正尊重别人、坚持自己。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出处: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原文:“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 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 多杀伤。” 释义: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弓,射箭要射最长的箭。比 喻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用法提示:诗题中的“前”字是后人加的,因为杜甫 先写了九首《出塞》,后又写了五首《出塞》,所以先写 的就叫《前出塞》,后写的就《后出塞》。不过可惜,杜 甫的军事才能没能在他那段本来就不怎么长的为官生涯中 得以施展。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于为某项工 作“划重点”“标重点”“提出关键词”,“重点”不是 一个独立的词汇,它总是需要放入各种事情中来加以强调 的。比如,“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普通干部与群 众直接面对面,他们就是党风形象的“窗口”,他们的作 风如何,直接决定了政府部门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11.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处: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 诠次得十五首》(其二)。 原文:“黔首本骨肉,天地本比邻。一发不可牵,牵 之动全身。圣者胞与言,夫岂夸大陈。四海变秋气,一室 难为春。” 释义:牵拉一根头发,就会惊动全身。比喻:动极小 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用法提示:龚自珍好写组诗,而且诗题也都极 长。“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对“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 身”的浓缩。在公文写作中,两者都有用武之地,只是前 者重在说明一个道理,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而后者更像 是一个禁止的警告,作为一个要求,用的时候注意区分。 比如,集中推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 动全身”、投一石而激千层浪的重大改革举措,对此,我 们要怀有信心。 12.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霸言》。 原文:“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知者善谋,不如当 时。精时者日,少而功多。夫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 废。” 释义:谋划事情如果没有主见就会陷入困境中,事情 假如没有做过准备就做不成。比喻: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 自己的主见和事先的准备。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重点主要 在“谋”字上。事事都离不开提前谋划部署,网络工作、 扶贫工作,更不要说改革这篇大文章了。比如,“谋无主 则困,事无备则废。”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 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推动实施国家 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 和开放共享。 13.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出处:唐·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 原文:“计熟事定,举必有功;苟未可图,岂宜容 易。此皆陛下朝夕倦谈之事,前后立验之谋。” 释义:计划成熟,事情安排就绪,战争的发动必定成 功。比喻:提前计划好了,便会有所成就。 用法提示:刘禹锡曾担任过杜佑的节度掌书记——差 不过相当于今天的文字秘书,开始在淮南,后来又去了扬 州。在淮南期间,他代杜佑撰写了很多的表、状,皆 以“为淮南杜相公”命名。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 来鼓励大家,提前谋划、科学规划必然会有所成就,尤其 是在很多大事上;而后面的内容可以先说形势,再说举 措。比如,“计熟事定,举必有功。”正确认识国情是我 们谋划发展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 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14.凡谋之道,周密为宝。 出处:西周·姜子牙《六韬·武韬·三疑》。 原文:“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 利,争心必起。” 释义:凡是谋划策略,制定作战方案,都以周密详细 为贵。说明事前谋算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武韬》讲的主要是用兵的韬略,但在修 身为人、做事处世等方面,也有非常大的价值。在公文写 作中,这句话与其他强调“谋”的重要性不同,它重在说 明应该怎么谋,如何谋,所以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周 密”的措施。比如,“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要突出问 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矛盾和困难摸清摸透,把 对策和方法考虑周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5.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原文:“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殿下少 以万机馀闲,留神思省,补复荒虚,深图远计。” 释义:治疗疾病要赶在病未重之时,消除祸害贵在祸 殃未深之时。比喻:除祸要及时。 用法提示:骆统在《三国演义》中没有什么曝光率。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他也想说上几句,结果被黄盖给 劝阻了,但是他在当时的东吴却很有政声。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的侧重点在于针对祸患,提早剔除。这个问题 可以是工作方面的,也可以是党内建设方面的。比 如,“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全面从严治党就 是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推进,铁面纠风、铁腕反腐,“老 虎”“苍蝇”一起打,做到去痈除患、斩恶除害。 二、责任(使命、担当)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 色。” 释义: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 关系,理顺从古代到现在的变化迁移。代表了一种具有强 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 用法提示:这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高度,司马迁的 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强调一种大责任。在公文写作中,这 句话可以放在开头,然后写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放 在句中。比如,做好以后的工作,我们要有“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的责任意识。 2.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出处:近现代·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 原文:“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 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 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释义:急切地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一定 要扶持住即将要倾覆的大厦。形容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 的责任感。 用法提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 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而我们对孙中山先 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为他梦寐 以求的民族复兴事业而继续奋斗。不过,世殊时异,中国 人民落后挨打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水火之 民”和“将倾之厦”也不会再出现。在公文写作中,这句 话不能单独用在段首,而是应该在一句之中。比如,我们 应该有“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责任感。 3.多难兴国,殷忧启圣。 出处: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张廷圭 传》。 原文:“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 言。(张)廷圭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 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张廷圭 说的“古有”,即西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 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释义:灾难频繁反而可以促使国家兴盛起来,忧患深 重反而可以启迪君王变得圣明。形容尽管面临诸多困难灾 祸,但只要我们殚精竭虑,砥砺前行,就能取得不朽成 就。 用法提示: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对个 人、国家而言,忧患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无忧患意 识,轻则失败,重则亡身;国无忧患意识,轻则落后,重 则亡国。如今,我们大踏步地迈进了新时代,我党对各项 工作实现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建设的 重要性,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设法改进——这就是我党忧患 意识的表现。为实现党的自我净化与自我革新,全面从严 治党,强化作风建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永葆生 机活力。 4.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一年》。 原文:“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 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释义:他们(禹和汤)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当;他 们(桀和纣)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形容朝代更 迭,兴亡无常。 用法提示: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大夫臧文仲所说的 话,他还被孔子批评过:“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 三。”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会惊 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 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可以用一个 很专业的词语来形容这种现象——历史周期律,这是党建 大会上经常谈到的内容。 5.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出处:明·袁崇焕《边中送别》。 原文:“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 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 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释义: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了洗雪外族带 给我们的耻辱;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侯。 表明了作者守卫辽东的目的和收复失地的决心。 用法提示: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袁崇焕 是“生也崇祯,死也崇祯”。崇祯上台之后,重新启用因 被排挤而告老还乡的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 御使,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的家乡亲友 特地去边关探望他,这首诗便是他送别亲友返乡的诗作。 袁崇焕“不为封侯”为了什么呢?责任。在公文写作 中,其实责任和担当并不是完全能够分得开的,所以“责 任”一条与“担当”一条很多都是可以“互通有无”的。 比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义无反顾、 砥砺前行,胸怀“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 责任与担当,贡献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业绩。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处:近现代·梁启超《无聊消遣》。本自清·顾炎 武《日知录·正始》。 原文:“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 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矣。” 释义: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 不容辞的责任。现在多用来形容一种崇高的责任意识。 用法提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就算不用 解释,我们也都知道,其实这应该归功于梁启超,因为顾 炎武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顾炎武生活在明清之际,目睹 了改朝换代,所以他的很多政治观点都是站在两个民族的 角度来说的,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在公文写作中,如果 将这句话单独放在一处,颇为突兀,最好用在排比句 中,可直接作为排比本身,或者作为定语。比如,在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 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 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泰 伯》。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释义: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 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比喻:有志之士要有一定的担当和 责任意识。成语“任重道远”即出于此处。 用法提示:曾子是孔子晚年收的弟子,后来居上,成 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据考证,他还有一个显赫的家世——大禹的后代。《论 语》中有不少的“曾子语录”,很多都适合用于公文写 作。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来勉励青年学子,最为合 适;而“任重而道远”则是对目前的共产党员、中国人民 最真实的刻画。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 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8.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送纵宇一郎东行》。 原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 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 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释义:天下动荡哪里值得左顾右盼,纷繁人间大事需 要我们来料理。表现了作者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伟大抱 负。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志向、理 想方面,也可以用在责任、意识方面,毕竟,“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比如,“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 君理。”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 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名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 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出处:唐·岑参《送人赴安西》。 原文:“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 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 莫经秋。” 释义: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危难,根本没把高官 与厚禄耿耿挂于心间。形容一心报国,不问其他。 用法提示:唐太宗贞观年间,设安西都护府,后期常 有文武官员被派往那里。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 样,《送人赴安西》也是送别之作。岑参一边劝勉友 人,一边勉励自己,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在 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报国是一种责任,而不 是一种交换或者生意,放在排比句中最佳。比如,“精忠 报国”四个字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追求目标,我们 还应有“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的责任意识和“闲居 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报国理想。 10.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出处:南宋·文天祥《赴阙》。 原文:“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壮心欲填海,苦 胆为忧天。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丈夫竟何事,一日 定千年。” 释义:我有精卫填海一样的雄心壮志,我有一颗忧国 忧民的爱国之心。形容一心为国的深厚感情。 用法提示:文天祥是宋理宗钦点的状元郎,可惜刚中 状元不久,元兵就打过来了。当时临安形势危急,刚从江 西回来不久的文天祥连忙去皇宫陈述救国大计。所谓“赴 阙”,就是进宫面见皇上。在公文写作中,这种语句最适 合用来强调勇担责任、进行爱国教育,形容心系国家、不 忘重任,对象可以是军人、青少年、领导干部等。比 如,“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他们聚力强军、忠实 履行使命,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充分反映了全军 部队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 军人的显著成效。 11.当仁,不让于师。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 公》。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义: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 让。比喻: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成 语“当仁不让”即出于此处。 用法提示: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为所有行仁道、为 壮举、力求上进的人鼓足了底气:在“仁”面前,众人平 等,不必谦让于师长。孔子这不仅是在鼓励他的弟子,也 是在鼓励后来的所有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 在“懒政怠政”方面,鼓励大家积极主动做事,不要揽功 推过。比如,“当仁,不让于师。”要做发展的开路 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 态,把握和顺应深化改革新进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12.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出处: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原文:“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 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 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释义: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 要平定边境的烟尘。形容不辞劳苦、勇担重任的精神。 用法提示:这首诗与同样著名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 夫出师西征》是“一母同胞”:同一时期,为同一事 件,赠给同一对象。这是岑参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从军边 塞,跟着征战沙场的封常清“封大夫”。在公文写作 中,这联诗可以做定语,相关领导干部、军人军官能够像 封常清一样“报主静边尘”。比如,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 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要有“亚相勤王 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的责任担当,要有“治疾及其 未笃,除患贵其未深“的远见卓识。 13.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出处:清·李鸿章《临终诗》。 原文:“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 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释义:国家战事不断,民不聊生;作为国家臣民,怎 能坐视不管而去自顾享乐呢?形容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意 识。 用法提示:这首诗是李鸿章去世前口述的,本来没有 诗题,后来才被称为“临终诗”“绝笔诗”“绝命诗”或 者“遗诗”,最早发现于中国台湾著名史学家高拜石的 《南湖录忆》。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示一 种“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提醒大家在享受幸福生活的 时候,不要忘了另一些地方,另一些人,可以是国内,也 可以是国际。比如,“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 看。”中国的人类情怀,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 轫于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真正的大 格局、大自觉。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尽心 上》。 原文:“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 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释义:不得志的时候就要做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 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形容一种高尚的 品德和胸怀。 用法提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后世 标明了人生的处身立世之道,更是儒家弟子世世代代奉行 的“金科玉律”,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在公文 写作中,这句话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作为修身的一条要 求;还可以是国家。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 责,也是为世界做贡献。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 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5.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原文:“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故人 主不审于贤奸之辨,而用舍不决,使小人与君子交持于 廷,诚宰相。” 释义:在某个职位上,就要对所从事的工作全心全 意,承担起应承担的义务,但又不要越权。 用法提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一生的心血,他虽 然从六十九岁才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但却 与他之前的积累密不可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不仅告 诉那些在位者,在其位要谋其政,还对权力的使用进行了 一定的约束,比较适合用于对领导干部的鞭策和警醒,如 领导干部会议、教育警示大会等。比如,“居其位,安其 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有抱负、敢担当,在其位、谋 其政,这是起码的为政之德。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如何 对得起组织的栽培、人民的信任? 三、推进(速度、效率)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出处:近现代·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演说 辞》。 原文:“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 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进则退”最早出 自春秋·邓析《邓析子·无厚篇》:“不进则退,不喜则 忧。” 释义: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不努力向前进,就会后 退。比喻:不努力前进就要被其他竞争者超过,从而相对 位移会往后退,置自己于不利的地位。 用法提示:我们听过更多的版本应该是“学如逆水行 舟,不进则退”。其实,何止是学习,个人的事业、企业 的经营等都是如此。在你停滞的同时其他人却不会停止前 行,这样你不是已经落后了吗?等到退无可退之时,悔之 晚矣。成功的道路之一是:先制定好奋斗目标,然后稳扎 稳打,一步步地去努力实现,抱定信念,勇往直前,永不 停歇,最终踏上人生巅峰。在公文写作中,用这句话来督 促大家推进工作,几乎是每次工作会、协调会上必说的内 容。 2.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 出处:明·张居正《陈六事疏》。 原文:“臣闻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 于众,断之在独。” 释义:天下的事情,斟酌计议贵在详备,贯彻执行贵 在尽力。比喻:要想做好事情,就要边深思、边尽力。 用法提示:这是张居正担任内阁大学士时给隆庆帝上 的一封奏疏。在这很多年前,他还是一个七品芝麻官的时 候,曾给嘉靖帝上过一封《论时政疏》,也是切中时弊、 鞭辟入里,可惜直接就被嘉靖帝给束之高阁了。不过,张 居正“改革”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在公文写作中,我们 不妨将他的这种思想用进来,为改革在“攻坚期”“深水 区”提供一个思路。比如,“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 贵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摸清利益固化的症 结,找准突破问题的方向,推动改革继续前行。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出处: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释义: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比 喻:面对困难之时,勇往直前,势如破竹。 用法提示:辛弃疾的这首诗几乎达到了“一句一 典”,这句话说的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当年,刘裕以 京口为基地,削平内乱,取代东晋,还曾两度挥戈北 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成为南北朝 时期少有的几个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在公文写作中,我国 进入改革深水区是经常说到的话题,有时作为背景出 现,有时直接作为问题进行讨论。比如,行进的道路从来 不是康庄大道,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滚滚向前的历史车 轮,共产党人应该拿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 势战胜一切困难,全力向前进。 4.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出处:南宋·陆游《入瞿唐登白帝庙》。 原文:“滟滪屹中流,百尺呈孤根;参差层颠屋,邦 人祀公孙。力战死社稷,宜享庙貌尊;丈夫贵不挠,成败 何足论。” 释义:男子汉大丈夫贵在不屈不挠,成败相比之下又 算得了什么呢?比喻:人生大事贵在全力以赴,不屈不 挠。 用法提示:三国以后,几乎每一位路过白帝城的诗人 都会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白如此,陆游也是如 此。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有两个可用的方面:一是“不 以成败论英雄”,不要计较成败,先努力了再说;二是不 忘初心,有的时候问初心比问结果更重要。比如,“丈夫 贵不挠,成败何足论。”与其一味地关心结果,不如全力 以赴,认真干事;或者想想当时为什么出发,是否忘了初 心。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释义: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 过万重青山。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顺水行舟的流畅轻 快。 用法提示:这是李白后期的一首绝句,当时他因“李 璘案”而被流放夜郎,没想到路过白帝城的时候就收到了 大赦的消息,欢喜之情可想而知。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 可以用于形容一件事情的进展,尤其是指快的进展,由此 还可以用在速度、效率方面。比如,此项工作开展以 来,得到了强有力的推进和落实,犹如“两岸猿声啼不 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即将抵达胜利的彼岸。 6.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出处: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 原文:“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 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释义: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 量着慢慢开。形容花开时不慌不忙。 用法提示:这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的最后一 首,春花依旧开放,诗人继续寻花,从中不难看出杜甫晚 年的平淡心境。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既可以作为景色描 写,也可以通过景色描写来写工作的推进情况,颇有意 趣。 7.兵贵神速,不可少停。 出处: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 回《钟会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 原文:“钟会下令曰:‘兵贵神速,不可少停。’” 释义:用兵贵在行动迅速,不能有片刻无谓的停 留。“少”,通稍,有稍微、片刻等意思。 用法提示:“兵贵神速”是我们看历史书、军事小说 时经常见到的一个词语,最早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魏 书·郭嘉传》:“(郭)嘉言曰:‘兵贵神速。’”“不 可少停”是罗贯中自己加的。在公文写作中,工作方面总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麻烦,拖慢进度,影 响效率。领导部门可能会开会催促,执行部门可能要提交 报告,无论哪一方,都会用到这句话。比如,一项改革滞 后,影响的就是一系列的后续发展;一项政策落空,影响 的就是千千万万百姓的获得感。所以,“兵贵神速,不可 少停”。 8.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兵法·作战篇》。 原文:“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 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 释义:只听说用兵打仗时,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战速 决,没有见过求巧而长久作战的。说明了“兵贵神速”的 道理,作战应速战速决,避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用法提示:郭嘉“兵贵神速”的思想即来源于孙武 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孙武的意思是,宁要拙 而速,也不要巧而久。因为巧而久者,不可 取;而“速”却常常能补“拙”之不足,达到出其不意、 攻击无备的效果。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和“兵贵神 速”一句可以互用,后面的内容可以接着强调不可投机取 巧,要脚踏实地。比如,“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速度是效率,方法准确是效率,减少失误也是效 率;但也绝不能为了速度而求速度,匆促行事。 9.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出处: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三》。 原文:“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 要在‘速改’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 不改,是坏了四日事。” 释义:知道自己的缺点应该快点改正,使自己向好的 方向发展,最难、最关键的就是在“速改”两个字上用 力。“著力”,即着力。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在“速 改”上着力,如修身,知道错误马上改正;如工作,知道 不合时宜马上变换方向等。比如,“知其不善,则速改以 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一个错误放过了,下一 个错误必然也会放过,道德惰性是自己纵容出来的,“大 错误”也是日常由“小错误”积累的。 10.治乱绳,不可急。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龚遂传》。 原文:“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 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 便宜从事。” 释义:要想解开犹如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 比喻:事情越乱越需要慢慢厘清头绪。 用法提示:有些事情,越是着急反而越是不能快速解 决。就好比要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期待一下子就 解开,而是要先着手找到绳子的纠缠之处,理出头绪,方 可顺利解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尤其强调遇见事情的 时候不要着急,一般情况下则可以和“欲速则不达”互换 使用;后面的内容或是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或是说说不 然会怎么样。比如,“治乱绳,不可急。”做事之前,首 先要确定思路,然后再着手做,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反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动手做,不但不能促成事 情的快速解决,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1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 路》。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 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释义: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 大事。比喻:凡事要顾全整体大局。 用法提示:为什么刚说了“要快”,现在又说“不要 快”呢?孔子曰:“过犹不及。”无论什么,过了头都不 好。凡事要先讲究一个循序渐进,有了量变的积累才会有 质变的产生,不可急于求成。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结 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在公文写作中,如果遇到质量跟不 上速度的情况,用之最合适;用于一般说理,也未尝不 可。比如,“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一个人 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真正达 成自己的目的。强调在过程中加速,而不是一开始就加 速。另外,“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一句还有顾全大局的意 思。 12.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也。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 原文:“盖以为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 也。而闲者守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