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文化类文稿汇编(13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文化类文稿汇编(13篇) 目录 1.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1 2.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10 3.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18 4. 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4 5.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9 6.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35 7. 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48 8.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53 9. 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56 10. 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63 11.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0 12.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73 13. 中国文学开拓发展新空间 76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 示,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 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全国宣 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正 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持续加强对习 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 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奋斗走过怎样的历程 讲到文化,我们中国人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放眼人 类文明史,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曾经站在人类 文明之巅,饮誉风流。1697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 《中国近事》一书序言里写道:“谁人过去曾经想到,地 球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所有 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自从我们认 识中国人之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点。”我国学者 张岱年、程宜山也曾指出:“在与西方近代文化接触之 前,她(即中华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辐射源,在她目 力所及的‘天下’,还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与之分庭抗礼 的文化中心。”但是,我们也曾一度被人视为处于文明边 缘。1875年,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把中 国纳入“半开化”之列。 回顾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 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 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 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从那时起,重 焕文明荣光,重回文明之巅,便成了我们这个民族魂牵梦 绕之所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一直怀着这样的 梦想,艰辛跋涉,执着前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 文艺繁荣发展。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 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 文化》(后定名为《新民主主义论》)的演讲指出:“把 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 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 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这篇演讲系统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主 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组织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建 设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重视 文化建设,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 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 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报告设专章,阐述“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这次大会,确立 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那时 起,“文化”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 要部分,“文化”也始终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的专列一 章。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2012年,“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建设”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 进。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 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自信和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 个自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 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 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教 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 会……一系列重要会议接连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文化领 域的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主题发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 煌”的号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将建成文化强国 写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党的 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文化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 标……一系列战略部署接连推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 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 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什么要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既有 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 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 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什么要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 新的历史高度? 这是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所决定的。文化是人 的创造,是人的智慧的凝结、精神的集成。恩格 斯讲:“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 步。”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 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 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 进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历 尽沧桑而薪火相传,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 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 命,在我们民族前行的过程中,不能没有文化的引领,不 能没有文化的支撑。 这是文化图强的世界图景所推动的。当今时代,文化 发展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关键概念,创新创造越来越成 为各国文化战略的核心命题,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各国构 筑自身文化优势的战略支点,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成为各 国谋求文化新生的重要基石,国际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展 现文化魅力的普遍关注。文化关乎国本、国运。21世纪以 来,很多国家都围绕着文化这个主题,进行战略谋划,发 布战略文本,予以战略推动。于这样的时代场域中,中华 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文化方面,实在慢不得。任何文化 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 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 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才会有文化意义上坚定 的自我,文化自信才会有根本依托,中华文明才会有和世 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不扎实推进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建设,没有文化力量的增进发展,没有文化的 繁荣兴盛,综合优势的提升一定会受到局限。 这是民族复兴的宏伟进程所呼唤的。世界面临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化竞争日益激烈 地展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 局相互交织,也要求我们要将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 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的奋斗历程,写 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个民族的复兴需 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 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 要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没有这种文化新形态的 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完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 完不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充满光荣和梦想,也极为艰巨和 伟大,对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提出 了更多期待。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 化。我们正创造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古老的中华文明中 走来,同时也要求有现代文明的同行引领,要求全域文明 的整体推进,其中包括文化的新创造、新发展。中国式现 代化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精神生活的极大 丰富,不可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精神生活的 丰富建立在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之上。 总之,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 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 新气象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 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 化使命。 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责任重大,使 命光荣。要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不断 增强工作能力本领,提高工作质量效能,在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 气象新作为。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 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是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 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对文化 建设倾情之深、笔墨之重、举措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 著,前所未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生动实 践的理论反映,也是引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创新发展的精 神旗帜。这一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包含有一系列因应时 代呼唤的原创性思想。如,强调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 领导;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 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 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 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 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等。习近平 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 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方位、战略意义、本质特征、使命任 务、发展道路等问题,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做 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不懈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 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所具有的礼敬自豪和强大信心,它指向于历史、指向于 现实,同时也指向于未来。指向于历史,体现的是怎么对 待我们已有的文化创造;指向于现实,体现的是怎么对待 我们当下的文化实践;指向于未来,体现的是在创造新的 文化辉煌方面的态度和信心。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走自 己的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图强 路上各国你追我赶,不同国家,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发展任务与环境等不同,其文化图强之路也是各不 一样的。中华文化的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也 必然要走自己的路。文化建设是要构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 园,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主体性,走自己的路。 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 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 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 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 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 涵与重大意义。“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 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 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 合”的提出,表明了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 自信,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深刻回答了在一个文化 古国、文化大国、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社会主义中 国,如何处理好传统和现代这个重大关系的问题。我们应 当深刻学习领会,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承古强今,向新 而行。 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 现,能够敞开心扉面对世界不同文明的文化,一定是具有 高度自信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 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 各种不同文明。”任何一个文化体系,封闭必然枯萎,要 能够始终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博大的气象,开放包容是 前提。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由古而今延绵不绝,并且越来 越彰显出磅礴气象,与其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是紧密相 关的。中华文明正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开 放体系,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以开放包容的心 态对待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倡导树立 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要深化文明交 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 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 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 通”“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 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 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秉持开 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 明成果,汇通中西,择善而用。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 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 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 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 体性。创新,即满腔热忱对待文化领域的新生事物,打开 一切可能的文化想象空间,尊重创造、呵护创意,开拓文 化新疆域、发展文化新业态、满足文化新需求、彰扬文化 新风貌,为中华文明贡献新增量、开创新历史。 文化的本质就是创新创造。创新创造,是我们思考文 化问题时的重要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 个突出特性之一即创新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思想 理论体系中,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创新都是摆在极其 重要位置被反复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创 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文化发展领域,一个一以贯之的要求即增强全民族文化 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艺要“在提 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 题”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强调,贯穿于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各领域,既体现着对文化创新的着力推动,也 内含着实现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前行,代有其责。中华文明的史卷之所以精美绝 伦、璀璨斑斓,那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历史证明,那 是我们的前人代尽其责、以无数文化新篇接续而成的。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 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就是要接续历史辉煌、写出文化新篇。我们应当知责 尽责,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无愧于我们这 个时代的新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 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 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 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 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 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 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 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 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国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 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 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 理论总结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百余年 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在领导革命、建设、改 革的伟大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 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 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 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 深刻认识到“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 不起来”,鲜明提出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在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一手抓物质文 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 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文化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 都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 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举旗定 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围绕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 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 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 变。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 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 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 奋发昂扬,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正在 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继承发展党成立以来领导文化 建设探索成果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 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 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 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 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 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这个根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 章,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强调人在 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创造了自己,形成了人类文明。坚持 文化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又对人的实践具有反作 用;坚持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意识的体现,人是文化发生发 展的原因和动力;坚持只有进步的、先进的文化才会对社 会和历史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被继承和发展;坚持客 观世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文化也必然随着实 践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等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系 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 论。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 在高度的契合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自觉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显 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推动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又自觉用马克 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 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 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引领中华文化发展迈 向新阶段,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让经由“结合”而 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 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 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既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 现,也为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 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巩固文化主体 性,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 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文化篇 科学的理论总是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共进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 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 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 个大背景下来认识。”在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 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 烈使命担当,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 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 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中央召 开的会议之密集、作出的决策部署之全面,习近平总书 记论述之丰富系统、深刻厚重,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 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围绕文艺 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个领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 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在各地考察各类文化传承发 展项目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对全 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一系列中国立场、中国方 案。2013年8月,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召开的全国宣传思 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 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 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 大命题。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 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 的规律性认识。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 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 论断。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 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 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今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 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 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 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在这次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重大 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 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 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展开和集中 体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 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 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 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 大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广阔时代背景、深厚理论基础和 坚实实践基础,蕴含着坚定文化自信、宏阔历史视野、深 远战略考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 通、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等鲜明特点,在推动我国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巨大真理力量和强大实践伟力,是 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 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思想武 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 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 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 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 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 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科学 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 多新话,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 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其科学性和真 理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 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 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人民 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 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 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强调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 结合起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 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出更多增强 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 导向,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这一 重要思想深深植根人民,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 民的理论,是指导人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强大思 想武器。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 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 践性的有机统一,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丰富发展,在 推动实践、指导实践中成熟完善。这一重要思想既有文化 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 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 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 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 学指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 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已 经展现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充分彰显出改 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实践伟力。 具有鲜明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 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 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 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 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 众长,探索时代课题、回应时代挑战,充分彰显出鲜明的 时代性和开放性。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创造是生动活泼 的,理论创造也必然是生动活泼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 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 断丰富发展。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 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 导性,大大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 性认识,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 南。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 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 气象新作为。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 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 个维护”,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 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 量、有利文化条件。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着力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近 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满足人 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 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支撑,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的文化使 命的具体表现,是加强高质量文化供给从而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迫切要求,是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以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新征程,文化产业 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将更加有 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 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坚实助力中华 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1.优质资源,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 优质的资源、环境和产品是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的重 要依托,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推陈出新文化场景、精心打 造文化产品,是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 深度挖掘、统筹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吸引 力,应全面统筹整合文化遗产、文旅资源,摸清文化家 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 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迄今全国共有5630.43万件文 物藏品,5058处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0万余项非遗代表性 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4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都是可供深度挖掘的优质文化 资源。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兴数字文化形态多维 呈现。202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 电子出版物426.65亿册(份、盒、张),2022年我国仅数 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总量已超1.9万TB,这些数据背后蕴藏 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此 基础上,应加快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数据 平台,编制重点文化资源名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丰 富、精准的文化资源基础供给。 以人为本,创新升级文化体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导向,提升文化产业 吸引力应不断创新文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体验。随 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的文化需求发生新的变化,更具 个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文化体验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对 文化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近年来,江苏南京、四川成 都、河南洛阳等多地景区推出文化体验新模式,以本地景 区为文化场景,将景区内的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项 目与剧本场景相串联,同时融入数字技术、智能科技,不 断创新升级文化体验场景。从进一步优化文化体验、提升 文化产业吸引力层面看,全国文化环境的打造仍有较大迭 代升级空间,尤其需要在锚定需求、加强设计、优化体验 等方面下功夫,力求打造形式更多元、设计更精良、体验 更丰富、审美更高雅、意蕴更深厚的优质文化环境。 神形兼备,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文化产品是人们感悟 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推 出高质量文化产品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广大人民 群众的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文化产品的精心打造必须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守正创新挖掘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层肌理,用 开放的思维推动产品种类创新,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带动产 品提质升级。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体 验馆、沉浸式展览正是科技赋能文化产品的典型代表,将 产品融入现代美学和最新科技,使其更具当代感和未来 感。文化产品的精心打造要用更贴合大众的呈现方式,开 发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 消费需求的产品,以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提升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体验感。通过文化产品的 创新创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 家,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 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同多元主体,提升文化产业管理能力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聚力,应 从健全政策支撑、规范机构设置、精准金融服务、培育 人才队伍等多个维度促进多主体实现统筹协同,形成合 力,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管理能力。 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 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提升文化 产业管理能力,需要在体制机制、文化政策、文化工程等 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 经济政策,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逐步建立 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机 制,形成多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制定文化 产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具体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共同 推动文化产业政策落地实施。 规范园区建设,提升集聚效益。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 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应充分依托各类文化资源,科学制 定园区的布局规划,重点建设文化产业特色区域,培育壮 大特色产业集群;按照业态丰富、要素集聚、功能配套、 带动明显的标准,推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规模、高水平 的文化产业园区;鼓励改造利用好老旧厂区、老旧厂房、 老旧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保护性开发、创新性 改造工业遗址等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和服务品牌;建立一批提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生产制 作、合作交流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方位优化文化产业 园区建设的发展环境,实现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精准金融服务,激发产业活力。找准金融服务文化产 业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形成金融支 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推动设立文化产业投资 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有创新能力、有发展 潜力、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创新融资方式,支持金 融机构建立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营机构;以“政府授 权+市场运营”模式打造融资平台,搭建集股权融资、债 券融资、第三方服务、财政扶持资金申请等功能于一体的 金融在线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差异化、一站式金融 服务。 培育人才队伍,增强内生动能。培育一批高素质人才 队伍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支撑,也是 提升文化产业管理能力、实现产业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 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专业领域领军人物、一批 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 门人才,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持续优化文化人才发展 环境,推动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化 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 新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建立完善文化人才激励制度,加大 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使 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 3.创新创造,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利润平稳增 长,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 比逐年提高,数字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带动作用进一步增 强,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攀升。在增强文化产业吸引力和管 理力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实现繁荣发展还需要通过优化文 化产业结构、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拓宽文化贸易渠道来有 效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 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 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 途”。近年来,以数字为特征的文化产业营收规模占比超 过40%,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文 化新业态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而形成的以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文化资源。互联网、大数 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 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广阔舞台。数字赋能文化 产业新业态,必须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新的 文化成果、技术成果,实现创新发展。加快建成国家文化 大数据体系,把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推动数字 科技深度赋能文化产业创新,用好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大 力推进理念、内容、技术、形式、管理等方面创新;推动 数字文化新业态支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推动产业转 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释放文化消费新潜能。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 主导趋势日益凸显,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将文化消费推向 新高度,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已成为新时代推动文化产业繁 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消费供给侧出发,应加强优质 文化供给,同时不断创造新的供给,广泛激发人们潜在的 文化消费需求,构建全方位、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体系,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从文化消费新场景 出发,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速推动传统文化消费向 数字化文化消费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完 善虚拟化的文化消费场景,发展文旅融合、夜间经济等创 新性文化消费场景,丰富文化消费体验模式。从文化消费 的市场环境出发,应加快完善文化市场制度,构建有利于 文化产业长效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文化消费质量提升。 探索文化贸易新路径。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 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8.7%。进一步促进文化贸 易发展,在政策方面,应大力支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 服务进出口,建立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符合高质量发 展要求、聚焦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目标的政策体系。在机 构设置方面,重点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搭建文 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海外文化贸易促 进中心,发挥基地聚集、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文化企业走 出去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在技术应用 方面,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物联 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贸易领域深度运用,着力探索文 化贸易创新发展路径。 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1.深刻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 求。“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是人类 在迎接挑战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成果,自古至今,世界上每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崛起,都以文化的创新和文明的 进步为基础与先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文化 的繁荣、文明的进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 世界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的根基;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 神,具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面对世情国情的变 化,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发展进步和现代化转型,增 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提 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 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 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 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繁 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一致、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的现代文 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同生共长、互促互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 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实现现代化转型发 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 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价值目 标,让人们过上物质富裕、精神满足、幸福美满的生活是 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之奋斗的 神圣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回答了文明建设谁来建、 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同 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通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生活需要,通过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的文化素 养等,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 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选 择。 2.从“两个结合”维度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 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石的社会主 义文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 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是马 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推动者。中国共 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结合世 情国情,在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在文明交流互鉴 中,博采世界文明之精华,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现代 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现代文明、如何建设现代文明的中国 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能够科 学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社会主 义文明。这种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相比,是文明形态的质 的变化,彰显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和优势。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协调的中华文 明现代形态。“第二个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 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中华文明在中国 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发展成为中 华文明的现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 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中华文明从形 式到内容都发生质的变化: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 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 民厚生到共同富裕……经由“第二个结合”,中华文明在 发展中不断增添时代元素和现代内容,成为具有现代形态 的新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兼 具世界各民族文明精华的文明。多元多彩、和谐共生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 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 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 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交融,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 一,是具有“类文明”性质的文明新形态,是兼具世界文 明精华的现代文明形态。 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 巩固文明发展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 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 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 远,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赓续民 族文化血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发挥历史主动精 神,主动担当推动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任,增强文 化发展的主体性。“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在继续推进“两 个结合”中,按照文明发展的规律,立足中华民族当代实 践,找准“两个结合”的契合点,发挥历史主动性和能动 性,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去激活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才能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使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获得不竭的内生动力。 激发文明发展的活力。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 力,人类文明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 史,那些不能紧随时代发展和社会条件变化而创新的文 明,都避免不了中断、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质上是创新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只有在守正 创新中才能不断走向丰富发展。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和方 向,创新才能把握和引领时代。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不可预料的诸多挑战和难题,必须坚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价值取向,坚守中华文明的连 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守正创新中 持续激发文明发展的生机活力,在不断应对挑战、突破难 题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厚植文明发展的根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传承中华文明已有成果,赓续中华民 族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 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 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 生产生活中积淀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发展的人文根基和 深厚沃土。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实 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史、 丰富内容等的研究,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讲好中 华文明故事,研究阐释好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 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文 化滋养。 增强文明发展的动力。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尽管出现 过和存在着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但多样文明间的平等 交流互鉴始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人类文明发展史本 质上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为人类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 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新时代新征 程,要传承弘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传统,秉承天 下情怀,跨越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在推动人类文明交流 互鉴、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精华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 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 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 作。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 平文化思想,这是党心所向、时代所趋、事业所需、民心 所盼,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党的宣传思想 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必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 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适应新 形势新任务、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 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 理论总结,是我们党深化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性认识 的重大成果,对于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篇,具 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人类 文明史上,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文化,实现了 文化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 论的忠实实践者,不断推动其实现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 以来,面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习 近平总书记思深谋远,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 力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全人类 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命题。这些重要论 述,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 问中的文化课题,为新时代为什么要繁荣发展文化、繁荣 发展什么样的文化、怎样繁荣发展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 了遵循,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引领 性创新。 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重要 保证。文化领导权和文化主体性的问题,实质上是文化 由谁来领导、由谁来发展、服务于谁的问题。在这个大是 大非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强调决不能抛弃马 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 脉;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强调守护好中华文 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九个坚 持”,摆在首位的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对 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首先强调的是坚持和加 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对宣传思想文化工 作作出的“七个着力”,第一个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 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决定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建设成败的关键性问题,为我们坚持正确方向、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定海神针”。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面对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 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大势,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聚焦用党的 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强调坚 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明确了“七 个着力”的任务要求;明确了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 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目标 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 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 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文化在其中至关重要。习近 平总书记鉴往知来,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 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 诸多因素决定的;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 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 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强调中国式 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 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 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强 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 明重焕荣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 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 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 了重要遵循。 从新时代文化建设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 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 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 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 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 作高质量发展的前进速度和更加壮丽的未来。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意识形 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 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制定《中国共产党宣传工 作条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重拳整治网络生态 乱象,压紧压实属地管理和主管主办责任。意识形态领域 从被动到主动,主基调自信自强、大环境清新清朗、总态 势向上向好。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 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历史担 当,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性工程、 战略性工程来抓。无论是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持续推 进,还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深入实施;无 论是《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还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 继落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 池春水”生机勃勃。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没有高度的文 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 未有的高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中 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创 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无精神则不 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 持“两个结合”,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强大 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拓展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构筑起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 神高峰。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 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 通,必须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在学习宣传上体现行动。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上 下功夫,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 要义、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做到知其言更 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全社会深刻领悟“两 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 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 组学习重要内容、第二批主题教育重点安排,融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组织开展青年理论 学习小组、“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 作高质量发展”大学习大研讨等活动,推动走深走实、入 脑入心。在通俗化大众化上勇创新。组织媒体开辟专题专 栏,推出一批接地气的新闻力作和融媒体产品,用好各级 文化文艺阵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惠民演出、群众文 化生活,推动传遍三湘大地、温润千家万户。 在研究阐释上贡献智慧。体系化学理化是继续推进党 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研究阐释的重要 任务和基本路径。强化学理支撑,统筹哲学社会科学“五 路大军”,发挥社科基金、马工程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 开展重点研究和攻关,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依 据、现实基础、发展脉络,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 哲理,为推动这一重要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 体系化构建贡献智慧力量。坚持实践导向,以研究解决重 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基点,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 总结研究,用这一重要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 结新经验,在“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 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中彰显 更大作为。 在贯彻落实上探索路径。理论作用发挥的效度取决于 理论见诸实践的深度。切实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化为推 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 强大思想武器,贯彻落实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 方面,转化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 成效。坚决落实首要政治任务,提升文化铸魂力。着力 健全“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湘江大讲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等各有侧重 又相互贯通的学习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引领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 想道德建设,深化“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推进全域全 员全程全面文明创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升文化 传播力。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势 宣传、政策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实施全媒体传播 工程,完善工作机制精准引导舆论,当好改革发展的“推 进器”、舆论引导的“定音鼓”。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 大工程”,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 大项目,加强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和古村落保护,深化新 时代湖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提 升文化软实力。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 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和转型升级,深 化“一企一方案”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建强马栏山视频 文创产业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管理,提升文化保障 力。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坚决有 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向上向 好态势。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 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一个重大决策,在党的 理论创新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 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 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 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为 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 南。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全党尤其是全国宣 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本文从11个方面就 这一思想的有关重要论述,作简要梳理和解读。 一、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 述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 事。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 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 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意识 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 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是党 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 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 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 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 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党管 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 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 他强调:“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 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 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 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 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 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做到爱党、 护党、为党”。他要求,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制,“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宣传思想 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 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宣传 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 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 线”,“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 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 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 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 坚持的政治保证。 二、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 发展的重要论述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发展全局,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体 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和中国国情的深刻 认识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 极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 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 主义。他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 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 向前。”“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 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他指出,我 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 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 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 面发展。他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 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 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 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 建活动”,“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 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 化,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 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 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站在经济建设和上层建筑 关系的哲学高度,深刻阐释了社会运动规律,深刻阐明了 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 义,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三、深入学习领会关于“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的重 要论述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创造性提出并阐述“两个结合”,揭示了开 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 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 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 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 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 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 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 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是必由之路。“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 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 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 与独特优势。他强调,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 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 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 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 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 承者和弘扬者。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 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 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 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 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 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 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 在于“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 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 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 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 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 和制度。“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 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 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 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 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 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 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 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 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 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 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 根基。 四、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 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 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具 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 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 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巩固马克思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 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 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强调,要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 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 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他指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 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 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 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 华文化新辉煌。”他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 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 态。”他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 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 的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党 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落脚点是铸就社会主 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五、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 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 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 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 的力量。”他强调:“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 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