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理论研讨交流会发言汇编(7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理论研讨交流会发言汇编(7篇) 目录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新境界 1 在科学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中推进应 用型大学建设 3 牢记使命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 7 牢记“三个 务必”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9 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历史主动 推动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3 笃行不怠新时代踔厉奋发新征程 16 牢 记教书育人初心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19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 个结合”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 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强调指出:“坚 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 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牢牢扎根。”我想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谈一点学习体会。一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是由介绍西方思潮 的传教士介绍到中国,后来一批资产阶级学者也开始陆续介绍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如 《共产党宣言》的一些内容,开始系统传入中国是到了十月革命之后,“十月革命 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无产阶级思想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 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其实这个时候一些革命者如蔡和森、施存统 等人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早期我们的革命之所以会遇 到严重的挫折和失败,就是因为结合得不够好,不知道怎么结合,或者说没有摸清楚 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复制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根据自己 多年对中国情况的调查,发现中国革命面临的现状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时代以及俄国 的实际都大不相同,从而摸索出一条新的中国革命道路,摒弃了早期的经验主义和王 明等人的本本主义。并在1938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提 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 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 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 泽东同志发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不适合中国,中国要寻求一条自己的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因而又提出二次结合的问题。改革开放至今以及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好的展示。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与两个结合的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一般理解为: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 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两个结合,只有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结合,才能实现以马 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和在中国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目标。但是在对待“两 个结合”上,但是怎么结合、结合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和深刻把握的实践 难题。三是如何推进“两个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面 对纷繁复杂、动荡不安的国际竞争形势,如何解决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创新发 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那么如何推进“两个结合”?首先要 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指向,也即结合点。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其应有之义。但对于这个具体实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情、区情、市情,也不能 片面地理解为中国的现实。“具体实际”大致我们认为应该包括基本国情、所处历史 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中国人的性格等等。其次要深刻把握“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挖 掘其中可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因,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 动力,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了民族血脉和文化根基。但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 的文化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结合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1925年 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马克思进文庙》,以一场虚拟的交流辩论的方式阐明了 马克思主义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之间的共通与不同,去年在读一本山东 大学哲学教授何中华先生的一本书《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很有感 触,作为社科工作者,当前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并 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激活这些基因,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 血脉,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 在科学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中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 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论断是对“教育、 科技、人才”的新提法新理念新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了根本 遵循。一、领会贯彻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关系的重要论述。“教育、 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中国共 产党代表大会报告第一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放到一起进行整体部署,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辩证地把握三者的本质内涵,既突出其独特性,又揭示其联系性。就三者的本 质内涵来说,教育的社会活动属性、科技的知识操作属性、人才的异质资源属性,在 理论上各有侧重,教育为科技和人才提供基础,科技为教育和人才提供动力,人才 为教育和科技提供主体。就三者的具体实践来说,将三者置于“科教兴国”“人才 强国”“创新驱动引领”等战略层面展开其内在联系,明确三者共同构成的中国式 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是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联动、彼此衔接、 相互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将三者放在国家重点领 域的运行机制之中,教育造就人才、人才助力科技、科技反哺教育,各有侧重、久 久为功。其次,系统地把握“三位一体”的联系,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加以审 视。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视野下,三者难分先后、不分伯仲,而是各有侧重、各占一 方、各有千秋,属于典型的“三位一体”的立体结构,构成多维协调的立体空间,彼 此支撑、相互勾连、互通有无、循环互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为基础、互为 起点、互为目的,形成共有共建共享的良性互动,共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 方略。最后,全面地把握各自工作重心,形成各领域聚焦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国 家分设教育、科技、人才等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处所在单位互为其他两个领导小组 成员,教育工作聚焦立德树人,科技工作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工作聚焦全方位 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者在根本方向、目标追求、顶层设计上高度统一,形成各 自独立、自发优化的联合体、协同体。全面系统辩证地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 关系基础上,还要注意三个“第一”、三个“战略”、四个“新”。三个“第一”各 有重心、各有领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时 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其他生产力、其他资源、其他动力。三个“战略”,“科 教兴国”战略是“教育+科技”的一体协同,“人才强国战略”是“教育+人才”的一 体深化,“创新驱动引领战略”则是“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又可以分为总体方 略和具体方略,有其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四个“新”,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衔 接、一体联系、一脉相承、一体协同,与三个“战略”有机统一、紧密联系,二、贯 彻二十大精神,推动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应用型大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 在科学处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用型大学 建设。首先,聚焦教育基础性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教育优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全面发挥教育在传播科技知识、培养各类人才方面的条件性作用,深入发挥教 育在创新科技、培育各类高端人才方面的主体性作用,拓展发挥教育在应用实践、 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方面的发展性作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应 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构建对接“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养”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真 正将一线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标准反映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 课程体系中。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引企入校,引进教学性生产线,建设基于真实 场景的真学真做物理平台,把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相融合,打造人才培养的直通桥 梁。其次,聚焦人才主体性作用,坚持人才强校,实施人才引领驱动。聚焦教育长 足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聚集“四有”好老师、新时代“大先生”,针对“四个 面向”开展实践创造,培养、引进、用好科技领军人才、科研创新团队、青年科技 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加快应用型师资体制机 制建设,将优秀人才汇聚到教育事业中来。最后,聚焦科技动力源助推,推动科技 自立自强,融入区域创新发展。科技是教育和人才的助推器,科技创新与转化是应 用型大学发展的动力,要聚焦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各类“卡脖子”技术上开 展有组织科研,以国家、省市产教融合政策为依据,深入推进产教科融合、校企科 合作,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将校企联合研发作为推动学校应用型转型的 重要一环。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核心地位的认识出发,深刻应用型大学科技体制 和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开放、创新、和谐的科技生态。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重 大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全面系统辩证地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 系,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应用型大学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牢记使命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 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一 个使命型的政党。自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鲜明 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进行不懈奋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 记使用“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这一重要表述,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 诠释,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政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话题,政党是人类社会政 治文明发展到近代的产物。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是国家政治的核心驱动,政党 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政党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国家的现代 化起步越晚,它的现代化进程就越需要在更强的组织手段下完成,这种更强的组 织手段只有借助于政党的力量才能完成。正因如此,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就 指出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政党能够 使群众的支持制度化。政党的力量反映了大众支持的范围和制度化的水平。凡达 到目前和预料的高水平政治安定的发展中国家,莫不至少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 从历史上看,执政党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道路 模式。学者们通常将以赢得选票为目的的政党称为“选举型”政党,而将以 实现信仰为目的的政党称为“使命型”政党,前者主要是指欧美等国家的政 党,而中国共产党则属于使命型政党。“选举型”政党的运行逻辑在于,政 党追求的目标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赢得选 举。实际上,“选举至上”主义已经成为西方选举式民主的通行规则,继而 引发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至上、资本至上、贫富分化等严重社会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不仅表 明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更表明党始终将实 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视为使命与政治责任。在英文词汇中,“使命”一词可译 为“Vocation”,其词根“voc”表达的是“发自内心地呼喊”这一基本意蕴。从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使命型政党具有如下特征: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 的危机意识、严密的组织体系、完善的领导制度。具体而言:一是我们党始终将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为最本源的内驱力;二是我们党自觉以 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的姿态,投入到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的伟大事业当中;三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现代化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勇毅前行、踔厉奋进的精神姿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使命型”政党所具有的把握规律的科学性、道义立场的高尚性、政党理 论的先进性、纲领策略的科学性等因素,使得近代以来苦苦探索民族未来与 国家出路的先进分子所接受,并“自觉”性地将党的“使命”内化于心、外化 于行,滋养个人精神气质,培养了百折不挠英雄气概。政党的力量源于每一位 党员的力量。的“自觉自发”行为,可以理解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自觉追 求、对这种自觉是一种强大内驱力,是一种在行为主体认识自己与其他的哲学 自觉,构成了理解自我与他者乃至外部世界关系的哲学范畴,从社会行为角度 讲,意味着认同并付诸行动的关系认知。从革命战争年代,“砍头不要紧、只 要主义真”的革命豪迈主义情怀,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时期的先公后 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等情怀的传承,无不浸淫着使命型政党的价值底蕴。 正因如此,党才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敢于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 摇中前进,敢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使命型”政党的“使命感”塑造了踔厉奋进、勇毅前行的巨大成功,谱 写了人类政党史上的人间奇迹。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再到改革 开放新时代,正是基于“使命型”政党的价值底蕴与使命引领,中国共产党人 带领广大人民踏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式道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 所具有的“自觉、自主”性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灵魂所在。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党在领 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 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 国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今年是枣庄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 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 作突破年”。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快就是大局”意识,拿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 攻坚克难的勇气担当,一切工作朝前赶、全力以赴往前推,多措并举解难题,矢 志不渝抓工业、强产业,挺起枣庄振兴脊梁,这就是“使命型”政党在地方发展 中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枣庄市委、市政府必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忘 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不移走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之 路,向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牢记“三个务必”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三 个务必”是分析党所处历史方位、面临的重大任务提出的重大论断,是 党用历史自信书写历史主动的最强音,是党勇于自我革命最大的底气和勇 气,对于奋力开拓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重大意义。(一)“三个务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 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三个务必”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宝贵经验,是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历经风雨而奋斗不止、 创造辉煌的成功密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立下初心,坚定信念,肩负起历史的 使命,发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牺牲,发扬艰苦奋斗的政 治品格,踔厉奋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欺 凌和压榨,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一步。新中国成立后,党 又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十 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一条改革开放的道路,实行对外开放,进行 了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 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又领导人民实行更加 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实施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走上了以中 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 初心使命指引,源于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朴实作风,源于共产党人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气魄,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精神力量 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历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夺取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是中国 共产党人光荣的“传家宝”。(二)“三个务必”是我们党“赶考”精神的与时俱 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走上了考试之路,经历的大考小考成千上万,最终走 出了考试的低潮,迎来了革命的辉煌。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 利之际,提出了赶考精神,核心内容是牢记“两个务必”,体现了我们党浓厚的忧患 意识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党的二十大前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 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我们党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提出了“三个务必”的新的赶考精神。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这是我们 党赶考精神的巨大飞跃,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发展,二者一脉相承,又 与时俱进。二者都是党在历史重要关头发出的宣言书和动员令。带着“两个务必”的 警醒和自觉我们党走上了全国执政的赶考之路,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73年 后,面临新的历史方位和形势任务,我们又保持着“三个务必”的清醒和坚定,以 奋进的赶考姿态,考初心,考作风,考品格,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三)“三个务必”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自我革命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 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要做到自我革 命,必须发扬“三个务必”。“三个务必”是我们党自我革命的重大成果,是推进 自我革命的有力武器。它贯穿了自我革命的起点和过程,隐含了自我革命的目标、 保证和方法,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 风廉政建设的开创性之举,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将长期存在,自我革 命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 强领导下,我们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破题,驰而不息地纠治“四风”,开展了 一系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史学习教育,保持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 风,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我们坚持反腐败全覆盖、无禁区、零 容忍,打虎、拍蝇、猎狐,整治微腐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自 我革命取得丰富硕果;我们牢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焕发斗争精神,练硬斗 争本领,以高昂的斗志投身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战胜了前进道路上 的各种风险挑战。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三个务必”,才能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 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更好推动伟大社会革 命,只有做到“三个务必”,在新征程中才能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夺取一个 又一个胜利。(四)“三个务必”是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 胜法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源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 独特的国情经过孜孜以求的探索的重要成果。它解决了中国作为人口巨大的发展中 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路径、方法、原则和着力点等一系列问题。一百年来,为实 现中国现代化作出的不懈努力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现代 化过程中,我们党以居安思危、永不懈怠、永不自满的伟大品格,发扬“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的伟大斗争精神,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把艰难困苦当作开创 伟大事业进步的阶梯,创造了现代中国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神话。党的二十大 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宏伟愿景。前途光明,任重道远。面对纷繁多 变复杂的世界形势,面对前进路上各种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 扬“三个务必”,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知难而进、迎 难而上,依靠坚韧毅力,全力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更大伟业。 二、深刻理解“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 “三个务必”是我们党奋进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向外界阐释了我们 党遵循的宗旨、坚守的作风和发扬的精神。它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的 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是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 现,是我们党的根脉所在,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代代中国 共产党人将其化为奋斗求索的永恒精神和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 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 兴。它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心,对党的忠诚之心,为人民和民族奋斗的赤 子之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不忘初心,才能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勇 担使命。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就伟业的基石和政治本 色,体现了我们党赶考路上的深刻忧思,是中国共产党人作风建设的核心内 容,是我们党奋发有为的有力保证,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战胜各种风险挑 战、不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它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始终保 持胜不骄、败不馁的清醒定力,艰苦朴素,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吃苦在前,享 受在后,清正廉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优良传统,是前进路 上战胜各种敌人、各种艰难险阻、解决各种困难矛盾问题的重要抓手,是中 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走向复兴的政治优势和成功经验。它要求我 们坚定斗争信心,锤炼坚韧的斗争意志,保持顽强斗争精神,善于谋划斗争 策略,增强斗争本领,知难不惧,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敢于亮剑,在坚持 原则、坚定立场的基础上因时因势采取最为有效的行动,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总之,“三个务必”是各有侧重又辩证统一的整体。三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融会贯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其中的根本立场、价值灵魂,是“务必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出发点和目标归宿。“务必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政治保障,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的必要条件。“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方法路径,是“务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实践自觉。“三个务必”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彰显了百年大党与时俱进的政治品质。 三、以“三个务必”的政治自觉,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三个务必”是我们 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 代,“三个务必”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应当遵循的行动指南。一要以“三个务必”政 治自觉,筑牢政治忠诚。“三个务必”是新的长征路上的赶考指南,是全体党员干 部必须遵循的赶考准则,是党的政治要求,事关党的千秋伟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筑牢政治忠诚,锤炼坚强的党性,把“三个务必”作为 党性是否过硬的基本出发点和评判标准,始终以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牢记“三个 务必”,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