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文稿中时间差错案例评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文稿中时间差错案例评析 有个年轻人,刚上岗当编辑不久,编了一本介绍地方历史文化的图书;想着刚 开始编书也不太有把握,便请老编辑帮忙检查一遍。老编辑在通读书稿过程中,先 是改出几处错别字、病句之类的问题,可能也无可厚非。但看到这里,老编辑坐不 住了: 五代时期……至天福十二年(1947)寺院扩建时,楼阁数量达到了新的高 度。 哎哎哎,这位新编辑,你来解释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就算你没去查证,这么明 显的差错不应该没看出来呀!1947年,新中国都快成立了,怎么还成了五代时期年 号后面括注的年份?事实是,此处多了个数字“1”,应为“天福十二 年(947)”。 类似的差错,可以归类为知识性差错中的时间差错。 除了上述“特例”,一般来说,这种差错相对隐蔽,乍看未有文字或语法等方 面的不妥,但凭借常识判断或查证资料,就会发现其所言有误。时间差错也可细分 为好几种: 一、朝代错误 【例1】 宋人杨升庵的《宝庆相》中有“夜驾老蟾嫔月母”之句 评析: “宋人”说法错误。杨慎,号升庵,明代人。 二、世纪错误 【例2】 在二世纪的东亚乃至东北亚大地上,公孙渊扮演的绝对是成功逆袭的角色 评析: 《三国志》记载,公孙渊在父亲公孙康死时尚且年幼,叔父公孙恭继任辽东太 守;后来,公孙渊夺取了叔父的位置。这就是该例所谓的“逆袭”。虽然未记载公 孙康死于哪一年,但至少不早于他被封侯拜将的建安十二年(207)。 可见,公元二世纪(101—200)时,公孙渊即便已经出生了,也年纪尚 小,“逆袭”应当发生于公元三世纪(201—300)。 推其原因,也有可能是作者潜意识里将“二世纪”与公元201—300年这段时 间画上了等号,例如说公元207年,就以为是二世纪;然而,“世纪”的换算,是 需要在年份的百位数上再加一的。    三、纪年错误 【例3】 奝然于雍熙三年(983)返回日本,将此套大藏经藏于京都法成寺。 评析: 此例是公元纪年错误。雍熙三年应为公元986年。年号纪年与随之括注的公元 纪年不符,是书稿中常见的知识性差错,编校人员应注意核对。 当然,也不能一味以年号纪年为准,机械地使公元纪年与之对应,譬如下例: 【例4】 庆元元年(1041)二月,韩琦令环庆路副总管任福率一万八千人出击 评析: 此例是年号纪年错误。庆元是南宋年号,而韩琦、任福等是北宋人物。这里括 注的“1041”是正确的,“庆元”系“庆历”之误。 四、事件发生时间错误 【例5】 建炎三年于临安府(今杭州)定都,史称南宋 评析: 据《宋史》,南宋建炎三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