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建评论汇编(27篇)(20240111-01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建评论汇编(27篇)(20240111-0123) 目录 1. “收官”不“收场” 主题教育永远“在路上” 2 2. 把握“三个坚持” 推动新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4 3. 把握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历史必然性 9 4. 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 11 5. 防止刚起步就跌倒 16 6. 奋力绘就美丽中国精彩画卷 18 7. 服务群众不能卡在“最后一公里” 21 8.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 24 9.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贸易畅通 27 10. 讳疾忌医只会越病越重 29 11. 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 31 12. 肩负起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历史重任 37 13. 警惕“跑考核” 39 14.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根基 40 15. 莫让谈心成“空谈” 42 16. 让“下基层”成为主动意识和自觉行动 44 17. 让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走入人民群众心中 46 18.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49 19. 为什么要坚决摒弃懒汉思想 53 20. 以“群众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收官成绩单” 55 21. 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破解大党独有难题 57 22. 用好述职评议“三面镜” 59 23. 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 60 24. 争做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 62 25. 重视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65 26. 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67 27.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69 “收官”不“收场” 主 题教育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 收官,要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把主题教育同各方面 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行百里者 半九十”,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嘱托,坚持“收官”不“收 场”,持续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始终保持主题教育永 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 满意答卷。 理论学习“不收场”,做到真学真信、常学常新,确保锤 炼党性永远“在路上”。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全党,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 理论学习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始终保持“进 行时”的状态。理想信念犹如精神之“钙”,而加强理论学习 则是补足理想信念之“钙”的重要途径。主题教育的收官绝不 是理论学习的终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静下心来读原著、学 原文、悟原理,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谨防“歇歇脚”“松松 劲”的念头,把强化理论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贯穿主题教育始 终,将共产主义信仰融入血脉。更要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学深 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确保主题教育再走深再走实。 调查研究“不收场”,必须躬身入局、走深走实,确保 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根植沃土,其叶方茂;实事求 是,其理乃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这次主题 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一贯要求。 调查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真正深入基层、密切 联系群众,才能深度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广大 党员干部要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把“调查研究下基 层”作为走进群众的日常习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 计于民,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要在前期工作 基础上,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切实把调研成果 的转化运用与中心大局、典型引领、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推动 调研成果落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 检视整改“不收场”,坚持刀刃向内、动真碰硬,确保实 干笃行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干部群众 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 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检视整改要保持“当下 治事”与“长久治制”相结合,既要快速缓解症状,又要长久 消除病灶,将此次主题教育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以制度形式固 定下来、长期坚持下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 印的深功夫,切实把当下存在的各类问题一一整改落实;要树 立长远思维,认真思考机制完善、建章立制等工作,防止“按 下葫芦浮起瓢”的问题反弹现象发生,避免“屡改屡犯”,推 动“解决一件事”上升为“解决一类事”,以“永久销号”的 决心把解决问题和建章立制统筹起来,确保主题教育慎终如 始。 把握“三个坚持” 推动 新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 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对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作出战略谋划,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目标,吹响了教育强国的号角。新疆工作事关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大局。推动新疆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新疆服务 国家战略全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具有战略先导和支撑 引领作用,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关键之举,是实现新 疆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推动新疆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 从规律上办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 新局,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贡献更大力 量。 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 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是马 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形势的一个重要方法。1944年毛泽东同志 提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的重要论断。邓小平同志也强 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多次强调“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并明确指出“提高政 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只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本质,只有从政治上解决 问题才能抓住根本”。 学校教育属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教 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统领我国各项教育事业的指导思 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 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教育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 发展战略地位,特别强调办学方向的特殊重要性,多次指出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着眼世 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着眼党和人民事 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审时度势,在把握全局中找准方位,不 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 问题;就是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分析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形势 和挑战,注重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政治逻辑,从系统、整 体、长远的高度来认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政治判 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是要在事关办学方向 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 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办学育人的全过 程,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坚强阵地。说到底,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就是要始终坚持 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教育教学、 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从民生上抓教育,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教育是增进民生福 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是民族振兴、社会 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 决定性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这一事关人民福祉的事业发展。 在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新中国教育工作的 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 建设服务”。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 在首要位置”,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 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 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 设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 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 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坚持把教育摆在事关新疆社会稳定 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位置,全力落实教育优 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普及、更高 质量发展,推动全区教育面貌实现历史性转变,各族人民群众 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持从民生上抓教育,就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科学把 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自觉 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追 求人民满意的教育、回应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期待,满足 人民“上好学”的需求;就要看到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 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矛盾问题,要坚守底线、突 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努力答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这 张“考卷”,把教育“蛋糕”做大分好,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 量的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坚持从规律上办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按规律办 事,否则,工作就会搞不好或者走弯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 人。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帮助人们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自由 而全面发展,还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类文明存续具有重要 意义。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培养大批符合时 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 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应对好这一重大课题,关键是要提高 对规律的认识,按照规律来办事。 对于教育事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 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揭 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规 律性认识。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来 认识,就要明确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 的是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教育发展规律揭示的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 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不断 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 强国建设的步伐。 人才培养规律揭示的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马克 思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要通过实施全面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 面发展。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就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要努力构 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体系。 坚持从规律上办教育,就要始终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导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 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就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 使命,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使命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的能力;就要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创 新,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把握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历史必然性 深刻把握大党独有难题,需要以历史思维认识其必然性并 思考破解之道,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从而永葆党在 新时代新征程的先进本色、生机活力,使党的基业常青。 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拥有9800多万 名党员、5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历史久、人数多、规模大,既 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汇聚力量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会面临管 党治党的特殊难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 下顺应了历史潮流,把握了历史机遇,成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 们党穿越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 期所遇到的困难和考验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困难和考验是中 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肩负的时代重任共同决定的,也是历史 环境变迁与时代变局交织的结果。深刻把握大党独有难题,需 要以历史思维认识其必然性并思考破解之道,坚定历史自信、 把握历史主动,从而永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先进本色、生机 活力,使党的基业常青。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 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主动承 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 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进行革命,斗争非常残酷,严峻的革命形势对于革命政党提出 了极高的要求。在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实施和推进党的建设伟 大工程,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坚 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 风,形成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努力建设 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外部要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 国家集团,内部又面临着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文化水平以及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利影响。我们党充分预见到在全国执 政面临的新挑战,在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前夕就要求全党务 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党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 设的重大课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 的领导,开展整风整党,加强党内教育,整顿基层党组织,提 高党员条件,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贪污浪费,坚决惩 治腐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执政党建设的初步经 验,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既要顺应全球 化的大潮,以实现快速的现代化,又要抵制和避免资产阶级 自由化思想对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优势,以快速发展生产力。我们党 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开创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 伟大工程,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健全民主集中 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并围绕解 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 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 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进入新时代,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 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 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提出 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开展史无 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找到了 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净化、自我 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 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引领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 程。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我们党始终顺 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砥砺前行,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 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 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 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 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 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 续作出回答。”前进路上,我们仍将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 浪的重大考验,“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要胜 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 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 下,在全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难题,最终实现 我们的目标。 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 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情感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当客观事物达到了主体的需 求,主体会产生好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进而促进认同。 情感认同是理性认同的重要补充,由认知认同向行为认同过 渡的关键环节,情感认同会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促进 作用,比理论灌输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增进对党的创新理 论的情感认同,就是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和认可,做到情理交 融,从情感上客观、积极地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丰 富内涵、精神实质等,使之成为情感的寄托。情感认同是最真 挚的认同,其影响力也更加坚毅和持久。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 理论中,情感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情感认同有助于整合不 同社会群体力量实现集体性的价值认同,建立多元情感体验机 制,进一步推进理论学习和践行。 提高话语传播能力,强化情感认同领悟力 话语不仅可以发挥交流信息、传递思想的作用,还可以 传递情感、激励人心、增进团结,因此,促进理论术语向大 众话语转变十分必要。习近平总书记用深入浅出的言语对干 部群众熟知的理念进行诠释,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的叙事说 理,比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 所盼,我必行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等。这些语言源于生活、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通 过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的情感关怀来增强群众的情感认同。情 感认同决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更多体现的是对背后历史规律 铁的法则的科学阐述。 情感是连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一种重要中 介,自觉或不自觉地经过主体情感中介发挥过滤、调节和转 换的功能才能顺利完成。情感认同的建构和优化实际上反映了 具体的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情感等特定心理要素结合于 话语,从而不断增强话语对于实践的反作用效能的逻辑。情感 认同在价值思想转变为价值自觉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人民 自发进行互动和执政党自上而下地组织相互结合,从而使话语 时常带有情感色彩,同时带着思想理论的深邃,做到了生活形 象性和理论深刻性的融合。党的创新理论建立在人民群众的拥 护、支持和认同的基础之上,从而获得积极的政治化的情感支 撑,将情感的政治实践功能融入话语之中。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增进情感认同号召力 德可为师、行可为范。榜样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时代前进 的方向,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是一种有形的正能量。榜样常 是被人从情感上、心理上认定为值得效仿和学习的个人或群 体,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品质会使人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使人 产生一定的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 穷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社会有着很强的 示范作用。”通过党员示范和榜样激励,能够有效激发民众的 情感体验、塑造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引导民众的社会行为,进而 使党的创新理论变得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除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还要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 来教育人、感召人、引导人,始终关注并弘扬生活中的真、 善、美,真正发挥其榜样示范效应与典型辐射作用,进而影响 人民的情感认同。情感对人们的认知行为具有调控作用,饱满 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能够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主 观能动性,使之充分理解、接受和信仰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 识形态为大众认同不仅需要理论的真理力量,而且更需要宣传 主体的人格力量。党员干部和榜样人物,可以凭借自身的鲜明 特点和独特优势,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精神面貌,进 一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 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增进情感认同驱动力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既包 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也指向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随着 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现代化、多元化。人民已经从单纯的物 质文化需要演变为多样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更重视人们 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目中具有崇 高地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 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 的新期待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展现出深厚的 人民情怀,这种心系人民的深切情感增进了价值认同和情感认 同,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合理多样的情感诉求,通过理中蕴情、 情理交融,使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有机结合,并不断引发群体 共鸣和塑造价值认同,从而能够筑牢人民群众与主流意识形态 之间的情感关联,激发蕴藏于人民心中的创造伟力。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民有着不同的观 念主张和愿望要求。意识形态只有尽力满足大多数人的诉求 时,才能形成情感上的高度信赖,才能把深厚的感情和思想 的伟力转变成内心的强大力量,内化为心性,外化为言行。只 有从理性上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事业 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情感上认同,才能实现 由“知”到“情”再到“行”的转化。其中,情感认同是纽 带,实现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的交融中,对党的创新理论形成 共识、产生共鸣,最终成为强大精神动力。 通过政治仪式,提高情感认同感染力 对一般民众而言,意识形态的说教和重大理论阐释,都无 法与实践的作用相比拟。而仪式化的行动,并辅以象征与形象 建构等手段,是最有效的实践方式之一。由于政治仪式可以唤 起人民对礼仪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的情感认同,而日益受到党和 国家的重视。近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 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中国 共产党成立百年庆典,以及先后设立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纪念日、12月4日国家宪法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国家公祭日等等。这就是利用政治仪式的情感性实现价值观的 情感认同,借助仪式的移情达成新思想的认同,从而形成相应 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也是仪式氛围营造的重要目标。这些 政治仪式以情感为核心要素,通过唤醒参与者的情感需要,引 发人们的情绪感染,不但对宏观意义上的政治共同体的构建有 所助益,而且在渗透与感染的仪式行为中能够建立起日常的话 语习惯与生活模式,为增进情感认同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点。 防止刚起步就跌倒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渡马镇村镇建设服务 中心原工作人员“90后”龙某,参加工作仅仅3个月,就把手伸 向民生资金;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公路事务发展中心原党支部 委员“80后”杨某,利用职务便利套取公款53万余元用于家庭 支出……近日,媒体相继披露了部分年轻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这些原本被组织寄予厚望的年轻干部,刚起步就跌倒,令人惋 惜、发人警醒。 年轻干部处在成长期,要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 年轻干部有年轻的优势,学历高、观念新、朝气蓬勃,但党 性锤炼、社会阅历、实践历练不够,一些人身上纪法意识还 比较淡薄。正确看待“年轻”二字,既要看到优势,更要正视 不足,补齐成长的“缺口”,人生之路方能行稳致远。然而现 实中,有的年轻干部平时不注重纪法知识的学习,对党规党纪 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结果受不良风气影响走上歪路;有 的抱有侥幸心理,自恃“高明”,利用数字支付等更为隐蔽的 手段“钻空子”,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心无敬畏,一步 步破纪破法,最后撞得“头破血流”,等等。他们之所以在 诱惑腐蚀面前迷失自我,关键还是没有在内心牢固树立纪法观 念,最终跌落“深渊”。 心中无“戒尺”,难免行差踏错。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 看,年轻干部不管是为“玩”诱惑,沉迷网游,用受贿的钱 为网络游戏充值;还是为“奢”裹挟,追求所谓的“精致生 活”,热衷攀比导致入不敷出,将手伸向财政资金;抑或是 为“赌”所困,沾染不良嗜好,挪用公款拆东墙补西墙等,固 然与外在诱惑、制度机制不健全等外因有关,但内因是决定性 的因素,个人纪法意识淡薄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年轻干部,当扣好“风纪扣”,系紧“安全带”,有 守又有为。倘若不讲“有守”,理想信念就容易动摇,纪法 底线就容易失守;不讲“有为”,搞“躺平”“佛系”等,人 生的“诗和远方”就无从谈起。实现“有守”和“有为”的 有机统一,才能既廉洁干净又有所作为,既实现“大我”又成 就“小我”。廖俊波、郑培民等时代楷模,不仅为政清廉,还 苦干实干、造福一方,书写了大爱人生,赢得了百姓口碑。年 轻干部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加强对纪法知识的 学习,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年轻的优势、年 轻的干劲,立足岗位实实在在地拼和干,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 民检验的实绩。 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不仅要靠自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更 离不开组织的持续教育管理监督。要将纪法教育寓于年轻干 部日常教育管理监督,针对年轻干部的特点,丰富纪法教育 载体和手段,教育引导年轻干部从起步阶段就牢固树立纪法观 念,帮助年轻干部拧紧“廉洁弦”、走稳人生路。 奋力绘就美丽中国精彩画卷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 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 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意见》指 出,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 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意见》作为指导全面推进美丽中国 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下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 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引。 深刻认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推进 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 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 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 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 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相关数据显 示,2023年1至11月,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地表水优 良比例为88.7%,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国共建 成国家森林城市219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全覆盖。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身边 环境发生的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在青山绿水中享受自然之美、 生活之美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不断享有成色更足的生态红 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 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也 为我们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刻把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 措,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 经济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 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 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习近平总书记在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要 文章中,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从“持续深入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 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 设保障体系”6个方面,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系统部 署。 不打折扣落实好这些任务,必须夯实生态治理基础,狠抓 重点治理,强化综合施治、精准施策,持续深入打好蓝天、 碧水、净土保卫战。同时,持续完善制度、强化法治,加快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写入宪 法,制定长江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 生态保护法等,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 保护法等。近年来,我国已颁布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 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还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态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相关法律制 度体系将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深刻把握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 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 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目标指 向,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美丽中国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以更高站位、更 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因此,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为指引,始终保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力度不减、标准不降、要求不松。一方面,通过统筹各领域资 源,汇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加强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深化人工 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绿色发展中的应用。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 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和产业集 中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形成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美丽中国建设是时代的呼声、人民的期盼。我们要时刻牢 记“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 要理念,勇于担当,勠力同心,一步一个脚印,绘就生态文明 建设斑斓画卷,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宏伟蓝图逐步变 为美好现实。 服务群众不能卡在“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 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落实好这一 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实在在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 题,让群众真正从党的好政策中得到真切实惠和获得感。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一系列惠民政策 落地落实、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的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但有的地方联系服务群 众仍停留在“最后一公里”,使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 始终“停在嘴上”、诉求始终“记在纸上”、实惠没有“落在 身上”,最终演变为群众心中的“盘山路”,看起来很近,却 弯弯绕绕到不了。这种“盘山路”不仅让党的好政策流于形 式,更是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啃 食了群众获得感,让群众心里堵得慌。“为山九仞,功亏一 篑。”这“最后一公里”便是那一“篑”。 “最后一公里”表面看是个距离问题,反映的却是对群众 的情感冷暖。它的产生往往是党员干部忽视和放松了对主观 世界的改造,没有站稳人民立场,缺乏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耐 心、信心和决心,导致政策执行有落差、利益维护有偏差、百 姓感受有温差。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关键要打通 思想认识上的“最先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情感上的“零隔 阂”。党员干部要树牢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和正确政绩观,自 觉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到群众中去“赶考”,把群众的事当作 自己的事,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家门口,让群众 及时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策的温度。 “古人惧在末路艰,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公 里”所涉及的常常是些老大难问题,面对的矛盾更加具体尖 锐,解决起来更加费时费力。有时候干部心里也觉得委屈,觉 得出力不讨好。说到底,还是本领恐慌的问题。自身本领没有 跟上群众的需要,内心就会滋生不敢打通的畏难情绪。这要求 注重从本领上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向书本学、向实践 学,更要向群众学,实现服务群众能力上的“零差距”。坚持 好运用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观点方法,自觉 拜人民为师,把增强本领植根于服务群众的历练中,从群众中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练就服务群众的“铁肩膀”。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问题,是阻碍打通“最后一公 里”的顽瘴痼疾,也是横亘在党群干群关系间的“隔心墙”。 打通这道墙,就要注重从行动上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服 务群众作风上的“零失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人民群 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特别是坚决 清除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作风问题。同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 益问题能解决而不解决、推诿扯皮不作为的现象,坚决依规依 纪严肃处理,确保服务群众之路畅通无阻。 服务群众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要有常态化的制度保障。没 有制度保障,打通“最后一公里”就会像堵漏洞一样,堵住了 这一个,还会冒出另一个。这要求注重从制度上打通“最后一 公里”,实现服务群众机制上的“零空缺”。通过建立健全及 时发现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机制,着力补齐制度短板、 机制缺项,做到建一个规章堵一个漏洞、立一项制度治一项顽 疾。及时把服务群众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形式规范起 来、固定下来,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推而广之、广而 用之,做到长效常治。 联系服务群众,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 要坚定不移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坚持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我们 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多措并举打通服务 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更多更公平享受到改革发展成 果,以实际行动答好新时代服务群众的新考卷。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 腐败是最致命的“污染源”,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的最大毒瘤,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战斗力的“第一杀 手”。遏制腐败,前提是必须认清腐败的本质,关键在找准治 理腐败的有力抓手。 习主席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一针见血指出,“腐 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强调“要抓住定政策、作决策、审 批监管等关键权力,聚焦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新 兴领域治理机制建设,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进一步 堵塞制度漏洞,规范自由裁量权,减少设租寻租机会。”习主 席的重要论述,既是思想深刻的认识论,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论,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必将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 从严治军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全面巩固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压倒 性胜利。 行使权力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行为方式。如何行使,方法不 同,结果迥异。正确用权,能利国利民利军;滥用权力,则祸 国殃民乱军。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只要拥有权 力,就有被“围猎”的风险。领导干部能否正确使用权力,既 是检验党性强弱的“试金石”,也是考验执政能力的“火 焰山”;领导干部坚持正确使用权力,既是驾驭好人生航程 的“校正仪”,也是守护住事业基础的“生命线”。 “我是县委书记,是有这个能力,但没有这个权力!”当 年,焦裕禄的妻子硬着头皮请他安排能写会算的侄子当大 队会计时,焦裕禄同志这样拒绝。杨业功用权时“首先对 照规矩”、范匡夫用权时“最先考虑对部队和官兵是不是有 利”……回望历史,那些优秀领导干部之所以受人爱戴、怀念 和支持,之所以既干事,还干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坚 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从来不滥用权 力。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 坚持依法、高效、透明的原则,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明确权 力行使条件和边界;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按照决策、执行、监 督区分和配置权力,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 立权力清单、实行权责对应,明确有权就有责、失责必问 责……一系列法规举措,确保了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对领 导干部来说,对权力失去了敬畏之心,就会失去思想的标尺、 行为的准则。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对权力只有始终“惴惴如临深渊,矜矜如履薄冰”,心中高悬 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多看“前车之鉴”,多 思“失节之患”,才能谨慎用权,做到不偏向、不越轨、不出 格。 邓小平同志指出:“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 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 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10多年来,我们党在 反腐败斗争中总结出许多重要经验,其中一条就是“扎紧防治 腐败的制度笼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和反 腐败法律体系,增强制度刚性”。事实证明,按法规制度行使 权力是最有效、最安全、最深得人心的用权方式。防止权力滥 用导致腐败,应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败斗争的各领域、全过 程,不断完善反腐败制度体系。应不断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 约机制,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制度体系,切实发挥制度的 强大威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应增强制 度执行力,确保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杜绝做选 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严起 来、硬起来、守起来。 “当你手中有了权力,权力又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监督的时 候,这时候的权力拥有者,最容易滥用权力。”这是前不久 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中一个腐败分子的 忏悔。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权力不 论大小,只要不受监督,都可能被滥用。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 的根本保证。应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 体系,加大对掌握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拥有关键权力 的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大对管钱管物人员的监督。每名党员领 导干部应把监督视为最大的关心、最好的保护、最真诚的帮 助,主动开展监督、乐于接受监督,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 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同时应注重加强自我监督,经常反思查 找自身缺点不足并加以克服,做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 不惮。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贸易畅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从理念转化为行 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 作的“工笔画”,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 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贸易投资合作是共建“一带 一路”的重要内容。10年来,共建国家着力解决贸易投资自 由化便利化问题,推动建立更加均衡、平等和可持续的贸易体 系,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推动贸易畅通便捷高效,为全 球开放合作、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贸易投资规模稳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共建“一带一 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从规模看,2013—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 达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 过3800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从结 构看,我国与共建国家贸易结构指标总体呈上升态势,与共建 国家产业结构更加契合、产业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合作基础更 加稳固。比如,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拓宽了贸易领域,阿拉 伯国家不少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我国,我国的新能源 汽车、家用电器等产品也越来越多进入阿拉伯国家。 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共建“一带一 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建国家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 易,大幅消除贸易投资壁垒,改善区域内和各国营商环境,努 力营造密切彼此间经贸关系的良好制度环境。《区域全面经 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与共 建“一带一路”覆盖国家和地区、涵盖领域和内容等方面相互 重叠、相互补充。截至2023年8月底,我国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 署21个自贸协定。此外,共建国家在工作制度对接、技术标准 协调、检验结果互认、电子证书联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贸 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 展。 贸易投资平台作用更加凸显。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技 术、知识、经验等的传播,契合共建国家推进工业化、提高 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 比如,我国连续成功举办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国际采 购、扩大投资、人文交流、开放合作提供了全球共享的国际公 共平台,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 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 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的影响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 共建国家之间的经贸投资合作,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经贸 投资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能合作深入推进。产能合作是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 结构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推进国际产能 合作,深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工程机械、资源 能源、农业等传统行业合作,探索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 核能与核技术、5G等新兴产业合作,与有意愿的国家开展三 方、多方市场合作,共同打造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格 局。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同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 文件。我国企业与共建国家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的海外产业园 超过70个。通过产业产能合作,许多共建国家的产业结构得到 有效升级,工业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具 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 展,赢得了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讳疾忌医只会越病越重 近日,有媒体曝光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政协原党组书 记、主席王勇严重违纪违法案,其中提到,面对组织的多次教 育挽救,王勇非但不积极配合,反而与组织作对,最终彻底走 上了不归路。其实,党员干部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像 王勇这样拒绝组织挽救,执迷不悟、一错再错。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是人的立身之本、立业 之基。对党忠诚,则是共产党员的首要政治品质。怎么体现 对党忠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做到心中有党,一心一意、 表里如一,始终对组织坦诚,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 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对于一时糊涂犯了错误的党员 干部来说,更需靠忠诚积极改正,向组织如实报告、主动讲清 问题,同组织交心,重回正确轨道。 组织是党员干部最坚实的靠山。“惩前毖后、治病救 人”的方针贯穿在监督执纪执法的全过程。比如,日常监督 中的谈话提醒,线索处置时的谈话函询,案件查办中对主动交 代、主动配合的党员干部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理,案件处理中对 党员干部态度的充分考量,等等,这些都是组织给机会、拉一 把的体现。笔者在与办案的一线纪检监察干部交流时,他们普 遍提到对于犯错的党员干部既看事实又看态度,不少党员干部 就是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接受“治疗”,最终放下包袱、轻 装前行。 但也要看到,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没能体会组织的用心良 苦,不能正确认识严与爱、惩与治的关系。于是,他们犯了 错误后故意隐瞒事实、作出虚假承诺,对组织的挽救无动于 衷,企图耍“心眼儿”掩盖事实真相,对抗组织审查,妄想蒙 混过关。就拿王勇来说,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监委收 到相关线索对其函询时,他不如实报告有关问题。2022年,自 治区纪委监委通知其谈话后,他反而就相关问题和妻子“对口 型”。无论是心存侥幸以为能瞒天过海,还是讳疾忌医怕断送 前程,说到底是没有真正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把自己放在了 组织的对立面。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那些犯了错的党员干部,千万不要 像“王勇们”,在忠诚上犯糊涂,在大是大非面前拎不清,最 终小毛病拖成大问题,落得个追悔莫及。 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事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重大战略问题,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必须以中国共 产党为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领导下统筹全局、稳步前进。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党 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 前进。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 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加强党对网信 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为网信事业发展举旗定向的政治保证,是 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坚强底气,也是健全网络综合治 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党的领导是确保网信事业 正确方向的政治保证 方向问题是根本性问题,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管理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 作,讲政治是对网信部门第一位的要求。”党始终在我国互联 网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规划者、领航者、决策者的关键作用。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 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在引领信息革命、 建设网络强国的进程中,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切 实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十八大以 来,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始终坚持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开展 网信事业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 推动我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当今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 的突破,网络信息技术成为世界主要大国谋求竞争新优势的 战略方向,“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 衰的一个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工作,大 力推进信息化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 举措,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成就,走出一条中 国特色治网之道,“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 遇”。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关键时 期,网民规模、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均为全球第一,互联网发 展水平居全球第二。但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 平相比,在网络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研发、信息资源共享和产 业实力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的 最大“命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掌握核心技术,网络 强国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半点 风浪”。作为国之重器和信息化发展的基石,核心技术的自主 创新水平决定我国能否掌握互联网主动权、发展权和话语权。 因此,必须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针对当前我国互联 网核心技术短板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尽快实现互联网核 心技术的自立自强,积极抢占网络技术发展制高点,加快推动 数字中国建设,支撑我国互联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民造福共享网信事业发展成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 这一原则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 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 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 代以来,我国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互联网应用成本,充 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着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 疗”“互联网+农业”等民生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补齐民生 短板,优化公共服务,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人民 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正能量、主旋律充盈网 络空间。同时,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群众在哪儿,我们 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信息化时代,网信工作者需要不 断强化互联网思维,不仅要学网、懂网,更要切实提高管网、 治网、用网水平,成为符合“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创 新”标准的网信铁军。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民情民意的最主 要载体,网信队伍通过网络走进群众、深入群众、贴近民心、 倾听民意,网络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互动,能及时发现社会治理 的盲点、难点和优化起点,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党的领导是打赢网络 意识形态斗争的坚强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 全局工作的高度,提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 家政治安全的重要论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能 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 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 领域形势已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 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 导权的关键,在于占领网上阵地、赢得网上主导权。因此,必 须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 将“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全球网络空间中霸权主 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网络诈骗、隐私侵犯等网络违法犯 罪行为猖獗,意识形态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在对 立思维的主导下,西方敌对势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 展进步视为对西方价值体系和国际话语霸权的威胁,利用互联 网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用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国的手段对我 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颠覆,企图让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 最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 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 全”,充分体现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是一场必须坚决打赢的生 死斗争。而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网信事业的全面领导,我 们才能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 量变成最大增量,从而占领网上阵地,赢得网络意识形态主导 权,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 思想基础。 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高效、全面 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宣传思想战 线必须担负的时代之责。当前互联网舆论格局发生颠覆性改 变,又恰逢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对提升党对网络舆论的正 面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凝聚社会思想共识提出了新要求。因 此,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做大 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是党的网信工作的重点和支点。这需要高度 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宣传的理念、内容、形式、方 法、手段的质量和水平,理念上既谈成绩也说问题;内容上要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形式上采 用融媒体等复合传播方式,丰富报道形式,使网络空间中的公 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激发网络舆论阵地释放正能量、 凝聚民心的作用,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础。 党的领导是健全网络 综合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全面变革社会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为 国家治理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网络信 息技术发展到哪里,互联网治理就要跟进到哪里。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 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本身就是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信息时代发展潮流,探索我国互 联网发展规律,作出全面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重大部 署,为网信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 态、构建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提供有力支撑。 提供中央顶层部署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 健康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 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 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等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从顶层设计角度 加快我国网络综合治理制度的建设步伐,为网络综合治理提供 了高屋建瓴的顶层部署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制定多项国 家标准并积极推动发布我国主导和参与的国际标准,细化监管 和治理规则,加快推进网络综合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切实维护 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推动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需 要发挥多方参与主体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 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 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2019年7月,中央全 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 合治理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中 央、省级、地市级党委均成立网信委员会,搭建全国一体、 上下协同的三级网信工作体系,强化党对网络综合治理工作 的全面领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压实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强 化平台企业的行业自律,规范平台内容审核和算法推荐机制规 则,坚持技术向善,探索技术伦理风险的边界,积极承担起平 台网络内容安全的责任,助力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国家网络安全工作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 全靠人民”。网民作为网络活动中数量庞大的参与主体,一方 面,需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个人网络行为,强化对网络 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另 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举报网络 不良信息和违法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清朗网络空间 的良好局面。 肩负起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历史重任   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是强党、强国 道路上的不竭动力。青年一代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生力军,在放飞青春梦想的赛道上,须臾不能离开理 论武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 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 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高校最核心的使命,是为党和国 家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肩负起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善用“大思政 课”资源,为青年学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探索新路径、提供新 载体,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领会党的科学理论的深刻内涵,确 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将青 春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常学常新中加强 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 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 作为,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学理性和精准性,为党和国家源源 不断地培养、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夯实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确保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既是时代新人成长的内在 需要,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要求。青年学生思想 跳跃、思维敏捷,善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活力四射,朝气蓬 勃,既是促进社会变革和推动时代发展的关键群体,也是极易 被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长期以来,西 方敌对势力把扰乱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作为西化、分化中国的 重要突破口,企图从意识形态阵地上突破我们的防线。特别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各 种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 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如果引导不到位、 不及时、不全面,青年学生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说误 导,甚至会导致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动摇。高校作为意识 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争夺青年学生是一场长期的、严峻的 斗争,也是坚决不能输、丝毫输不起的斗争。要全面加强对青 年学生的思想武装和政治引领,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实践价值,帮助青年学生掌握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引领力,以正确的认知、敏锐的嗅觉、精准的判断抵制 错误思潮和观点,用党的科学理论为青年学生一生发展奠定稳 固的思想基础。 强化科学理论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新征程为青年学生施展才华打开了广阔的天地。青年学 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也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更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 略资源。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领如何,直接关系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强国建设目标能 否如期实现。用党的科学理论引领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