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提升我区生态产品价值的调研与思考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 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 候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 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 程。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 升为国家层面的一项重点任务。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 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我 区城市生态涵养区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 的增长点。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 先行动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区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 径。“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为重要的内容。生 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基于“两山”理念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制度 创新。202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我区高质量发展 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我区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 地”。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我区践行“两山”理念 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但对我区来说,挑战大于机遇。我区 由于长期依赖矿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省内、市内其他 县(市、区)比较,生态条件相对脆弱,一些生态指标落后于 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我区要实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后进 生”到“优秀生”,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断探索和创 新,才能迅速补齐生态“短板”,构建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发 展系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无疑是我区走生态优先、绿 色发展的较优路径,它不仅能提升我区的自我“造血”功 能,也能有效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两山”理念 在我区的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改善我区生态条件的重要突 破。我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我市城市生态涵养区,正处 在生态环境修复的攻坚期,面临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亟 待在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利于 环境修复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有利于使人们真正 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激励和倒逼形成绿色 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营造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 保护修复的良好氛围,提升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动自 觉。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抉 择。我区是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地理、交通、经济基 础、产业结构等长期处于劣势。从地理区位看,我区位于我市 最北端,地理位置偏远,山高地远的地理环境使得区域发展受 到制约。从交通区位看,交通相对闭塞,使得我区经济发展难 以对接和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从经济条件看,我区经济发展 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可用财力十分有限。从 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重大项目少、科技含量 低、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客观现 状,决定了我区必须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 发展模式,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重塑“绿水青 山”,探索“点绿成金”,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 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二、我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良好基础 (一)生态“家底”殷实。我区被誉为“天南铜都”,区内 有大小景点50余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区域内红 土地、轿子雪山、泥石流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铜冶文明 历久不衰,彝族文化、布衣文化等多元。全区有木本植 物106科295属66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0种。区内 有国家二级保护鸟兽类野生动物20余种;有昆虫147科1083种。 区内天然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9.318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 水量3015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平(2700立方米)。 (二)生态环境较大改善。造林绿化成效明显,近5年期 间,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5.3万亩、退耕还林13.51万 亩,2023年,完成碳汇造林3.61万亩,实施了投资20.66亿元的 我区林业生态修复PPP项目。空气质量优良,近5年来,我区空 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严格落 实“河长”制,全区集中饮用水源地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 为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平方千米。矿区环境逐步改 善,依法打击惩处非法开山毁林、开山取石、开矿采砂等破坏 生态违法行为,关停违法采矿、采砂、采石点115个。推进非煤 矿山转型升级,建成绿色矿山2座,将67座矿山整合为39座,关 闭尾矿库11座、矿山15座,砌封废弃矿硐207个,铜矿山告别了 无序探采的局面。 (三)生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生态农业提质增效,35个村 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 地1个,“三品一标”认证57个,“大洋芋”获农产品地理标志 认证、“面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建成具有地方特色 和市场优势的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基 地3.5万亩,“一县一业”高品质花椒保有量超过10万亩,以正 大集团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为龙头的规模化养殖业蓬勃发 展。生态工业增势较好,被列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 地,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红 土地、牯牛山、格勒湖旅游开发取得新进展,洒海村汤丹尾矿 库变身观光花海的华丽转身,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在促进乡村 旅游、农户增收的同时,也成为尾矿库覆土绿化新的体验形 式,李子沟、箐口等一批乡村旅游逐步发展起来,2023年,我 区旅游总收入达到7.83亿元。 三、我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绿水青山”本底还有差距。2023年,我区森林覆盖 率为41.34%,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5.04%)。全区石漠化面 积占总面积的54.4%、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68%。区域内 干热河谷水分蒸发量大、砂砾裸露、土壤瘠薄,造林绿化较为 艰难。此外,区内长期矿业开采形成了约600万立方米的地下采 空区,已塌陷100余万立方米。全区有32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同时,我区还是重金属污染高危区域。 (二)“金山银山”转化缺少通道。从源头端看,自然资源 确权登记未全面完成,工作基础还未夯实,给生态产品权责归 属及权益交易带来一定影响。从联结端看,全省层面均未建立 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生态产品提供者和使用者“脱钩”、供给 端和需求端“失衡”,生态系统物质产品的价值无法通过生 产、交换、消费、分配环节实现,致使“产品”难变“产 值”、“风景”难变“钱景”。我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系 统性全域性生态旅游线路规划,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原 生态自然景观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及衍生产品开发不足,资源优 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受山高坡陡的地理条件限制,现代农 业产业规模不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绿色有机农产品占比 不高、土地流转率不高、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业规 模化效益、农户增收效益提升较为缓慢。 (三)有关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由于国家及省、市级层面 有关政策体系均未完善,省内外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加之我 区生态产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