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 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充分激发 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 华文化影响力”。这些重要指示,指明了文艺工作的前进方向 及使命担当。推动包括文艺繁荣在内的文化繁荣,既需要文艺 创作者贡献智慧才华,也需要文艺批评者发挥重要作用,以批 评来促进创作,以批评来引领文艺攀登高峰。我们要认真学习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关于 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发展新时代马 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助力文化繁荣发 展。 一、紧紧抓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人民性是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都有过精辟论述。从马克 思、恩格斯呼吁工人阶级的斗争生活“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内 占有一席之地”,到列宁希望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 务”;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 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 的”,到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 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 人民的文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道光彩夺目的霞光,散发 出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 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的动力所在。他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 在”,“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文艺创作方法 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 人民、扎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阐明了新时代 文艺领域面临的新态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 主义文艺和如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等一系列问 题。这一思想,将时代主题、历史方位和当前文艺工作的实际 情况高度结合了起来,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密切了文艺同人民的联 系,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在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 中心”的理念,把文艺的方向问题与文艺的内在动力问题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对文艺事业发展的阐释力、推动力更为强 劲,为我们审视与评价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 当下纷繁芜杂的文艺作品,判断其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 要看人民有没有成为其表现的对象、主体和归宿,就是要看其 有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能不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 为人民抒怀。 二、牢固构筑“中国精神”这个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到“中 国精神”,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 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血与火的淬炼后积淀下来的思想精 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与走向繁荣富强的 不竭动力。“中国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批评 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成分和关键词。 不可否认,学习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范式,对我 国现代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从上 世纪末以来,我们在学习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 理论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出现了“以洋为尊”“以洋为 美”“唯洋是从”“东施效颦”等现象。一些文艺工作者在接 受西方文艺理论时,囫囵吞枣、食洋不化,不顾中国的现实土 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甚至无 视中国自身国情和现实语境,这些外来理论很难有效地运用到 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中 国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观、民族观、 国家观、文化观的高度,从时代要求、文化传统、爱国主义、 真善美追求、洋为中用、开拓创新等多个方面,厘清了“中国 精神”的理论内涵与重要意义,既坚持了唯物史观的普遍原 理,又具有了新时代的特色,这就使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在精神 追求上达到了新的境界和层次。 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离不开学习借鉴,但 我们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代替中国人的审美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