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治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治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城镇农村污水治理) 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城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中想了不少措施,下了 不少功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 峻,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由于我县城市发展起步较 晚,县城和各镇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大,遗留问题多,大部 分镇区仍未实现雨污分流,管网覆盖局限性大,污水收集能力 较差。 2、缺乏科学合理的排水规划。近两年,为配合新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以及针对农村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环保部、住建部 及各地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技术指南、规程等指导性文 件,但仍缺乏统一的农村排水规划标准。目前,我县农村排水 规划仍再简单参考城镇排水规划模式,存在规划范围不合理、 规划目标不明确、规划设施与农村现实情况差别较大等问题。 3、投资和运行费用短缺。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 衡,县财政负担能力有限,靠自筹资金搞污水治理工程难度很 大。靠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因所需数额巨大,也需要长期持续 投入. 下一步打算 (一)、积极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强化监督检查,扎实 做好项目建设保障工作,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建设,定期召开 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保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将城镇农村污水项目建设与城市建设统一规 划,加强项目监管,依法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落实安全责 任,加强竣工验收,推进项目管理。严格按正式设计图纸施 工,确需变更施工设计的,以书面形式报项目管理处,经管理 处、规划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同意后方可施工。 (三)、努力解决项目建设中资金困难的问题,继续加大 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中省市扶持资金,不断加大县财政投 入力度,破解建设工程资金短缺的困局。 (社区治理) 一、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导,社区自治度不高。从模式构架的建立来 看,社区治理仍处于政府主导的最初阶段,政府对社区干预较 为直接,对社区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社区民主自治还不能够 很好体现,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力量较强,距离“党委领导、政 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体制的建 立还有不小差距。 2.协同困难,政策体系不完善。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社会 组织发展、政府购买服务操作细则、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 障等多个方面都遇到问题,许多创新性的工作无法正常开 展,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联动滞后,专业化程度后劲不足。现阶段,我区无论是 持证社工还是社区社会组织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社区社 会组织独立性不强、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明显、专业化程 度不足、职业化进程滞后,没有凝聚成推进“三社联动”的强 大力量,难以满足社区治理创新纵深推进的要求。 4.场所受限,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城市中心 区,社区服务场所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尽如人意,部分社区 仍然存在选址难、投资大、协调困难等问题,需要市、区两级 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 二、社区治理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区工作人少活多任务重,基层治理力不从心。“上面 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近几年来,虽然中央、省市区都下 发了为基层减负的相关文件,但是社区作为最基层,仍然面对 着千头万绪的工作,每个人头上都对着10个以上的职能口,拿 社区专职副书记来说,除了干党建,还有宣传、综治、信访、 宗教等,同时还要包网格,担任网格长,处理网格内事务。很 多时候在履行自己主责主业的时候就会有点力不从心。 2.社区工作事无巨细,工作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社区工作 每天面对五花八门的具体事务,都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 处置、应对等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 要求也非常高。有些社区干部处理问题比较粗放,专业化水平 不足,进而损害社区形象。 3.社区治理立足自治,居民参与度不高满意度不够。当下 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还不强,社区发动宣传群众的方 法较为简单,群众对基层组织的认知度、信心往往不高,参与 热情随之降低,给社区治理增加难度。 4.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党群活动阵地作用微弱。虽然每 个社区都有党群服务阵地,但仍存在地方狭小,功能不全,服 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党群服务阵地的吸引力、凝聚力大大降 低,难以发挥共建共治共享的阵地作用。 三、社区治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政府与社区平等合作,进一步推进社区自治。加强社区 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探索推行社会组织的“星级管理”制 度。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推进“政府立项、政府采购、合 同管理、组织运作、评估兑现”的服务方式,构建政府与社会 组织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2.政策与服务双管齐下,全方位提升服务品质。推进社区 服务精细化,建立权力清单制度,规范一站式服务,将延伸到 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加以整理,设立统一的服务窗 口,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拓展菜单式服务,根据 社区服务资源、志愿者特长、居民需求等实际,以菜单形式列 举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选项,为社区居民提供“你点我 供”的菜单式服务。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抓好社区综合服务 信息平台的推广运用,整合信息资源,打通数据壁垒,为居民 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信息化服务。 3.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精准提高干部治理能力。要立足 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 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促进社区工 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 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 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 要求。 4.党群阵地与服务设施保质保量,稳步推进基础建设提档 升级。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借助“三 供一业”等有利时机,采取扩建、资源整合、共驻共建等方式 扩大群众活动场所面积,为居民群众搭建更大的服务平台和交 流空间。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经济生 活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隐含着许多不稳定因素。罗干 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当前我国还处在人民内部 矛盾凸现,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这是中央对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从社会普遍的情况看也是如 此:一是因涉及征地、拆迁,补偿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党在 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税费改 革、灌溉用水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和农村一些边际权 属纠纷等社会矛盾突出。二是综治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村、 部门对综治工作措施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三是刑事案件发案 率仍在高位徘徊,盗窃等侵犯财产案件仍比较突出,犯罪分子 作案手段恶劣防不胜防。四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程上升趋势等 等。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对构建和谐社会影响极大。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永无完结的过 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本身就是在从不和谐到和谐的 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同时,我们追求的稳定和谐,是一个 动态的稳定和谐,不是禁锢和僵化条件下的稳定和谐,不是愚 昧和落后状态下的稳定和谐,而是与改革、发展有机结合起 来,与富强、民主、文明联系起来的现化化建设条件下的稳定 和谐。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 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 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 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 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 稳定的大局"。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过程,正是我们采取积极 措施,主动消除社会治安中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的过程,只有 持之以恒地坚持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措施,才能逐 步消除社会治安中各种不和谐因素,达到社会治安的和谐发 展,才能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才能为构建和 谐社会做保障。为此,要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拓新思 路,提出新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实际行动推进和谐社 会的构建 二、通过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促进构建和 谐社会进程中的几点对策 现阶段我国社会治安的阶段性、反复性客观上决定了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任何毕其功于一 役或经过几个专项斗争,几年整治就能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想法 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各级党委、政府、政法综 治部门必须不断研究新形势,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 想,转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 力的措施,认真研究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 问题,才能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必须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 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这就 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和谐社会建 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牢固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因 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该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 议事日程,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 扎扎实实的工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提高到一个新 的水平。要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作用。强化和 落实包括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单位和法人责任制及 一票否决权制等内容在内的多重责任制。落实责任制,必须严 格兑现奖惩,该表彰奖励的表彰奖励,该追究责任的严格追究 责任。要进一步完善签订责任状、检查考评、兑现奖惩三个环 节相配套的责任制考评措施,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落 到实处。 (二)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严打"整治斗争,不断提高人 民群众的安全感 "严打"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控制局势,维 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首要措施。深化"严打"整治斗争,一要广泛 宣传和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对开展"严打"整治斗争重要性的认 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为政法部门提供线索,献计献策。各村 要设立"违法犯罪举报箱",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始终保持对犯 罪分子打击的高压态势。二要注重实效,重拳出击。严厉打击 有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抢劫、盗窃等影响群众 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使投资商放心、老 百姓生活安心,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必须坚持不懈抓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 整体治安防控能力 加强治安防范,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是"发案少、秩序 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以防范控制重点要害部位、 案发多发区域和常见性、多发性犯罪为重点,以人防、物防、 技防为基本手段,大力加强内部防控、社会防控、街面防控、 重要关卡防控,使全乡形成一个严密的防控体系。一是在单位 内部落实安全责任制。各单位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 门,办好自己的事,确保不发生问题。二是要农村要继续推行 治安防范红袖标工程等各种有效治安防范措施,进一步加强农 村的治安防范工作。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健全完善农村治安防 范体制,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各种治安案件的发生。 (四)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综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夯 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稳则全局稳",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工作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组织搞好,基层工作 做扎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具体措施才能够真正落 实。 (五)必须进一步整合治安资源,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工作中力量资源分散的问题。 当前,我们治安资源的总量不少,但效益不大,主要原因 就是相互关联性差,联动性差,没有形成合力。整合各种治安 资源是解决当前制约工作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抓警力整合。要 把精简下来的警力全部安排到基层,增强基层活力。同时,要 在用人政策上、资金保障上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的凝聚力和 战斗力。其次,要整合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积极探索市场经济 条件下群防群治工作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切 实加强对村调委会、治保会等两会、联防队、治安信息员、看 家护院队、志愿义务巡逻员、的业务指导和组织建设,使其进 一步明确社会治安防范的工作职责,落实具体的防范责任,同 时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增强其作用发挥的能力。要有 效协调公安派出所、管区民警、等专门机关与群防群治组织的 业务衔接,构建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制定 具体措施,对群防群治组织抓获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嫌疑人、预 防违法犯罪活动成绩突出的人员。直接领导及相关派出所给予 表彰奖励。要积极探索建立群防群治组织稳定的经费保障机 制,除财政支持外,要努力建立社会筹资渠道,以确保群防群 治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各村要进一步落实抓好对村级综治副职 的使用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机制,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在基层真正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 一道防线。 (六)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依法 妥善处置 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 施,也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时刻 抓紧抓好。要始终坚持组织网络建设走在工作前,预防走在调 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三前"工作方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 基层单位内部,进一步健全完善乡调解中心,村调解委员会两 级矛盾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形成"党政挂帅、综治协调、部门联 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排查坚持纵到底、横 到边,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对排查出的矛盾 纠纷,一一建立台帐,分类研究解决的具体办法,确保及时准 确地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一旦发生,要依法妥善果断处 置。 (基层维稳治理) 基层稳,则社会稳;基层安,则社会安。当前,从某种意 义上讲,村级维稳工作是我们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和前提 条件。随着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社会转型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化,各种农村矛盾问题易发多发,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各 种不稳定因素交织迭加,这些都使得农村基层社会稳定面临的 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 迫切的课题和任务。 一、面临的问题: (1)矛盾纠纷不易化解。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旧有 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不断产生,随 之各种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缺乏一些制 度规范,也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 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涉法涉诉、征地拆 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涉黑涉恶势力、三大纠纷等问题不 断增多,尤其是近几年砂糖橘的大面积扩种,引发的土地纠纷 较多较大,这些矛盾和纠纷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难 以在短时间内轻易化解,这给社会安全稳定埋下了隐患,也给 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提出了难题。 (2)安全防控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 式的进一步转变,农村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压力不断增大。 尤其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 多,很多针对目标人群的刑事犯罪较高。一些从事邪教活动等 不法分子把农村作为进行违法活动的重点,加之老人和儿童的 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有限,极易产生各种群体性问题。 (3)提供服务能力相对不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需要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多样 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 况来看,受资金、人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很多基层社 会治理机构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提供给人民群 众的社会服务还存在数量不足、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例如农 村养老、医疗救护、小孩就近就学、未成年人的监管等等,亟 需加以解决。 (4)人员队伍建设难度加大。就农村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 看,主要存在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年轻干部、工作 积极性和能力素质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水 平的提高,也损害了基层干部队伍的形象。如:村干部的文化 水平基本在初中、高中居多,年龄40岁以上居多,有学历又有 能力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或者搞种植的居多。当前,虽然通过"大 学生村官"等活动,解决了一部分人才缺乏的问题,但是从长远 的角度来看,要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得起这些年轻的村 官,这些问题需要出台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解决。 (5)思维理念相对落后。当前,个别地区将大部分人力、 物力和财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对于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 治理缺乏足够重视,甚至盲目地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 财富增多了,一切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没有真正树 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的意识,更没有贯彻 执行到位。 (6)治理方式创新不足。一些乡镇、村级组织在进行社会 治理的过程中,方式方法缺乏有效创新,运用行政干预手段过 多,硬性的规定办法过多,服务机制没有完全跟上,没有做 到"疏堵结合",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有效载体和机制。 同时,一些部门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较低,制定政 策和制度的时候,并没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反倒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 上,导致很多治理制度形同虚设,无法落实。 (7)治理机制尚不健全。阻碍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另 一原因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在个别基层 社会治理的区域中,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涉及 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责任主体不清,职责权限划 分模糊,很容易造成个别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导致一些问题得 不到及时有效化解,从而导致一些极小的事件转化为刑事案件 和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有的群体甚至上访要求 解决,信访不信法。 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 (1)树立基层社会治理新理念。一要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要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决不能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 凌驾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要杜绝官本位思想,切实转变政 府职能和思想观念。二要突出系统治理理念。在突出党委领导 作用的同时,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 面广泛参与,确保基层社会治理能够凝聚方方面面的积极因 素。三要突出依法治理理念。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必须要强化依法治理理念,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办 事,树立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 化。 (2)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和治理机制。一是以自治 组织为重点。基层社会治理要突出自治特点,要让村委会、社 区等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领人民群众主动进行自我 管理、监督、教育和服务,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开放性。 二是以服务能力为保障。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社会化方 式,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努力发展社会化的服务 组织和力量,努力培育多种社会服务平台,大力创新各种社会 服务载体,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法治轨道内引导农民 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为和谐新农村提供良好稳定的民主政治环 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就是构建和谐的农村经济与和谐的农村民 主政治。农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在农村经济有了一定 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和谐发展,在法治轨道 内引导农民有序地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督等,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其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 (4)支持多元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体 制,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和谐的农村必须有发育健全的 经济社会组织。这些组织的存在既有利于延伸政府的服务,又有 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和权利,还能对农村社会矛盾进行调适。 (5)运用执法者的地位和法律武器手段,调整和调节社会利 益,解决社会积聚的诸多不和谐问题,促进社会整体上的公平和 正义,保证社会在有序中动态发展前进。作为社会道德和思想文 化的传播者和维护者,乡级政府要充分利用政府管理教育、科 技、文化的主导地位和有利条件,弘扬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思想 文化,引导多元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和谐共存,逐 步在农村确立诚信友爱道德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优良的道 德舆论环境。 (6)加强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稳控工作,尤其是 农村的三大纠纷的化解工作,确保农村的平安稳定。由于砂 糖橘市场行情较好,近几年来我县部分农户大面积种植砂 糖橘,导致土地、山林纠纷不断增加,涉及人数较多、利益较 大、且复杂难以处理。同时,三大纠纷的化解工作关系到农民 的增收、社会的稳定。所以继续加大对三大纠纷的调处力 度,切实维护社会的稳定。 (7)加强农村的技防、人防。大力推进农村的天网工程和 雪亮工程,做到关键的村道、村口、村民集中的地方都安装监 控摄像头,做到24小时监控;注意监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同 时组建村、屯治安巡逻联防队,加强不定时的巡逻。 (8)加强农村组织的人才培养。对村干部、村两委委员进 行培训,加强硬件建设。切实提高村委委员、干部待遇;切实 加强农村的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引进人才的平台建设。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稳定、社会 长治久安的基石,社区作为基层建设进程中的最后一公里,社 区治理必然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提高社区治理效 能,不仅关系到党关于社区治理方针政策的落实和社区治理理 念的创新,而且关系到能否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社区善 治,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 求。但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社区党建浮于表面,难以深入群众生活 部分社区党组织引领力不够,未能很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 的职责,由于深入基层、联系基层不足,造成居民对党组织的 认同度下降;部分党组织依然延续传统的党建内容及方式方 法,未能结合社区实际;一些社区干部较少下基层了解群众困 难,重形式多于内容;还有的社区工作者对本身的工作职能认 识偏差,导致服务群众的理念未能得到充分落实。 二是阵地建设有待加强,服务载体创新不足 一方面,虽然大部分社区都采用“党建+”线上线下双管齐 下的治理模式,例如网格化的社区治理模式,但网格化治理的 覆盖面、精细度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软件建设上,缺乏专 业的社区工作人员,陷入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缺乏社区管理经 验,而有实践经验的人又缺少专业知识结构这样两难的境 地;同时一些社区还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在编人员老 化,社会化用工主动性缺失等情况。 三是职能定位仍需明确,发挥政治组织优势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社区的党组织职能定位不清,将发挥 领导作用等同于替代作用,过多地参与社区具体的事务;而有 的社区党组织在管理时却过于形式化,缺乏政治站位,工作重 心仅满足于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安排,开展活动也主要以完成任 务为出发点。 四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价值共识难以统一 很多社区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间都存在着相对独立、各 自为政的情况,这些社区党组织依然较多采用传统的方式开展 党建活动,未能很好地搭建平台,将资源进行整合;同时社区 主体间人情关系较为冷淡,无法达成价值共识,较难形成利益 共同体。且社区落实基层民主的渠道较为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首先建设一支思想觉 悟高、工作能力强的社区党员干部队伍,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 养;其次加强基层党员思想建设,使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 立场;同时社区党组织还肩负着思想引领的重任,要把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社区治理中,用新思想指 导社区治理工作,成为凝聚各类主体价值共识的指导思想;最 后激励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党员积极下沉工作,向居民宣 传党的政策,优化社区服务。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提高服务水平。首先拓展培养基层工 作人员能力的渠道,对党组织成员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养模 式,除了传统的听课式培训外,可增设与社区实际工作所需能 力相关的特色培训项目,提高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探索社 区治理新渠道,深挖“党建+”社区治理新模式,做到社区周边 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党建全覆盖;同时通过运用新媒 体,将社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分享,走近群众身边,直听 群众声音,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最后进一步完善 激励机制,对于那些任务多、成绩优的优秀党组织工作人员可 以考虑进行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通过激励机制的完善,提高 基层工作人员的干事热情,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三是完善统筹机制,改进薄弱环节。首先完善制度建 设,创建相应的治理制度和党建引领机制,推动机制制度 化,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过程中总结的实践经验以制度的形式 确立下来,使之成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次社区党组织应 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支持和资源的整合,实现社区内资源共 享,同时需确保职责到位,而不是转嫁到基层,减少政府职能 越位、失位,激发主体活力;最后要加强社区应急治理能 力,健全应急治理机制,确保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有所防范、有 所准备。 四是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共建共治。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而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多元治理主 体的枢纽,通过党建引领,整合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居 民、社区党员等各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的治理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与面临日新 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群众更加个性化、更加差异化的需 求相比,在思想认识、治理能力、治理方式及干部队伍等方面 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陈旧。虽然我们在化解矛 盾、强化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治理仍然存在“社 会治理就是社会管理,治理就是管控”的陈旧观念,法治思 维和创新意识不强。基层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招商引资和经 济建设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 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 性,没有认真思考和分析研究对策建议。 (二)基层基础薄弱。县级职能部门习惯性的将工作任务 直接安排和转嫁给基层组织,村(居)疲于应付上级安排的各 项工作,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 到位。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主 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认可度不高。平安 建设满意度长期不高与日常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群众参与 度不高密切相关。 (三)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设计不够系统化。随着此次机构 改革完成,县级综治部门被撤销,综治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衔 接,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系统化不够,制度设 计整体性、全局性联动不足。例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 工作涉及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对患者评 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工 作实效。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 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度不高,精细化水 平较低,信息分析研判、大数据应用不够深入。在流动人口、 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我们虽然对此类特殊 人群建立了信息系统,并及时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 析研判、运用信息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良好机 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收集的低端层面,深度开发 应用不够。基层治理长期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 被动模式,事后处置多、事前预防化解少,对一些基层矛盾、 信访问题,不少干部信奉“摆平就是水平”,甚至采取“花钱 买平安”方式解决,从源头破解社会矛盾难题做得不够好。 (四)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从事政法综治等社会 治理的专职人员较少,甚至基层派出所人员都严重不足,接 处警大部分由警辅人员完成,接处警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较 低。基层网格员队伍不稳定,专职网格员较少,专职人员待遇 不明确,兼职人员往往一人任多职,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 明显较低,仅能应付部分工作,对于创造性、精准性、差异化 的服务难以提供。 二、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们认真总结治理实践经验,以构 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 理念、体系、模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 理能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基层 治理平台转型升级。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治理工作 的出发点,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 心)、“幸福驿站”、村(社区)警务室等基层服务阵地,将 政法、信访、行政执法等社会治理力量相对整合,打造“政法 小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二加快提升“四位 一体”建设的协同化水平。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四 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牵引,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县域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举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 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 策,鼓励各镇(区、街道)探索形成各具特色、贴合实际的基 层治理模式,打响基层善治的邳州经验、邳州品牌。 (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 理的体制机制。在党建引领的总原则下,聚焦重点解决发展 瓶颈问题,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 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向村、社区等基层“细胞”延伸。二是积 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划拨专 项资金、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事 务性工作和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基层治理,优化治 安政务服务。三是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托“雪亮”工 程,逐步将城管、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公共视频 监控接入110指挥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深度融合网格化服 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阳光信访三大信息平台,深化平 安视联网建设,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的“一网通管”格 局,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全面提 升驾驭全局治安能力。 (三)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拓展“党建+”模 式,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党建要融合“网格化”管 理,逐步形成“小网格、大党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探 索“党建+群团”“ 党建+社工”“ 党建+网格员”等工作模 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 单”的公共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 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打通基层 治理“最后一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 事项“最多跑一次”目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对一般人 群、特殊人群、重点人群,精准分区分类服务管理。在扶贫、 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创新方 式方法,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三是实现技术智能化,以科技主导基层治理。科技从来都是基 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基层社会 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变革、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科技含 量,做大做强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 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四)强化投入保障。一是明确专项资金。要明确设立基 层治理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基 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 入,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申报审批、监督检查机制,明 确资金适用范围、扶持方式、使用原则、法律责任等,通过政 策导向和资金倾斜,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提升社会治理质量 和公共服务效益。二是壮大队伍力量,凝聚人才支撑和智力支 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政法综治队伍教育培训、职 业技能进修、岗位交流等培养机制,在纠纷调处、法律援助、 特殊人群矫正帮扶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建立专门性从业入门培 训课程。三是筑牢基层基础,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统筹推 进网格化服务、心理疏导、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等基层服务治 理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共建共享基层治 理平台,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最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 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 背景: 安定区结合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巧用“加减 乘除”法,构建覆盖全面、配置合理、服务高效的网格化管理 服务体系,做实做细网格化管理,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对策: “加法”做实一网统筹,促机制系统化。按照“因地制 宜、布局合理、便于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交通线路、地理 位置、村庄区域等因素,整合党建、应急、综治、民政等网 格,实现“多网合一”,将全区19个乡镇划分为2421个网 格,配备网格长636名,网格员2421名,普遍建立“行政村党组 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村 党组织体系,构建起联动共治的网格化乡村治理机制,积极推 进代办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有效提升网格化管理 精细化水平。 “减法”缩短服务距离,促服务高效化。充分发挥“网格 化+大数据+铁脚板”机制优势和网格员“排头兵”作用,常 态化开展“八进”网格活动,做到管辖区家庭情况清、人员类 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推行群众“点单”、村 组“派单”、网格员“清单”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医疗代 办、养老保险代缴等服务,做到群众有需求、网格有响应、问 题有解决,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