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人民日报素材选粹汇编(43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人民日报素材选粹汇编 (43篇) 目录 1. 救助靠前一步 政策更有温度(暖闻热评) 3 2. 信息共享加速 患者诊疗减负(暖闻热评) 5 3. 让学生在课间“动起来”(暖闻热评) 7 4. 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暖闻热评) 9 5. 增强信心 激发活力(暖闻热评) 11 6.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暖闻热评) 13 7. 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暖闻热评) 15 8. “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暖闻热评) 17 9. 乐教爱生 甘于奉献(暖闻热评) 19 10. 拳拳敬老心 暖暖夕阳红(暖闻热评) 21 11. 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暖闻热评) 23 12. 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作用(暖闻热评) 25 13. 让千年瑰宝重焕光彩(暖闻热评) 27 14. 托举每一个向上的梦想(暖闻热评) 29 15. 让志愿服务照亮美好生活(暖闻热评) 31 16. 从战胜挫折中汲取成长养分(暖闻热评) 33 17. 反诈有力,保护网织密(暖闻热评) 35 18. 让博物馆点亮城市文化生活(暖闻热评) 37 19. 办好小食堂,托举大民生(暖闻热评) 39 20. 银龄讲学 余霞满天(暖闻热评) 41 21. “一呼一应”彰显为民初心(暖闻热评) 43 22. 让留守儿童的童年更美好(暖闻热评) 44 23. 多一分体谅 生一分清凉(暖闻热评) 46 24. 立足岗位,竭诚为民(暖闻热评) 47 25. 为航空强国建设注入青春能量(暖闻热评) 49 26. 在乡村播撒阅读的种子(暖闻热评) 51 27. 紧握人生出彩机会(暖闻热评) 52 28. 村里的球赛何以火起来(暖闻热评) 54 29. 凡事多做0.01铸就不凡(暖闻热评) 55 30. 广袤乡村也是成才舞台(暖闻热评) 57 31. 让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暖闻热评) 59 32. 旅行“欠条”彰显暖心服务(暖闻热评) 60 33. 充分保障育儿妇女就业权利(暖闻热评) 62 34. 让科学的种子播撒山乡(暖闻热评) 63 35. 为身残志坚者引路鼓劲(暖闻热评) 65 36. 让城市氤氲浓浓书香(暖闻热评) 67 37. 服务不打烊 延时暖人心(暖闻热评) 68 38. 让外来建设者增强归属感(暖闻热评) 70 39. 青春当与时代同频共振(暖闻热评) 72 40. 激发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暖闻热评) 73 41. 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暖闻热评) 75 42. 大山深处“守桥人”(暖闻热评) 77 43. 让“诗和远方”的故事更精彩(暖闻热评) 78 救助靠前一步 政策更有温度(暖闻热评) 【事件】在江西省峡江县,社会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发 现巴邱镇一名二级肢体残疾人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2万 元,第一时间将这条信息反馈给乡镇开展摸底排查;在宁 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瞿靖镇,一名居民看病住院已经自 付费用4万多元,乡镇工作人员收到医保局数据推送后,第 一时间开展了家庭经济核对和入户核查。经核实后,两 名居民都被纳入了低保保障范围,获得了临时救助。广袤 大地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折射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变化。 【点评】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 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 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现实中,需要兜 底保障的人群往往是社会的困弱群体,如孤儿、低保特 困人员、残障人士等,他们中不少人缺乏求助意识、求 助能力。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既要有无 微不至的政策关怀,也离不开便捷畅通的触达渠道。靠前 一步,在基层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运用各种方式打通 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才能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 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得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在山东 省无棣县,一名智力三级残疾人的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基 本生活保障存在困难。基层人员走访了解情况后及时上 报,民政部门经核实为其按照“单人户”申请了低保。 在江西省上饶市,一名低保对象的女儿还在读小学,当 地便帮其申请了教育资助等专项救助。健全服务机制,到 困难群众的生活中去,不仅能发现监测平台可能忽略的细 节,也能与困难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了解他们 的所思所盼,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是态度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当 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归集6600多万低 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为民生兜底保障筑起了数据底座。 在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跨部门信息比 对,实时监测发现低收入人口的困难风险,分类处置预警 信息,能有效避免救助遗漏或重复救助,实现救助资源统 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从人工收集到大数据技术赋 能,救助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 消除救助保障盲区、有效推进精准救助,体现着党和 政府的政策温度。2021年以来,福建省通过大数据筛查 比对找出90万条疑似困难群众数据,累计排查疑似困难群 众128万人次;江西省今年以来主动摸排46.45万人次,通 过摸排纳入低保3.16万人;山东省健全救助对象主动发 现机制,建成包括1900余万条信息的山东社会救助对象数 据库……实践证明,更加主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建立完善“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模式,就能不断织 密困难群体的保障网,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 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 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 排忧解难。”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基础性、普 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暖心政策惠及每个有需要的 人,为其纾生活之困、解燃眉之急,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提升。 信息共享加速 患者诊疗减负(暖闻热评) 【关键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事件】《“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 出,开展全国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一段 时间以来,多地有序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省域内的互通 共享,浙江省共有436项检查检验项目实现互认,累计互认 数量超过3000万项次,直接节约医疗费用超过11亿元;福 建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已经接入了243家二级以上的公 立医院……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4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 验结果的互通共享,让群众看病少做重复检查、减少诊疗 支出。 【点评】 在一家医院做了检查后,换一家医院就诊,还要重新 检查,既费时又费钱。由于技术、质量安全等原因,部 分医疗卫生机构对检查检验结果“不能认、不愿认、不敢 认”,重复检查检验成为不少患者的烦心事。实现检查检 验结果互认,既可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也有助于提高医 疗资源的利用率,增强群众获得感。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前提是检查检验的规范化、标准 化。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医院存在检查检验项目编码、标 准、质控水平不一等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印 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医疗 机构应当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并提出各级质控组织应 当定期规范开展质量评价工作,推动本地区医疗机构提升 检查检验质量。在此基础上,多地医院进一步明确了检查 检验互认的项目清单,为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夯实了基 础。 在统一技术标准、质控标准的前提下,还要解决医疗 机构之间的信息不互通、不共享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加 快打破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 本建成、省级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据统 计,目前已有8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 康信息平台,20个省份超过80%的三级医院已接入省级的全 民健康信息平台。如今,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实现省 内共享调阅,保障了检查检验结果的时效性。不断夯实的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让信息流通代替群众跑腿,为群众 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医疗服务,关乎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福 祉。从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到多地实现医保异地就 医直接结算,再到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问诊、药品配送 等服务,人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长 足进步,便民就医从“有”到“优”,看病就医更便捷、 群众更舒心。也要看到,不同地区之间医疗水平仍有差 异,号源紧张、就医等待时间过长、医院周边交通堵塞等 问题依然影响着群众的就医体验。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仍任重道远,还需精准施策、常抓不懈。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为群众提供 优质医疗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 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在要求。期待更多暖心举措落 地,加快推进医疗资源均等化、诊疗服务规范化,让群众 看病更舒心、健康更有保障,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 础。 让学生在课间“动起来”(暖闻热评) 【关键词】课间十分钟 【事件】在天津市,宝坻区双站路小学每遇高温、雨 雪等天气,便在课间开展十分钟室内操活动;在吉林省长 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以课桌舞、“小小贪吃蛇”等集体 游戏为抓手,增强课间活动趣味性;在云南省昆明市,盘 龙区新迎第二小学因地制宜,把跳绳作为学生的主要课余 运动项目。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中小学校因地制宜丰富课 间活动内容,让课间更热闹,让学生更欢乐。 【点评】 “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 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活 动,是不少人的温暖回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推进,不少学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 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保障课间休息和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在浙江省温州 市实验小学,班级教室设置游戏角,飞行棋、自制古诗 卡等益智类小游戏多种多样;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云海 学校,教学楼每层都布置了科学互动角,“发电轮”“音 乐喷泉”等十几个交互式科技项目在课间对同学们开放。 这些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帮助学生们在紧张专注的课 堂学习之后,放松身心、缓解疲劳,更好投入下一节课 的学习。校园生活的适度“留白”,也有着知识学习所不 具备的教育价值。在运动游戏中锻炼身体,在谈天说地中 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在自由玩耍中培养默契、增进友 情,短短的十分钟,给了孩子们释放天性、强健体魄、结 交朋友和探索世界的宝贵机会。 确保课间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 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 定》明确提出,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 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 约束。为了确保学生在课间有充足活动时间,已经有教育 部门对占用课间时间讲课、限制学生课间自由活动的情况 进行排查,并督促整改。加强监管,引导中小学校正视学 生课间活动需求,落实管理责任,才能让孩子们尽情享受 课间休息的时光。 如何保障学生进行安全、有序的课间活动,考验着学 校的管理智慧。学校既要做好活动环境管理,为孩子们 创设安全的活动空间,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告 诉学生们哪些行为危险,在课间休息时该如何正确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在易发生安全风险的点位设置“护 导”岗位,及时看护学生,防止事故发生。完善相关 机制,将规定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就能把安全网越织越 密,为学生在课间“动起来”保驾护航。 户外活动,难免存在一定风险。对于在校园管理规 范、校内设施安全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意外,社会和家 长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就能为学校的实践探索营造宽松的 氛围。这是观念问题,更是责任分配的问题。当前,北京 市、上海市、湖北省等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 理条例,从法律层面对事故各方责任进行了严格界定。健 全安全风险分担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携手、相向 而行,学生下课时就能玩得舒心、动得安心。 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是重要的教育目标。 发挥好课间十分钟的作用,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遵 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合理开展课间活 动,孩子们将在欢乐中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实 现新突破(暖闻热评) 【人物】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故事】在不久前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 表团获得201金111银71铜共383枚奖牌,取得亚运会参赛历 史最好成绩。在亚运舞台上,中国队运动员敢于挑战、突 破自我,3次打破世界纪录、18次打破亚洲纪录、74次打破 亚运会纪录,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 【点评】 “再次穿上国家队球衣,与大家肩并肩完成了亚运 两连冠,骄傲和荣耀涌上心头”“未来,期待更多的可 能,我也会为之付出自己所有努力”……走下赛场,杭州 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健儿们感慨颇多。在十几天 的时间里,他们追求卓越,奋勇争先,展现了中国体育运 动员的活力与拼劲。 为国争光、顽强拼搏,是体育健儿的共同信念,是 屡创佳绩的精神源泉。在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 中,邹佳琪、邱秀萍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杭州亚运会首 枚金牌。两名运动员布满厚茧的双手,被她们笑喻为“荣 誉的象征”。尽管她们说得轻描淡写,我们依然能够体 会金牌的来之不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怕苦、不 怕累,只为让五星红旗在赛场高高飘扬、让《义勇军进行 曲》在赛场雄壮奏响。一枚枚奖牌,一次次突破,中国体 育健儿们将训练时的每一滴汗水,凝聚成站上赛场时的拼 搏力量,唤起赛场内外观众强烈的自豪感、自信心,让爱 国主义情感在中华儿女心中回荡。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是赛场上运动员顽强拼搏的 精神动力,也是赛场外全体体育人团结协作的如磐初 心。2000年出生的乒乓球选手王楚钦在本届赛事上收获 男团、男单、男双、混双4枚金牌,他成功的背后是强大 的“教练天团”。前辈倾囊相授,后辈埋头苦练,一代代 体育人无私奉献、接续奋斗,正是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生 动诠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确保中国体育事业薪火相 传,我们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步履必将更加铿锵。 杭州亚运会的优异成绩令人欣喜,但建设体育强国的 任务还很艰巨。要看到,杭州亚运会上,还有一些项目 的成绩未达预期,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传统优势项 目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我们到达过很多山巅,未来 还将攀爬更多的高峰。从完善训练体系到加强后备人才培 养,从提升管理水平到加强赛事保障,进一步提升和保持 项目竞争力,才能做长长板、补齐短板,持续推进体育强 国建设。以体育精神发展体育事业,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 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取长补短,才能 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 一次成功的赛事,精彩不止于场馆之内。杭州亚运 会“最美跑道”成为市民日常锻炼的好去处;绍兴柯桥 区羊山攀岩中心成了网红打卡地;富春江边,体验皮划 艇、桨板成为许多游客的新选择……群众运动热情得到 激发,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杭州亚运会的带动效应持续 释放。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 育,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夯实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书写中 国体育新篇章。 增强信心 激发活力(暖闻热评) 【关键词】法治化营商环境 【事件】在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检察院联合高校、 行业协会摸排了300多家建筑企业所涉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情况,并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开展联合“体检”,提早研 判企业存在的违法风险及制度漏洞,让企业了解“什么是 合规”“合规有什么作用”“如何进行合规建设”,督促 涉案企业制定具体可行的合规整改计划,有效减少了辖区 企业违法触规行为。 【点评】 体量大、周期长、企业治理状况参差不齐、人员流 动频繁……建筑业从业者白春杨一度因为这些行业“痛 点”而焦虑不已。不懂法、易触规,白春杨的焦虑折射出 企业对合规管理、防控风险的迫切需求。 湖里区探索建立企业刑事合规、行政合规、行业合 规指导“三位一体”的企业合规治理体系,提升法治服 务水平,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既能够促进企业经营 者懂法、守法、用法,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营效 率,也为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夯实法治保障,是营造法治化 营商环境的有益探索。 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 出:“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 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近年来,建设法治 化营商环境成为越来越多地区的共同行动。北京市大兴区 启动律师行业服务民营经济专项行动,为企业提供在线咨 询、法治培训、远程调解等法律服务;浙江省全面推行 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细化轻微违法情形,依法制定从 轻、减轻、免罚标准;广东省韶关市全面启动“综合查一 次”联合执法模式,针对监管领域中常见、高频行政检查 事项,推行跨部门、场景式的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增强 执法监管效能……让执法有力度也有温度,有利于增强经 营主体发展信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 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经济现代 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市场机制与法治体系深度融 合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近年来,从 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出 台,到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实施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 规章,我国营商环境的法治框架日益建立、制度体系不断 完善。把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同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执法、司法在服务和推 动高质量发展、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序运行中的重要作 用,让经营主体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 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为经济活动营造公正、稳定、可预 期的法治环境。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 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高质量发 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营造依规经营、创新创业、 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用法治方式为企业和企 业家排忧解难,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谋发展,定 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 起来”(暖闻热评) 【事件】去年,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 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当地 一家合作社发起梯田春耕计划,组织村民开垦撂荒的梯 田。与此同时,涉县还针对旱作梯田建立了“农民种子银 行”,强化梯田系统内的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种种 努力,让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焕发新生机。 【点评】 “我们村祖祖辈辈靠梯田生活,我也是吃梯田粮食长 大,靠家里卖农产品上学。看着梯田撂荒,很心疼。”在 涉县王金庄村,梯田春耕计划的发起者、村民王虎林的一 席话,道出了当地村民和旱作石堰梯田的依存关系,也表 达出当地人对梯田的浓浓情感。 数百年来,涉县山区人民针对当地石多土少、土地贫 瘠、干旱少雨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耕技术,用山石 垒起梯田田埂,覆土耕种。石堰梯田系统采用的“悬空 拱券镶嵌”式石堰结构和多种作物轮作制度,解决了石 堰稳固与空间最大限度利用问题,实现了山坡利用的最大 化,成为当地粮食供给的重要保障。规模宏大的涉县旱作 石堰梯田既是涉县山区人民发扬“愚公精神”的写照,也 蕴藏着尊重自然、巧用自然的农业智慧。 与人们熟知的其他遗产相比,不少农业文化遗产至今 仍在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 人类共同的责任。”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在用,精髓在 用,因而更要注重对其进行活态保护与传承。对于涉县 旱作石堰梯田,让撂荒地“复活”和建立“农民种子银 行”的意义正在于此。目前种子银行已保存171种传统农 作物的种质资源,涵盖26科57属77种。农技人员将这些 种子定期进行田间种植和更换,提纯复壮,恢复种性,留 下老品种的基因库。把这些梯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 好,是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当地生 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也为乡村振兴蓄积着潜力。涉 县旱作石堰梯田的活化利用,既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粮食 供给,也夯实了乡村产业的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支 撑。为提高农民素质,当地农业农村局定期组织农技员 指导农民群众科学耕种管理,促进增产增收;村民成立农 产品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500余人。通过产、 供、销一体化服务,2022年,相关合作社售出梯田产花 椒25万斤、黑枣22万斤,开辟了致富新路子,村民的腰包 更鼓了,实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 一。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 术基因库。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更新保护的技术 和理念,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其更好助力乡村 振兴,古人的智慧也可泽被当下、启迪未来。 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暖闻热评) 【人物】沈翠英 【故事】沈翠英是上海市一名退休教师,曾获“中华 慈善奖”。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为支持抗震救灾,她 卖掉一套住房,筹得450万元善款,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援建 了一所学校。此后,她一直投身慈善事业,并带动更多人 奉献爱心,她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 【点评】 “大家都做好事,传承爱的力量,整个社会就会变得 越来越好。”沈翠英老人临终前的寄语,简单朴素,却又 感人至深。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卖房 捐资助学,到成立专项基金帮助灾后重建,再到成立公司 帮助都江堰农民销售猕猴桃……15年投身慈善事业,沈翠 英播撒爱心的脚步从未停止。她用一生践行的助人为乐、 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正是中华传统美德开出的灿烂花 朵。 在生活中,看见“淋雨”的人,及时为他们“撑 伞”,慈善理念便从此生根发芽。有人叩开贫困学生的 家门,为孩子送去改变未来的希望;有人在村里开办爱心 食堂,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便利;有人创办中医诊所,为 脑瘫患儿做康复治疗……许多爱心人士和组织及时关注困 难群体,整合多方资源,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生 动诠释了友善的价值理念。善念深入人心,善举涓滴成 河,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将为社会进步注入源源 不断的动能。 做慈善,不仅是帮助他人、温暖社会的道德自觉,也 彰显着赤诚炽烈的家国情怀。沈翠英曾说:“一想到国家 遇到这么大的难处,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国家民族的 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一次遇到艰难困苦,总有 无数的“沈翠英们”挺身而出,用“我为人人”的不变坚 持,谱写一曲曲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动人乐章。在抗击 新冠疫情中,各地慈善组织积极行动,仅2020年上半年就 为抗击疫情筹集善款396.27亿元、物资10.9亿件。今年以 来,我国多地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全国慈善组织为 防汛救灾筹集善款超过16亿元。大疫大灾面前,一笔笔善 款、一车车物资驰援而至,见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 志成城,彰显团结一心、守护家国的深厚力量。 慈善事业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 充,在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 用。民政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 高突破2000亿元。守护并激扬人们质朴的慈善热情,呼唤 更加通畅的渠道和更为高效的监管。健全制度措施,优化 监管体制机制,完善表彰奖励体系,丰富参与方式……营 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才能让越来越多的 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支持慈善、投身慈善,让爱心善 行在中华大地接力传递、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让我们携 手共进,从身边开始,从小事做起,弘扬向上向善的文 化,使存善心、做好事成为行动自觉。微火成炬,每一分 善意,每一次善举,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 路,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暖闻热评) 【事件】尹维新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 画家,居住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南波湾小区。6年 来,他陆续拿出80万元的个人积蓄用于小区改造工程。当 选小区业委会主任后,他敢于担当,协调各方齐心协力推 动小区完成了水改、消防和海绵工程建设等,让小区旧貌 换新颜。 【点评】 小区年久失修,作为居民,你会怎么办?6年前,面 对这一境况,尹维新拿出积蓄,出钱出力,推动所住小 区改造升级、美化亮化。杂草丛生的垃圾堆变成了“山 峦起伏”的小景;锈迹斑斑的路灯灯杆被重新粉刷,灯罩 还加上了如意纹、中国结的装饰……犹如神笔马良,他将 理想的美丽家园一笔一画“画”了出来。实际上,小区的 每一点改变,都免不了繁杂的流程和无法预知的困难,远 比绘画要难得多,尹维新却乐此不疲。谈及个中辛苦,他 说,“小区安全隐患整改了,变美了,自己家人受益,大 家也受益,我也乐在其中”。 起初,当尹维新提出用私人积蓄改造老旧小区时,小 区居民、物业公司几乎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行胜于 言,6年过去,尹维新用行动践行了承诺,也带动了其他 居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家纷纷加入到清理小区杂物、 改善绿化等公共事务中来。随着居民自觉发挥主人翁精 神,小区不仅面貌一新,管护工作也更加省心省力。 “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当前,各地老旧小区改造 工程通常以政府投入为主。尹维新的故事告诉人们,发挥 主人翁精神,就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只要大 家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献一点光和热,比如在小区改 造中多些公心、少算私利,就能让“大家的事”推进得更 加顺畅、高效,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这对老旧小区改造 工作也是一个启示:在改造过程中,应进一步调动居民的 主动性,让有时间、有意愿参与小区改造的居民更积极地 出力献策,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 也。”不仅是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 事业,都需要充分激发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北京 市一批退休医学专家,走进远郊深山,到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为百姓送健康;通过科技小院,一批批科技人员扎根 基层、服务“三农”,推动了地方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 收入;全国还有数以万计的退休教师,自愿参加“国家银 龄教师行动计划”,到西部去、到民办学校去、到教育基 础薄弱的地方去,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奉献……紧紧 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 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微火成炬,涓滴成海,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体为理想的 家国辛勤耕耘、竭诚奉献,才有了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 展,才造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接过属于我们的这一 棒,起而行之,为理想的生活增色,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出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新征程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乐教爱生 甘于奉献(暖闻热评) 【人物】湖南省茶陵县送教教师群体 【故事】背包装满教具和书籍,授课传递知识与爱 心。在湖南省茶陵县,8年来,130余名送教教师为250多名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不让任何一个家庭被教育遗忘。随着 当地送教上门工作的深入推进,不少接受送教的儿童在康 复、认知、生活适应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 【点评】 骑着摩托车,走村道、过田野,湖南省茶陵县教师陈 艳辉和父亲陈二文奔忙在送教路上,目的地是一名残疾儿 童的家。等候在家中的孩子,听到陈老师到来的声音,飞 也似的跑出来,一把抱住她。从教室到孩子们的家,风雨 无阻,是送教教师的奔赴。孩子的奔跑,则体现了对送教 教师的认可、对知识和陪伴的渴求。拥抱的瞬间,让人动 容。“放心,过几天还来!”每次离别时,面对孩子和家 长的恋恋不舍,送教教师们总是坚定地说。承诺背后,是 教师的信念、爱心与精益求精的执着。 一些重度残疾儿童没有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 学习的能力,切实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是 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其实现个人发展的重 要途径。“零拒绝,全覆盖,每一个片区都有队伍,不让 任何一个家庭被教育遗忘”,是茶陵县开展送教上门的写 照。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教师们一趟趟走过曲折的乡村公 路,奔波在全县所有需要送教的地方。 对孩子的爱,是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的根本动力。打 开孩子们的心门,要细心、有耐心,更要胜似父母的爱 心。《茶陵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 教上门”工作方案》要求,保证“送教上门”的服务时 间,每月不少于两课时,每课时不少于35分钟。在实际 工作中,老师们的送教时长经常超出这个标准。每次上 完课,送教教师们还会多留一会,与家长尽可能多地沟 通,既增加对孩子的了解,也向家长传递护理方面的基 本知识。爱的流动是双向的,教师们乐教爱生、甘于奉 献,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关怀,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搭 建起了有效沟通的桥梁。 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送教教师们努力启智润心、因 材施教。8年时间,250多名孩子,茶陵县找不出两套完 全一样的送教方案。图画书、作文书、七巧板拼图、计 算器……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老师们 推进差异化、个别化教学,随身的行囊里装满了各式各样 的图书和教具。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和育人智慧,提高了 教学效果,让孩子们有了更多进步。 用信念、爱心与智慧,滋润学生的美丽心灵,是许多 特殊教育教师的共同点。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张 俐,走进学生寝室帮学生整理衣被、将不能回家的住校生 接到自己家中过节;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在 学校开设管乐团、跳绳队、啦啦操队,充分发挥孩子们 的潜能……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这些特教教师的 辛勤耕耘,浇灌了残疾儿童的心灵,为他们打开了通向更 精彩世界的大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 划》提出,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巩固完善经费投入机 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期待随着更多优质教 育资源投入,特教教师的育人路、残疾儿童的求学路更加 顺畅,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拳拳敬老心 暖暖夕阳红(暖闻热评) 【事件】00后张亦心到养老机构参观后改变了职业规 划,选择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90后护理员邢鸿志入职 社会福利院后,主动要求到工作强度更大的失能失智老人 护理区工作;80后全国技术能手倪燕,凭着精细的护理服 务,在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已开 始“带徒弟”……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为养 老行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点评】 “干我们这行,要有耐心,有恒心,能吃苦。”这是 一位养老行业年轻人的从业感受。一个个故事传递动人的 温情,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当 代的生动回响。 由于年龄、健康等因素,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存在较 大差异,对养老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 在养老行业,有的年轻从业者带老年人拍短视频、玩电 竞,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的青年护理员日 常在把老年人从床上扶进轮椅里时,往往尝试让老年人 多依靠自身力量站起来,这既帮助老年人训练身体的功 能,也能助其获得精神上的积极鼓励;有的青年管理人员 在实践中,总结出鼻饲喂食长期卧床老年人的床头适宜角 度。事实证明,建设一支队伍稳定、素质专业、能够适应 现代化养老服务需要的队伍,对创新养老服务形式、提高 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薪酬待遇,同时在养老服务 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不少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的“内驱 力”。有些养老相关专业学生在校时就成立了老年人活动 策划服务工作室,为合作的3家养老机构提供从创意到组 织实施活动的一揽子方案,创业项目获得学校创业大赛一 等奖。还有养老从业者在为老年人服务过程中,因被患有 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记住名字,从而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 择。在干中学,在事上练,更多年轻人将在养老行业中获 得提升、成就人生。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 化阶段,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 破4亿,在总人口中占比将超过30%。“十四五”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 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养老不仅是个 人的家庭义务,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保障老年人的基 本生活和照料需要、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全社会的 共同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也要看到,相比庞大的现实需求,养老服务人才规 模远远不足,年轻人才更是稀缺。从实际情况看,扩大 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可以在“进得来”“留得住”上多 下功夫。一方面要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扩 大培养规模,形成高效的人才输送渠道;另一方面要进一 步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 级体系、晋升通道,激发从业人员成长成才、干事创业动 力。期待有关部门、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各尽所 能,推动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养老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断发展完善养老事 业和产业,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养 老产品与服务,才能共同守护好老年群体的福祉。 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暖闻热评) 【关键词】夜市、夜经济 【事件】一段时间以来,业态新颖、形式多样的夜市 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往打卡消费。与此前相比,现在的 夜市不再局限于购物和餐饮,还增添了阅读学习、非遗欣 赏、体育健身、社交娱乐等多种新的消费形态。同时,年 轻摊主逐渐成为夜市经营者的主力,为夜市发展注入了朝 气与活力。 【点评】 走进人潮涌动的夜市,点一份特色小吃,看一场艺术 展览,听一场露天音乐会,体验一次传统与新潮的邂逅之 旅……这样的休闲场景,成为当下不少居民的生活日常。 如今,面对日益多元的夜间消费需求,不少夜市主动求 变,逐渐发展成融合“食、游、购、娱、体、展、演”等 多种业态的夜间商业集聚区。夜市新业态、新模式、新场 景不断涌现,体现出夜经济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的发 展方向,也反映了大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新趋势。 “年轻化”成为夜市的一个新特征。一方面,各地夜 市围绕新的消费需求打造消费场景,通过构建专业化运 营体系,优化产品供给结构,让夜市受到越来越多年轻 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年轻摊主的加入,给夜市带 来了更新颖的经营理念、更灵活的设计创意,推动夜市 焕发新生机。比如一些城市兴起的“后备箱集市”,摊主 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发挥艺术创造力,把摊位打造成 一个个充满时尚文艺气息的艺术空间,有的甚至成为网红 打卡地。夜市的欣欣向荣,还能为附近商圈引来更大客流 量,从而进一步拉动区域消费增长。 夜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转 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明确 提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多 个城市因地制宜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和特色消费资源,打造 夜间多元消费场景,促进夜市与文化展演、户外露营、运 动健身等元素融合发展。比如,湖北武汉开展“夜上黄鹤 楼”主题游园活动,让市民游客沉浸式领略诗文魅力;安 徽合肥举办体育夜市专场活动,引导群众参与健身运动 和体育消费。夜市霓虹点亮、人气聚集,激发了消费潜 能,广泛惠及了民生,助力城市焕发新活力。 夜市新业态、新场景也让城市夜生活有了新选择。不 容忽略的是,当前部分夜市发展仍存在配套设施不足、 经营内容同质化、违规占道、污染环境等问题。无论是完 善夜间交通,还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强化对 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还是对夜经济涉及的烟炉灶 具、地面铺设、垃圾容器等进行严格监管,只有在科学规 划、精细管理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和谐美好的夜间消费休 闲环境。借助夜经济综合治理,也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和 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资源保障效率。 发展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市场、社 会、消费者等多方合力、协同共治。运营有深度,政策有 准度,服务有温度,方能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为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添新动能。 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作用(暖闻热评) 【事件】不久前,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市 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并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房 山蓝天救援队出动人员开展紧急救援,安全转移受困群 众1871人。王宏春、刘建民两名队员在抢险救灾中被急流 冲走、不幸牺牲,其事迹感动无数人。 【点评】 “23,你把救生圈套上!”这是刘建民生前说的最后 一句话。 “23”,是王宏春的代号。在蓝天救援队里,大家常 常以代号相称,不叫真名、不聊身份、不问背景。作为 一支专业的民间公益紧急救援力量,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 多次参与国内外救援行动,涉及水域救援、灾害救援、山 野救援等任务。大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个个代 号,彰显着抢险救援的初心,书写做好事不留名的佳话。 那天,王宏春、刘建民等6名队员配合路政工作 人员,在班各庄大桥劝导人员车辆。由于河道突发洪 峰,桥梁随时可能垮塌,他们只能弃车乘船自救。山洪迅 猛,水流湍急,谁拥有救生圈谁就多一些安全保障。队员 们把冲锋舟上唯一的救生圈让给唯一的女队员。危难时刻 见人心。生死关头的谦让,最能见证团结互助的情谊,最 能彰显舍生忘死的大义。 有人说,逃生是人类本能。但偏偏有一群人无怨无悔 向险而行,即便冒着生命危险。蓝天救援队队员有的曾 梦想成为保家卫国的军人,有的从小就有行侠仗义的情 结,有的曾经做过专业的救援人员,有的曾经受过他人 的无私帮助……无论是何初衷,选择加入蓝天救援队那一 刻,他们就选择了在工作之余为紧急救援贡献力量。“我 们早找到受困人一分钟,他们就早安全一分钟”“救一个 人,实际上是救了一个家庭”,救援队员的朴素话语,道 出了参与救援工作的共同初衷:拯救生命,服务社会。 救援靠的是担当,拼的是技能,考验的是协作。救援 队员并非生来无畏,但危急时刻,他们以勇毅身影逆行出 征,传递人间的温暖与善意。抢险救援不靠一腔热血。队 员们日常学习技能、刻苦训练,造就了在不同环境下救助 他人的过硬本领,为更多人托起“生命之舟”、撑起“平 安之伞”。应急救援不能单枪匹马,关键靠大家各司其 职、彼此相互配合,形成团队协同的合力。 战胜灾害,有一种力量叫守望相助。面对今年的洪涝 灾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中央企业和 社会救援力量等全力以赴,迷彩绿、火焰蓝、志愿红等交 相辉映,构筑起防汛救灾的坚固防线。其中,社会救援力 量是不容忽略的生力军。近年来,以蓝天救援队为代表的 民间救援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反应快速、组织灵活、 服务多样,在巡逻搜救、心理抚慰、灾后重建等工作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哪里有险情就奔赴哪里,越是艰险越向 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王宏春、刘建民牺牲后,队友表示:“我们对他们最 好的纪念方式,就是擦干眼泪、继续前行。”充分发挥社 会救援力量作用,给予他们更多支持,动员更多爱心人士 参与救援,定能让无数微光汇成璀璨星河,为更多人点亮 生命之光。 让千年瑰宝重焕光彩(暖闻热评) 【人物】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莫高窟的守护人 【故事】茫茫戈壁,莫高窟静立千年。鸣沙山麓,一 代代守护人深居大漠,以匠心呵护世界文化遗产。他们怀 揣热爱、孜孜以求,在科学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等 方面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果实,让 莫高窟重焕光彩。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敦煌研究 院、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机构和个人颁发了杰出贡 献奖。 【点评】 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时间仿佛是静止的,上千年 的文明被画上了墙壁、雕刻进了崖体,一孔石窟便是一段 历史。在这里,时间又是流动的,一批批莫高窟守护人与 时间赛跑,全力抢救不断退化的壁画彩塑。 “一箪食,一瓢饮”,是守护人的真实写照。常书 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批批才俊放弃城市生活,扎根 大漠戈壁,在飞沙扬砾、陋室斗屋中艰苦奋斗。洞窟破败 不堪,他们徒手清沙,自制“蜈蚣梯”攀爬进洞;面临缺 电缺水,他们点油灯、喝咸水,用镜面反射阳光来临摹作 画;冬日气温极低,他们凿开宕泉河厚厚的冰层,取冰烧 水。简陋的工作条件,清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动摇大家 守护瑰宝、潜心研究的决心和热情。如戈壁胡杨、沙漠玫 瑰,莫高窟的守护人经受住层层考验,收获硕果、采撷芬 芳。 “择一事,终一生”,是守护人的共同追求。25岁 青春正盛,毕业后只身前往莫高窟;30岁和风沙争分 夺秒保护文物;40岁,莫高窟终于通电,不用依靠手 电照明;60岁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在花甲之年重新起 跑;76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用数字档案抗拒不 可逆转的消逝……樊锦诗的人生,与莫高窟的许多重要时 刻交叠在一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她说“此生命定,我 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择一事”是热爱,“终一 生”是坚守。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守护人将一份热 爱坚守一辈子,让尘封的历史重焕光彩,彻底改变了“敦 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历史局面。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历史 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 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 不磨灭。”莫高窟的一代又一代守护人耐得住寂寞,守得 了初心,以热爱抵挡岁月流逝,用专业的工作作风展现深 沉的家国情怀,诠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更多人 保护、研究和传承灿烂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和文物 保护研究情况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 珍贵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保护、 价值挖掘、旅游开放、文化传播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是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如今,新一代的莫高窟人正接 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继续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让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生命力,让文化自信在每个人心中生 根发芽。 托举每一个向上的梦想(暖闻热评) 【人物】“挖姜男孩”姚胜旺 【故事】不久前,家住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芒市的姚胜旺以621分的成绩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录取通 知书送到家里时,姚胜旺刚从地里挖生姜回来,他顾不得 洗掉手上的泥土,颤抖而郑重地签收下录取通知书。这一 幕感动了许多网友,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挖姜男孩”。 【点评】 生长于云南山区,姚胜旺一家并不富裕。据媒体报 道,姚胜旺一家6口人,父亲有肢体残疾,母亲在外打 零工。为了补贴家用,姚胜旺挖姜之余,每天还要做兼 职。人们感动于姚胜旺纵使贫困却依然心怀梦想、认真 学习,欣慰于天道酬勤、努力终有回报,同时也不免担 忧,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能否负担得起他的大学学费与生 活费。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 育的神圣使命。大连理工大学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主 动联系姚胜旺,承诺根据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与学校奖助 学金规定,给予全过程帮扶:入学前,帮助申请助学贷 款,提供“援梦专列”资助项目、报销来校路费;入学 时,通过“援梦助学金”、绿色通道和爱心大礼包提供 一定额度现金资助和被褥等生活用品;入学后,帮助申请 国家助学金,并根据个人特长匹配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 周密的安排,为姚胜旺安心读书、追逐梦想提供扎实保 障,传递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力量与温度。 让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得起,保障他们能安心学、 专心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只是姚胜 旺,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 容,自1999年实施至今,已累计发放4000多亿元,资助 了2000多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我 国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奖、 贷、助、补、免、勤”全方位资助体系。各个高校也不断 探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资助服务体系。如湖南科技大 学根据消费大数据,主动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平均消费 额度低的学生发放餐补;中南民族大学持续近40年为困难 学生发放御寒衣物等。学习是梦想的翅膀,多措并举、协 同发力,织牢织密助学网络,定能让亿万学生共享优质教 育,托举每一个向上的梦想。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党和政府 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目标,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 所盼,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缩小 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从义务教育“两免 一补”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到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学 生超3.5亿人次,再到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接受普 惠性学前教育,我国坚持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 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为无数有需要的学 子送去温暖,助力他们乘风而上,依靠教育成就未来。 8月末,大连海边,涛飞潮涌,海风阵阵,海鸥在远处 振翅高飞,姚胜旺开心而又略显羞涩地笑着。报到前,老 师专门带他来到这里,看一看心心念念的大海。从云南的 山到大连的海,这场山海奔赴让人感动,也让人更加相信 努力学习、追寻梦想的意义。在不断健全的学生资助政策 体系支持下,会有更多青春梦想被点燃,也会有越来越多 的“挖姜男孩”实现志向、拥抱美好未来! 让志愿服务照亮美好生活(暖闻热评) 【事件】“阿嫲,现在路灯装好了,天黑了走路也踏 实。”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团结乡玛麻村,新 安装的120余盏感应式光伏储能路灯,照亮了村里的路。这 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跨越2500公里 的志愿服务。积极投身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志愿服务 队的服务范围还扩展到吉林安图、贵州丹寨、西藏比如等 地。 【点评】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普通人奉献 爱心的重要渠道。从最初的志愿者小队到小草电力志愿 服务队,再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30多年来,“小 草”队伍不断壮大,以实际行动感召了更多人奉献爱心。 从最早义务开展线路改造、电力维修等便民服务,到如今 覆盖量血压、配钥匙等40多个服务项目,时代在变、社会 在变、群众的需求在变,志愿服务内容与时俱进,一心为 民的本色始终未变。聚焦群众的所需所盼,通过做好点滴 小事为人们送去温暖、带来便利,正是志愿服务的价值追 求。 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感召下,越来 越多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社会公益事业中。 从重庆的救火“摩托骑士”,到河北防汛救灾的青年志 愿者,再到投身杭州亚运会筹办的志愿者,无论是关键 时刻,还是日常生活,都能看到志愿者辛勤忙碌的身影。 截至2022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3亿人,平均约 每6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人人参与、人人享有,有温 度的志愿服务,温暖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广大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实现了自 我价值,更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志愿服务舞台广阔。让志愿 精神持续闪光,需要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 学化的运作护航,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他 人、奉献社会创造条件。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相关法律 法规日趋完善,面向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有序开展,志愿 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志愿服务 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 化,才能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汇聚时代暖流,培育文明新风。如今,“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理念蔚然成风。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与祖国 同行、为人民奉献,继续弘扬志愿精神,感召、带动更多 人增强主人翁精神,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用力做 好志愿服务工作,就一定能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 求做出新贡献,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更多正能量。 从战胜挫折中汲取成长养分(暖闻热评) 【人物】方宇翔 【故事】最近,方宇翔参与军训的视频在网络刷 屏。2岁时,方宇翔因车祸高位截肢,日常生活仅靠一对 木制板凳代步,被网友称为“板凳男孩”。今年,入学湖 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时,他坚决要求和新同学 一起参加军训。视频里,方宇翔借助平衡车完成教官的指 令,努力与队列保持“步伐”一致,一句“我没掉队”感 动了许多网友。 【点评】 稍息、立正、向右转、齐步走……这些寻常动作,对 方宇翔而言,却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据方宇 翔的妈妈说,由于天气太热,而身体又离地面太近,热 气蒸得方宇翔皮肤起了红疙瘩。面对老师和教官的善意劝 阻,方宇翔拒绝特别照顾,坚持“我不能掉队”。他目光 坚毅、军姿挺拔、军礼标准,全勤完成了训练。 面对命运的挫折,方宇翔也曾低迷、也曾消极,但 最后他选择了积极面对。身体残缺,没有让他的心灵受 困,努力学习成为方宇翔的目标。有人投来异样目光,他 说“我不理会,走自己的路就行了”;假肢稳定性有限、 在教室穿脱不便,他就每天做两组俯卧撑、半小时举重 训练,增加肢体力量,用板凳代替假肢去上学。保持乐观 心态、坚韧意志、不懈努力,成为方宇翔生活的法宝。今 年,他以全县前100名的优异成绩进入高中。这个小伙子用 自身经历告诉人们,生活中的沟沟坎坎并非不能逾越,只 要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再尝试一次,或许就能跨越难 关、超越自我,站上新的起跑线。 自立者,人恒立之。“折翼”天使仍能逆风飞翔,是 因为背后有无数双手在托举与守护。从方宇翔的妈妈发 布的800多条日常短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学到中 学,学校都为方宇翔免除了学杂费;音乐教师一直免费 教他吹葫芦丝;爱心人士赠送平衡车以便他在平坦的路 上代步。国家政策制度的精准帮扶、父母的不辞辛劳、 老师的悉心关爱以及无数人的无私帮助,共同呵护了他 的成长,为他追逐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持。更多爱心汇聚成 河,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积聚传递,将让更多残疾人拥有广 阔的舞台,沐浴温暖的阳光。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也不会永远一 马平川,如何面对挫折影响人生走向。畏难者往往一蹶 不振,迎难而上者却能越挫越勇,从战胜挫折、克服困难 中汲取养分,砥砺自强不息的精神。前进道路上,机遇属 于奋进者。让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克服一切艰难险 阻,用自己的双手打开事业发展新空间,做勇敢追梦人。 反诈有力,保护网织密(暖闻热评) 【关键词】“急速+”模式 【事件】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相关影视作品的热 映,人民群众对电信诈骗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打 击电信诈骗、守护财产安全有了更强烈的需求。各地公安 机关纷纷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反诈力度,全力守护人民群 众“钱袋子”。 【点评】 “多亏民警同志,及时帮我把银行存款冻结,不然养 老都成问题。”80多岁的福建省厦门市市民林依伯回想起 落入电诈陷阱的经历心有余悸,对民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 表。 今年以来,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紧盯电信网络诈骗 追赃挽损问题,创新打造“急速+”模式,将冻结止付反应 时间从原来的3至4小时缩短到15分钟以内。厦门市公安局 刑侦支队负责人表示:“紧要关头,我们就是在和诈骗分 子争分夺秒地赛跑,往往节约几分钟,群众财产就能保得 住。”在反诈时间上做“减法”,就是在守护群众财产安 全上做“加法”,多节约一分钟,就能将保护群众财产的 堤坝修高一层。 近年来,犯罪分子以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为电信网络诈 骗前提,针对不同群体开展诈骗活动。电信网络诈骗由 广撒网式的“盲骗”向精准化诈骗转型,迷惑性、隐蔽 性不断增强,令人防不胜防。新动态、新表现,迫切需 要各部门“联合作战”。厦门民警驻点银行,警银协作 利用好紧急止付的“黄金时间”;山西太原138家成员单 位组建了反诈联盟,分类组合形成反诈宣传、打击、治 理3个联盟矩阵;陕西铜川公安部门与运营商携手推进“打 猫”“断卡”工作,警企联动完善反诈格局。凝聚各方 合力,方能将防诈反诈的保护网延伸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 方面面,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筑 牢“防火墙”。 科技赋能,助力全民反诈。上线国家反诈中心APP,累 计向群众预警超3亿次;开通96110预警劝阻专线,依托反 诈机器人智能语音交互实时通话处置能力,对受害人发起 主动保护;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现潜在受害用 户,并通过12381短信端口第一时间发送预警短信……科 技助力,不仅将反诈保护网织得更密,而且实现了关口 前移,以有针对性的科普预警让诈骗分子的花招充分暴 露,帮助群众把“钱袋子”守护得更安全,展现了人民至 上的价值理念。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天下无 诈,是人民群众心之向往。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继续严打 高压、严密防范,增强人民群众防骗意识和反诈能力,提 升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效能,就能更好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 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 有保障、更可持续。 让博物馆点亮城市文化生活(暖闻热评) 【事件】“博物馆热”在今年这个夏天不断升温,从 一票难求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到几乎天天满员的河南博物 院,从因山水园林风格走红的苏州博物馆,到凭借文创产 品出圈的湖北省博物馆,“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一种生活 新方式、社会新风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 到6565家,免费开放率超过90%。 【点评】 有一位博物馆负责人回忆,多年前,他在一家博物馆 看到一群当地大学生围着展柜抄展品说明。当被问到是否 经常来参观时,学生们却说是第一次来。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件件青 铜玉器,一片片竹简木牍,一册册历史典籍……这些藏品 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 的力量。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 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免费 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展览质量越来越高。如今,中小 学生走进博物馆,边看展、边学习,通过立体鲜活的文物 感悟文化传承;一些博物馆为环卫工人、司乘人员、快递 员、外卖员等举办专场活动,让一线劳动者更好体验文化 魅力,增加了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的社区和博物 馆联合举办活动,丰富了社区老人的生活。走进博物馆的 门槛降低了,博物馆和人们的距离拉近了,博物馆的覆盖 面不断扩大,普惠性不断增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 化生活。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会客厅。博物馆释放出 的独特文化吸引力,擦亮了城市名片,形成了巨大的“溢 出效应”。今年夏天,各大博物馆爆满的行李寄存处,成 为观察博物馆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窗口。“跟 着博物馆去旅行”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出游形式,有力 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 市的灵魂。不少城市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地域文 化,为经济活动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 济发展,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相互助力。 也要看到,随着公众参观热情持续高涨,预约难等 情况随之出现,还有“黄牛”趁虚而入,将免费门票变 成“讲解套餐”高价出售,损害了博物馆的便民性,也给 博物馆管理运营带来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文物局前 不久印发通知,就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出 一系列要求。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也采取系列措施来优化 服务。有的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参观人数限额,优 化服务供给;有的博物馆出台专项管理办法,规范社会讲 解,优化参观体验;有的博物馆联合警方,对“黄牛”进 行专项打击,宣传引导观众共同抵制“代抢”等扰乱参观 秩序的行为。多措并举,才能更好让热度留存下来,把文 化传承下去。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越来越多免费开放 的博物馆,承载的是无穷的精神力量,点亮的是充实富足 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所亲切的大学校里,增长“何以文 明”的见识,触发“何以中国”“旧邦新命”的深思,思 接千载、鉴往知来,更多人将涵养深厚的文化情怀,增 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底气。 办好小食堂,托举大民生(暖闻热评) 【关键词】社区食堂 【事件】上午10点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 幸福餐厅,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早早前来就餐。等到中 午12点左右,在周边上班的年轻人陆续到来,打菜窗口前 又排起长队。一段时间以来,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 杭州市等地,社区食堂逐渐走红,不只老年人,附近的年 轻居民也逐渐成为消费者。 【点评】 一日三餐不仅是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做饭愁、吃饭难”是 不少老年人的烦心事、子女的操心事。开办社区食堂,有 助于解决留守、孤寡、独居、高龄等老年人的吃饭问 题,让老年人就近吃得饱、吃得好。 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 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 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数 据显示,全国目前存续在业状态的各类社区食堂经营主体 达6700余家。社区食堂开在家门口,老年人成为最直接的 受益群体,不用费力买菜做饭,就近便能吃到营养均衡、 热气腾腾的饭菜,省事又省心。这不仅体现着“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的温暖关怀,更彰显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 民生之忧”的价值理念。 现在不少社区食堂,不仅满足老年人的用餐需求,还 在向满足更多周边人群需求发展。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 街道,社区打造“理想+云厨房”自助模式,服务周边社区 居民的同时,也吸引了附近商业楼宇里的人群。位于浙江 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的果岭百岁幸福家老年食堂,除 了满足老年人用餐,还在暑期向周边双职工家庭孩子开 放。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温泉街道汤边社区,在三餐时 间之外,社区食堂被打造成为老人公共活动空间,老人们 在这里可以学习书法、摄影、合唱等。社区食堂的提质升 级,体现出服务的精细化与人性化,以及管理理念的转变 提升。让社区食堂日渐融入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精神文 化生活,将为更多人群带来方便、在更多方面释放暖意。 让社区食堂惠及广大老龄群体,还需要政策精准发 力。在现实中,有的社区缺少经营场地,社区食堂服务 能力有限;有的社区食堂面临资金短缺难题。政府部门 应主动担当作为,牵头整合资源,帮助解决场地、资金等 难题,也应通过政策性优惠等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 广泛参与建设。政府部门搭台,社会力量参与,经营主体 大展所能,才能形成资源的融合联动,共同把社区食堂这 件好事办好。 作为一项便民服务工程,社区食堂不仅完善着城市一 刻钟便民生活圈,也丰富了就餐选择,开辟出新的消费 市场。一处场地不大的社区食堂,满足老龄群体的饮食需 求,增添幸福滋味,传递城市温情。这篇美好生活的烟火 乐章,暖心亦动人。 银龄讲学 余霞满天(暖闻热评) 【关键词】银龄讲学计划 【事件】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 布《关于做好2023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 知》,明确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计划招募6000名讲学教 师,为脱贫地区,欠发达的民族县、革命老区县、边境县 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等地的县镇和农村学校,输送 一批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讲学教 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 学。 【点评】 自2018年启动银龄讲学计划至今,一批批优秀退休教 师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继续奋斗。或是担任受援学校副校 长,指导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或是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 展课堂教学;或是根据受援学校实际需求,进行听课评 课、开设公开课、组织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银龄教师 放弃闲适的退休生活,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 重返三尺讲台,成为农村学子的筑梦人、乡村教师的引路 人。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近年来,从“特岗计划”的稳 步落实,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援藏援 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接续推进,再到银龄讲学计划、高 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扎实开展,一系列政策精准发 力,健全了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提升了乡村校长办学 治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随着优秀骨干教师向乡村和薄 弱学校流动,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 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 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 千秋的大事。银龄教师为乡村带去优质教育理念、教学 方法,让乡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 效衔接。同时,银龄教师教龄长,有经验、有学识又有情 怀,发挥余热潜力巨大。银龄讲学计划为有意愿继续工作 的退休教师搭建起了舞台,让他们能够继续发光发热,在 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由此来看,银龄讲学计划实现 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趣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了将个人价值 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路径。 烛照人生,桃李满门,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老教师;两 鬓微霜,年华垂暮,他们也是需要精心照料的老人家。 从经费和政策两方面,将银龄教师在乡村任教期间的保障 措施落实落细,努力做到政策上激励、待遇上保障、工作 上支持,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 切感受到关心关爱,才能让他们安心留下、顺心工作、开 心生活。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向银龄教师道声感 谢,更期待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 献精神、“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的敬业 精神,能够感召更多有志青年走进一所所乡村学校,用爱 心智慧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将理想抱负融入强国建 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 “一呼一应”彰显为民初心(暖闻热评) 【事件】“我父亲是一名环卫工人,工作服只有两 套,是冬夏共用的。现天气很热,影响作业,申请为环卫 工人制定夏天制服。”广东省东莞市12345政府服务平台 上,一位市民留下这样一段文字。很快,当地城管分局回 应诉求,为环卫工人定做了一批透气和吸汗性更好的新工 服,并将进一步推广使用。“一呼一应”,为环卫工人送 上“清凉”的同时,也为更好满足劳动者需求提供启示。 【点评】 近年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早已形成社会共识,为 何给环卫工人“换件衣服”依然能引起关注、打动人 心?关键在于把群众所需作为工作所向,将尊重劳动、保 障劳动者权益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对劳动者表达关怀,保障 劳动者权益,越是小事情、细节处,越能体现尊重和诚 意。给环卫工人“换件衣服”,事情或许不大,但意义着 实不小。这是有关部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表现,也是 全社会关心关爱劳动者的体现,不仅意味着普通人的付出 被看到、被肯定,更代表着劳动者的权益得到重视、受到 保障。这样的“一呼一应”,能让其他劳动者从内心升腾 起感同身受的暖流,激发更为饱满的工作热情。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条件如何变化,不断提升广大劳 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是一道必答题。顶烈 日、冒酷暑、战高温,奋斗在各行各业工作岗位上的劳动 者令人敬佩。关注奋斗的身影、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现 实的困难,是各界共识,更是务实行动。北京市大兴区建 设暖心驿站,聘请“暖心管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喝水 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