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工作报材料汇编(3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 探索工作报材料汇编(3篇) 目录 1.关于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认识思考与对策建议....................................... 2 2.关于推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报告......................................................................38 3.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链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47 关于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 践探索、认识思考与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 划(2018—2022年)》提出,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 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 推进乡村振兴,并以村庄为单元划分成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 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种村庄类型。“城郊融合类村 庄”主要针对城市近郊的村庄,综合考虑工业化、城市化和村 庄自身需求,在保留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 展。该类村庄如何发展振兴,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 究,但焦点侧重在产业方面,如城郊融合类村庄产业选择的演 变、产业振兴思路、产业空间优化等[1-4]。也有部分较为 综合的研究,如城郊融合类村庄振兴潜力评价、发展困境、发 展规划策略等[5-10]。李裕瑞等对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 分类方法进行了研究[11];宋丽美等对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 社区空间形态变化与空间营建策略进行了研究[12]。与此同 时,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一些城郊融合类村庄振兴的生动实 践,有的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域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排头 兵。但也应当看到,仅站在微观角度以村庄为单元将其划分为 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种类 型,比较狭窄和局限,有必要把视野拉长拉宽,站在更为宽广 的角度把乡村划分为不同类型。我们认为,城乡融合型乡村是 乡村演化的重要类型,有些地方如大城市郊区的区(市、 县)已经走出了一条此类乡村的振兴之路,选取其中的典型案 例,深度剖析其如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发现乡村新价值创造 模式、引领带动其他乡村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 是,目前对城乡融合型乡村的理论阐释、振兴的实践案例分析 以及蕴含的一般规律较少被人关注。 鉴于此,本文在对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价 值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处于xx市郊区的xx区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进行深入剖析,探寻一般规律,从形成机 理、演化路径、难点问题和对策措施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思 考,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价值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不断 加深,在已有的乡村中已经逐步分化出一种典型的乡村类 型———城乡融合型乡村。 1.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内涵 弄清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内涵特征,可先从了解“城郊融合 类村庄”中得到一些启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 划(2018—2022年)》将“城郊融合类村庄”解释为“城市近 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 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袁丽萍等在沿用该含义阐述 的基础上认为,该类村庄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城乡融合发 展、现代化治理[13]。张广辉等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 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的村庄形式由“以农为主”转变 为“亦农亦居”具有过渡特征的“城中村”和“城郊接合 村”,这些过渡性质的“边缘地带”就构成了城郊融合类村庄 的主体[14]。石会娟等认为,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 郊融合类村庄往往会经历由传统农业村向城市边缘村、城中 村、城市社区的转变过程[15]。综合分析,城郊融合类村庄 是指位于城市和农村交界地带的一类村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 拥有城市化的特征,同时保留了乡村的传统元素和农业生产功 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法》对乡村的内涵界定是“城 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 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借 鉴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内涵并将其延伸,所谓“城乡融合型乡 村”,指的是在空间上处于城市建成区外,已经有城市多种要 素、产业、商业、文化、居住的大量融入,但在行政区划上或 者组织形态上还保留了一部分乡村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 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处于乡村和城市交融的 地域综合体。 城乡融合型乡村与城郊融合类村庄相比既有联系也有区 别,二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城市化进程中新形成的乡村发展模 式,都是在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背景下出现 的,都是都市化进程的产物,都具备为城市提供服务和支持的 功能,既是城市的后勤补给基地,又是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 目的地。二者区别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范围不同。城 郊融合类村庄通常局限于城市周边的特定区域, 一般指位于城市郊区的村庄,与城市边缘接 壤,以“村”为地域单元;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地域范围和空间 尺度更大,超出了一个村庄的地域界限,从村庄扩大到乡镇乃 至除县城建成区外的县域。二是发展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依托城市的功能需求和资源优势,发展成 为与城市紧密联系的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等服务型乡村;城乡 融合型乡村则更注重乡村自身的发展潜力,着力实现乡村经 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内涵更为丰富,涉及经济、 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三是强调的主要特征有所不同。 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强调城市近郊的村庄在地理空间上与城市 融为一体,城乡融合类乡村主要强调这类乡村以城乡融合为主 要标志。 2.城乡融合型乡村的主要特征 综上可知,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这些乡村通常距离城市中心或 城市发展轴线较近,交通便利,是连接城市和其他偏远乡村的 主要通道,在地区网络化发展格局中更容易获得中心城市产业 外溢带来的发展机遇,直接享受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延 伸,其土地潜在价值、交通及信息通达度都优于偏远乡村,表 现出较强的经济功能。 第二,人口稠密,土地利用混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 进,城市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城市居民不断流入这些城郊地 区的乡村。城乡融合型乡村的人口密度低于城市但普遍高于一 般乡村,并且人口流动性较强;土地利用方式高度混杂,城市 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方式混杂在一起。在这些乡村中既存在传统 的农田、农舍和农业生产活动,也存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住 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小型 工业用地、服务业用地等在区域内同时存在。这种土地利用混 合现象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交织和相互渗透。 第三,非农化特征突出,产业构成复杂。为适应城市化发 展需要,这些乡村通常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 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 带动下,部分乡村已呈现出现代城镇为主导、农业生产比重 低、农民非农就业率高等弱乡村性特征。乡村主导产业有些以 生态价值转化为导向,发展休闲度假产业;有些以政策偏好为 导向,发展“互联网+”或特色文化产业;有些以交易成本为导 向,发展制造业、加工业和商业等。第四,呈现非城非乡的过 渡特征。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存在方式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 村,也没有完全融入现代意义的城市,属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 域,乡村的居住形态、生活方式、乡土文化、产权秩序、治理 结构等都表现出介于城乡之间的特征,乡村的经济结构、村民 收入、就业方式已经和一般乡村地区截然不同。同时,这类乡 村具备综合性功能,不仅有农业生产功能,而且具备商务、居 住、教育、医疗、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 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第五,以城乡融合为显著标志。不同类型的乡村具有不同 的显著标志和主要特征。特色产业型乡村主要以特色产业的发 展为显著标志,文化保护类乡村主要以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而城乡融合型乡村的显著标志和主要 特征就在于城乡深度融合、全面融合,包括城乡空间融合、城 乡要素融合、城乡产业融合、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合、 城乡文化融合、城乡生态融合等。 3.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功能价值 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特殊的功能价值,体现在为城市提供 农产品供给、大地景观和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传承、生态涵 养、纾解城市压力、承接城市业态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一是城乡融合型乡村保留了农田和农业活动的 部分特征,便于农民继续种植农作物,并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 支持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为城市提供健康、 优质的食品供应;二是拥有独特的乡村风貌和自然景观,可以 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生活和开展农事体验的场 所,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村民增收;三是承载 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可通过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 民俗文化、手工艺和传统建筑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解和体 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以及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庆祝活 动等,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四是通过合理规划和管 理,保留农田、绿地和自然景观,实施环境管理和生态修 复,为城市提供水源涵养、空气净化、自然景观、绿色屏障等 生态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和放 松的休闲空间;五是能够提供适当的社区服务和公共设施,如 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商业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同 时可在乡村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经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六 是可以吸纳城市人口的流动,减轻城市的人口和土地压力,居 住在此类乡村的居民不仅可以享受相对较低的房价和生活成 本,而且可以享受近邻城市的便利设施和服务;七是可以凭借 区位、交通、资源要素等多方面优势和地域综合体属性,承接 城市的部分功能,如城市的商业、消费、业态、居住等。 由于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多重功能价值,因而不会被正在 推进的城市化所“吞噬”而走向衰亡,相反这种类型的乡村很 有可能凭借城乡融合的优势实现全面振兴,成为推动整个乡村 振兴率先突破的先行区。 二、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基于xx市xx区案 例 近年来,xx市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逐 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农商 文旅体日益融合、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凸显、大美城市宜居乡村 形态显现、乡村治理效能整体提升、城乡差距日益缩小的城乡 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xx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xxxx年 的x.x万余元增长到xxxx年的x.xx万余元,绝对额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xxxxx元、高于xx省平均水平x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比 从x.xx∶x缩小到x.xx∶x。xx区位于xx市南郊,距xx市区 仅xx公里,处于“x小时交通圈”范围内,是大都市的生态区、 度假区、蔬菜食品保障区,更是未来发展的战略后备区,乡村 受大城市影响和辐射比较大,城市对其发展的带动能力较 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频繁,产业构成复杂,乡村功能多 样,属于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典型代表。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xx区紧紧围绕“xx新中心、创 新公园城”定位,以公园城市理念引领xx区高质量发展,以城 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在促进城乡融合,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 表达,推动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转化乡村多重价值,引 导人才、技术、资本下乡等方面多点破题,全面起势,将农业 多功能属性所内含的生态、教育文化、历史传承等非经济功能 彰显出来,探索出“农业x.x”即“互联网+社会化生态农 业”的xx路径,让农村逐步进入回嵌资源环境、回嵌自然的生 态文明新时代。目前,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已在xx区初步 形成,表现为城乡空间日益融合、城乡要素日益融合、城乡产 业日益融合、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融合、城乡生态日 益融合、城乡文化日益融合、城乡居民差距日益缩 小。xxxx年xx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xx.x%,城乡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分别为xxxxx元和xxxxx元,城乡收入比为x.xx∶x,农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x.xx倍,城乡收入比 远低于全省的x.xx∶x。xx区被纳入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 试点、全国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试验区,获评xx省 乡村振兴先进区,其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探索路径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要素互通:吸引人才、资本、科技、设施等发展要素下 乡 xx区过去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才、土地、资本等 要素单向流入城市,这种现象近年来得到很大扭转,人才、土 地、资本逐步实现城乡双向自由流动,农村发展逐渐摆脱了缺 人、缺钱、缺政策的尴尬境地。xx区实施“x商回归”“x商培 育”计划,引导xx籍民企回乡投资再创业,以创新创业为导向 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新农人参与新乡 村建设。目前已有xx等头部或平台型企业积极参与乡村建 设,其中,xx按照“两途一趣”模式经营“集趣共享农 庄”;xx村牵手凡朴集团,以现代农业生产场景和xx农耕文化 为特色,发展研学旅游;xx村以集体资产与蓝城公司合作入 股,建设农旅互动项目“xx”;xx村利用境内林盘、岳祠堂、 农耕文化等生态文化资源,与当代教育公司合作,建成拥有自 然探索、动植物科普、红色传承等多个主题的劳动研学旅行实 践营地。这些项目的建设为培育“农旅融合+合伙人”“互联 网+分享经济”“新流量+新农业”等新业态增添了动力,利用 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2.产业融合:强化“乡村场景塑造”促进农商文旅体科教 融合发展 xx区的乡村产业已经远不是农业,而是一批新产业新业 态。xx区推动乡村新产业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据自 身优越的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对“乡 村场景”进行了大力营造。该区大力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消 费场景、商业场景、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等的营建,打造了一 批如xx等乡村消费、乡村商业、乡村生产、乡村生活等新场 景,从而形成了以乡村为场景的现代乡村产业集群。在乡村场 景塑造中,大力推进农商文旅体科教深度融合是其重要特 色。xx区通过强化“商”的逻辑、“文”的浸润、“旅”的牵 引、“体”的赋能、“科”的引领、“教”的延伸,培育了一 批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 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在休闲农业方面,xx区践行“公园城 市+全域旅游”的理念,以“xx”等农旅项目为载体,深度挖 掘x农耕文明,重点发展田园颐养、创意市集、大地艺术、民俗 体验等休闲农旅新业态,组建完善休闲农业合作社,打造休闲 旅游精品景点,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在生态康养方 面,依托xx沿线和长xx片区,建成xx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和森 林康养项目,康养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创产业方 面,重点打造了聚焦“数字文旅+场景体验”的梨花溪文化旅游 区,发展山水运动和文创旅游产业,持续壮大以文创为内核的 微度假产业集群。此外,xx区围绕“梨花”主题,举办“梨花 季”系列活动,塑造“花漾xx”城市旅游IP,建成“花漾xx文 创中心”“老码头文创园”等产业载体,使文创产业得到快速 发展。 3.农博引领:建设服务xx乃至西部地区的x农博园 “博览园”“博览会”是过去通常在城市才拥有的博览形 式和盛会,xx区却把其移植到了乡村,在全国率先建设了中 国x农业博览园(以下简称“x农博园”),让节会活动走进田 间地头。x农博园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乡村共享的协 同发展模式,践行产业创新理念,针对产业创新进入成长阶段 后对物理空间、配套设施、技术平台、投融资、市场网络、人 力资源、发展环境等提出的更高需求,为其提供更大的研发和 应用空间,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创新和商务服务体系,通过启 动与孵化,创造性地推动优质头部资源规模聚集在园区开 展“产业创新”。x农博园率先在全国开创了“产业孵化”“产 业博览”的全新模式,率先探索和创新农业会展产业新形 态,让这里成为未来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试验田,并将经过实 践形成的产业创新成果、资源聚集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通过 产业博览的形式,加速向其他同类型的乡村扩散,向外展示永 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引领和服务xx乃至西部地区乡村产业 高质量发展。 4.空间重塑: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和公园城市的乡村表 达 xx区坚持片区发展理念,围绕乡村片区发展定位、产业特 色、功能布局,强化规划指导,明确建设开发时序,在空间地 理重塑方面探索以城乡融合单元为核心的新的空间布局。xx区 基于地域相邻、人缘相亲、资源禀赋相近等因素,建设的“x农 博园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打破行政边界,突破传统以行政镇为 管理体系的生产生活组织模式,围绕都市现代农业,构建以产 业功能区为管理体系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集生产、生活、消 费、人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乡村空间集聚形态。在空间 的美学形态方面,xx区探索公园城市在乡村的表达路径,艺术 化再造大地景观,实现乡村景观化。xx区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 于农业景观化景区改造,以绿道和x西林盘为载体,建成xx绿 道210余公里、公园湿地群落1万余亩,实施32个x西林盘保护修 复,将乡村原本的传统空间形态转变为突显美学价值的田园景 观,打造了一批如“xx”等精品林盘和“美丽田园”“美丽村 庄”“美丽社区”,构建城园共生、绿色生态的全域大美景观 风貌,推动美丽乡村穿珠成链、连线成片、组团建设、集聚发 展,勾勒出农耕文化的田园画卷,促进“农田变景观、农村变 景区”。 5.共建共治:积极探索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 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并与城市社区日益融合的趋势,xx区构 建了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双线融合、资源统筹、智慧治理的 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该区按照“抓班子、建组织、强阵地、 创载体”的思路,整合“群团服务站”和专业合作组织、群众 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大力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例 如,xx区兴义镇张河村探索了“村(社区)党总支、集中居住 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的集中居住区党建引领 新模式。同时,xx区围绕“社事民议、社事民商、社事民 管”的治理需求,通过在村域内选能人、筹资金,充分挖掘多 方治理力量,搭建“区域党建联盟”等驻区单位参与平台,实 现辖区内治理共建共享;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集中居住趋 势,通过建立自管委促进全体业主直接参与小区治理,实现由 政府大包大揽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转变;对 于农村社区,持续完善村规民约,创新村民参与机制和考核奖 惩机制,引导激励村民参与村(社区)自治。此外,xx区还深 度整合政务服务、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三大模块,提 高治理效能。 6.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智慧化全面加速城乡融合 xx区坚持平台赋能、场景驱动,探索数字赋能新城市、新 乡村、新文旅、新治理,以数字化、智慧化全面加速城乡融合 进程。一方面,xx区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新城市,推进能源、交 通、市政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城市重要区域智能 感知源全覆盖,推动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策划、同步规 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新乡村,通过数 字经济的强链接作用,引导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培育乡村共 享民宿、智慧农业、乡村研学等新业态;积极把数字技术应用 于文旅、文创、居民消费等领域,打造智慧景区、特色街 区,培育壮大乡村数字经济产业。另一方面,xx区着力探索数 字赋能新治理,搭建“数据+平台+应用”底板,建立健全区级 智慧服务中心、产业功能区智慧服务分中心、社区智慧服务末 梢单元,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聚焦“优政、惠民、兴 业”,建强“112N”智慧xx数字底座,完善城市数智能力平 台,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数据全打通、全汇聚;丰富“超级绿叶 码”服务端和“x政通”协同端应用,扩大使用覆盖面;围绕企 业服务、生活消费等领域,创建了一批“管用、爱用、好 用”的智慧应用场景。 三、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认识思考 基于对xx区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总结,结合城乡融 合发展理论,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认 识。 1.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义 xx市xx区近年来在重塑城乡关系、破解城乡要素流动难 题、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培育新乡村产业、构建公园城市的乡 村表达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初步形成了城乡融合型乡 村振兴模式。那么什么是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呢?通过xx区的 实践,我们认为: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是指处于城市建成区以 外并受城市影响辐射比较大的乡村,利用紧邻城市或自身独有 的资源、生态、人文等多重潜在价值和优势,通过与城市资源 要素进行双向自由流动,与城市空间进行优化整合,与城市功 能进行互补共生,充分把城市的先进要素、资本、业态、商业 模式引入乡村,在与城市紧密联系和互利互惠中实现城乡一 体、全面融合的乡村振兴。简言之,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就 是“乡村振兴+城乡全面融合”,内核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应 当指出的是,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并不完全等同于乡村振兴应 当走城乡融合之路,真正可称得上“城乡融合型”这种类型的 乡村振兴,除了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外,还必须使城乡融合 达到一个较高的状态和水平。 2.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演化机理 从xx市xx区初步形成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案例中可以得 出,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演化机理就是:位于城市建成区以 外的乡村在城市化需求拉动、城市辐射带动下,外来资源要素 大量进入乡村并与乡村多种资源、多重价值耦合互动,推动形 成新场景、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新治理、新组 织,逐步实现振兴的过程。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主要受城市辐 射带动和外来要素的密集影响并与乡村内部结构发生深刻联 系,使之不断演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本位于城市周 边的乡村逐渐受到城市的影响而改变自身,推进自身经济社会 和治理结构的变化,一部分乡村地区逐渐融入城市的经济和社 会发展体系而得到发展。大量的外来要素进入乡村,与农村资 源、乡村景观、生态、文化相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和产业兴旺;与乡村新场景的营建相结合,推动乡村商业和消 费的兴盛;与集体经济组织相结合,推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 大。外来资本、经营者以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与乡村居民相结 合,促进资源资产价值转化和民宿、生态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 展。从人口流动来说,城市人口对于优质生活和舒适环境的需 求,推动了一些城市居民选择在城市周边购置房产、休闲康 养,从而促进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和改造,形成了以城市 居民和农村居民共同居住和共享资源的生态乡村。 3.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演化结果不一定是简单的城市化 虽然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非城非乡的过渡特征,但其演化 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简单的城市化,而是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的良 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主流应是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功能日益多样 化。这是因为,一方面,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扩张具有边 界,不可能无限度,这就限制了这类乡村完全城市化;另一方 面,城市建成区需要周围的乡村作为生态涵养、环境承载、休 闲观光、“菜篮子”供给的承载空间,这类空间具有十分重要 的存在价值,没有这类承载空间,城市就难以运行乃至不复存 在。在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出现如下演化结 果:一是城乡日益一体化。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独特的区域位 置,城市可更为方便地为乡村提供市场、技术、资金等支 持,乡村则更为直接地为城市提供生态、农产品等资源,城乡 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为频繁,城与乡的相互 融合,导致城乡的界限不复存在,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二是 乡村功能日益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关系的变化,乡 村除了具备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外,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和创 意、休闲观光旅游、居住等功能日益凸显,这种乡村功能的日 益多元化在城乡融合型乡村体现得更为充分。 4.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更容易在城市郊区产生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郊区是城市环境向乡村环境转换的过渡 地带,也是城市功能和乡村功能互为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十分 活跃的区域。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使城市郊区地带成为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沿阵地。处于大城 市郊区的乡村,更容易承接大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 辐射从而使其这些要素方便地流向乡村。同时,大城市居民对 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休闲体验及舒适居住、低生活成本的需 求,可以很方便地在城市郊区的乡村得到满足,这样就会形成 城乡融合型的密集区域。反之,那些不处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 周围的乡村,城市对其影响微弱,乡村承接城市的外溢功能困 难。除区位条件外,城乡融合型的乡村振兴还需要城乡高度一 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高度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供 水供电系统、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能 够为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吸纳大量的城 市居民群体集聚到该类乡村就业创业和生活居住。 5.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依靠“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体现得 更为全面充分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与其他类型乡村振兴有所不同的 是:必须把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作为首要的、关键的路径,也就 是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把“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体现得更为全 面、更为充分,这是此类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特色。 城乡融合型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资源要素、功能价 值与城市的先进要素供给、市场辐射、产业业态之间的互补性 要比其他类型乡村更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 享的程度更高,由此产生的城乡资源要素引力和融合势能更 大,双向自由流动的要素规模就更大,效率就更高。在这种城 乡要素大规模、高频率双向流动和产业、空间、治理全面融合 过程中,此类乡村更易率先实现全面振兴。xx区等地的实践表 明,规划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是促进城乡融合型乡村振 兴的重要方式。“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基于地域相邻、人缘相 亲、资源禀赋相近等因素,打破传统镇村行政区划边界和小散 乱格局,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将多个乡镇合并成一个单 元,对规划、土地、人口、产业等多要素进行整合,突破现阶 段镇村发展局限,重塑城乡经济地理,更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 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6.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治理难度更大 与其他类型的乡村振兴相比,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具有更 为复杂的结构特征,无论是经济主体结构、产业结构、利益关 系结构,还是人口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治理结构 等,都比其他类型的乡村振兴复杂得多。由于城乡融合型乡村 外来人口多、资本和要素密集,土地利用混杂,产业构成摆脱 了单一的农业,实现了多元化,相关利益主体众多,乡村的居 住形态、生活方式、乡土文化、产权秩序、治理结构等均呈现 出城乡交融状态,因此,这类乡村在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利益关 系更为复杂,最主要的是外来资本、外来企业、外来经营者与 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关系,以及外来人口创业居住生活 与本地乡村居民的利益关系,同时还可能存在价值观念、生产 生活方式、文化等多方面的“冲突”,有效治理难度大。 四、推进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于xx市xx区推进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放在更一 般的角度推进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应注意政府的参与要适时 适度,将村集体和村民的参与和受益作为前置条件,激发乡村 人才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内生动力,激活资源要素和破解金融困 境。 1.政府的参与应适时适度 政府参与乡村建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政府能够为乡村 带来政策支持、投资资金和项目,对乡村新产业发展起到引导 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对乡村建设的过度干预会造成村民过度 依赖,从而丧失内生动力。因此,政府参与乡村建设需要根据 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操作,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又 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 农民的良性互动。 大都市郊区的区(市、县)一般具有较强的财力和政府治 理能力,但政府在推动发展新乡村产业时要避免过度干预。一 是厘清责任主体,避免混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在资金、项 目进驻的时候明确政府在其中参与的部分和承担的责任,尊重 市场规律,政府只作为引导不可过多参与。二是明确不同主体 在不同阶段的责任,政府应适时退出。在项目进行的前期政府 可发挥主体作用,统筹兼顾,在资金、政策、运行等方面提供 帮助,但当项目运行步入正轨后,政府的主体责任应当适时退 出,由村集体组织承担,逐渐由依靠外部支撑转变为依靠村庄 发展的内生动力。 2.应把村集体和村民的参与和受益作为引入外来资本和项 目的前置条件 城乡融合型乡村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潜在价值和市场需 求条件,容易引来外来资本和项目,只有将村集体和村民的参 与和受益作为吸引外来资本和项目、推进乡村建设的前置条 件,才能提高乡村建设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在xx区的调研中我 们发现,在部分外来乡村建设项目中,农民参与较少,没有从 落地项目中获取相应收益,存在乡村建设挤出群众的问题。 城乡融合型乡村在引进外来资本和项目过程中需要转变引 进方式,适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村集体、村民的参与和 受益作为引进外来项目的前置条件。一是政府应当引导企业为 村民开设就业岗位。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纳村 民,甚至将外来项目的引进与村民的就业进行捆绑,让一些原 本不得不外出务工的村民能够就地解决就业。二是鼓励村集体 入股外来项目。将村集体利益与企业项目的利益进行捆绑,推 动农民、企业、合作社等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农产品加 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利益共享,或者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或 乡村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如xx市xx区xx村以村委20%和村民10%入股,与“当代少年”共 同成立合资公司,直接促进xx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以上。这 种村集体或村民入股的方式值得其他村借鉴参考。 3.应注意激发乡村人才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事情,想要实现乡村的 持久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依靠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在 对xx市xx区的调研中发现,有的村庄依靠政府补贴、外来项目 支撑,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村庄发展和农民增收,但当政府 逐渐退出主导时,是否还能维持甚至超越如今的发展水平,这 是应当未雨绸缪的问题。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不能完全依靠外来的资本和人 才,激发乡村人才和资源的内生动力十分重要。应格外关注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返乡创业人员、集体 经济组织等的发展问题。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促进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缓解农 业接班人危机以及人才空心压力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目前解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是在局部点位、局部区域取得较大进 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规模和当前乡村振兴的需求还存 在较大差距,需要在更广泛的区域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的力度。二是培育壮大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乡村振兴带头人 是乡村发展的“火车头”,是乡村振兴“提能塑形”的组织带 领者。一方面,要着力壮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在推动乡村振 兴过程中,应把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乐意长期服务基层的乡村 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放在首位,或吸引优秀青年返乡,或有针对 性地派出村“第一书记”。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和引进集体 经济CEO(职业经理人)。透析近年各地实践,集体经济CEO因 拥有丰富专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善于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终 端的通道,善于整合资源、发展品牌,为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 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三是大力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人才资源回 乡、社会资本下乡,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越来越 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反映着“城市反哺农村”的大势所 趋,要大力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为其创造良好的融资、用地、 税收和制度环境,以带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 农村汇聚,让返乡创业形成持续动能。四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点发挥村集体组织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 制度、乡村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引导 和鼓励村民用土地、资金、劳务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村集体公 司运作,激发群众和资源内生动力,更好地参与村级发展,享 受乡村建设红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专家团队”模 式,探索乡村全域立体化整理、开发、建设路径,发展新乡村 产业。 4.应着力破解金融困境 乡村金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乡村新产业新 业态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和长期的投资回报周期。随着多项农 村金融政策的出台,目前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 盖,服务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但由于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信 息不对称、被认可的农村抵押担保物缺失、金融供给主体比较 单一等多方面因素,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渗透度偏低,尤其是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投资多、项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