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主题党课:“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主题党课:“第二个结 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 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 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 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五千多年 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 必由之路。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上,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 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 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 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那么,“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意义是什么?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些都是学术 界正在研讨的重大话题。 一、“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系统阐述是重要的创新 (一)“传统”释义 谈到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要理解“传统”这一概念。什 么是传统?学术界认为,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对 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对于“传统”这一概 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物质传统,如历史建筑、 纪念碑、历史景观、雕塑、绘画、书籍等;二是精神传统,包 括人类以往创造的制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无形的精 神产品,比如儒家思想传统、文人画传统等。在精神传统 中,有一个概念叫实质性传统。实质性传统是指崇尚过往的成 就智慧和制度,并主张把过去继承下来的行为方式视为楷模和 指南的倾向,比如对宗教和家庭的感情、对祖先和权威的敬 重、对家乡的怀恋之情等。以上是对“传统”这一关键词的介 绍。 (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 化的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都是持批判传统文化态度 的。当然,这里是有一个背景的。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 物的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堕落为一个狂热的尊孔复辟 派。1913年11月,康有为致电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尊圣卫 道”“令学校读经”。这与复辟称帝的袁世凯的想法不谋而 合。对于袁世凯、康有为尊孔复古的做法,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等人进行了强烈抵制和反对,并由此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 文化运动。陈独秀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 店”。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中指出,“孔教 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1917年,李大钊发表了《孔子 与宪法》一文,明确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 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 孔子不当存于宪法。”瞿秋白在《〈新青年〉之新宣言》中指 出:“中国的旧社会旧文化是什么?是宗法社会的文化,装满 着一大堆的礼教伦常,固守着无量数的文章词赋;礼教伦常其 实是束缚人性的利器,文章词赋也其实是贵族淫昏的粉饰。” 那么,青年毛泽东对传统是什么态度?这也是大家非常关 注的。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上发表《健学会之 成立及进行》一文。他在阐发与论述该学会章程中的“自由讨 论学术”一条时指出:“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 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 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 随着我们党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步深入,中国共产党人对 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更多是以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 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 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新民主主义论》 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 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 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文艺领域要坚持推陈出 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毛泽东同志提出,“对中国 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保护法》。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公约》。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发 布。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发布。可 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 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 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 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 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 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 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 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曲阜市考察时,强调 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 时,习近平总书记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 诠解》两本书,一边翻阅一边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 看。”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 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不忘 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坚持古为 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 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 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 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展,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第一,制定相关政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 见》。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 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 护传承的意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写入《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 远景目标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了“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第二,制定发展规划,落实重点项目。2021年,中央宣传 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 项目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明确了23个重点项 目,包括15个原有项目,8个新设项目。15个原有项目包括中华 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中华经典诵 读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 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 程、戏曲传承振兴工程等。8个新设项目包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工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工程、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中 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城市文化生态修复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名 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截至2023年6月,我国共 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共 有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 国历史文化名村,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我国城乡历史 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再有,我国还成立了中国历 史研究院,建立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 文明探源和考古工作等方面也取得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 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 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 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第三,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 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发挥传统 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 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 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 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 化、增进家国情怀。《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媒体要聚焦爱国 主义主题,创新方法手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使 爱国主义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 度、有温度。 (四)“第二个结合”的系统阐述推动了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一,推动了理论创新。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坚持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相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 验的决议》再次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 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 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 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 盛活力。” 那么,“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意义是什么?我认为,其中 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来源 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源头活 水,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同时也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