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评价的优势、困境及策略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 评价的优势、困境及策略思考 高校思政课评价作为思政课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 对思政课的计划、实施、结果等作出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攸 关思政课的发展方向。当前,大数据浪潮奔涌而至,大数据价 值日趋显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 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 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这为大数据应用 于思政课评价提供了重要遵循。探讨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 评价中的优势、困境及策略,是紧抓“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 机遇的必然之举,亦是促进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应然之义。 一、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评价的优势 恩格尔巴特曾说:“数字革命的重要性远比文字的发明或 者印刷术的发明更加深远。”大数据是集大规模、多类型、高 速度、低价值密度、精确性等特征于一身的数据集合,大数据 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将大数据应用于高 校思政课评价,能够彰显其突出的优势价值。 1.大数据的精确性推动思政课评价聚焦点向需求侧转 换。大数据进行跨时空流动,并能实现无损性、全自动数据采 集,存储分享简洁方便,不会因数据流动而损耗,这就能保证 原始数据获取、传播的高度精确性,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学 习过程、互动情况、学习结果等。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实现对大 学生学习成效、课程评价、思想行为等各方面的数据挖掘、聚 类分析和多模态诊断,进而对学习者个体或群体进行系统 性“精准画像”,从而为采取定制式思政课教学,将思政课评 价聚焦于需求侧提供有力支撑。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思政课评 价既契合大数据的整体性思维,重视对学生全员的整体性关 照,了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契合大数据的精确性特征,重 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总之,采用 大数据分析,有利于精准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学习需求与学习 偏好,促进思政课评价聚焦点向需求侧转换,为供需对位奠定 基础。 2.大数据的多类型推动思政课评价主客体更具多元性。评 价主体和评价客体构成思政课评价的基本要素。大数据能够关 注不同类型数据信息的相关性,通过关联分析为多元主体评 价思政课提供便利。大学生可以利用数据整合评价教师的教和 自身的学,用人单位可以利用数据资源了解毕业生的思想道德 状况。就评价客体而言,具体包括构成思政课的各要素、实施 过程以及实施效果。传统的思政课评价偏重对教学内容和方 法、课程管理等要素的评价,而轻全要素评价、过程评价和效 果评价。大数据的多类型推动智能终端或移动学习平台对思政 课教学、学生学习和思想行为数据等以视频、音频、文字、图 片形式进行全类型采集,有利于评价思政课各要素,增强评价 的全面性;也有利于通过采集思政课教学视频等形式促进过程 性数据沉淀,考量思政课的实施过程;还有利于动态监测学生 社交媒体的发帖纪录等非结构化数据,长期跟踪学生的思想和 行为动态,检验思政课的校内效果与社会效果、现实效果与潜 在效果。 3.大数据的大规模推动思政课评价结果愈显科学性。大数 据规模宏大、数据源广阔,能开展全方位要素采集和全程性数 据收集,准确反映思政课全貌和变化趋势,推动评价结果从经 验型走向科学化。大量实践表明,思政课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 性与评价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密切相关,即评价信息收集越充 分,处理手段越科学,评价结果越准确。大数据作为收集思政 课评价信息的重要方式,不再执着于小数据时代非自然状态下 的随机采样和时段性断层数据采集,而是遵循自然状态下 的“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和全景式记录,评价数据的采集 与课程数据的产生实现无损对接,能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此外,思政课评价兼具知识性与价值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 变化带有内隐性和滞后性,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 全程跟踪,既能监测“教—学”环节,又能跟踪“知—行”环 节,精准评估学生在不同时空的成长状态,明晰思政课对教育 对象的影响,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4.大数据的高速度推动思政课评价反馈益显及时性。反馈 是思政课评价过程的必要环节。大数据具有高速度特征,数据 生成、获取、分析的速度极为迅速,能对思政课教学活动进行 实时动态监测,揭示数据背后潜藏的规律,及时反馈给评价主 体,推动其完善教学、学习、管理行为。整个反馈过程中,反 馈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可信度强和可视化的特点。移动学习平 台的应用,可以有效采集学生的视频观看时长、任务完成情况 等学习行为特征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知识的掌 握程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 的运用能力等,并以可视化的图谱反馈给教师,推动教师了解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此 外,大数据智能终端也可向学生做出学习提醒,使其了解自身 学习情况,及时纠正或强化。总之,大数据的高速度增强思政 课评价的及时反馈功能,能真正实现课程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达到在时间上的“共时性”和在情境空间上的“共在 性”,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以评促 学。 二、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评价的困境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评价,固然有众多优势,但是在运 用中也存在着一些评价困境,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审视。 1.评价中的“数据依赖”遮蔽与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将大 数据赋能思政课评价有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可能。第一,评价中 易产生“数据依赖”而遮蔽主体性。大数据评价以占有海量数 据为前提,评价过程中会有算法、统计分析软件参与,这种数 据主导模式容易使思政课教师、大学生等产生数据依赖心 理,甚至从“用数据来说话”跃升到“用数据来决策”“用数 据来管理”的阶段。人利用大数据服务于自身的评价活动,而 数据过程、结果却成为支配人的力量。此外对数据的片面依赖 也会遮蔽人的主体性。第二,评价中重视相关性思维、忽视因 果思维可能消解主体性。大数据呼吁“知道‘是什么’就够 了,没必要知道‘为什么’”。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时要对其 进行归因分析,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明晰这些因素对于思政 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评价主体若只满足于相关关系,忽视 对因果机制的探究,则会缺乏评价针对性。评价主体要利用因 果思维探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对大数据展现的相 关关系进行正确归因,否则会消解评价主体的深度思考,阻 碍思政课质量的提升。 2.评价数据的不合理应用潜藏着隐私伦理风险。大数据应 用于思政课评价,为之带来诸多效益的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应 用风险。第一,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隐私泄露的风险。随着大数 据、云计算的应用,思政课教师、学生、思政课教学会沉淀大 量数据信息,数据搜集的广度和深度使思政课教师、学生等减 弱甚至失去了数据控制能力,敏感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和隐私被 侵害的可能增大。第二,大数据时代使学生丧失“数据被遗忘 权”,容易被贴上“思想消极”“缺乏理想”“心理抑郁”等 数据标签,“过往信息将紧随他们,随时都可能被他人通过互 联网挖掘出来”。学生在时间向度上留下的数据痕迹被永久保 留,长此以往,会给